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齐家类祖宗家业格言 正文

齐家类祖宗家业格言

时间:2025-05-01 04:43:43

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人学始知道,不学亦徒然。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

劝君作福便无钱,祸到临头使万千。

善恶关头莫错认,一失人身万劫难。

积德若为山,九仞头休亏一篑;容人须学海,十分满尚纳百川。

为恶难逃,为善最乐。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

士为知己用,节不岁寒凋。

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

但知口中有剑,不知袖里藏刀。

春蚕到死丝方尽,恶语伤人恨难消。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世间公道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随它酒价高。

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山林是胜地,一营恋便成市朝。

情欲意识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矜高倨傲是客气,降伏得客气平,而后正气调。

因风吹火,用力不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吉人之词寡,躁人之词多。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儿孙胜于我,要钱做什么;儿孙不如我,要钱做什么。

会使不在家豪富,风雅不用著衣多。

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人自有恶人磨。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寺占多。

积德多年元气厚,读书三代雅人多。

上为父母,中为己身,下为儿女,做得清方了平生事;立上等品,为中等事,享下等福,守得定才是安乐窝。

一念常惺,才避得去神弓鬼矢; 纤尘不染,方解得开地网天罗。

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得它重,它害你越大;贫贱是耐久之交,你处得它好,它益你必多。

谦恭待人,忠孝传家。

不学无术,读书便佳。

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根深不怕风摇动,表正何愁日影斜。

能休尘镜为真镜,末了僧家是俗家。

成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

池塘积水堪防夏,田地深耕足养家。

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

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立地之柱石;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育物的根芽。

早起三光,迟起三慌。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世路风波,炼心之境;人情冷暖,忍性是场。

爽口食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生殃。

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

量窄气大,发短心长。

善必寿考,恶必早亡。

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

富贵定要以本分,贫穷不必枉思量。

福不可邀,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

家丑不可外传,流言切莫轻信。

下情难于达上,君子不耻下问。

芙蓉白面,不过带肉骷蝼.

美艳红妆,尽是杀人利刃。

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修德而留意于名誉事功,必无实证。

一人非之便立不定,只见得有是非,何曾知有道理;一人不知便就不平,只见得有得失,何曾知有义命。

智生识,识生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人各有心,心各有见。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人间私语,天若闻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难合亦难分,易亲亦易散。

口说不如身行,耳闻不如目见。

只见锦上添花,不闻雪中送碳。

传家二字耕与读, 防家二字盗与奸, 倾家二字淫与赌, 守家二字勤与俭。

作种种之阴功,行时时之方便。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素位而行,不忧不怨。

先达之人可尊也,不可比媚;

权势之人可远也,不可侮慢。

祖宗富贵,自诗书中来,子孙享富贵而贱读书;祖宗家业,自勤俭中来,子孙得家业而忘勤俭。

以孝律身,即出将入相,都做得妥妥亭亭;以忍御气,虽横祸非灾,也免脱千千万万。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有不报,日子没到。

水不紧,鱼不跳。

年年防饥,夜夜防盗。

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好义固为人所钦,贪利乃为鬼所笑。

贤者不炫己之长,君子不夺人之好。

受享过分,必生灾害之端.

举动异常,每为不详之兆。

救既败之事,如驭临岩之马,休轻加一鞭;图垂成之功,如挽上滩之舟,莫稍停一棹。

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处竟是禅机;阶下几点飞翠落红,收拾来无非诗料。

种麻得麻,种豆得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见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后。

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

大事不糊涂,小事不渗漏。

内藏精明,外示浑厚。

佳人傅粉,谁识白刃当前;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

天欲祸人,必先与微福骄之, 所以福来不必喜,要看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与微祸儆之, 所以祸来不必忧,要看会救。

算什么命,问什么卜。

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大俭之后,必有大奢;大兵之后,必有大疫。

天眼恢恢,报应迅捷。

人欺不是辱,人怕不是福。

人亲财不亲,人熟礼不熟。

传承家风 延续美德的优秀范文(一)

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中庸》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中华文化传承千百年,历久弥新,恩泽了无数炎黄子孙,之所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沿传千百年不绝,是因为其核心“孝”道,孝作为各大世家的家训家风,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传承优良家风必不可少的,传承中华文化必以“孝”道为核心。

家风是一个家族历经岁月的沉淀,世世代代的相传,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优良的风气,是一种让后代继承人立身于社会,让后代继承人终身受益的品质。形成优良家风,“孝”是不可或缺的,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者必继先人之志,传承先辈之业。这使得优良家风能够经久不衰,这是传承家风的核心内容。子曰:“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为人子要孝顺尊敬父亲,为人父要关爱教育儿子,形成子承父志的家风,这也是构建和谐家庭达成“家和万事兴”的基本途径。

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有千年的渊源。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家风主要是教育后人成为栋梁之才,然做人必先学孝,羔羊尚且跪乳,乌鸦尚懂反哺,人若不孝,何以万物灵长自诩?古人较为重视家风的作用,培养子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更兼以悌、忠、信、礼、义、廉、耻,让继承的后人懂得进取,胸怀凌云,心系国家民族之荣辱,会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民谋福。这也正是我们当代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现今,倘若我们都重视家风的作用来重振家风,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得到弘扬,社会风气将会蔚然成风!

老与子,孝也。孝者,能传承文明圣火也。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优良家风必不可少孝,必以孝为核心。有一本看似不起眼的儿童启蒙读物《弟子规》,是据《论语》等经典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编写而成,其中蕴藏着先哲对我们后人的教诲,是传承家风的宝典,当代社会可以通过这类优秀国学经典来弘扬中华优良家风。

依稀还记得春节时期央视有关家风的调查和访谈,人们都淡褪了对家风的重视和理解甚至是漠视。传统的家风,是以封建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随着时代的进步,家风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融入新时代的气息,但“孝”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需在此基础上革故鼎新,培养后人践行八德。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坚持以“孝”为核心,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定将舒天昭晖,磅礴于东方。传承优良家风,昭示于后代,将永世莫忘。我们后继人则任重而道远哉!

传承家风 延续美德的优秀范文(二)

中国是一个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作为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应该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

首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和战士为维护祖国的尊严和获得祖国的荣誉为后人做出了榜样,有多少共产党员为国捐躯,然而有许多人面对物质的诱惑卖国求荣。我们时刻要重视祖国的利益。还要奋发图强。一个集体、一个强大的国家要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立志奋发的精神。俗话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只要有坚强的信念,什么事都能成功。很多成功人士的以前是失败的,他们经过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勤俭廉政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美德。不要被金钱和物质所迷惑,不要被甜言蜜语动摇。我们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学会勤俭。我们身边有许多人,很少人能注意他们。吃剩的菜和饭,他们不是选择倒掉,而是选择继续把剩菜剩饭吃完;破旧不堪的衣服,一般的人们都会选择扔掉,他们会用针细密地缝起来,因此,你会看到他们的衣服上有一个个补丁。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取长补短、勇于创新的民族。中国文化遗产格外丰富,这与古代人民的勤学好问是离不开的。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颜真卿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无不述说着勤学的重要。弘扬美德还要敬重长辈,有礼貌,诚实守信。对人彬彬有礼表达了自己对别人的尊重。在现在的社会中,文明礼貌和文明教养对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是至关重要的。在生活中一定要诚实守信,有了诚实,你就有了朋友,有了坚强,脸上就洋溢着笑容;没了诚实,你就有了敌人,有了灰心,脸上就愁眉苦脸的。当你在同学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向父母表达你的孝心的时候;当你向长辈和老师彬彬有礼问好的时候;当你懂得“坚持就是胜利”的时候;当你学会“宽容对待他人”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不是在弘扬中华美德吗?

2014年,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一个调查节目“家风是什么?”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2012年国庆前期央视推出的“幸福是什么?”电视台的记者奔赴各个地方采访了很多工作者。有些人的回答让人感到,有些人的回答让人感到无奈。“家风”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没有那么清晰了。“幸福”是经常会用到的,“家风”就很难回答。经过思考,很多普通老百姓回答:“家风是中国传统,不能忘。”“做人要诚实、厚道。”“别出去打人。”家风是家庭遵守的规则、道德。好的家风需要一个家庭、一代人,甚至数代人的日积月累和长年品行的沉淀才能形成。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很多新的东西浮现在人类的脑海里,很多旧的思想渐渐淡去。家风对现在的家庭来说已经变得陌生,很多好的家风被遗忘。现在一家人聚在一起,又有几家人会谈论家风?亲朋好友都是讨论如何赚钱、怎样过上幸福的生活。现在重提家风,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这是一种良好文化的回归,是一种智慧的挖掘。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家风意识,一个家庭的品德是高尚、纯洁的,这个社会一定是和谐的!

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为拥有一座美丽的家园而自豪!

传承家风 延续美德的优秀范文(三)

在这个物流纵横,世风日下的时代,“家风”俨然成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每每提及,总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一言以蔽之,家风之不传也久矣。

那么,家风究竟是什么?“家风”看到这两个字让我联想到的是种种严厉的家规!依我之见,家风是一些列在纸上的条条框框,是一把约束人做事情的戒尺!家风,顾名思义,是一个家庭的风气、习俗,是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规矩,是每一个家庭成员都需遵循的祖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规则,它不需要列举,更不需要背诵,但是它需要我们的传承......

百善孝为先,我们一直在传递。12岁农家少年张俊,8岁那年爸爸因车祸身亡,妈妈离家出走,从此与年幼的弟弟和体弱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奶奶,我来替爸爸养活你”。"每学期必须拿到一张奖状,回去让奶奶高兴;在学校坚决不能犯错误,免得奶奶伤心。”这些是小张俊对奶奶的承诺,他希望奶奶快乐!在张俊的.家里,熏黑的墙上画着一张评比表,上面写着张俊和弟弟张旭的名字,名字后面画的是五角星的图案。张俊说平时他和弟弟谁帮奶奶干一件事就在谁的后面画颗星,每月一评比,看谁得到星星多。这个少年在用真心演绎孝的家风,孝根植我们内心,我们一直在!

诚实守信,我们一直在弘扬。不说谎话,不说大话,实事求是,是家里人从小对我的教诲。原来家风一直都在!

家风需要传承。历史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良言、家风古训仍为世人尊崇。但如今多少富家子弟、官员子女啃老骄奢;多少人因为不想吃亏,争名誉地位甚至可能为争一个公交车座位而“斗智斗勇”;多少人为了利益而制假售假……如果有严格质朴的家风,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减少一些?

如今的社会岁月改变了时代的面貌,却拭不去铭刻至今的家风。我们承载着祖先的基因,流淌着祖先的血液,享有着祖先的姓氏。祖先能成就的美德,我们是否可以将其延续下去?俗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要齐家,就要我们传承良好的家风。

好家风,我们一直在;好家风,我传承!

传承家风 延续美德的优秀范文(四)

自古流传一句话“富不过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经历强盛后走向灭亡。这其中的缘由,值得人们深思和探索,世人都想把自己的家业一代代传下去,永兴不衰,可为什么最终没有实现呢?

如果我们细细去观察不难发现,各朝各代各家之所以走向灭亡,是因为自己的子孙没有好的传承祖宗的宗训和家风。

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到各个朝代和各位帝王各个家族和其家业的兴盛,开始都是以德立业,励精图治、克勤克俭、奉公守法、福民泽世,修德不仅是立业的根本,也是成功事业、幸福人生、家业能够源远流长的关键。

而随着社会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一些人放弃了精神修养,扭曲了世界观,许多豪门还达不到“富不过三”,而是富不过一、二代,甚至几年,其原因不外乎是道德缺失。有些人富起来后,和原先判若两人,骄奢淫逸,以逸待劳,肆意妄为,违背伦常礼法,自己挥金如土,全没有为民众造福的观念,长此以往,他们必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自作孽不可活”,这句古话不无道理。高尚的德行要培养并保持下去,良好的家道要秉持传承下去,才能使家族和家业昌盛不衰。常言道,厚德载物,以厚德对待他人,无论是聪明、愚笨还是卑劣不肖的都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宽忍才能将家业世代传承。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我们自己,搞好家庭和谐,让我们的子孙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才是国泰民安的基础。其实中华祖先给我们后世子孙留下来了很多好的家训,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如“了凡四训”、“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孝经”等等。在家风方面,宋朝范仲淹为世人做出了典范,他平生尽为善事,设粥厂、办义学、兴天下之利,他贵为宰相,朋友和大臣们给他办后事,去后边买棺材的钱都没有,但范公的高尚道德被千古传颂,至今范氏子孙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

在家庭中,老人要宣扬家风,父母要示范家风,夫妇要学舵家风,子女要继承家风,兄弟姐妹要意比家风,孙辈要顺受家风,让我们良好的家风代代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家庭和事业泽世流芳!

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小学生征文【篇一】

自古流传一句话“富不过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经历强盛后走向灭亡。这其中的缘由,值得人们深思和探索,世人都想把自己的家业一代代传下去,永兴不衰,可为什么最终没有实现呢?

如果我们细细去观察不难发现,各朝各代各家之所以走向灭亡,是因为自己的子孙没有好的传承祖宗的宗训和家风。

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到各个朝代和各位帝王各个家族和其家业的兴盛,开始都是以德立业,励精图治、克勤克俭、奉公守法、福民泽世,修德不仅是立业的根本,也是成功事业、幸福人生、家业能够源远流长的关键。

而随着社会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一些人放弃了精神修养,扭曲了世界观,许多豪门还达不到“富不过三”,而是富不过一、二代,甚至几年,其原因不外乎是道德缺失。有些人富起来后,和原先判若两人,骄奢淫逸,以逸待劳,肆意妄为,违背伦常礼法,自己挥金如土,全没有为民众造福的观念,长此以往,他们必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自作孽不可活”,这句古话不无道理。高尚的德行要培养并保持下去,良好的家道要秉持传承下去,才能使家族和家业昌盛不衰。常言道,厚德载物,以厚德对待他人,无论是聪明、愚笨还是卑劣不肖的都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宽忍才能将家业世代传承。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我们自己,搞好家庭和谐,让我们的子孙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才是国泰民安的基础。其实中华祖先给我们后世子孙留下来了很多好的家训,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如“了凡四训”、“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孝经”等等。在家风方面,宋朝范仲淹为世人做出了典范,他平生尽为善事,设粥厂、办义学、兴天下之利,他贵为宰相,朋友和大臣们给他办后事,去后边买棺材的钱都没有,但范公的高尚道德被千古传颂,至今范氏子孙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

在家庭中,老人要宣扬家风,父母要示范家风,夫妇要学舵家风,子女要继承家风,兄弟姐妹要意比家风,孙辈要顺受家风,让我们良好的家风代代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家庭和事业泽世流芳!

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小学生征文【篇二】

“好别人才好自己”是爷爷的口头禅,也是爸爸妈妈的口头禅。以前,对这口头禅,我一知半解,真正理解这句话的真谛是两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晚上。

那是一个天高云淡,明月高悬的夜晚,我和妈妈一起去遛狗。出发前,妈妈照例背上那个大挎包,牵着我们那可爱的棕色卷毛泰迪犬欢欢出发了。一路上,欢欢像个撒欢的孩子,欢蹦乱跳,兴奋不已。我也乐得边走边哼着歌。当我们走到汕头购书中心附近的林荫道时,欢欢突然放慢了脚步,东嗅嗅、西闻闻,在一棵大树底下停住了脚步,半蹲着身子。就在这时,妈妈小跑过去,迅速地从挎包里掏出一张旧报纸,熟练地展开,铺在欢欢的屁股下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不由得凑上前去,想探个究竟。只见欢欢一动不动地蹲了一会儿,又跑开了。顿时,一股恶臭扑鼻而来,我不自禁捂住鼻子。定睛一看,欢欢居然拉了几坨臭狗屎在报纸上!好恶心呀!我连忙跑开了。妈妈却小心翼翼地将装有狗屎的报纸包裹起来,再用薄膜袋装上,扔进附近的.垃圾桶里,又从挎包里拿出一瓶水,洗洗手。这一切完成得那么迅速,那么自然。我不解地问:“好恶心的臭狗屎呀!您不恶心?”妈妈将手轻轻地搭我肩上,意味深长地说:“怎么不恶心?正因为臭狗屎又臭又恶心,我们才更应该将它包裹好扔进垃圾桶里。好别人才好自己嘛!”我恍然大悟。

“好别人才好自己!”因为这句话,爷爷阳台上的花盆下总垫着一个盛水的塑料盘子;因为这句话,每当下雨,爸爸总是将车速放慢,不让雨水溅到路人;因为这句话,每次遛狗,妈妈总背着大挎包;因为这句话,夏天一到,妈妈总在窗台上放上小桶,让空调管的水往桶里流;因为这句话,家里的拖鞋,都是橡胶软底的……

我明白了,“好别人才好自己”是心中有他人;“好别人才好自己”是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别人带来方便和快乐,哪怕麻烦点,吃亏点也值得。这应该就是我们的家风吧。我想:这好家风,我要好好传承。于是,我有样学样,努力践行。

如今,“好别人才好自己”也成了我的口头禅,成了我为人处事的标杆。有了它,在家里,我是爸爸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在学校,我是同学们的好伙伴;在亲朋好友中,我常常成了孩子们的榜样。我想:这就是好家风的神奇魅力!

传承好家风,我们的生活会更充实更快乐;传承好家风,我们的社会将更和谐更美好!

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小学生征文【篇三】

尹华英、范录军、刘祖刚报道:近几年村中出了4个研究生,二本以上大学生十余个,光8组就好几个,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二十余人……遂川县巾石乡新安村是个人口不多、面积不大的村庄,环布在村中的十余株百年银杏见证了这里的兴衰,但岁月冲刷,总也抹不去祖祖辈辈崇文尚德的好风气。而含辛茹苦把一双儿女培养成研究生的刘观岗,更是让邻里们投去无数艳羡的目光。

一落座,笔者迫不及待讨教起教育经来。谈及平常如何教育,直爽中带着自豪的刘观岗打开话匣子。他说,两孩子性格都还好,不太让长辈操心。女儿刘春华是姐姐,处处给弟弟带好头。她看到父母亲很辛苦,打小就勤俭节约、好学上进。母亲清晰的记得,小时候女儿做了个纸质的储蓄罐,平时总把家人给的一分、五分的硬币投进去,几年不拿出来花。问她,总回答:“爸妈赚钱不容易,我也好好存起来。”

聊天间,刘观岗从卧室柜子里拿出一摞泛黄的奖状,女儿从小学到高中总是班级前几名,在遂川中学也一直在年级二十名内。

说起女儿好学,刘观岗笑着聊起个花絮。小时候,他坐骨神经痛,请了个大夫到家里治,中午留在家里吃饭。因春华小时候眉毛很重,加之当地有句民谚,大夫便和她开玩笑:“眉毛重,懵懵懂”,戏谑不会读书。女儿急的哇哇直哭,大声嚷道:“我就要争气,要争气!”当时才读小学三年级,只有十岁左右。

刘观岗记得,女儿爱打抱不平。小学时,班上布置写一篇关于写家的命题

班主任拿着作文来到家里,责怪刘观岗,女儿学习成绩优秀,为何还要重男亲女?一番沟通交谈后,发现是场误会,才知道春华笔下故事,是发生在邻居小女孩身上的。这之后,邻居家女孩的境遇明显得到改观。

刘观岗的妻子说,春华很有责任心,小时候在田里拔秧,弟弟爱偷懒,姐姐就分任务,画个界,每次都是她先拔完。只要大人叫她做事,总是尽力做完做好。有一次插秧,中途下小雨,天也有点凉,就叫她回家,硬是去田里插完秧才罢手。

在邻里眼中,姐弟俩喜欢做好事,那年春华读五年级,正值割中稻,他们看到一老人用板车艰难推着稻谷,喘着粗气。姐弟赶紧上前帮忙,把一车稻谷推回了家,当时路上只有他们伸了援手。老汉对刘观岗大夸了一番。

谈及姐弟俩爱帮人,邻居们都说那是遗传刘观岗的。村民关系很融洽,由于劳力大多在外面打工,农忙时大家互帮互助稀松平常。捐款的事也有,一个剖腹产的孕妇治了好多钱,另一村民的老婆得了急病,两个小孩太小,村里有什么公益事业,刘观岗都捐了钱。

还有一次,春华读高中时,邻居晚饭炖猪蹄后忘了关火就去吃饭了,后来引发火灾,还把隔壁连着的几栋的老房子一起烧着。刘观岗和几个开车的朋友,熄了火跳下车,就同附近群众一起救火。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春华先考入遂川中学高中部,第二年宇轩中考时,却因为贪玩落榜,连二中都差几分。姐姐说他,他丧气说:“你读你的,大不了以后跟着爸爸开“赣江”(农用货车)去!”在姐姐责骂开导下,宇轩发奋看书,“恶补”英语,终于超过录取线60分的高分考入遂川中学,并每年保持在全年级四五十名之内。

后来,刘春华考入西北大学,又被录为南开大学研究生,宇轩则在南昌大学就读,再被华南理工大学招为研究生,2015年毕业。姐弟俩都是研究生毕业,在该村,乃至全乡也绝无仅有,成为一段佳话和家长们教育子女的范本。

刘观岗夫妇“苦笑”说被儿女们读“穷”了,全家至今还住在多年的土坯房内,但他们像全中国所有父母一样,“穷”但快乐着。

笔者在厅堂采访时,总听到房内传来老人的言语,像是对话,又像是喃喃自语,再联想到进门前看到,一个与旧房子很不协调的空调压缩机,“不伦不类”悬挂在外墙。刘观岗看出我们的不解,道出了一段孝心佳话。

房间里住的是他93岁高龄的母亲,这两年患了阿尔茨海默病,生活已无法自理。父亲去世早,全是母亲拉扯几个子女长大,刘观岗夫妻俩极尽孝道,房间内没有任何异味就是明证。刘观岗开车赚钱,照顾老人就留给妻子,她脾气很好,照顾起来很有耐心,特别是2015年摔了之后,更是一直为她端屎端尿,洗澡擦身,吃了不少苦。

儿女大了,两姐弟对父母和奶奶的感情又是怎么样呢?刘观岗很欣慰,说儿女对父母没什么可说的,因为自己还能赚钱,不需要他们额外的钱。但女儿毕业后除自己花销,每年为父母预存两万元,以备今后办大事用上,结婚后,过年又给两千元红包。儿子也懂事,2015年才毕业,但直接将工资全部交给我们。

奶奶摔到时,刘春华正带大学生在欧洲四国教学实践,听闻后赶紧告假,飞回老家悉心照顾,临走还留给奶奶5000元钱。今年过年前,他听说将有极寒天气,便和妻子商议,为母亲买了一条空调,助其平安过冬。

耳濡目染下,刘春华对公公婆婆也十分孝顺,这让父母亲十分欣慰,也省去很多担忧和烦恼。

刘观岗还十分感恩,乡村帮母亲办了100元/月的高龄补贴和80元/月的养老保险,补贴的钱完全够用。

天已近黄昏,我们意犹未尽的要离开了,可这个家、这个村子的文明传承故事还在继续上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