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女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这虽然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海军海军海军军 航空航空航空空
迎送五洲胜友 机越千山万水
传递四海佳音 情送四面八方
漫云无翅天难上 跃上高空程万里
为因有志空可凌 迎来胜友客千家
神七神气神器神奇神起
天象天祥天相天翔天香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呆在摇篮里。
很难说有什么办不到的事,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变成今天的希望,也可以变成明天的现实。
我们选择月球。。。我由此决定不是因为这简单,而是因为它困难——我们要向困难挑战。
如果上帝不想让人类探索宇宙,只要把天梯推倒就行了。
人类必定要探索宇宙,尽管只是为了更加珍惜现有的世界。
“神十一”航天员陈冬的成长故事
13年前,看着杨利伟出征太空的雄壮一幕,陈冬热血沸腾:这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6年前,他跟随英雄的脚步,加入到这个飞天“梦之队”,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如今,38岁的他,终于接过飞天的接力棒,站在了飞向太空的起跑线上。
“我能做到的,我就要做到最好!”为了这一刻,他全力以赴,时刻准备着飞向更高更远的太空。
航天员陈冬的父亲在看直播并接受记者采访,邻居竟不知道对门出了个航天员。
为了国家的至高利益,陈冬的父亲多年来把这个秘密埋在心里……
陈冬是第二批航天员首个飞天男航天员
10月16日上午,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武平介绍,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定于10月17日7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航天员景海鹏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他曾经执行过神舟七号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而陈冬是第二批首位飞赴太空的男航天员。
陈冬,1978年出生在洛阳,现在是郑州人,曾是一名空军飞行员,曾经飞过强-5超音速轻型强击机。“空中铁拳,舍我其谁”,这是陈冬作为飞行员时的战斗格言。2010年5月,他通过层层选拔考核,在临床医学、航天生理功能指标、心理素质的测试中都达到了优秀,成为航天员队伍中的一员,开始了系统而艰苦的训练。
“那时候开始训练就已经没有休息日了,就是加班加点来学习航天基础理论。因为那时候刚从飞行员到航天员,对航天领域还不是太了解,在航天知识这方面还欠缺很多。我记得那时候基本上是一到两个星期就要结束一门理论,可能有的理论在平时是需要几个月时间来完成的,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基本上就是一两个星期。那怎么能把它学好、学扎实呢?只能利用业余时间。那时候我记得,白天上完课,晚上就待在宿舍里面,大家自己翻书,然后不会的大家聚在一起,相互讨论讨论问一问。”
六年磨一剑,38岁的陈冬最终入选,与航天员景海鹏组成飞行乘组,将完成我国载人航天任务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太空飞行。
航天员最想说的话:
一定向祖国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在今日的见面会上有记者问道,此时此刻,你们想对自己家人说些什么?景海鹏表示:“请家人们放心,我和陈冬已经做好各方面准备,我们将带着家人共同的梦想去执行任务,一定用尽善尽美的表现,向祖国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在与航天员见面会的时候,他们一直被保护在弧形的玻璃墙里面,这是因为他们在进入航天员公寓那一天开始,就进行了隔离。如果病菌被到太空中,可能会发生变异,这个后果不可预料。这样的措施是为了保护航天员在太空工作和生活更加的安全和健康。但是不论是隔着玻璃或者是屏幕,他们都说的是心里话。
小时候的他是孩子王
"当班长,让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从小在工厂里长大的陈冬,在子弟学校里从来都是“孩子王”。那时候调皮爱惹事的陈冬,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一名“性格沉静、稳重,责任心强”的航天员。
就像景海鹏的梦想点燃需要一个契机一样,陈冬人生的转变也在等待着一个适当的时刻。
这一刻,在陈冬三年级的时候来了。只不过来得“特别的'糟”――他惹事了,用他的话说,“特别不靠谱”。
那天,学校给全校老师发点菜,菜全堆在小操场上。放学后,陈冬领着一帮小伙伴在菜堆上又打又闹,把菜踩得稀巴烂。
“这下闯祸了!”陈冬越想越害怕。但让他意外的是,班主任杨老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温和地对他说,“老师知道你是无意的,但这样一来老师吃的菜就都没有了,以后干什么一定要多为别人想一想。”最终,杨老师把所有的责任都承担了下来。
“从那以后,我一心想好好表现,让老师高兴。” 一心好好表现的陈冬很快被选为班长。此后,初中、高中……他一直是班长。这么多年,陈冬无比感激杨老师。他从老师身上感受到的那份宽容和担当,不断给予他成长的力量。
1997年,陈冬以优异成绩被长春飞行学院录取。在这里,他将逐渐适应另一个角色对他的塑造。
那是新训时,一次因为被子没叠好,班长直接把他的被子给扔了。一开始陈冬比较抵触,认为被子叠成豆腐块实在没有必要。直到教导员告诉他:叠被子实际上是一种军人意志和作风的锤炼和养成。
“当班长,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在军校,我懂得了什么叫军人的责任。”随着时间的延伸,他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从飞行学员到飞行员,从飞行员到航天员……
杨利伟开启了他的航天梦:
"就想飞得高点、再高点,
飞出大气层"
多少年过去了,夜空中的那个亮点仍不时在陈冬的梦中闪烁。
上初中的一天,他和几个伙伴躺在地上看夜空的时候,发现有一个会动的亮点。他就好奇地问哥哥:“那是流星吗?”。
“卫星!”哥哥告诉他。好奇的陈冬专门跑到图书馆,找来有关卫星和太空的书来看。
这是陈冬与太空第一次有意识的对视,也是太空第一次闯进他的世界。
从此,这位出生在河南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曾经想当一名老师的少年,开始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蓝天。
梦想的种子总是在不经意间发芽,一旦条件合适,便不可阻挡地茁壮成长。高考时,长春飞行学院成为他唯一填写的志愿。直到今天,回想起当年那个招考宣传片仍心潮澎湃:飞行员穿着飞行服、带着头盔、驾驶着战机,从跑道上呼啸升空,离开地面,越来越小,越来越高,在天际间遨游……
转眼,军校毕业,当飞行员、当中队长、大队长……他的生活就像那个宣传片一样,他一度以为“此生只能和蓝天为伴了”。直到有一天,他的目光被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天的身影牢牢吸引,他的眼神被火箭的尾焰点亮,25岁的陈冬似乎再次触摸到了太空的气息。
当时陈冬飞的是强击机,主要在低空飞行。“我就想飞得高点、再高点,飞出大气层,去那里看看什么样。”这样的心情随着“神六”“神七”的陆续飞天,变得越来越强烈。
当得知所有航天员都在飞行员中选拔,杨利伟和他一样飞的也是强击机的时候,他一下子听到了梦想的心跳:“自己会不会能赶上也挑一次?”
机会说来就来。2009年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开始了!真不巧,时任大队长的陈冬带着大队在西北执行演习,本来可以试一下的机会就这么无情地从指缝中溜走了。正在他懊恼之际,演习归来的他再次接到参加体检的命令。
陈冬顺利进入面试,让他意想不到的是,面试他的考官竟是他崇拜的英雄杨利伟。“一个多小时的谈话,我更加坚定了当航天员的梦想。”说起这一幕,陈冬至今津津乐道。
两次飞天的景海鹏同样是陈冬的偶像。他说:“被自己的偶像带进这个队伍,然后和偶像一起出征太空,还能什么比这更幸运、更幸福的吗?”
在朋友圈"失踪"6年:
"不到发射前一秒,就不会停止准备"
整整用了6年时间,陈冬才站在飞天的起跑线上。
这6年,也是陈冬在他朋友圈“失踪”的6年。
2012年,远在洛阳的高中班主任姚志强思念爱徒陈冬心切,曾在当地媒体上以《姚老师“想念你”》为题登报寻找陈冬。至今,那则思念浓烈的文章扔挂在互联网上。
1997年,姚老师在洛阳原铜加工厂中学(现市22中)任教,是陈冬的班主任,他特别喜欢陈东、余琳这两个学生。他俩毕业后一起考上了长春飞行学院,而特别巧合的是,他们和同样来自河南的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是大学同学。
苦寻陈东的姚志强老师哪里知道,为了实现飞天梦想,陈冬正在航天城全身心地投入训练,整整6年,几乎把自己和外界隔绝。现在,姚老师住在老城义勇街,他希望陈冬、余琳或者知道他们联系方式的人看到报道后,及时拨打电话13526984184和他联系。
6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这是一段长跑,又是一段短跑,你不仅需要耐力,还需要爆发力。”陈冬直言,他又回到了高强度的学习时代。
回到教室,把扔了十几年的课本重新拾起来――对于陈冬来说,那是一段“异常难熬”的日子。面对天文、航天技术、空间惯性坐标等新知识,陈冬的头直发懵。“刚开始坐在教室的时候,根本坐不住,我就抹点清凉油,到后面站一会,让自己别犯困。”他说。
所幸,学习是他的长处,恰好他又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钻劲。两年时光,“有了入定状态”的陈冬再次找到学霸的感觉――他顺利通过8大类58个专业课程的所有
“他的入选是一个必然。”在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的眼里,陈冬各方面都很优秀,各方面都很全面,没有明显短板。从初选到定选,陈冬在同批航天员中成绩都是第一。他的融会贯通能力有时候让教员吃惊,他对完美的追求连景海鹏都赞叹不已。
全力以赴,厚积薄发。备战“神十一”的日日夜夜里,他和景海鹏共计完成了3000多个学时训练。
此次出征,挑战空前。他们不仅要当好“驾驶员”,还要当好“科学家”“工程师”甚至是“医生”“生物学家”“农民”,不仅要去做各种实验,还要种菜。“不到发射前一秒,就不会停止准备。”陈冬说。
此刻,少年时代仰望过的太空,正张开怀抱等待着陈冬。这个一心想飞得更高的航天员,即将抵达那片神秘之地。
出征前,这位偶尔给孩子讲《铁臂阿童木》故事的父亲,对喜欢看星空的双胞胎儿子说:“爸爸出趟远门,也许在某个晚上,你看到天空那颗最亮的星星,那可能是爸爸在向你微笑,你也可以招招手。”
神舟十一号飞船是指中国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神舟载人飞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神舟十一号由长征二号FY11运载火箭发射。
2016年观看神舟十一号发射有感【篇一】
2016年10月17日07时30分28秒,神舟十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本次飞船搭载了两名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30天。捷报一出,举国欢腾!
对于中国航天事业而言,近期的小目标当然是建设一个100吨级的空间实验室,或者说是空间站。神舟十一号任务是个转折点,天宫二号对航天员的支持能力已经提升到双人30天,接近美国宇航局天空实验室2号的状态。(其实,神舟十一号飞船原本就是为天宫一号神舟十号飞船准备的备份飞行器,虽然我国载人飞船设计为最多承载三个人,但由于受生命保障系统能力限制,为延长航天员在太空驻留时间,只能减少人数,所以这次神舟十一号只搭载两名航天员。
美国宇航局在1973年发射的天空实验室2号实现了三名宇航员在轨支持28天的总时长,天空实验室3号已经能够延长一个月以上。长时间在轨支持能够进行更多的科学实验,其中就包括研究人体长时间暴露在微重力环境中所受到的影响。
当然,中国航天最终的目标是建立一座轨道空间站,由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构成。每个20多吨的重量需要长五运载火箭才能发射,因此空间站要在2020年进入组建状态,还需要长五运载火箭的按时支持,不然20吨的载荷目前没有一款火箭能够胜任。
2016年观看神舟十一号发射有感【篇二】
>今日7时30分许,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航天员景海鹏参加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陈冬是首次参加载人飞行任务。
>>据悉,此次任务的主要目的:
1、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考核验证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
2、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形成组合体,进行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3、开展有人参与的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在轨维修等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
☆发射对接 2天
>>长二F火箭是我国用来发射载人航天器的专属火箭,享有“神箭”美誉。执行了10次神舟飞船和2次天宫飞行器发射任务,在12次的发射任务中,“神箭”长二F保持着100%的成功率。神舟十一号飞船入轨后,2天内完成与天宫二号的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
☆科学实验 30天
>>对接后,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开展实验,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成组合体飞行30天后,神舟十一号撤离天宫二号,并于1天内返回至着陆场,天宫二号转入独立运行模式。其间,2名航天员将按照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进行工作和生活,按计划开展有关科学实验。
☆撤离返回 1天
>>天宫二号运行第30天后,航天员乘返回舱返回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2016年观看神舟十一号发射有感【篇三】
北京时间 10月17日 07时30分28秒,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飞船入轨后,2天内将完成与天宫二号的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将进驻天宫二号,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
昨天以前,陈冬——还是一个陌生的面孔和一个普通的名字。
今天,他举世瞩目,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神十一”飞行乘组航天员。
陈冬,1978年12月出生,河南人,党员,大学本科,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上校军衔。
陈冬曾任空军某师某团飞行大队大队长,安全飞行15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16年6月,入选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陈冬也是继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之后,第二位河南籍航天员。
陈冬:空中铁拳 舍我其谁
陈冬曾是一名空军飞行员,飞行过强-5超音速轻型强击机。“空中铁拳,舍我其谁”,是陈冬作为飞行员时的战斗格言。2010年5月,陈冬通过层层选拔考核,在临床医学、航天生理功能指标、心理素质的测试中都达到了优秀,成为航天员队伍中的一员,开始了系统而艰苦的训练。“那时候开始训练就已经没有休息日了,就是加班加点来学习航天基础理论。因为从飞行到航天城成为航天员,那时候我们对航天领域还不是太了解,在航天知识这方面还欠缺很多。所以从那时候开始,要进行学习,压力也很大,因为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方方面面的理论。”
回忆起当初的训练,陈冬还说:“我记得那时候基本上是一到两个星期,就要结束一门理论,可能有的理论在平时是需要几个月时间来完成的,但是我们基本上就是一两个星期。怎么能把它学好,学扎实呢?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我记得那时候白天上完课,晚上就待在宿舍里面,大家自己翻书,然后不会的大家聚在一起,相互讨论讨论问一问。”
六年备战 高中班主任登报寻找
用了6年时间,陈冬才站在飞天的起跑线上。这6年,也是陈冬在他朋友圈“失踪”的6年。
2012年,陈冬的高中班主任姚志强思念爱徒心切,在当地报纸洛阳晚报以《姚老师“想念你”》为题登报寻找陈冬。然而姚志强老师哪里知道,为了实现飞天梦想,陈冬正在航天城全身心地投入训练。整整6年,他几乎把自己和外界隔绝。
陈冬:六年磨一剑 已做好飞天准备
六年磨一剑,38岁的陈冬最终入选,与航天员景海鹏组成飞行乘组,将完成我国载人航天任务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太空飞行。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表示,作为年轻一代的航天员,陈冬是属于让人很放心的。他各方面都很全面、优秀,也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短板,是很优秀的航天员。平时你看陈冬说话温文而雅,也很质朴,但是他很有主见,也很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