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孝顺的名言名句
(一)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
(二)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培根
(三)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曹操
(四)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五)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
(六)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出自《大学》
(七)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出自《家语·弟子行》。
(八)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第二》。
(九)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十)礼貌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要讲究而有余地,宽裕而不失大体,如此才能做成事业。———培根
(十一)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出自《大学》
(十二)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注释: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十三)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请)李毓秀《弟子规》
(十四)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十五)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十六)父母的爱,为诸德之基。
(十七)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 《劝孝歌》
(十八)劝告朋友要在无人的地方,赞扬朋友可在人多的场合。——贺拉斯
(十九)诚实是最好的政策。——西塞罗
(二十)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二十一)有其母,必有其女。
(二十二)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二十三)母勤女懒。
(二十四)甜不过蜂蜜,亲不过母女。
(二十五)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荀子
(二十六)成为母亲之后,女性美像一朵盛开的鲜花焕发出全部的力量和美。——苏霍姆林斯基
关于孝顺的名言警句
(一)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二)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注释: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三)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四)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五)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六)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注释: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七)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八)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出自《名贤集》。
(九)知错就改,是永远不嫌迟的。——莎士比亚
(十)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十一)打在儿身,疼在娘心。
(十二)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出自《四言》。
(十三)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十四)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
(十五)谦让别人就是处世之道。——野口英世
(十六)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十七)娘挂闺女,记在心里,闺女挂娘,急断肝肠。
(十八)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注释: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十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二十)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知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 会成为逗趣,朴质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约翰·洛克
(二十一)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二十二)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出自(春秋)《礼记》。
(二十三)母亲,我祝福您,因为您知道怎样把您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阿斯杜里亚斯
(二十四)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出自(清)《增广贤文》
基础识记
一、选择题
1.下面有关“诸子百家”的说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B.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学派
C.由于各学派间热烈争辩、各执一词,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D.“诸子百家”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最大,这一学派的创世人是()
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
3.孔子既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后来被他的弟子编成一书,书名是()
A.《诗》B.《书》C.《春秋》D.《论语》
4.孟子也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下列历史名言中哪一名话出自他所言?()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B.“学而时习之”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A.墨子B.韩非子C.孙武D.孙膑
6.法家创始人韩非提出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被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所采用?()
A.商纣王B.周文王C.秦始皇D.周幽王
7.材料解析
阅读材料: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请回答:
①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道理?
②有人认为,在推行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今天,应该多学习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彻底抛弃孔子的教育思想民,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活动探究
8.请你就“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这个问题,找四位同学扮演儒、墨、道、法、兵五家角色,进行陈述。
开阔视野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太上老君——对老子的'神化
作者:佚名转贴自:中华五千年
老子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道教则奉他为教主,称为"太上老君"。老子其人在民间被神化了,关于他的神话传说也很多。《混元皇帝圣纪》中说:"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化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也。"于是,老子在道教中便被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老子是"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种之帝君"。
长大以后的老子一副神仙异相,《抱扑子内篇杂应篇》描述老君的真形,"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封,以神龟为床,住金楼玉堂,白银为
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挺之剑,从黄黄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晃晃,此事出于仙泾也"。老子由神仙再到教主,长得奇形怪状,却也威风凛凛。
后汉边韶撰《老子铭》,曾说老子自从羲农以来,历代"为圣者作师"。到晋葛洪写《神仙传老子传》的时候,已有种种传说,或云老子在"伏羲时为郁毕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倾项时为赤精子,帝眷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户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等等。葛洪是信奉道教的学问家,对当时关于老子的种种传说进行辩驳,他用道教阵形、长生可学观点评价道:"若谓老子是得道者,则人必勉力竞慕。若谓是神灵异类,则非可学也。"但是当时学道的人们,把所有修炼度世的方法,都托之于老子:"是以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玉醴金液,次存玄素守一,思神历藏,行气炼刑,消灾辟恶,治鬼养性,绝谷变化,厌胜教戒,役使鬼魁之法,几九百三十卷,符书七十卷,皆《老子本起中篇》所记者也。自有目录?"
于是,民间传记中,在天上己列仙班的老子整天就忙着炼所谓的长生不老之丹。《西游记》中就有生动的描述。《西游记》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中大圣所偷之丹就是太上老君炼制的神丹。书中描述,大圣到了太上老君的兜率天宫之后,顿然醒悟道:"兜率宫是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之处。"当他闯进去之后,未发现老君。
原来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众仙童、仙将、仙吏都侍立左右听讲。大圣直至丹房,丹灶旁边的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葫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孙悟空知道,丹乃仙家之至宝,于是他就把葫芦里的丹郡倒出来像吃豆似的全都吃了。吃完以后他反应过来了,"这场祸比天还大,若惊动玉帝,性命难存"。孙悟空为何如此惊慌?可见这丹珍贵得很,只有天上的神仙首领可以食用,旁人是碰不得的。
关于炼丹,其实我国先秦时期即有。老子炼丹虽无史载,但老子崇尚养生之道是确实有记载的。在《老子》第五十章里,老子作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先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咒虎,入军不被甲兵。咒天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段话大意是:长寿的、短命的各占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为什么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讲,善于养护自己
生命的人,不会受到伤害,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归根到底,老子是想告诉人们要少私寡欲,清静质朴,纯真自然。
老子对养生之道推崇有加,提倡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老子》第六十七章中有"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取为天下先"的记载。但是老子的养生之道,到了神话里,便是甘露、仙丹,所谓的修行一律变为炼丹,或是吸取采纳容天地之灵气的奇珍异宝,如踏桃、人参果等。《西游记》?"偷吃人参果"一回中,人参果被喧染得是那么不可思议,可以治病,可以长生,而这人参果的拥有者便是三清观的当家道长——个得道的道人。道教是对道家养生思想的继承还是变异就不言自明了。
仅以《西游记》一书为例,太上老君的炼丹就衍生出很多故事,大圣偷丹不算,还有太上老君将孙悟空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出了个火眼金睛的"人丹"。等到孙悟空一气之下踢倒了炼丹炉之后,便有了火焰山的干旱似火。就连兜率天宫太上老君平时乘的青牛,也因为整天闻着丹味,渐渐得道,来到人间兴
风作怪。看来这个太上老君,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炼的丹居然可以扭转乾坤。
太上老君真的被封建统治阶级捧到颠峰地位,应该是始于唐朝。唐帝室姓李,太宗李世民自认为是老子李耳之后。唐高宗乾封元年,帝至毫州老君庙祭拜,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旧唐书高宗记下》)。高宗仪凤三年,诏《道德经》为上经。天宝元年,诏《史记古今人表》玄元皇帝太上圣(《旧唐书礼仪志四》)。在唐代,老子和道教的盛行达到最高峰。到了南宋,据《太上老君金书内序》称,太上老君"从开辟至虞舜间,世为师不绝,经二百七十五万八千四百余。
1.C2.A3.D4.D5.C6.C7.①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学习知识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习要经常性地复习和巩固。②不对。因为孔了的思想尽管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民,但是对我们今天来说,其教育思想的很多方面并没有过时,所以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中的有用成分,而不是将它完全抛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吾身(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一箪食( ) 曲肱而枕之( )
博学而笃志(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______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________________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________
(4)温故而知新 新:________________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____________ 殆:____________
(6)逝者如斯夫 逝:________ 斯:________
(7)曲肱而枕之 肱:________________
(8)博学而笃志 笃:________________
3.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5.填空。
(1)《论语》是____________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_(体裁)著作。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_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2)《〈论语〉十二章》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谈“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如你不小心把陈强同学的名著《论语》的封面弄破了,还书时,你该对陈强说些什么?请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语言要简明、得体。
7.诸子百家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从下列诸子的名言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1)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
(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8.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展示出来吧!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已学过的《论语》中的
阅读全文,完成练习。
9.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学 而 不 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摘出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12.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吾日三省吾身 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13.读了本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愤③不启,不悱④不发,举一隅⑤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
【注释】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②女:通“汝”,你,你们。③愤:苦思冥想,仍领会不了的样子。④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⑤隅:角落。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2)是以谓之“文”也( )
15.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是 以 谓 之 “文” 也
(2)举 一 隅 不 以 三 隅 反
16.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7.这三则语录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18.孔子从哪两个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lún yuè yùn xǐng wǎng dài dān ɡōnɡ dǔ
2.(1)同“悦”,愉快 (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诚信 (4)这里指新的理解和体会 (5)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疑惑 (6)往、离去 这,指河水 (7)胳膊 (8)坚定
3.D(解析:A、B、C三项均为代词。D项是动词,到。)
5.(1)儒家 语录体 大学 中庸 孟子 春秋末期 思想 教育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示例:对不起,陈强,我不小心把你的《论语》的封面弄破了,原谅我好吗?
7.(1)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而成的。
(2)不遵守规则、制度就办不好事。(办事要遵守规则、制度。)
(3)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关注细节或注重小事。)
8.(1)示例:同学们,《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了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阅读《论语》,可以让我们少一分稚嫩,多一分坚强。今天我们举办“交流学习体会”的主题座谈会,希望大家谈谈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让更多的人受益。请大家敞开心扉,交流起来吧。
(2)敏学好,择贤善,交友信
(3)长林,你有聪明的头脑,大家都羡慕你出众的天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1)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才德的人吗?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4)孔子在河边上感叹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择善而从;箪食瓢饮。
13.示例:替别人办事要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复习。
14.(1)什么 (2)因此
15.(1)是以/谓之“文”也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6.(1)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2)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能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17.第一则和第三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18.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参考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