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作为“诗质散文”的代表作家,余光中的散文跳出传统散文语言的窠臼,把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引入散文创作中,在语音、句法和辞格运用层面上变化出新,有声有色,实践他的散文语言主张,使散文具有现代诗的密度和张力。下面我们就来体验一下余光中的语言情趣。
余光中先生散文的语言情趣,实际上是一个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语言艺术系统。这个系统呈现了绚丽的色彩和多维立体的动态感觉:既有叠音的四起,又有异音的喧哗;既有鲜明的节奏,又有激情的标点;既有新奇多变的文法,又有魅力无比的辞藻。余光中散文的语言跳出了传统散文语言的窠臼,有声有色,亦画亦诗,演奏出了一曲曲悦耳动听的和谐乐章。打开《桥跨黄金城》(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从1952年的《猛虎与蔷薇》到1995年的《桥跨黄金城》四十余年的六十篇散文。无论是《逍遥游》,还是《丹佛城》;无论是《莲恋莲》,还是《听听那冷雨》,无不深深地刻下了余光中散文语言主张的印迹,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作家创造的语言光芒。余光中在建构异彩纷呈的语言形象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修辞手法,那就是在语音、句法、辞格等不同的层面变化出新,达到有声有色的效果。
一、密集型聚合的叠音
余光中对叠音形式情有独钟。他不仅利用语言中现成的叠音词语,而且根据不同的语用需要自创了以重叠的形式造出新词,也涵盖了词语的重叠形式。这些叠音现象按照一定的规律构成,并被作家艺术化地排列出来,创造出特有的音响效果。以散文《听听那冷雨》为例,文中出现的叠音形式达八十多个,像这样高频率密集型聚合地运用叠音形式的手法,实属罕见。在《听听那冷雨》中,读者欣赏到的并非呆板、拘谨的统一样式,而是变化多端的富有弹性的叠音风貌。
1. AA式。如:阁阁、啾啾、唧唧、深深、纷纷、纭纭、铿铿、听听、看看、最最。
2. ABB式。如:天潮潮、地湿湿、潮润润、湿漓漓、灰蒙蒙、一点点、白茫茫。
3. AABB式。如:料料峭峭、滂滂沱沱、嗅嗅闻闻、间间歇歇、潮潮润润。
4. AABBCC式。如:清清爽爽新新、细细琐琐屑屑。
5. ABABAB式。如:淅沥淅沥淅沥。
6. AABBAA式。如:轻轻重重轻轻、滴滴点点滴滴。
这些不同形态的叠音形式,自然地穿行在散文的字里行间,余光中似乎要用这些有声有色的叠音音响,在描绘清明时节的纷纷雨声中,倾听自己在黑白默片似的中国历史风雨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心灵的声音。尤其是叠音的密集型聚合,更让读者在听雨中享受听觉的盛宴。如: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听听那冷雨》)
文章一开篇便以高频率出现的叠音连用形式向读者展示了“春寒加剧”,让读者感受到料峭袭人的春寒,淅沥的冷雨绵绵不断,天地之间的潮湿烦闷。又如:
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听听那冷雨》)
我们古诗的句法,或是二二的四言(对酒/当歌),或是二三的五言(低头/思故乡),或是四三的七言诗,最多的是古风中的变化有十言(君不见/黄河之水 /天上来)。散文美相对于诗美,其形式上的美感在于句法有更大的自由,有参差错落之美。散文中“忐忐忑忑忐忐忑忑”的叠音形式,形成“忐忐/ 忑忑/ 忐忐/ 忑忑”四个音步的组合模式,语音节奏鲜明;再加上暴雨的“滂滂沛沛”声,“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声……多种声音意象与电琵琶的声音,在同一个时空中奏响,生动地再现了雷雨夜雷声如羯鼓如电琵琶的震撼效果,表达出节奏铿锵的韵律感,达到扣人心弦而出神入化的境地,使读者身临其境。
二、新颖的字汇和意象
余光中早年生活在战乱年代,先后在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台湾大学读书,后又去美国留学。曾任台湾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丰富的人生阅历、广博的知识修养、写作的能力和英语的水平,使他接触到东西方的文学创作资源,这些都为他的创作奠定了深厚基础。经历了一个旧中国、一个新中国和一个岛屿的余光中,作为“回头的浪子”,他对西方文化不再盲从,对传统有了重估,创作中更多地融合了东西方的语言和文化的光彩。如:
1. “我们去Fremont歇一歇吧。”(《咦呵西部》)
2. “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听听那冷雨》)
3.“而我立在最高峰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任苍老的风将我雕塑,一块飞不起的望乡石,石颜朝西,上面镌刻的,不是拉丁的格言,不是希伯莱的经典,是一种东方的象形文字,隐隐约约要诉说一些伟大的美是什么,但是底下八百万人中,没有谁能够翻译。”(《登楼赋》)
在散文写作中,余光中往往情不自禁地把英语单词或语句融入汉语的正常语流中,读者在习惯于纯净的单一的汉语语音的叙述中冷不防听到异样的音节,这会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去关注异音的多姿多彩和陌生化效果。例2中,余光中对比汉语和英文中“雨”的不同表达的视觉美;例3中,写余光中登上纽约102层的帝国大厦,感觉“我”是一块镌刻着东方象形文字的“望乡石”的意象新颖,表现出对古老象形文字美的赞赏,传达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余光中以现代人的口语为基础,语言表达摇曳多姿,表现出生命运动的张弛;在特定的时空距离中,传统的“前无古人”变为“前,无古人”,大胆新颖的调配语言,使人物的形象更突出,在独特的情境中读者能获得会心而多元的美感。 余光中先生在散文语言运用中,自创了不少新的词语。这些词语可能不合乎语言规范,但由于巧妙布局,使词语由规范化表达层面提升到艺术化表达层面而熠熠生辉。作者独具匠心地赋予汉语中固有的词语以新的内涵和用法,拓展了词语的运用空间,丰富了汉语的艺术表现力。比如“冷雨”、“残山”、“剩水的意象”, “清清爽爽新新”、“蠢蠢而蠕”、“嗅嗅闻闻”、“细细嗅嗅”等叠词,都是作者在独特语境中的创新。余光中用心铺排:“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听听那冷雨》)在特定的语境之中,你会发现本不合“法”的“细细嗅嗅”,不仅可以说得通,而且生动传神;而雨气的空蒙和迷幻,是必须靠“细细嗅嗅”才能体味到的。从规范化层面看是反常,从艺术层面看却巧妙,收到了反常合道的修辞效果,为散文语言风格的丰赡增添了光彩。
三、多姿多变的节奏
节奏,是散文创作中的音乐性问题,文章的节奏实际上是以语言的形态模拟内在精神世界的律动:或平和缓慢,或急切快速;可以快,也可以慢,长句或短句的奇妙的排列组合,如音乐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在《缪斯的左右手》中,余光中说:“音调之道,在整齐与变化。……说得更单纯些,其中的关系就是常与变。”他有意地调整句型,控制速度。短句因其音节少、结构简单,而具简洁明快、灵活多变的修辞效果。余光中的散文非常重视语言的运用,大量运用了短句,有些长句也被他有意无意地碎分形成音节数量不等的短句,尤其是符合现代节奏的短句式频繁出现,表现出特定时代的紧迫、焦虑或纷乱的心态。如:
1.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听听那冷雨》)
2.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听听那冷雨》)
例1中仅仅21个字(不含标点),却被作者断成了5个句子。少年时的“杏花春雨江南”,如今是“杏花。春雨。江南。”6个方块字断成3句,叠印的意象,给人以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感受到祖先的回忆和古曲的意蕴,晕染出江南春雨的风韵,文白交融又洒脱自如。例2中的句子,2-3-2-3-4-3-3-3,句子的音节量变少,而单位时间内句子出现的频率却变大了,也具有了音乐性。冷冷的雨珠,穿起了古中国的记忆,历史文化的风风雨雨,凄凉、凄清、凄楚,凸显出表达主体所构拟的话语节奏,形象地再现清明雨纷纷的时节之长,覆盖面之宽广,随着物象的先后次序,读者的视线便由人而物,由近物而远景,渐渐融入冷雨的空濛。
余光中的散文中还有大量的无标点语句。这是作者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采用的另一修辞手段。最能体现余光中散文节奏上独创的是“卡旦萨”的实验。“卡旦萨”源自意大利语的音乐术语,是指在独奏或独唱即将结束时,一种自由抒发式地充分表现表演者技巧的乐段。余光中借音乐技巧于抒情散文创作:“一篇作品达到高潮时兴会淋漓的作者忽然挣脱文法和常识的束缚,吐露出的高速而多变的句子。”(《六千个日子》)余光中在句型节奏上自成一格,显示出创新的勇气和胆魄。他往往依据自己的情感与心理感受,大胆取消句中标点,缩短句际停顿来控制散文节奏,获得不同凡响的修辞效果。如:
3.“黄巾之后有董卓的鱼肚白有安禄山的鱼肚白后有赤眉有黄巢有白莲。”(《逍遥游》)
4.“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听听那冷雨》)
例3和例4,都是典型的无标点语句。句中该有标点的地方却是标点的缺位,句子之间的停顿被人为地大幅度缩短,原来的分读因标点缺失而不得不改为连读,一气呵成。这无疑会使语言的节奏由舒缓而变得急促,恰恰符合现代社会紧张和快速的节奏频率,凸显出作者想把所要描述的对象引发心中所想继而想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强烈愿望。例3中,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回溯中国历史上的叛乱与农民起义,因标点的不出现而层见叠出,在纷繁历史长河中的战争令人沉思和警醒。《逍遥游》融汇了古典与现代,历史事件以极其高速的流变节奏和缤纷的色彩扑面而来,让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感受历史的纷纭变迁与色彩的纷繁变幻,表达了现代人的新体验、新感觉,是更能符合现代艺术的'新手法,具有新的美学特质。如果对例3进行断句,加上标点后会变成:
黄巾之后,有董卓的鱼肚白;董卓的鱼肚白之后,有安禄山的鱼肚白;安禄山的鱼肚白之后,有赤眉之后,有黄巢;黄巢之后,有白莲。
添加了标点后的语句,增加了一些词语,符合语法常规,句子四平八稳,但平淡无奇;节奏变慢了,又显啰嗦,与作者创设的语境无法匹配。
《听听那冷雨》在创造散文的感觉性上堪称绝响。作者运用重重叠叠的字句,参差有致的韵语段落,调动起各种感官,雨景、雨声、雨味,雨腥,造成了浑然一体的心象。例4中的感觉、听觉和味觉组成了通感,唤起读者全身心而新颖的审美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已融入余光中的血脉里,他写下:“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传承怀古咏史的诗歌传统,山川景物、诗词意蕴之美的中国风景穿行在作者往、今、未来的时空中,不着痕迹地书写着历史人物、太白与东坡,抒发朝代更替而艺术永存的真知与卓见。
四、综合运用多重修辞格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要想多重并用修辞格而又用得巧用得好并非易事。余光中散文中多重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堪称巧夺天工。他根据不同的题旨情境,恰当且多侧面地运用了富有特殊审美表现力的积极修辞手段,如排比、对偶、反复、拟人、夸张、比喻、示现、反问、通感、顶针、回环等,这些熟悉的修辞格,被作者或轻描,或浓抹,而变得趣味盎然,丰富了散文的语言趣味。比如:
1.“鸟声减少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听听那冷雨》)
2.“八股文。裹脚布。阿Q的辫子。鸦片的毒氛。租界流满了惨案流满了租界。大国的青睐翻成了白眼。小国反复着排华运动。”(《逍遥游》) 例1从总体上看运用了排比修辞格式,三个语句的字数大致相当,结构相同,语气一致,这就使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凑,节律感明显增强,形成一种均衡之美。在这个排比句内部还包含着三个摹声修辞格式,即“啾啾”“阁阁”“唧唧”,使该句修辞文本声情并茂。例2由7个短句组接而成,第1、2句为3音节名词的排列;第3、4句为5个音节的名词性短语,后3句则都是主谓宾句的排列。这些名词性成分、主谓宾格局所表达的物象、事件表面上互不相干,但经作者蒙太奇式的剪辑衔接,便形成了一幅中国近代史的画卷。读者由具体物象而穿越时空,寻找历史的足迹和尘封的记忆,回忆起一连串具有悲剧意义的场景。“租界流满了惨案流满了租界”,还隐含着一个回环。在叙述文本中,作者没有按常规的回环格式组句,而是借助于心理流程省去了标点和“惨案”一词,而又通过该词使“租界流满了惨案”与“惨案流满了租界”牢牢地套叠在一起,句中第2个“惨案”虽无出现,但作者对祖国的备受蹂躏、满目疮痍状的悲愤之情跃然纸上。第6、7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再现了彼时的中国所面临的外交困境,语义更显突出。余光中散文对多重辞格的综合运用,丰富了散文语言的艺术魅力,引起人们的慨叹与惊奇。
余光中的语言观、创作观及审美观对其散文语言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在《六千个日子》(见《桥跨黄金城》)中认为,“散文可以做到坚实如油画,遒劲如木刻,而不应永远是一张素描,一幅水彩”,“现代散文应该在文字的弹性、密度和质料上下功夫;而在节奏的进行上,应该更着意速度的控制,使轻重疾徐的变化更形突出”;而“一个有才气有胆识的作家,不妨更武断地使用标点”,他认为创作中完全可以挣脱文法和常识的束缚,追求散文语言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和放荡不羁,“从心所欲”而酣畅淋漓地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心理感受,用一种奇异的笔法倾吐出来。余光中用自己的散文实践完成了所倡导的散文语言观,并通过其语言构建来体现“孤岛与大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对应”,来表现“狭窄对广阔的渴望、瞬间对永恒的渴望”。(冯林山语,见《桥跨黄金城》编后)
散文与诗歌相比,形式上的美感,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的更大自由。余光中多次为文指出,现代散文的作者和读者都应具有更多元的美学感受力,摆脱道德说教与风花雪月的古典趣味。他的散文把旧中国、新中国和台湾岛三个空间交织在今、昔、未来的时间之流里,写蒲公英飘扬在风中的流浪感,也写江湖行逍遥游的倜傥潇洒。余光中在《左手的缪斯·后记》中说:“我尝试着将中国的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迭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余光中如音乐指挥家,他善于利用汉字的音节色彩之美,叠音叠字、排句对偶,唤起读者的视觉、听觉兼及嗅觉、触觉等感官经验;利用和改造中国文化中的意象典故和意境,加上时空交错、纵横开阔而又缜密严谨的结构布局,使他的散文具有现代诗的密度与张力。接受西方现代文艺精神的洗礼,余光中把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引入散文创作,小说的意识流,诗歌的意象转换,电影的蒙太奇技巧,绘画的瞬间印象等都为其所用,以现代人的口语为节奏的基础,也吸收了欧化的句式,大胆使用文言句法,形成白话、古文、洋文各类句型相映生辉,大胆创造了独具特色、富有情趣的散文语言风格。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
名言的作文700字1
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最大的幸福是在于我们的缺点得到纠正和我们的错误得到补救。这句话是歌德说的,我之所以喜欢这句名言,是因为人总是要犯错误的,但重要的是怎样去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使自己得到提高。
就说说我自己吧,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我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由于不努力和其他的种种原因使自己在往后的三年中成绩大大降低,直到六年级前的那个暑假里,接受了家长的批评,总结在这三年中家长对我的训斥,决定在六年级时,争取能过小学的最后一关,顺利地毕业。如今,我虽然只过了六年级上学期的一个多月,但在这段日子里,我已经努力地把精力提到最高,每当放松时,又想起了家长们的教诲,又让我有了奋发向上的精神。
萧乾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毕生从事翻译工作,他学识渊博,为人正直,深受读者的尊敬和爱戴。一次,萧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用了“残废”一词。后来,他收到了一封来自读者的信,大意是这样的:您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那篇文章里的“残废”一词,刺痛了我这个失去左手左脚的人,我是残疾人,但我不是“废人”。萧乾他读后深有感触,立即写了一篇《这个词用错了》登在报纸上,提示更多人用词注意,也向那位青年人道歉。
不仅仅是中国,连外国许多人也有这样的事迹。伟大的爱因斯坦你们认识吧!他可以说是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典范了,别人称他“伟大”,他却不认为,他连衣服都不会穿。在偶然一次机遇中,爱因斯坦结识了一位小女孩,小女孩耐心的教他怎样穿戴,怎样整理房间,他都一一听取了。一个伟大的人,竟然接受了一个小女孩的批评,他的缺点也被纠正了。
不论古今还是中外,不论男女还是老少,不论伟大还是平凡,都会犯错误,但只要虚心接受别人对你的批评,你就一定会把错误转化成成功的阶梯。
名言的作文700字2
短短两天的其中
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觉得这也是一句学习上的至理名言。兴有在是常的学习上一点点积累认真努力、坚持不懈的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攻克它,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上的强者,才能骄傲而又自信的面对挑战,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
滴水可以穿石也是锲而不舍精神的体现。我们航行在没有边际的学习海洋上,只有凭借这种精神,才可能到达知识的彼岸,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它既不生动又不有趣,既不是立体的又不是鲜活的事物,只有我们明白它的重要性,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才能羸得鲜花和掌声。记住,没有不劳而获的美事。
幼年的李白因为看到一位老婆婆用铁棒磨绣花针而醒悟,从而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代诗仙。前有古人可鉴,我们这些新世纪的青年该怎样去做呢?这是一个时代留给我们的课题。朋友,请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让我们鼓足勇气,锲而不舍的锁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奋勇前进吧!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战国先秦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劝学》一文中的句子。它充分的说明了在学习上,只有锲而不舍地学习,才能达到金石可镂的地步。同学们,让我们发扬这种精神,在学海上扬帆,奋勇前进吧!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确,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使人的境界更高一层。但在很多同学眼里,读书却像绳索、铁镣一样,捆住了自由,锁住了欢乐。我不这么认为。读书并不一定是只读课本,书的海洋广阔极了。
名言的作文700字3
在我的记忆宝库里,珍藏着许许多多的名言,它们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的成长道路,其中有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令我难忘。
有时候,我解答数学难题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疑点,这时,爸爸总会耐心地辅导我,告诉我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最后,他总是会问我一句:“听懂了吗?”通常我是听懂的,但是也有一知半解的时候,可我却不好意思说出口,以至于日后碰到类似的题目还是束手无策。
一天,我在做奥数题,有一题我苦思冥想也不得其解,只好向家中的奥数高手爸爸求救。爸爸看了看题目,拍了拍脑袋,说:“很简单,帮演算纸拿出来,我来教你。”爸爸用分数的方法为我讲解了这道奥数题,可那时候,我还没有学过分数这一概念,不能完全理解爸爸的解题思路。爸爸讲完了这道奥数题后,一如既往地,关切地问我:“听懂了吗?”我点点头,说:“嗯,听懂了。”“好的,那请你把这道题目的解题思路再跟我说一遍吧。”我一听,愣住了,心想:哎,倒霉了,这回过不了爸爸这一关了。”我低下头,结结巴巴地说:“我…。。我…。。”爸爸马上明白我是没听懂了,马上说:“笑笑,没听懂,是吗?那就直说嘛。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听了,羞红了脸,说:“爸爸,你能不能换一种方法教我这道题目,分数我还没有学过。”爸爸抚摸着我的头,说:“嗯,这样就对了,对待学问,我们就要做到不耻下问。”爸爸又琢磨了一下这道题目,换了一种方法教会了我。
没想到,在一次奥数竞赛中,我就碰到了类似的一道题目,由于上次我是真的听懂了爸爸教给我的方法,所以这道题目,马上迎刃而解,我喜出望外,也终于明白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了。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中,我一定会牢记这句名言,做学习的主人。
名言的作文700字4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当我读起这句名言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上星期的一件事。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和慧彬在玩跳绳,突然,有人叫发考卷了、发考卷了,我和慧彬听了,火速地赶到教室。就在慧彬刚到座位的那一刹那,听到一位发考卷的同学大声地叫着:“周慧彬95分”顿时,班长一蹦三尺高,还拿着考卷到小明的座位大声炫耀说:“哎呀,我真是一个大才子啊,这么难的考卷我居然考了95分,我真是太棒了!说完,便转身过去,虚情假意地问小明:“小明啊,你这单元考几分啊?你应该知道我考几分了吧?嗯?几分啊?”“我。。。。。。我考86分”小明尴尬地说。慧彬听了,笑得更大声了,她不但不鼓励小明还添油加醋地说:“哎呀真是天生的笨蛋啊!!!说完便转身向座位走去。“那好,你敢不敢跟我比赛,看下单元的成绩谁更好。”小明鼓着眼睛对慧彬说。“谁不敢?比就比。”说完瞪了小明一眼就走开了。
自从那次被慧彬取笑后,小明早上起的比鸡还早,睡的比猪还晚,怎天疯狂地读书。下课了,慧彬和同学们出去玩,她却坐在座位上认真地看书。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间,期中考试到来了,小明这些日子学进去的知识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
又过了几天,考卷发下来了,小明考了95分,而慧彬呢?却只考了86分。过了一会儿,班主任过来了,她语重心长的说:“同学们,你们好好反省一下为什么这次退步了,特别是上一单元考得不错的同学,这次大都退步了。不要以为自己懂了,就不用再复习了,过了一会儿,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名言,意思是说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所以,每一位同学都不可以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比较好就取笑成绩比较差的同学,要相互帮助,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当老师说到这的时候,我偷偷转过头去看看慧彬是什么表情,没想到啊没想到,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慧彬竟然羞愧的低下头去,看样子,她是认识到自己的错了,知错就改仍是好孩子嘛,所以小明也原谅她了!
这件事虽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我们意味悠长的启示!
名言的作文700字5
“失败乃是成功之母”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人生就像多彩的童话故事,成功和失败都是不可缺少的点缀,有人说:“成功是鲜明的,失败是灰暗的。”也有人说:“成功是美丽的,失败是丑陋的。”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有失败就有成功。
我听说过爱迪生的故事。一天,老师让每个学生做一张小板凳,当老师看到爱迪生交上来的那张小板凳时,便问他:“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差的小板凳吗?”爱迪生老实的回答:“有啊”,说着便把他做的前两张板凳拿了出来。后来爱迪生成了一伟大的发明家。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它可以为成功积累经验,激励着我们前进。
我也有过失败的经历。那一次是我在剑桥少儿英语的'一次小考,分数出来后与我想的分数相差很多,考了八十七分。可是我并没有垂头丧气,我想还有下一次小考那,我一定要努力好好学习,争取下一次得到老师写的三个字:你真棒。我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站在讲台上,我好想终有一天我也能上去,那该多好啊。终于又迎来了一次小考,我的分数是九十分,我惊讶坏了,太好了,我终于比第一次考的好多啦。很快过了许多天,老师说:“明天我们开始期末考试,到后天就开家长会,前三名同学发一张奖状和一支笔,九十分以上的同学发一个本子。”
考试开始了,卷子题真难啊!我苦思冥想,终于冲破难关,顺利完成考试。后天到了,第一节课,老师把试卷讲了一遍,九点三十分,许多家长过来了,我的妈妈也来了。我高兴的对妈妈说:“妈妈,你知道我考了多少分吗?我告诉你吧,我考了一百零三分。”妈妈笑着走进了教室,老师说:“第一名贾祖昊,考了一百零三分,不错啊,继续努力。”接下来是第二名。放学了妈妈夸了我一路。
失败是种子,成功就是果实。失败是阶梯,成功就是顶峰。没有失败的教训,我的意志就没有那么的坚定;没有失败经历,我的斗志就不会为我的未来成功添彩。这就是我的名言“失败乃是成功之母”,我把它当做我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我。
名言的作文700字6
在我的记忆库中,储藏着许多名言,它们像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我,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宝剑的锋利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的飘香来自它通过了严寒的考验,告诉人们,要想获得成功,就要经历苦难,要有执着的追求和坚强的毅力。
记得小时候我学古筝,因为年纪小,上课听不太懂,练起来十分费劲。一次,老师要求我们把曲子背出来,我本就不熟练,回家练了几次,总是停停顿顿,错音百出,因为弹得不好,我越弹越生气,最后把谱子往地上一摔,妈妈走过来说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得到回报。你现在连一点困难也克服不了,还轻言放弃,怎么能学好一样本领呢?”听着妈妈的话,我心想:是啊,我才遇到一点困难,就要放弃,怎么能学好古筝呢?不就是背出来嘛,别人弹两遍,三遍,我就弹五遍`六遍,总会成功的。想到这里,我捡起谱子,继续练习。从此以后,每一次老师布置的任务,我都尽力完成。
暑假里,老师见我弹得好,便让我去参加一个比赛。我每天都要弹两个小时,每次弹完,额头上都渗出了豆大的汗珠,脚也变得又酸又麻,走不了路,手指也是生疼生疼的,每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妈妈对我说的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就暗自鼓劲: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付出努力,我不就是在磨砺吗?没有经历过磨砺的宝剑不会锋利,没有经历过一番“寒彻骨”哪里来梅花的飘香呢?我的付出会有回报的,于是,我便继续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次比赛中,我获得了银奖。
在生活中,每一次遇到挫折,都是生活对我们的“磨砺”。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不能惧怕困难,要迎难而上,不屈不挠,以钢铁般的意志去克服,战胜困难,当你通过苦难的考验时,你就会获得成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克服一切困难,引导着我,深深影响了我。
名言的作文700字7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这是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也是最令我难忘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在同样多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事呢?那就是靠合理安排时间,见缝插针地利用时间,只有做到惜时如金,才能做时间的主人。
这句话不但饱含哲理,而且能在生活中指导我的言行,让我受益匪浅。记得在我四年级临近期末时,钢琴老师要举办一场演奏会,她邀请了几位学生参加,我也在邀请的名单上,可是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月。在这一个月内,要背出两首名曲,其中一首还是四手联奏,要安排出三次合作练习。在着期间我还要认真复习,迎接学校的期末考试,考出一个好成绩。想到这里,我担心时间不够用,不禁自言自语道:“肯定来不及的,要不放弃好了。”妈妈听见了,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还记得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吗?“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老师那么信任你,并且你还从没有在那么多人面前表演的经验,多难得的机会!”听妈妈这么一说,我心中暗下决心,决定好好利用时间,迎接挑战。
以后,我每天都早起半小时,在妈妈做早饭时,练钢琴;每天下午放学回到家,把休息时间用来练琴。我把那些零零散散的小段时间都用来弹钢琴,犹如海绵里的水,我一点都不能浪费。每当我坐在钢琴前,鲁迅先生的话就在耳边响起。时间飞快,期末考试刚结束,演奏会的时间就到了,当我用美妙的琴声获得观众的掌声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我付出了努力和汗水,完成了原来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如果我不努力,不肯挤一挤、合理安排时间,而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收获。从那以后,我喜欢上了这句名言。
杨绛先生人生哲理名言大全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杨绛
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经锻炼,信心是不会坚定的。——杨绛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杨绛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大家最熟悉的杨绛的经典名言)
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杨绛
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捣乱。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相关阅读
杨绛个人信息
杨绛(jiàng),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1] 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
2016年5月25日,据人民日报李舫、发改委周南等多方消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杨绛先生于25日凌晨逝世,终年105岁。
为什么称杨绛为先生?
先生是称谓,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以此外延为对有一定地位,学识,资格的人可以称为先生。古汉语“先生”一词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并非所有人都可称为先生,现时日语、韩语和越南语仍然保留这种用法。
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许广平等均可称为先生。
杨绛先生可谓功德圆满
据悉,2012年3月26日,社科院陈奎元院长来看望时,杨绛先生曾提出三要求:一、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二、不受奠仪;三、至多七八至亲送送。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
杨绛先生即便近百岁高龄仍笔耕不辍,尤其是整理出版了钱钟书数十部遗著。这对为人治学皆堪称完美的世纪老人,可谓功德圆满。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