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号宇航员陈东实现飞天梦的故事
今天,38岁的“新人”陈冬将和老大哥景海鹏一起飞向太空,中国进入太空航天员的名单上又多了一个河南人的名字。
从小到大,陈冬身上的标签有“学生头子”“班长”“爱徒”“学霸”“飞行员”,从立志献身军旅到最终成为一名飞天的航天员,陈冬的经历“称得上传奇”。
昨天下午,洛阳的姚志强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那头说,“等我从太空回来,回老家一定会来看你,这是我们之间的约定。”
51岁的姚志强鼻头一酸,来电人是陈冬,是他带了六年的学生。
从小是学霸和体育达人
中学阶段,陈冬成绩优异,也是体育达人,曾多次获奖。
陈冬于1978年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父亲陈树林是中铝铜业洛阳公司(原洛阳铜加工厂)的退休职工,哥哥比他大4岁,目前在广东当医生。
在陈树林眼里,爱运动、爱学习是陈冬儿时最大的特点。他告诉新京报记者,次子从小就是同学们中间的“学生头子”,厂里的同龄人都愿意找陈冬玩。
“我二儿子从小就让我放心,他上的是我们厂里的子弟学校,一直住在家里,但他的事情我很少操心。”陈树林说,小时候的陈冬最爱打篮球、游泳,做完功课就喜欢搞体育运动。虽然说爱学习、也爱玩,但陈树林从未干预过儿子,甚至鼓励儿子,要有好的身体才有好的未来。
1997年,陈冬从洛阳铜加工厂中学(现在是洛阳市第22中学)毕业,初高中连读。至今姚志强还记得当年选班长的情景,“那时候我不了解刚入学的这帮孩子,就让大家投票选班长,陈冬高票当选,班上有很多他的小学同学,大家都对他非常支持。”
陈冬这个班长,一当就是6年,“他就是我的左膀右臂,我不在班上时,他就代表我,他说的话、做的事,同学们都非常信服。”姚志强说,少年时代的陈冬十分稳重低调,话不多,但是说一不二;是班上的体育达人,学校开运动会时,长跑、短跑、铅球等项目,只要他上场,绝对能拿下名次;他还是学校足球队的'主力后卫,高三时代表学校出战洛阳市高中足球联赛,拿下了第三名。不仅如此,陈冬学习成绩也很好,“在全市的数学竞赛上拿过二等奖,分数考上重点大学完全没有问题。”
高考620多分的军校生
曾因视力差了“0.1”,陈冬差点与军校失之交臂。
陈树林的“军人情结”影响陈家两代人,他告诉记者,在他上中学和参加工作后,他曾两次报名参军,但都因为体检问题,没有去成。“我从小跟儿子讲‘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起看三大战役的电影,看《上甘岭》《地道战》,这些经历或多或少也影响到了他。”陈树林说。
没有出乎父亲的意料,上高中的陈冬一次跟父亲说起自己的志愿,高考就要考军校,考不上军校就去当兵。
说起陈冬的高考,陈树林跟新京报记者说起了招生体检时的一个插曲,曾因视力差了“0.1”,陈冬差点与军校失之交臂。
1996年11月,军队院校招收飞行员的工作进行前期体检阶段。“孩子告诉我要体检,我知道招飞的体检是非常严格的,尤其是军队,我也是抱着让他试试的态度。”陈树林说。
当年的第一次体检过关后,第二年3月,陈冬又参加了在郑州举行的第二次体检。两次体检都过关后,陈树林对陈冬当飞行员的事有了很大的期待。1997年6月,他陪儿子到济南参加了第三次体检。
“当时他出来就跟我说,视力可能有点下降。我安慰他,没事,7月就要高考了,高考考好了就行。”陈树林一边安慰儿子,一边自己心里紧张起来。
由于陈冬在学校学习好,又担任学生干部,校领导对陈冬的高考录取也十分关心。当年8月,陈冬以620多分的优异成绩远远超过了一本分数线。招生组来了后,校长和陈冬的父亲见到了长春飞行学院招生的同志。
“看了我儿子的高考成绩,招生的同志说,我们从没看到报考我们学校高考这么高分的学生。”陈树林说,招生的同志找到了最后一次体检的报告。由于体检由两位医生签字,视力检查表上一位医生的结论是1.0,另一位医生的结论是0.9,最终为了保险起见,给陈冬的体检报告的结论为:视力0.9,这与合格的体检视力标准差了0.1。
“招生的同志看了我儿子的高考成绩,说肯定是高考复习强度大影响了视力,这也是暂时的。最后没有因为这0.1的差距将陈冬拒之门外。”陈树林说。
军校期间只回家两次
陈冬师弟介绍,当年陈冬的各项成绩都非常优秀,而且为人谦逊真诚,十分为同学们着想。
陈冬的航天之路,是从蓝天开始的。坐落于长春东南湖大路的空军航空大学,也就是曾经的长春飞行学院,1997年,陈冬以优异成绩考入这里。
昨天,听说陈冬成为了神十一飞行乘组航天员,同样从空军航空大学走出来的飞行员们热血沸腾。陈冬的一位师弟告诉新京报记者,陈冬从飞行学员到飞行员,如今又成为航天员,穿过蓝天,飞向更宽广的宇宙,他的经历称得上传奇,“母校的英模榜,又多了一位航天英雄。”
“成为飞行员已是万里挑一,而成为航天员,何止是万里挑一。”一名同样毕业于空军航空大学的飞行员说,大学时代的他们,他们需要完成近百门课程,不仅要学习高数、物理、大学英语、军事理论等基础课程,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体能训练,“为了训练平衡能力,每个人都要学轮滑,完成3000米才算及格;为保证跳伞落地,还要练习蛙泳,要连续游400米才达到优秀。”
包括陈冬在内,飞行学员们在成为飞行员之前,都经历了超乎寻常的磨练,力量和体能训练是日常必备。“引体向上、臂屈伸,都要连做20个以上;跑步也是每天必须,1万米的奔跑都是家常便饭。”这位飞行员说,为了训练抗眩晕能力,飞行学员们还要经常练习旋梯和固定滚轮,在大学期间必须完成两次800米高空跳伞,以及心理对战、野外生存等多种训练。
“体能、航理、飞行,要成为飞行员,这三项缺一不可,飞行学员的淘汰率能达到七成以上。”陈冬的一名师弟说,他了解到,师兄陈冬当年的各项成绩都非常优秀,而且为人谦逊真诚,十分为同学们着想,“他不仅体能训练拔尖,而且理论知识也相当扎实,当年是一名‘学霸’。”他说,师兄陈冬以骄人的成绩毕业,顺利成为了飞行员。
上军校期间,陈冬只回过两次家。一次是大一的暑假,一次是二年级的春节。后来因为学院的规定,没有回家。陈树林告诉记者,他经常与儿子通信,问儿子钱够不够花,每次儿子的回信都是让父母放心,自己很好,没有什么别的需要。
隔绝训练老师登报寻人
大学毕业后经常封闭训练,与班主任失联,老师登报寻找爱徒。
陈冬考取飞行员,也和姚志强当年的鼓励密切相关。高二时,班上有一名往届复读生被选中成为飞行学员,这更加激励了原本就有飞行梦的一些同学,其中就包括陈冬。姚志强了解陈冬的心思与梦想,就鼓励他,想考上飞行员,在注重学习成绩的同时,就要加强身体素质。
高考时,陈冬被长春飞行学院录取,进入大学后,虽然训练严格、学习紧张,而且当时通讯并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但陈冬仍然不忘时常问候姚志强,放假回家时,还会和同学们一起去看望老师。
但是,陈冬在大学毕业成为飞行员之后,因为经常封闭训练,电话也换了,姚志强和他逐渐失去了联络。2012年时,思念爱徒的姚志强在洛阳晚报上登了一篇文章,寻找陈冬。“后来我得知,那正是他选拔航天员的时候,他用6年的时间与外界隔绝,投入训练。”
当陈冬的名字出现在神十一飞行乘组之中时,姚志强眼眶温热,他因荣耀而激动,“中学时代,我当了他6年的班主任,他当了我6年的班长,今天他成为飞向太空的航天英雄,我真的很为他自豪。”
陈树林告诉记者,在儿子准备出征的阶段,他一直在北京照顾孙子,10月13日刚刚从北京回到老家洛阳。多年来,陈冬的学习、训练让他对儿子非常放心,希望儿子能圆满完成这次任务。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陈冬鲜为人知的故事
从小到大,陈冬身上的标签有“学生头子”“班长”“爱徒”“学霸”“飞行员”,从立志献身军旅到最终成为一名飞天的航天员,陈冬的经历“称得上传奇”。
昨天下午,洛阳的姚志强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那头说,“等我从太空回来,回老家一定会来看你,这是我们之间的约定。”
51岁的姚志强鼻头一酸,来电人是陈冬,是他带了六年的学生。
从小是学霸和体育达人
中学阶段,陈冬成绩优异,也是体育达人,曾多次获奖。
陈冬于1978年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父亲陈树林是中铝铜业洛阳公司(原洛阳铜加工厂)的退休职工,哥哥比他大4岁,目前在广东当医生。
在陈树林眼里,爱运动、爱学习是陈冬儿时最大的特点。他告诉新京报记者,次子从小就是同学们中间的“学生头子”,厂里的同龄人都愿意找陈冬玩。
“我二儿子从小就让我放心,他上的是我们厂里的子弟学校,一直住在家里,但他的事情我很少操心。”陈树林说,小时候的陈冬最爱打篮球、游泳,做完功课就喜欢搞体育运动。虽然说爱学习、也爱玩,但陈树林从未干预过儿子,甚至鼓励儿子,要有好的身体才有好的未来。
1997年,陈冬从洛阳铜加工厂中学(现在是洛阳市第22中学)毕业,初高中连读。至今姚志强还记得当年选班长的情景,“那时候我不了解刚入学的这帮孩子,就让大家投票选班长,陈冬高票当选,班上有很多他的小学同学,大家都对他非常支持。”
陈冬这个班长,一当就是6年,“他就是我的左膀右臂,我不在班上时,他就代表我,他说的话、做的事,同学们都非常信服。”姚志强说,少年时代的陈冬十分稳重低调,话不多,但是说一不二;是班上的体育达人,学校开运动会时,长跑、短跑、铅球等项目,只要他上场,绝对能拿下名次;他还是学校足球队的主力后卫,高三时代表学校出战洛阳市高中足球联赛,拿下了第三名。不仅如此,陈冬学习成绩也很好,“在全市的数学竞赛上拿过二等奖,分数考上重点大学完全没有问题。”
高考620多分的军校生
曾因视力差了“0.1”,陈冬差点与军校失之交臂。
陈树林的“军人情结”影响陈家两代人,他告诉记者,在他上中学和参加工作后,他曾两次报名参军,但都因为体检问题,没有去成。“我从小跟儿子讲‘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起看三大战役的电影,看《上甘岭》《地道战》,这些经历或多或少也影响到了他。”陈树林说。
没有出乎父亲的意料,上高中的陈冬一次跟父亲说起自己的志愿,高考就要考军校,考不上军校就去当兵。
说起陈冬的高考,陈树林跟新京报记者说起了招生体检时的一个插曲,曾因视力差了“0.1”,陈冬差点与军校失之交臂。
1996年11月,军队院校招收飞行员的工作进行前期体检阶段。“孩子告诉我要体检,我知道招飞的体检是非常严格的,尤其是军队,我也是抱着让他试试的态度。”陈树林说。
当年的第一次体检过关后,第二年3月,陈冬又参加了在郑州举行的第二次体检。两次体检都过关后,陈树林对陈冬当飞行员的事有了很大的期待。1997年6月,他陪儿子到济南参加了第三次体检。
“当时他出来就跟我说,视力可能有点下降。我安慰他,没事,7月就要高考了,高考考好了就行。”陈树林一边安慰儿子,一边自己心里紧张起来。
由于陈冬在学校学习好,又担任学生干部,校领导对陈冬的高考录取也十分关心。当年8月,陈冬以620多分的优异成绩远远超过了一本分数线。招生组来了后,校长和陈冬的父亲见到了长春飞行学院招生的同志。
“看了我儿子的高考成绩,招生的同志说,我们从没看到报考我们学校高考这么高分的学生。”陈树林说,招生的同志找到了最后一次体检的报告。由于体检由两位医生签字,视力检查表上一位医生的结论是1.0,另一位医生的结论是0.9,最终为了保险起见,给陈冬的体检报告的结论为:视力0.9,这与合格的体检视力标准差了0.1。
“招生的同志看了我儿子的高考成绩,说肯定是高考复习强度大影响了视力,这也是暂时的。最后没有因为这0.1的差距将陈冬拒之门外。”陈树林说。
军校期间只回家两次
陈冬师弟介绍,当年陈冬的各项成绩都非常优秀,而且为人谦逊真诚,十分为同学们着想。
陈冬的航天之路,是从蓝天开始的。坐落于长春东南湖大路的空军航空大学,也就是曾经的长春飞行学院,1997年,陈冬以优异成绩考入这里。
昨天,听说陈冬成为了神十一飞行乘组航天员,同样从空军航空大学走出来的飞行员们热血沸腾。陈冬的一位师弟告诉新京报记者,陈冬从飞行学员到飞行员,如今又成为航天员,穿过蓝天,飞向更宽广的宇宙,他的经历称得上传奇,“母校的英模榜,又多了一位航天英雄。”
“成为飞行员已是万里挑一,而成为航天员,何止是万里挑一。”一名同样毕业于空军航空大学的'飞行员说,大学时代的他们,他们需要完成近百门课程,不仅要学习高数、物理、大学英语、军事理论等基础课程,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体能训练,“为了训练平衡能力,每个人都要学轮滑,完成3000米才算及格;为保证跳伞落地,还要练习蛙泳,要连续游400米才达到优秀。”
包括陈冬在内,飞行学员们在成为飞行员之前,都经历了超乎寻常的磨练,力量和体能训练是日常必备。“引体向上、臂屈伸,都要连做20个以上;跑步也是每天必须,1万米的奔跑都是家常便饭。”这位飞行员说,为了训练抗眩晕能力,飞行学员们还要经常练习旋梯和固定滚轮,在大学期间必须完成两次800米高空跳伞,以及心理对战、野外生存等多种训练。
“体能、航理、飞行,要成为飞行员,这三项缺一不可,飞行学员的淘汰率能达到七成以上。”陈冬的一名师弟说,他了解到,师兄陈冬当年的各项成绩都非常优秀,而且为人谦逊真诚,十分为同学们着想,“他不仅体能训练拔尖,而且理论知识也相当扎实,当年是一名‘学霸’。”他说,师兄陈冬以骄人的成绩毕业,顺利成为了飞行员。
上军校期间,陈冬只回过两次家。一次是大一的暑假,一次是二年级的春节。后来因为学院的规定,没有回家。陈树林告诉记者,他经常与儿子通信,问儿子钱够不够花,每次儿子的回信都是让父母放心,自己很好,没有什么别的需要。
隔绝训练老师登报寻人
大学毕业后经常封闭训练,与班主任失联,老师登报寻找爱徒。
陈冬考取飞行员,也和姚志强当年的鼓励密切相关。高二时,班上有一名往届复读生被选中成为飞行学员,这更加激励了原本就有飞行梦的一些同学,其中就包括陈冬。姚志强了解陈冬的心思与梦想,就鼓励他,想考上飞行员,在注重学习成绩的同时,就要加强身体素质。
高考时,陈冬被长春飞行学院录取,进入大学后,虽然训练严格、学习紧张,而且当时通讯并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但陈冬仍然不忘时常问候姚志强,放假回家时,还会和同学们一起去看望老师。
但是,陈冬在大学毕业成为飞行员之后,因为经常封闭训练,电话也换了,姚志强和他逐渐失去了联络。2012年时,思念爱徒的姚志强在洛阳晚报上登了一篇文章,寻找陈冬。“后来我得知,那正是他选拔航天员的时候,他用6年的时间与外界隔绝,投入训练。”
当陈冬的名字出现在神十一飞行乘组之中时,姚志强眼眶温热,他因荣耀而激动,“中学时代,我当了他6年的班主任,他当了我6年的班长,今天他成为飞向太空的航天英雄,我真的很为他自豪。”
陈树林告诉记者,在儿子准备出征的阶段,他一直在北京照顾孙子,10月13日刚刚从北京回到老家洛阳。多年来,陈冬的学习、训练让他对儿子非常放心,希望儿子能圆满完成这次任务。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超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英雄,一支能打胜仗的军队不能没有英雄。
生死之界,一念之间——国为重,己为轻。海军歼-15舰载机飞行员张超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8月24日,距离张超牺牲100多天,人们在人民大会堂和他的战友、家人等代表一起分享这位英雄的故事。
这是一位平凡英雄。爱笑,顾家,会爱,感恩,有情义,爱追梦……品味他的平凡,我们愈加感受到英雄就在你我身边。
这是一位真心英雄。真心爱国,真心爱家,真心爱战友……感受他那颗赤子之心,我们愈加感受到这位英雄的伟大与坚强。
这是一群无名英雄。作为中国第一代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张超和他的战友们每天气势如虹的飞行,父母未曾看过,妻儿未曾看过,亲朋也未曾看过。他们震撼海天的“演出”,只有唯一的“观众”——祖国。
8月中旬,祖国见证了他们传来的捷报。张超同批战友带着他未竟的梦想,驾驶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取得了航母上舰资格认证。
英雄壮志,永照海天。今天,我们分享这位英雄的故事,实则是在聆听来自海天之间的祖国“心跳”和强军“脉动”。
戴明盟
“飞鲨”勇士悲憾海天
作为航母战斗力的刀锋,我们这支部队边组建、边试验、边训练,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舰载飞行训练之路,自主培养出我国第一批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
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要奋斗就会有牺牲。2016年4月27日,是一个无比悲痛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我国年轻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张超同志,因突发飞机电传故障,倒在了实现航母飞行梦想的最后一刻,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张超是我亲手挑选的飞行员,他阳光自信、热爱飞行,血气方刚、勇于担当,是这批飞行员中的佼佼者。
至今,我仍清晰记得2015年初,我带队到张超所在部队遴选飞行员时的情景。当时,他跑到我的住处,自报家门说:“我特别想成为你们飞鲨战队的一员。”我问:“你知道这里面的风险吗?”他回答得斩钉截铁:“知道,但我就是想来!要干就干最难的,要飞就飞舰载机。”
加入“飞鲨”战队,直面全新的武器装备、全新的训练模式、全新的操纵习惯,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作为超常规培养的“插班生”,张超不断自我加压,加班加点,补训苦训。
战友们都说,张超真是人如其名,他始终以赶超的姿态在奋力前行,以超多的汗水、超强的毅力收获了超常的成绩。
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有人分析,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险系数,是航天员的5倍,是一般战斗机飞行员的20倍。
以身许国,何惧生死?张超曾对妻子说:“如果有一天我牺牲了,就把我的骨灰撒到大海里。”这种无惧无畏的英雄气概,始终砥砺着张超的战斗激情。海上超低空飞行,是歼-15舰载机战术训练中的难点。课目越难他越想飞,任务越险他越敢上。张超一再请战,最早完成了这个飞行课目。
最令人痛心的是张超的最后一次飞行,面对突发故障,他第一反应是挽救飞机。飞参数据显示,那种情况下,他的操纵近乎完美,壮举令人震撼。生死一瞬足以见证,他是当之无愧的“飞鲨”勇士!
王亮
生死抉择尽显忠诚
4月27日,晴朗的天空高远透亮。对于飞行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当天,张超共有两个架次的飞行任务。第一架次是超低空掠海突防飞行,他的战术动作衔接流畅,非常好地完成了规定课目。
中午12点半左右,张超开始第二架次的飞行。按照训练计划,他需要在与辽宁舰甲板1∶1的着舰区,连续完成6次陆基模拟着舰。
“飞鲨”围绕模拟着舰区盘旋着,对中俯冲,后轮触地,前轮触地,拉升复飞……张超飞得很棒,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他叫好。
很快,他开始进行第6次陆基模拟着舰,这也是整个团队全天的最后一次着舰。张超的整个下滑过程精准稳定,自然流畅,近乎完美。12时59分10秒,飞机沿着标准下滑线从我眼前呼啸而过,后轮在理想的“落点”率先触地。我和指挥助理不约而同喊了声“漂亮”,在记录板上打出本场次的最高分。
然而,就在这本该“落地为安”的瞬间,无线电耳麦突然传来急促的语音告警:电传故障……随即,飞机像一匹正在狂奔的烈马被勒紧缰绳一样,前轮猛地弹起,机头急促上仰。
按照特情处置规定,遭遇这样的故障,可以立即跳伞。然而,张超没有这么做。他第一时间将操纵杆猛推到底,牢牢把定,试图把上仰的机头强压下去,挽救这架造价数亿、朝夕相伴的战机。可是,飞机没有丝毫响应!
兄弟啊,真的不能再管了!我和塔台指挥员同时对着话筒大喊:“跳伞!跳伞!跳伞!”
12时59分16秒,机头还在上仰,飞机骤然离地20多米。无奈之下,张超终于拉动弹射手柄,“砰”的一声,连同座椅弹射出来。但是,高度太低,弹射角度太差,救生伞没来得及张开,就重重地摔向了地面……
救护车呼啸疾驰,我们不停地对他呼喊:“兄弟,坚持住,坚持住啊!”一路上,张超断断续续地说:“我是不是再也飞不了了……”只言片语,流露出他对飞行事业的无限眷恋。
张亚
碧海蓝天恒爱久远
我和张超相识相爱6年,有一个宝贝女儿,有一个幸福而温馨的家,我们对未来的日子做过很多美好的规划。然而,他突然走了,带走了对我们的全部承诺,没有留下一句嘱托。
与张超相处这些年,我感觉他这个人,爱飞行真是爱到骨子里。因为爱他所爱,所以追求他所追求。在张超的影响下,2012年6月,我下定决心,辞去令人羡慕的航空乘务员工作,特招入伍到张超所在的部队,和他成了肩并肩的战友。
2015年初,海军选拔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张超知道消息后第一个报名。当时,我们刚把家安顿好,女儿还不满一岁,但我知道飞舰载机是他的梦想,我不能拖后腿。
张超调到舰载机部队后,我们又开始两地分居。我一直想去部队看看,他总说训练太忙,不让我过去。今年4月,我和他终于约好去部队过五一。我早早买好4月27日的火车票,收拾了一箱子漂亮衣服,还做了他喜欢的发型。上车那天,我特意穿上他最喜欢的那套连衣裙。一路上,我憧憬着见面时的情景:他带着我最喜欢的百合花,抱着我转圈,一遍一遍地叫我小名……
然而,我刚到北京,就意外地被部队的人接下车。我一看那么多人,吓坏了。我哭着不停地问,张超到底怎么了?他在哪里,我必须见到他!我一直相信,张超不会离开我。
到了殡仪馆,看到他静静地躺在那里,我的天塌了!遗体告别那天,看到灵堂上爸爸的照片,女儿突然哭了:“爸爸,我要找爸爸。”我把女儿抱到张超的遗体旁,对她说:“含含不哭,爸爸飞行太累了,不要打扰爸爸睡觉。”
张超走后,有段时间,女儿只要看到我闭眼睡觉,就使劲拍打我的脸:“爸爸睡觉了,妈妈别睡!含含怕,妈妈你起来。”
张超走了,他的爱永远伴随着我和女儿。如果有一天,祖国需要我上战场,我也会像他一样勇敢地冲锋陷阵!
超,你知道吗,你的同班战友们在航母上胜利着舰了!按照当初的约定,当你驾驶飞鲨在辽宁舰着舰后,我和女儿要捧着鲜花迎接你的凯旋!今天,我带着鲜花来了,来和你一起感受这份荣光!
聂元闯
搏击海天执著追梦
我和张超既是大学同学,也是同团战友,朝夕相处了十来年。听到张超壮烈牺牲的消息,我感到非常痛心和惋惜,但我深深理解他瞬间的英雄壮举。
2004年,我们一起考入空军航空大学。张超自信阳光,刻苦上进,学习成绩非常好。他热爱飞行的强烈愿望让我印象深刻。
2008年,我们一起分配到海军航空兵某训练基地。带飞教员问他,有没有兴趣留下来?出人意料的是,张超谢绝了教员的好意:“我想到一线部队去,飞战斗机!”
作为成天在一块的好战友,我知道他骨子里有一种英雄情结,始终想着部队,想着打仗。他多次和我聊起“海空卫士”王伟,他说:“王伟是我心中的英雄,他敢用生命与外军飞机较量,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个纯爷们!”
一拿到分配意向表,他就毫不犹豫地填下了王伟生前所在部队——海军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来团里报到时,张超直截了当地告诉团长:“我就是冲着王伟来的!”
有幸来到英雄所在部队,张超深感这是使命的交接。从此,他比以前抓得更紧、训得更严、练得更苦,在我们同批里第一个放单飞、第一个飞夜航、第一个打实弹、第一个担负战备值班,成了大家公认的“飞行超人”。
我们团是南海一线主力作战部队,承担着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神圣使命。近些年,外国舰机在南海活动十分频繁。张超和战友们坚持逢舰机必跟,几乎每天都有紧急战斗起飞任务,多的时候一天有四五次。
2013年4月,外军一架侦察机又在我周边抵近侦察。接到指挥所命令后,张超立即单机执行战斗起飞任务。那一次,他成竹在胸,驾驶歼-8Ⅱ飞抵目标空域后,迅速占据有利位置,按规定进行跟踪监视,形成对外机的有力震慑。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15年,海军实施超常规措施,在三代机部队遴选舰载机飞行员。张超梦寐以求的机会来了。他第一个向团里递交了申请,郑重写道:“人民海军要想走向远海深蓝,就要有一群不畏风雨的海空雄鹰!”
陈欣
强军路上使命催征
我是一名军事记者,报道过我们的辽宁舰入列,兴奋,绝对的兴奋;报道过我们的歼-15着舰,自豪,满满的自豪。
我们看到了辉煌。而辉煌的背后,是付出。
在舰载机部队,每个飞行员的宿舍门旁,都贴着自己的人生格言。张超选择的是这样两句话:文能握笔安天下,武能跨马定乾坤!
一股豪气,扑面而来。豪气背后,使命催征。
真的没想到,飞机上舰是这么难。改装舰载机,是操纵习惯的彻底颠覆。张超为了建立新的肌肉记忆,一年的飞行起落,相当于过去6到7年训练的总和。而每一次模拟着舰,又都承载着数倍于以往的超负荷!
真的没想到,平时训练也那么险。舰载机起降,是公认的高危课目。“刀尖上的舞者”绝不是随口一说的比喻,而是用鲜血和生命绘就的真实形象。张超他们的每一次训练,都是惊心动魄的考验,每一次平安着陆,都是化险为夷的凯旋。
真的没想到,探索之路如此任重而道远。舰载机的技术和训练,是大国的核心机密。为了航母,国人盼红了眼,科学家熬白了头。现在,是“飞鲨”舞者把“生命先抵押给死神”,义无反顾走上了这条路。
采访前,我心头一直有个疑问:部队遭遇这么大的挫折,而且很多飞行员亲眼目睹了烈士牺牲的现场,官兵们的士气有没有受到影响?部队的训练还是否正常?
没想到,采访期间,战机的轰鸣震撼着我的耳膜,营区里的呼号高亢响亮。
官兵们告诉我,部队复飞,部队长戴明盟飞第一架,随后是参谋长张叶飞第二架……这支英雄的部队,在碧海蓝天继续翱翔。
就在前几天,张超的同批飞行员圆满完成在辽宁舰上的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高标准通过了上舰资格认证,他们为“飞鲨”战队注入了新鲜血液。
捷报传来,我的耳边不由回响起了舰载机飞行团的团歌:披着清晨第一缕曙光,年轻的“飞鲨”滑跃启航。穿梭在茫茫的海天上,谁在用忠诚书写信仰……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1.
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孙家栋故事
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秦玥飞励志故事
4.
5.
6.
7.
8.
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阿布列林励志故事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