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1
我读余秋雨这篇文章,心中很佩服作者的读书功力及记忆力,笔触所到,思随文至,传统经典信手拈来;层次、段落,似无刻意打造,却自成体系,可能是一种读书的高境界罢。我的疑虑主要是就作者为文的总立意来的。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颂君子,褒奖传统,拜服经典吧。然则,君子、传统、经典就真的这么重要么?联系到20多年来社会上掀起的一股股崇古覆儒的思潮,我总在忧虑它们到底要将中国引向何处。于是,我开始认真阅读此文,并将自己的思索追问逐一记下。
首先,余秋雨谈到了西方学者荣格,讲到他关于文化的作用在于培养集体无意识的人格。这个观点说得玄乎,其实从思想灌输的角度看则很清晰:无非一个民族的观念文化熏陶其后代所致的思想思维特点,并且由此而发的特定行为方式和文明类型罢了。余秋雨关注的可能在于荣格看重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中国不要跟着西方走的希冀,特别还推出了道家物极必反法则远超西方思想。余的这段文字很值得质疑。现代化是不是跟西方走?物极必反的道理究竟有多深,中西于此(具体)所受益损究竟何在?
余秋雨对于中西文化的总体属性有一个简赅的概括,即西方是霸道文化,中国是王道文化。霸道文化者,可能着意于其侵略性破坏性,王道文化者则是强调其自修德行圆满。问题是这种概括似乎只是存在于作者心中美好想象中的概念。读者只要稍微回到几千年中西历史的无穷事实中去想,从中西各自在其基本思想理念引导的发展趋势下去想,就根本得不到这样的结论的。简单的诘问可这样下,请余秋雨思考回答:其霸道文化建基于平等意识,王道文化建基于等级意识,何谈后者之优?
当然,余秋雨看重的王道文化自修功德也不全是无稽之谈。实质上所谓内圣外王说到底还就是儒家的修齐之道。人们通过各自的道德修养来提升自身素质很有必要。但这种修养未必仅只中国人独有。事实上,基督教的繁复诵读经书、牧徒忏悔赎罪和现代心理学讲究的自省自究,未必就不是另一种修齐之道。从儒家一些基本思想理念所具有的落后性去分析,王道文化也注定了存有许多破漏。比如上面提到的等级意识就是一个牺牲多数的渊薮。由其执鞭,个体修养之域尚可,社会群体却是压抑性的、无知性的、被动性的。
联系后文,余秋雨讲到自己曾写过小人,那是对一些顽劣人性的批判,现在则是对立于小人写出其君子以及褒赞,作者似可长抒口气,叹为大成了。可是我左读右想,并没有觉得余秋雨的这篇君子题材有什么大好大善的。联系实际评价的话,倒认为余文更多的是书生意气。我的逻辑是这样的,歌颂君子寻找君子实践君子,已经是中华文人几千年乐此不疲的热闹话题,但它一直从来都没有真正使故国的`君子更多起来。为什么?因为传统观念文化的落后性使然必然。坐而论道不如扎实学习先进,治国还靠法治。君子不如法治。
为什么君子不如法治?其答案应与为什么人治不如法治相似。人性总是两面的,思想信仰才是确定的,法治规束则能够让习惯成自然。人性的两面性可分许多两两相反的对立取向,如善良性与恶毒性、上进性与堕落性、文明性与野蛮性、仁爱性与仇恨性、真诚性与虚伪性、全面性与片面性,等等。任何人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会存在这两种人性的可能,只是被其当即的思想状态才确定了其行为取向的。所以由既定的思想信仰来确定人们的行为具有根本性意义。而法治的规束则能强制性地确定人们行为习惯的发展走向。
上述可见,余秋雨的君子之道实质是一种脱离实际的书生空议。要命的是像这种脱离实际的思考常常普遍地存在于儒家及崇拜者中。他们脱离的实际不是别的,就是中西文明发展不同类型及其趋势下无穷对比鲜明的事实而已。在这个视角下,更可看清儒家君子(学说)之难:在信仰之弱,在神督之缺,在思维之浅。儒家最终追求没有上升到纯粹崇高的精神层面,停留在低下的器物利益中而意志不坚。崇拜凡人偶像,行为缺乏神只监督的巨力。缺信仰,求器物,势必思维肤浅;进一步看,思维肤浅则造成了君子不力。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2
《君子之道》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书,书中提到了君子怀德是君子之道的起点,作为君子,放在人生最前面的必须是道德。有了道德,才会是真正的人。也就是道德为本。
通过这句话我联想到了曾经写过的一篇作文,通过陶行知说的一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到底是学高为师重要,还是身正为范更重要。没有成为一名教师前我会觉得学高为师更重要,因为当时我认为一个老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如何来教学生。但现在成为一名教师后,如果让我再选我会认为身正为范更重要。因为学高为师是基础,身正为范才是根本的。因为很多时候身教胜于言传,一个老师要博学但更要正直,给学生做一个好榜样,就像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为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他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合法的社会公民。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厚德载物,不能是厚物载德,更不能完全没有德,也是说明了德有多么重要。
《君子之道》这本书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除了德还有很多,像怎样才能算的上是一位君子,这个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认为只要为人处事上谦恭有礼,大方得体,个人修养上不断进取,终生学习,能够独善其身之后,有兼济天下的胸怀即可。君子非一日而成,今天要比昨天更好。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3
余秋雨在《何谓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那便是:“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与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而中华民族在集体人格方面的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便是君子。把君子作为人格理想,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征。而做个君子,通俗意义上讲,就是做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君子之道》结合儒家与诸子百家的理解,在人格模式上,作者阐述了君子之道。儒家用一种划界确定法,将君子与小人定义出来。小人作为君子的对立面,如影相随。它们既可以存在于不同人群之间,也存在于同一人群,用可以存在于同一人身上。每个人身上既有君子的一面,又有小人的一面。每时每刻,这两个“我”都在斗争。西方的弗洛伊德说,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自我、本我与超我。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哲学家阿德勒说过,“人生就是自卑与自我超越的博弈。”这种博弈的直接体现便是我们所倡导的修身养性。比如,“三人行,必有吾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以及“一日三省其身”等。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最终让君子接近中庸之道,在人格上尽善尽美。
首先,在君子之道中君子怀德处于首位。因为君子怀德是君子之道的起点,是公民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在价值取向上也是“利人利他利天下”。德是一个宏大的范畴,仁义礼智信可以作为其临近概念。君子怀德,君子弘道,君子以厚德载物,只有德才可以行天下。就教师而言,首先要有公德,其次要有师德。
其次,君子中庸让君子之道与中庸之道合流,中庸成了最高的道德。中庸避免了极端,允执其中,从而远离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困局。因此,中庸不仅仅成为生活中的方法论,而且成为我们的价值观。就教师而言,教育的中庸之道就是回归教育原点,关注人的发展。人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人是教育的目的而非手段。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属性,符合教育规律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设置多样化的课程,鼓励个性化的选择,搭建育人平台,最终帮助学生,成就学生。这样的教师,我们才可以称为真君子。
最后,君子不器时刻提醒君子不要跑偏。君子不器简言之,君子不是器具。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尽量不要变成器物的奴隶,自己也不要变成器物。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说道,“很多老师都是“年年岁岁人相同”,他们用完全一样地语句和口气复述着同一本陈旧的教材。虽毅力称道,但未免太“器”了。因为他们让多彩的生命变成了复制之器。”教书到最终成了教书匠,匠气十足。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那些鲜活的生命最终在教学生产线上变成了考试机器。而课堂模式化,更是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赵校长在《我们的教育追求》册子中说过,271教育不再提模式。因为模式一词,容易束缚人的思维,让一切形式化,固化和僵化,将课堂环节化是简单粗暴的。我们的课堂,不论是以前的讨论展示点评还是现在的三环节,一开始是为了引领老师有章可循。但课堂的目的绝不是环节,而是放手学生让他们自由自主。这一点,我感同身受。二,不要把他人变成器物。有的教师在素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远。对他而言,学生的大脑只是知识的容器。一切的重复与练习只是让学生的高分。育人等同于育分,认同了分数,却割裂了学生基本的人格属性,忽略学生的情感,是一种对教育的犯罪。这种唯我试图,唯分数图的价值观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葬送的是学生的未来。最令人担忧的是,课堂更成了扼杀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场所。万玮在《向美国学教育》一书中写道,通过自己对西方教育的感性认知,会像大学时期的教育课是多么的可怕。教育学老师用最不符合教育学的原理完成了教育学的授课,那便是照本宣科。那种课本中心论与教师中心论,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诉求,把学生看做一个个冷冰冰的客体。照本宣科越多,学生的想象力与好奇心损耗就更厉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恢复其儿童的天性,就要从课堂变革。
总之,君子之道向我们展现了作为社会人的我们追寻的最高人格规范。它不仅是独处的文化,也是群处的文化。它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也是团队的历练。君子之道如同水利万物而不争,自然流畅,道法自然。君子用一个理想的人格形象来引领着我们的前行,不断给我们传递这正能量。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践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想的信念,怀揣君子弘道的理想一路走下去,那么我们的教育之路定会越走越宽。
人生不易又至易。只要洗涤诈念,鄙弃谋术,填平阴沟,拆去暗道,明亮苍穹下的诚实岁月,才是一种无邪的享受。
——
2、理解并没有那么重要。
何必因为害怕被别人误会而等待理解。现代生活各自独立,万象共存。东家的柳树矮一点,不必向路人解释本来有长高的可能;西家的槐树高一点,也不必向邻居说明自己并没有独占风水的企图。
做一件新事,大家立刻理解,那就不是新事。
出一个高招,大家又立刻理解,那也不是高招。
没有争议的行为,肯定不是创造。
没有争议的人物,肯定不是创造者。
——余秋雨《君子之道》
3、因尊严,万事万物才默然自主,悄然而立;因自立琳琅世界才有迹可循,有序可寻。
没有尊严,世间便是一个烂泥塘。
——余秋雨《君子之道》
4、第一,正在苦恼的名誉,大多无足轻重。
第二,真正重大的名誉,自己无能为力。
第三,一旦名誉受诬,基本不要在意。
第四,更高一层修炼,排除“名执”“我执”。
第五,面对他人受诬,应该仗义执言。
——余秋雨《君子之道》
5、蔑视是一把无声的扫帚使大地干净了许多。
让我们在学会尊重的同时,也学会蔑视。
——余秋雨《君子之道》
6、一个人最值得珍视的是仁慈的天性,这远比聪明重要。
——余秋雨《君子之道》
7、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复兴中华文化,也就是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余秋雨《君子之道》
8、我们一生所做的比较像样的大事,连父母也未必能够理解。父母生育了我们却理解不了我们,这便是进化。
——余秋雨《君子之道》
9、善和爱是历史的结果。....
善和爱是一场代代相传而又艰苦卓绝的接力赛,只是为了把人类拉出无边的黑暗。
——余秋雨《君子之道》
《余秋雨<君子之道>
1.
2.
3.
4.
5.
6.
7.励志语录经典
8.
9.
10.
余秋雨他的《君子之道》理性中包含感性,将从古到今留传下的君子之道完美阐释,深入人心。
余秋雨在本书的自序中写到过这本书的缘由,是因他在曾在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讲述中华的集体人格,并把讲题命名“君子的脚步”。之后并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余秋雨认为,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中国文化的钥匙也在其中。了解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君子之道对于中国,如同骑士精神对于欧洲,武士道对于日本。只要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本书引经据典,将文献加以自己的分析,结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现实背景,讲述君子之道的精髓和奥妙之处。巧妙地将君子之道与中华文化结合起来,探寻中国文化历史之精髓。
《君子之道》中,针对君子先进行简单的轮廓描写选出九项君子之道,例如诸子百家对君子之道的不同意见、君子之道的影响以及演变过程,等等。第二部分就是探讨君子之交,君子之名、君子之伪、君子之狱,即君子如何处理世间之谊,名誉、伪君子以及牢狱自由的关系。第三部分就是余秋雨从佛学中得到的修行感悟,从国外的故事中了解其他国家的人文情怀,最后汇集作者几十篇小散文,在文化人类学的立场探索中华民族的人格,追踪历史。于是引出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从而提出了“集体人格”这个词。他将中国哲学作为对照,提到了“西方互助冲突的”的人格,认为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最根本的差异就是人格的差异,因为人格的差异,导致的文化的差异。而与外国集体人格不同,中国的集体人格的表现方式是“君子”,是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升华到了一种人格精神。孔子一直想创建一个尊亲,尚礼的社会,将自己的目标定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基础上,随着理论的完善,提出了君子之道,从此,这便成为文化的记忆沉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就像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一样,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没有君子,什么都是徒劳。我曾试图翻阅了孔子的一些文献,却未找到孔子给君子下的定义,通常将小人作为君子的参照物。,用否定来阐释肯定,形成一种对比。下面的例子也许就能证明。
书中君子怀德中有一个例子。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慧”《论语.里仁》 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如升官发财等,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君子有所行动,就想到是否合乎此类典刑。小人怀惠,小人之行,冒险以求其幸,不思虑后果,只贪图眼前的小恩小惠。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孔子为什么把德和土并列成对立概念,先看看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很有意思的排位,在排位中,君子心中的按重量排序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德,二是人,三是土,四是才,五是用。但是余秋雨先生用了一个当下社会比较热门,能令现代普通人一下能明白的词即为“土豪”其解释为那些“土豪”喜欢把中国那些只重物、不重德的有钱人。君子怀德之后必须要提到君子之德风。《论语.颜渊》中的一段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翻译为君子的道德像风,民众的道德像草,风吹向草,草就随风倾伏。这一段话中指出了君子的品行要像风一样影响众人。凡是有利于社会风化的都应像风一样,吹向民众,所以君子之德也是君子应该做的。如果一个君子拥有高贵的德行,但默不作声,他的君子之德就没有影响到其他人,小人就感受不到社会的良好的风气,所以只有君子不停的传播仁义道德,才有真正的意义。君子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与人为善,有成人之美,出自《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并且君子要做到坦荡荡,周而不比。要做到和而不同,而不是同而不和,要团结而不是勾结。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曾觉得君子这个称呼离我们很远,不仅是因为时间的跨度,也是因为君子是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但是读了这本之后,突然觉得君子离我们很近,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你真心的去称赞、关爱别人时,不去计较自己的利益,以大体为重,你便是真正的君子。如果针对一件事斤斤计较,去嫉恨,便是小人了。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君子,积极的度过每一天。一直流传下来的不仅是君子之道,还有就是中庸之道。中不偏,庸不易。按照自己的人生走,不因为别人去不停地更换目标。保持一颗中正的、平和的心去生活,认真对待自己的事业家庭。所以说,中庸是儒家设定得到思维杠杆。也是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成为人类古文明中唯一没有泯灭的幸存者。余秋雨认为君子比小人要劳累很多,小人要结党营私,窥探对手,战战兢兢,但并不是说君子不劳累,君子的劳累是敞亮通达,不逃避质疑的目光。孔子曾说过:“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对于自己的得失、财富无忧无惧,但对大道是他们忧虑的全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这样的君子,他们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可敬可养。就像大诗人陶渊明一样将他的生活寄托在田之中的,更深一层说,他是将精神寄托在对远古的怀想之中,以古代那些志行高洁的隐士、贫士为楷模,用他们的精神来进行处我鼓励,这使他能够坚持“固穷守节”的生活,不改变“隐居求志”的初衷。陶渊明的生活,正是田园境界与怀古情调的结合,做到了君子忧道不忧贫。
一直以来,中国都被称为礼仪之国。往大了讲“礼,国之干也”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国家普天同庆的节日,全国上下举国同庆。这就是国之干也。礼往小了来说,从小到大我们都在接触,都在努力去做,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单位都有属于自己的礼节,这种礼节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每个公民都做到了“礼”,就不会再有丑陋国民性这样令人担忧的字眼。每个人有了礼,才会有风度、才会美,礼仪之邦这是中华民族的标签,不要因为任何原因丢失这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柱。君子之礼,与美同在。君子与小人最大的区别也在于君子有知耻感,而小人因为利益蒙蔽了内心,麻痹了心灵。耻和不耻是君子人格的封底阀门,如果阀门打开,君子的人荡然无存。如果存在,即使锈迹斑斑,人格还会生生不息。
在君子之交中,我钟爱余秋雨先生对君子之交的论述。他在文章中提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阐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他们俩使“高山流水”成为了千古至谊的代称。他通过水的哲学,引出了庄子的至理名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出自于《庄子·山水》。在我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始终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恰当。所以又重新细细品味,才发现原来清水和甜酒便是解读之门。虽然在色、香、味中清水与甜酒不能相提并论,但水是人的.必需品,而酒不能多喝,水可尽饮,无碍心智,而酒却喝多伤身。现在随着阅历的增加,更加成熟,更对君子之交淡如水深有体会。在我看来,真正的朋友未必每天都要见面,未必都要惊天动地,但是只要是需要朋友帮助的时候,朋友总会尽最大的能力去帮助自己,即便很久没有见面,没有过多的寒暄,没有莫名的尴尬但还是有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知道对方想要说什么、做什么。就这样,平平淡淡的度过,相识甚好。君子之道中,余秋雨不仅运用庄子的“淡哲学”还巧妙的将老子的“冷哲学”“低哲学”“钝哲学”联系到一起,我很敬佩余秋雨先生,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能用娴熟的文字、精妙的语言链接起来,总结出了这样的一段话,道出了为何君子之交是淡如水的:“第一,水 利万物而不争;第二,处低位而得道。”
现在如果让我选择是浓烈的友谊,或是平淡的友谊,我想,我更需要的是平淡的友谊。我希望我和朋友的友谊,细水长流,一直陪伴在我左右。虽然友谊会使我们温暖,但友谊之道还是充满坎坷,有些友谊既不高,也不广,却有点甜,有点稠,借用庄子说的话,这种友谊叫“甘谊”也许是因为承诺的落空,工作的竞争,一旦无法一起分享喜悦,便会产生嫌隙,这便是悲剧的开始。所以人际关系好比清水中营养丰富,即成污染;血管之中,如粘度过高,即成病患。所以我们要学会看淡周边的一切,正如“世事漠漠,恰如水墨,被人加浓,反失常态。由浓及淡,即返自然,便得泰然。”
读完《君子之道》后,我发现君子和小人一直是亘古不变的一个话题,不是人生下来就是君子,抑或是小人,没有绝对的小人,也没有绝对的君子,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君子这个定义的理解和标准,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如何正确看待生命中的得失,如何处理好友谊、名利、欲望;每个人的一生中,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都会遇到遗憾和不如意,有时我们无法改变,但一定要确保我们对待事物的正确性。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颗纯净的心,正确的价值观,君子喻与义,小人喻与利可以有欲望,但也要明白为获得自己的利益时,也要为社会做出贡献。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要以德报怨,爱人者之恒爱之,敬人者之恒敬之.。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我们的“礼仪之邦”的称呼,有责任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