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治家格言的启示作用 正文

治家格言的启示作用

时间:2025-05-17 23:57:46

①给子孙留下溺爱,才会有大量“啃老族”的出现;给子孙留下权力高于一切的理念,才会有“我爸是……”的骄横;给子孙留下“名人效应”,才会有“谁敢打110”的跋扈。正所谓,开什么花结什么果。给孩子留下什么,需要现代人反思。

② 《战国策》里有句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教给子孙正正派派做人的道理、老老实实谋生的本领,这是最好的馈赠。“造财不如造才”“留钱莫若留贤”,这样的思想被历代的开明之士所信奉。理学家朱熹留下《朱子家训》、官员包拯留下《诫廉家训》、明学者朱柏庐留下《朱子治家格言》、清末重臣曾国藩留下《曾国藩家书》,教育后代修身向善,成长成才,给后人无尽的启示。

③给子孙留下精神遗产,更是优秀共产党人的自觉选择。早期党的领导人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给子孙留下了对党的忠贞信仰和艰苦朴素的好作风。东北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给儿子留下了一封信,用自己献身革命解放事业的实际行动教育儿子成长进步。朱德总司令一生简朴,两袖清风,临终时没给孩子们留下一点存款,而且叮嘱他们要自食其力,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革命老人徐特立告诫后辈:“青年人任重道远,要继承的不是财产,而是前辈留下的尚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开国将领陈洛平给子孙留下“三块弹片”,要求子孙继承传统、自力更生、努力工作。这种留品德、遗作风的行为,不仅是对子孙负责,更是对党的事业负责。

④反观近些年来出现的腐朽案件,很大一部分与一些领导干部想给子孙留下钱财有关。内蒙古原国税局长肖占武利用收贿想给子女留些钱,结果把孩子也搭了进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湖南原机械工业局长林国悌利用非法所得想给孩子“留下点东西”,案发后连女儿的生活费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不清白做人,整天让子孙坐公车,吃别人送的东西,花别人送的钱,靠关系办事,在这样的环境下,子孙长大了如何做到公私分明,如何让他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走好脚下的.路?

⑤古今提倡立德、立言、立功。其中的“功”“德”,就是个人所取得的成绩,所赢得的口碑。人之父母,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在不进则退的时代大潮中,严守廉洁清正的品格,多干百姓称道的业绩,赢得百姓的夸奖,以此激励子孙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建立胜于父辈的功绩,真正避免“富不过三代”悲剧的发生。

⑥ 留下千垛干柴,不如留下一把斧头。最宝贵的馈赠,是奋斗的精神和做人的本领,而不是身外的财产。正如林则徐的一句名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给子孙留下什么,的确是一门学问,值得天下为父母者深思。

(选自《青年博览》)

5.这篇文章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3分)

6.文章的标题“给子孙留下什么”有何作用?(3分)

7.第④段写腐朽领导干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5分)

8.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4分)

第一篇: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的教育是尤为重要的,而家庭教育的根基在于家风,它为孩子们的成长铺垫了一条良好的道路。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会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在平时的学校教育中,家风体现在孩子的言行之中,家教也是一个家风的体现,它是通过孩子的言行表现出来了。家风虽然是一些道德教育、礼貌教育、规矩教育,但它就是一种规范、一种风气、一种文化,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当然,每一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缺点。我们要让孩子去发挥长处,弥补不足;放大孩子的优点,尽力缩小差距。

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养。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要正,首先是要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很多宣传家风的著作,比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这些著作中的训词内容大致有:忠贞报国、恪尽职守、敦品厚德、读书深造、克己奉公、重义守信、勤劳节俭、谦虚谨慎、勇敢坚韧、自立自强、清正廉洁、宽厚诚实、团结友爱、和睦家庭等等。这些训词至今仍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感悟、鞭策和警示作用。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希望广大家长积极参与这次家风教育活动,大力支持我们的工作,诚恳提出宝贵的意见。同时,要认真总结出自己家庭、家族好的家风家训,以便我们共同研究提炼出好的作法和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明天。家校携手,齐抓共管,让孩子秉承优良家风,感受学校的精心培育,养成浩然之气,在快乐中健康成长,早日成才!

第二篇: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子学”(或称“闽学”)的创始人,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孟,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还远播海外。

同安是朱熹的首仕之地,为朱熹的思想转变和理论形成提供了扎实的实践经验,同安由此被称为“闽学开宗之地”。朱熹一生为官9年,其中有4年多是在同安担任主簿,在同安期间,他的思想经历了“逃禅归儒”的重要转折,最终使其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介绍,朱熹任同安簿事前,受刘子羽、刘子、胡宪三位业师禅学的影响,对佛学禅学非常有兴趣,还借用禅学作文而考中进士。赴任同安途中,朱熹拜访了其父生前好友,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介绍自己学习佛释的情况,李侗对此并不赞许,劝朱熹好好看儒学的圣贤书,朱熹“心疑而不服”。

到任同安后,朱熹进一步理解儒学中“理一分殊”的道理。他本希望用佛教教化百姓,相信佛老之学可以治理社会,但在现实中却发现行不通。回看圣贤书,渐觉有味,其思想有了明显的转变。朱熹在同安做了很多实事,最终

离开同安后不久,朱熹便拜李侗为师,逐渐构建起理学的`思想体系,逐渐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第三篇: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他死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什么是循序渐进?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第二,熟读精恩.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第三,虚心涵泳.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第四,切已体察.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第五,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第六,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空前提高,但精神层面尚未全面跟进,道德滑坡现象引发社会热议。因此,应建设一个充满生活幸福感的社会,调解社会各类不和谐因素,尤其需唤起人们注重精神道德修养。从美学视角来看,应提倡人们需认识美的本质,从生活实践的细微角度推崇勤俭节约之美德,以期两者的结合助力更多美德的蔚然成风。

关键词:识美;崇俭;养德

改革开放为每个中国人施展才智,追求幸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市场经济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展现了辉煌的前景。然而人们又常常感到生活并未称心称意,有着对生活中水、空气、食物安全质量的担忧,有着对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现象的痛恨,有着对灯红酒绿、挥霍无度的社会心态的困惑。如何度过美满的人生,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了不朽的话题。

一、关于美的理性反思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们的共同心愿,冯友兰先生曾提出:"人的生活应该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在人的平常生活中展现出人的性、情、品格之美。"这使我想起了题为《日子》的散文:"日子,把乳白的芽儿拱出土层,把嫩绿的叶子一片一片地张开,把花朵一枝一枝地释放出香味来,把果实酝酿成希望的彩色、甜柔的收成;即使岁月把日子砍成一株株轰然倒塌的大树,泥土下斩不断、挖不绝的根系,会重新繁殖新的苗圃来;还会有顽强的种子,用它们独特的旅行方式,走遍世界,去繁衍成理想的部落、美的风景。"这像极了人从出生、少年、青年、中老年、死亡的生命历程,人的生命同样不因死亡而悲凉,因为还有人性中"顽强的种子"去孕育新的美景、新的世界。人创造了生活,创造了美,在人的生活世界及旅途中美是无处不在的,人的生活不应该在灯红酒绿、挥霍无度中度过,更不能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浪头中失落了理想、信念和真正的自我,失落了对美的认识与追求。大地有"苍茫"之美,海洋有"浩瀚"之美,群山有"连绵"之美,湖泊有"宁静"之美。大自然给予人们太多美的享受,把这份珍贵的美融入人的生活,人们就应该多一分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人品之美和人格之美。在生活中无论吃着多么珍贵的食物,穿着多么艳丽的服装,住着多么豪华的别墅,坐着多么高级的轿车,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性、情、品、格都谈不上人之美。

二、对于节俭的蕴含探究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至善方能至美,美而无德犹如玫瑰花之无香。美的世界要靠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的花朵要靠劳动的汗水来浇灌,由此做一个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之人该是用心创造美的生活应有之意。节俭之美德自古就流传:孔子将"俭"视为与"温、良、恭、让"相并列的道德规范;墨子极力主张"节葬、节用、非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叮嘱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司马光曾论述道"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清人朱柏序在《治家格言》中强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挖井;自奉必须节约,宴客切勿流连";《增广贤文》中指出"传家二字耕与读,防家二字盗与奸,倾家二字淫与赌,守家二字勤与俭".佛家常用"惜福"一词来启示人要懂得节俭,佛教认为,人的一生的物质享受是有限的,过多的浪费,犹如柜中钱、袋中米,用一次就少一些,用完就没有了。由此,节俭不是权宜之策,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华文化的'特有内涵。假使人们日常生活忽视这一美德,是否应该觉悟从做一个节俭的人开始,从而向着勤奋、自制、拥有爱心、社会责任心的人发展呢?人性的美、生活的美该是能够在这一美德风行中更显灿烂的。

三、德不孤识美崇俭以养之

古人以"立德、立言、立功"为终身大事业,今人亦传承这一精神,但道德上知行不一的现象屡见不鲜。众多美德如常年封存的美酒,或如从指缝中流走的沙粒。当人们与美德渐行渐远,敬畏之心全无,如何能再奢望一个淳朴、祥和的社会存在?当人们都朝着功名利禄一条道奔涌,当人们都在计较个人得失,当人们不复去感知生命真正的价值,当人们麻木到对丑恶现象见怪不怪,甚至把丑的看成美的,假的当成真的的时候,人们也将自食道德混乱的苦果。当善良、正义、诚实、荣誉、公正、仁爱、节制、勇敢都统统远离人们的生活,人们惊慌、抱怨人心不古。殊不知,应该反观自身,从自身做起,把挑剔的眼光从他人身上收回,做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把善意传递给每一位遇到的男人、女人和孩子。罗伯特·肯尼迪曾说:"只有少数人能够影响历史,但我们每个人都能改进历史进程中的每一小步,当这些改变加起来的时候,我们的历史就是这么写成的。"美德的蔚然成风,该是需要这份不轻视自我、敢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不问今夕何夕,该知有些事物古今中外相通不变。在物质日渐充裕的时代,仍需崇尚节俭的生活方式去创造美的生活,彰显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人品之美和人格之美。识美崇俭的力量必将助行美德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诗人但丁说:"人不应该像走兽一样活着,应当追求知识和美德。"黑格尔说:"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康德也曾提道:"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这些深刻的话语彰显着道德于人的不可或缺及意义的非凡性。相信人性伟大的一面,现在的不完美,只是人都有迷失的时候。冰心曾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有德行的人该是过得明白透彻、轻松些,幸福来得简单、容易些。识美崇俭该是养育德行良方,愿诸君在人生路上多采撷。

参考文献:

冯友兰。一种人生观: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9.

倪萍。日子.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156.

冰心。冰心散文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