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古代中医文化格言 正文

古代中医文化格言

时间:2025-05-16 06:02:48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曹雪芹独具匠心地将中医药近乎完美地融入文学之中,借中医知识来推动情节发展,丰富人物形象。小说中还涉及了许多利于养生的国医偏方。

首先,《红楼梦》中多次提到了饮茶养生。老君眉是贾母最爱喝的养生茶。此茶是洞庭湖中君山所产的一种银针茶。每次贾母喝此茶时,都取用梅花雪水浸泡。此茶色泽鲜亮,香气高爽,其味甘醇,既养心又养生,所以成为贾母最喜爱的养生茶,对贾母的长寿很有益处。而女儿茶是川、黔西部的草药,别名岩果紫、黄茶根、女儿红,也叫普洱茶。《红楼梦》中第六十三回写宝玉吃了面食,因为担心他停食,林之孝便劝宝玉饮“普洱茶”,宝玉饮后,顿时食欲便增。因为,普洱茶的确有养胃护胃的功效。除此之外,《红楼梦》中还多次提到了六安茶。

这种茶是贾宝玉最爱喝的养生茶。此茶产于安徽霍山,据《长物志》载:“六安,宜入药品,但不善炒,还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其次,《红楼梦》中提到了许多病症与药方。《红楼梦》第3回中便提到了黛玉初进荣国府时,贾府的人问她常服何药,黛玉回答说:“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林黛玉身体极为怯弱,如“美人灯”般一吹就倒。后人分析,林黛玉的病症应为肺结核。林黛玉所食的“人参养荣丸”又可叫“人参养营丸”。对此,后人追溯出“人参养荣丸”是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味药具有益气养血的作用,用于治疗积劳虚损、少气心悸、腰背强痛、咽干唇燥等症。不过,虽然林黛玉和贾母都服用人参养荣丸,但追求的功效却是不一样的,黛玉用人参养荣丸益气养血,治体弱多病的虚损之疾;贾母服用人参养荣丸滋养气血,延年益寿,这正是中医异病同治的典型医案。据考察,人参养荣丸的药物成分有人参、肉桂、白术、当归、甘草等,有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效。然而,人参、肉桂性热,所以林黛玉虚不受补,因此便又有了后来的宝钗、宝玉送‘燕窝’的剧情。

可见,《红楼梦》中哪怕是一个药方,都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而在《红楼梦》的第二十九回里,曹雪芹写到了贾母、宝玉、黛玉等一干人去清虚观打醮,当时是农历五月初一,天气却已经炎热起来了。林黛玉体质虚弱,对外界恶劣的气候耐受力甚差,以至中暑。黛玉在清虚观中暑之后,回家休养,并且吃了“香薷饮”。香薷饮是中医有名的方剂,由香薷散演变而来,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仅3味:香薷、炒扁豆、姜厚朴。主要功用为祛暑解表,和中化湿。若在暑夏季节,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或受暑热侵袭,常会头重头痛、身热畏寒、食欲不振,或者腹痛吐泻、四肢困乏、精神倦怠。此时用香薷饮治疗,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处方用药的角度:第十一回秦可卿的药方中有人参等十六味药,第五十一回有胡庸医乱用的麻黄、枳实等虎狼药;散见于全书的药方有独参汤、八珍益母丸、左归、右归等二十几张处方。疾病种类之多样,分科之细密,处方用药之繁多,非精通医理者不能为之,从中足可见曹雪芹对中医文化的了解程度之深。

另外,曹雪芹还介绍了能治病的香料。比如,《红楼梦》的第7回中,宝钗说她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吃了一个和尚传的海上仙方‘冷香丸’,方能缓和些。冷香丸是用白牡丹花、白荷花、白芙蓉花、白梅花和雨水这日的天落水,白露这日的露水,霜降这日的霜,小雪这日的雪,盛在旧瓷坛里,埋在花根底下制成的。宝钗发病的时候便拿出来吃一丸,用一钱二分黄柏煎汤送下。据后人考证,宝钗患的应该是哮喘,以药测证,应该属于热哮,所以用四时之花和四时之水,加上异常香气的末药,服之是有效的`,《中华方剂大辞典》中,有冷香汤、冷哮丸、冷哮散等方剂名,功能是散寒化痰、平喘止哮,可以用来治疗冷哮寒痰症。”许多医学家认为,香料对人体健康有着良好的影响,对防治肺结核有一定辅助作用。花香的药理作用包括解表、发汗、驱风、健胃、镇痛等等。

每一种花香,都各有不同:天竺葵的香味能镇静神经、促进睡眠、消除疲劳;迷迭香的香味能止咳平喘;艾叶香不仅能止咳平喘,而且能消炎祛痰;薰衣草花香能使心跳过速的患者镇定下来,减慢心率;丁香花的香味对牙痛病人有镇痛作用。香味中药还有许多其他医疗作用。相传我国古代名医华佗就曾经用丁香、檀香等制成香囊,悬于室内用来防治肺痨、吐泻等病症。在民间,人们也常在端午节用丁香、木香、白芷等研末,装入用彩绸缝制的锦袋内,悬于门窗或系在孩子的胸前,以避邪、杀菌、驱毒、疗疾之用。很多中药挥发出的阵阵浓香所具有的杀菌、驱毒、疗疾之功效,已被今天的科学研究所证实。儒医是我国文学史、中医药史上的一朵奇葩。历代大医多通儒,而历代文学家亦兼通医理。《红楼梦》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有大量中医药内容描写,涉及中医药各个环节,以中医文化命名的有“张太医论病细穷源”、“胡庸医乱用虎狼药”等十一个章节之多,足可见中医药在曹雪芹心中的重要地位,深刻体现了中医与传统文化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也说明曹雪芹中医修为深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黄帝内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北宋·范仲淹《能改斋漫录·卷十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枪,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黄帝内经》

受病有浅深,使药有重轻。度其浅深,分毫不可差;明其轻重,锱铢不可偏。浅深轻重之间,医者之精粗,病者之性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得失之间,死生性命之所系,医之道不得不为之难也——宋·史堪《史载之方》

夫用药如用刑.误即便隔死生。盖人命一死不可复生,故须如此详谨,用药亦然。庸下之流,孟浪乱施汤剂,逡巡便至危殆,如此杀人,何太容易?——清·年希尧《本草类方》 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召请,急去无迟,可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 ——宋·张杲《医说》

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清·费伯雄《医方论》

医以苏人之困,拯人之危,性命为重,功利为轻,而可稍存嫉妒哉?奈何今之医者,气量狭窄,道不求精,见有一神其技者则妒之。妒心一起,害不胜言,或谣言百出,或背地道破道,或前用凉药,不分寒热而改热,前用热药,不别寒热而改凉,不顾他人之性命,惟逞自己之私心,总欲使有道者道晦,道行者不行,以遂其嫉妒之意。——清·雷丰《时病论》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晋·杨泉《物理论》

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视彼之疾,举切吾身,药必用真,财无过望,推诚拯救,勿惮其劳,冥冥之中,自有神佑。 ——元·曾世荣《活幼心书》

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凡病家请看,当以病势缓急,为赴诊之先后。病势急者,先赴诊之;病势缓者,后赴诊之。勿以富贵贫贱,而诊视便有先后之分。——清·冯兆张《冯氏娜囊秘录》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说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余曰病易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育也。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盖济世者凭乎术,愈疾者仗乎法,故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此经固不可力而求,智而得也。——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医者诊脉,不识寸关,放手妄言虚实。不问得病之由,今经几日,是表是里,曾无传染,只据所见,便言某证。证且未的,不顾汗下次第,或病人劳复,便毁前医为误,甚至子谈父过者有之,弟掩兄长者有之。及其治疗,本无所长,原其所以,则志在于利。医人乘急取财者,甚于盗贼。 ——元·王珪《泰定养生主论》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清·喻嘉言《医门法律》

医道,古称仙道也,原为活人,今世之医,多不知此义,每于富者用心,贫者忽略,此故世者之恒情,殆非仁术也。以余论之,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岂可因其贫富而我之厚薄?告我同志者当以太上好生之德为心,慎勿论贫富,均是活人,亦是阴功。——明·龚廷贤《万病回春》

不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赤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 ——明·李梃《医学入门》

医为人命所关。人之所系,莫大乎生死。王公大人,圣贤豪杰,可以旋转乾坤,而不能保无疾病之患。一有疾病,不得不听之医者,而生杀唯命矣。夫一人系天下之重,而天下所

系之人,其命又悬于医者,下而一国一家所系之人更无论矣,其任不亦重乎。——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关于世,岂不重且大耶!”——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夫医为仁道,况授受相传,原系一体同道,虽有毫末之差,彼此亦当护庇,慎勿訾毁。斯不失忠厚之心也。——明·龚廷贤《万病回春》

“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元·王好古《此事难知·序》

“医道微也,非绝欲无私,通神于微妙之乡,穷理尽性,研几于幽明之极者,不足以传也。”——清·王士雄《潜斋医话·医鉴》

“凡作医师,宜先虚怀,灵知空洞,本无一物;苟执我见,便与物对;我见坚固,势必轻人,我是人非,与境角立,一灵空窍,动为所塞,虽日亲近人,终不获益,白首故吾,良可悲矣。”——明·缪希雍《本草经疏·祝医五则》

“凡作医师,宜先虚怀,灵知空洞,本无一物;苟执我见,便与物对;我见坚固,势必轻人,我是人非,与境角立,一灵空窍,动为所塞,虽日亲近人,终不获益,白首故吾,良可悲矣。”——明·缪希雍《本草经疏·祝医五则》

“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明·裴一中《言医·序》 “世徒知通三才者为儒,而不知不通三才之理者,更不可言医。医也者,非从经史百家探其源流,则勿能广其识;非参老庄之要,则勿能神其用;非彻三藏真谛,则勿能究其奥。”——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季序》

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轻侮傲慢。与人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行医之要,惟存心救人,小心敬慎 … 若欺世询人,止知求利,乱投重剂,一或有误,无从挽回。病者纵不知,我心何忍?——清·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明医箴:今之明医,心存仁义;博览群书,精通道艺。洞晓阴阳,明知运气.药辨温凉,脉分表里。治用补泻,病审虚实;因病制方,对症投剂。妙法在心,活变不滞;不炫虚名,

惟期博济。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药施一例。起死回生,恩同天地;如此明医,芳垂万世。 ——明·龚信《古今医鉴》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

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16.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1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18.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19.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20.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22.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23.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2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5.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

26.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27.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

28.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29.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30.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31.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32.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33.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34.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35.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36.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7.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8.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9.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0.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41.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42.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43.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44.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45.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明·江瓘《名医类案·医戒》)

46.(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47.(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明·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肺所生病》)

48.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49.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清·怀抱奇《医彻·品行》)

50.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51.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清·喻昌《医门法律·自序》)

52.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53.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54.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55.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素问·五藏别论》)

5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57.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58.(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59.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八》

60.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