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论美格言警句仿写 正文

论美格言警句仿写

时间:2025-05-02 07:27:21

学习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惜墨如金的写法。

学习准备:

1、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同学们,一个很有学问和智慧的人,你不觉得他很美吗?一个人形貌出众,你不觉得他很美吗?一个人品行高尚,你不觉得他很美吗?那么,外在美与内在美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向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美学家培根请教。

二、介绍培根。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培根的'

三、阅读课文(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找出作者的审美观念,谈谈自己的认识。

2、作者最看重的是什么美?学生讨

3、学生讨论形美与德行美的关系。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四、品味语言。

1、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及作用。(学习作者惜墨如金的写法。)

2、完成文后练习二。

五、自由阐发:

1、可以针对文中的句子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句子。

2、每人拟一条自己关于美的格言。

六、布置作业。

完成文后练习三、四。

板书设计:

很美的人多半无才能

(但不绝对,举例)

什么是美

怎样的美才是最美

论美                    批驳生硬创造美的观念(按几何观念合成、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美的期望(希望“美放射真正的光辉” )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肃然起敬的。 -- 培根

有些老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 培根

身材高大,就跟地位的高贵一样,显然是好事儿;然而,假使灵魂是卑劣,那就不见得有什么好处。

-- 《克雷洛夫寓言》

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言语的富丽,它引以自傲的是内容,不是虚饰。 --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三国志》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出身贫苦,不可骄傲;创业艰难,不可奢华;努力不懈,不可安逸。能以"谦"、"俭"、"劳"三字为本,而补余之不足;以"骄"、"奢"、"逸"三字为终身之戒,而为一个健全之国民,则余愿足矣。

-- 车耀先:《自传》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 周恩来

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伟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的情操,再崇高、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达到的。 -- 陶铸:《理想·情操·精神生活》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尤其难上难,锻炼品德纯。 --《陈毅同志诗词选》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体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 郭沫若:《文艺论集》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 德谟克里特:《道德思想》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 -- 莎士比亚

支配和统治一切的,在君主政府中是法律的力量,在专制政府中是永远高举着君主的铁拳,但是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鸠:《法的精神》《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堕落。 -- 狄德罗:《论戏剧艺术》

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把"德性"教给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之外,也是道德。 -- 贝多芬

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会偷窃,可是,即使把百万金元给了盗贼,也没法儿指望他从此不偷不盗。 -- 《克雷洛夫寓言》

不朽之名誉,独存于德。 -- 彼德拉克

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要是他拥有这样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的时候,那我们在这个人的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 -- 《论崇高与滑稽》

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 少奇:《论共产党的修养》

赞美好事是好的,但对坏事加以赞美则是一个骗子和奸诈的人行为。 —— 德谟克里特:《古希腊罗马哲学》

如果丑陋的人偏想要别人称赞他美,跛脚的人偏想表现矫健,那么原来引起我们同情的不幸情况又会引起我们的讥笑了。 —— 菲尔丁:《约瑟夫·安德路斯》

虚荣促使我们装扮成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以赢得别人的赞许,虚伪却使我们把自己的罪恶用美德的外衣掩盖起来,企图避免别人的责难。 —— 菲尔丁:《约瑟夫·安德路斯》

发闪光的不全是黄金。 ——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重于剑戟。 —— 孙子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 苏轼:《留侯论》

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各人所得的给予各人,应当避免虚伪欺骗,应当显得恳挚悦人,这样学着去行正直。 —— 夸美纽斯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 —— 毕达哥拉斯

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底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动。 —— 彼得·阿柏拉德

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 ——达尔文

理喜欢批评,因为经过批评,真理就会取胜;谬误害怕批评,因为经过批评,谬误就要失败。—— 狄德罗

应当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如果他有理,你就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他理亏,只当没听见。若他是一个你所敬重的人,那么可以通讨论提出他不正确的地方。 —— 达·芬奇:《论绘画》

供给人们的甜食已经够多了,他们的胃因此得了病:这就需要苦口的良药和逆耳的忠言。 ——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既然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 ——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人的美丽可爱,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容貌,首先决定他的精神面貌。一个品质高尚的人,永远是年轻和美丽的。 —— 冯雪峰:《与青年人谈心》

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的东西。 —— 德谟克利特:《着作残篇》

有些偶像穿戴和装饰得看起来很华丽,但是可惜!它们是没有心的。 —— 德谟克利特:《着作残篇》

……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 —— 培根:《论美》

一个人如果只想到自己,那是最可耻的,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活着,那就不如死掉。 —— 彭德怀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赠曾志》

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已主义。 —— 海涅:《论浪漫派》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一切利已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

自己脑子里只是满装着自己,这种人正是那种最空虚的人。 —— 《莱蒙托夫诗选》

只为家庭活着,这是禽兽的私心;只为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 —— 《奥斯特洛夫斯基两卷集》

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 —— 赫拉克利特:《古希腊罗马哲学》

一般地说,精确的审美趣味在于能在许多毛病中发现出一点美,和在许多美点中发现出一点毛病的那种敏捷的感觉。 —— 伏尔泰:《趣味》

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眼睛如果还没有变得象太阳,它就看不见太阳;心灵也是如此,本身如果不美也就看不见美。 —— 普洛丁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 《罗丹艺术论》

利已的人最先灭亡。他自己活着,并且为自己而生活。如果他的这个"我"被损坏了,那他就无法生存了。他的前面一片昏暗,只有利已主义和注定的悲哀。但是,人如果不为个人活着,而把自己溶化在社会里,那便很难杀死他……必须杀死周围一切,杀死整个国家、整个生活才行。 -- 《奥斯特洛夫斯基两卷集》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 荀子:《修身》

如果天下平静无事,到处都是溢美和逢迎,那么无耻、欺诈和愚昧更将有滋长的余地了;没有人再揭发,没有人再说苛酷的真话! -- 别林斯基:《文学的幻想》

关于阿谀拍马的卑鄙和恶劣,不知告诫过多少遍了;然而总是没有用处;拍马屁的人总会在我们的心里找到空子。 -- 《克雷洛夫寓言》

人民不喜欢假话,那怕多少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 -- 艾青:《诗人必须说真话》

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 -- 艾青:《诗人必须说真话》

自夸的人的虚荣的性格显示他的隐秘的罪恶。 -- 《伊索寓言》

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谄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语的奴隶。 -- 《培根论说文集》

饶舌的人多虚妄。 -- 培根

咒诅使人振奋,赞誉使人松懈。 -- 《布莱克诗选》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 柏格森:《笑》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 《罗丹艺术论》

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 —— 《别林斯基文学》

一个人好象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值愈小。 -- 列夫·托尔斯泰

当一个人受到公众信任时,他就应该把自己看作为公众的财产。 -- 杰弗逊

你要记得,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 高尔基

必须学习,必需锻炼自己,而不要什么也没看见,就以为您已经是一个思想家了。必须善于恰如其分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 高尔基:《给青年作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龚自珍:《已亥杂诗》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 陶铸:《理想·情操·精神生活》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 华罗庚

我不如起个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钢刀锋利,虽然它自己切不动什么。 —— 贺拉斯:《诗艺·诗学》

我们从别人的发明中享受了很大利益,我闪也应该乐于有机会以我们的任何一种发明为别人服务;而这种事我们应该自愿地和慷慨地去作。 —— 富兰克林

教学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 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研读课文的能力。

2、联系相关知识及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一、轻松谈话,引入课题

雪莱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风华正茂的同学们,正值“美”的年龄,相信你们对美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那么,别吝啬,将你慧眼发现的美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吧!(学生畅所欲言)

过渡:看来,同学们眼中的美可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呀,雨后的彩虹是美的,春雨滋润下的万物是美的,胜利者的微笑是美的,诗人作家笔下流出的篇章是美的,国色天资也是美的......但这些美是不是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呢,让我们请出一位对美有过资深研究的哲学家吧,他是谁呀?-------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著名的哲学家.他将在 《论美》一文中给我们一个答案.

二、阅读课文,确定观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比较分析下列哪一个句子表达了文章的主要观点。

⒈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只强调了美德的重要)

⒉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非作者的观点,而且在下文就已经否定了)

⒊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通过三者的比较说明优雅行为之美最为要,优雅行为之美是美德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全部。)

⒋把美的形体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作者强调人的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最有价值,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否定外表之美)

三、探讨论证方法,梳理论证结构;

㈠提出问题① 美德最美(喻证法、例证法)

㈡分析问题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②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例证法、对比论证法)

③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对比论证法、例证法)

④通过某些老人与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对比论证法、引证法)

㈢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喻证法)

四、与大师亲密接触,向大师发起挑战

文章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当时的英国人欲横流,许多形貌美的人无需花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形貌不美的人要获得成功,则要付出比形貌美的人多得多的努力。针对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培根就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二十一世纪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他的这些见解,它们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呢?如果能,请陈述理由;不能,则请修改并完善。

①文章的开头这些写到,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而结尾却说,只有把美的外貌和德行结合起来,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呢,究竟要不要外貌美呢?

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 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外貌美的,则不要倚仗年轻貌美,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的选择。联系作者生平,从小出入宫廷,看惯了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们是怎样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结尾的号召也是有针对性的。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内在美胜于外形美,二者结合,美才真正放射光芒。

②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给彼。

此,指形貌美,彼指内在美。全句意思说形貌美与内在美在同一个人身上难以并存。在今天看来,形貌美与内在美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培根之所以这样说,是针对的社会现实而言的。

③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 的规格。但公认的规范还是有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第一次政协会上讨论,绝大部分小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现在的五星红旗。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美的;黄金分割是美的;和谐是美的。。。。。。

所以改为美是不能制定(绝对)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常)是公式。似乎更严密。

④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但初春、夏天,冬天分别都有不同的美,针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季节的美。

⑤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如果单指外表的美 ,这一观点还可以成立,但相对于内在的话,则不能成立,因为内在的美是可以保存,并能流传于世的,像雷锋,张海迪,《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等。

⑥。。

五、小组合作,编写“我们的论美格言”

通过本课的学习,及与大师的挑战,我们对美应该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了,你能模仿作者某些句子的写法,结合自己对美的认识,写出属于你们的论美格言吗?

六、总结:

美有很多种,有人喜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有人喜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之美,还有人说健康才是真的美,总之,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美的标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美德的重要性应该是永远都不会变的,他应该成为我们永远的追求。

七、作业:

班上有一名同学,平时喜欢浓妆艳抹,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学校规定穿校服,可她硬是置之不理,而学习则是一塌糊涂。你是她的好朋友,学了《论美》这一课,请你写一封信劝说他,注意信中要恰当引用文中的语句。

八、板书设计

弗兰西斯。培根

一、提出问题:美德最美。

二、分析问题:

1、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2、通过三种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3、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三、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九、教学后记:

对美的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答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分享独到的美”这一教学环节,期待广开思路,使他们去发现身边不同的美,同时也为下一环节“论证什么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作一个知识上的储备,使学生在学完《论美》一文后能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在“与文学大师挑战”的环节中,学生研读课文的能力在一次次精彩的回答中得到了提高,而这正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