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舅婆
秋收后,母亲开始为我们准备过冬的鞋。母亲积攒了足够的布片和棉絮,甚至还扯了一尺灯芯绒的新布做鞋面。现在母亲唯—欠缺的,就是一个鞋样了。
母亲撮一碗黄豆,用围腰白子兜了,提在手里,我们翻过后山,到舅婆家去。舅婆正在门前梳头。舅婆把一头白发一根不剩地理到脑后,一手捏住,一手绾成个小小的髻,再拿一根铜簪子穿了,最后用一块青布头巾紧紧地勒住头。舅婆是一个干干净净的老太婆。
两人似乎摆得投机,母亲把凳子往前靠了靠。母亲和舅婆额头碰额头,说起悄悄话来。其实屋子里除了母亲和舅婆,就只有我,她们说悄悄话,不是故意要瞒我吗?我很是不满,把头凑过去,偏要听她们说。她们却突然身子往后一仰,开怀大笑起来。
我感到莫名其妙,又觉得无趣,就要走开。舅婆却捉住我,把我脚上的鞋子脱掉。然后她叉开拇指和食指,在我脚板心量起来。一卡零一跪,一卡零两跪,嗬,这孩子脚可真大!好啊好啊,脚大好啊,脚大江山稳!舅婆的手指瘦得像竹节,而且冰凉,划拉得我的脚板心痒痒的。我挣扎着,咯咯地笑。
舅婆却不放。拿着我的脚,翻来覆去地看。好,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脚瘦长,还大,我得给你剪一双“左右底”。母亲一听剪“左右底”,顿时两眼放出异样的光彩。要知道,舅婆给村里人剪了一辈子的鞋样,剪的大都是不分左右一模一样的“平正底”,“左右底”却是极少剪的。“左右底”鞋样脚弯很深,两头尖削,就像现在的尖头皮鞋一样。不是特别贵相的脚,也不受用这样的鞋。难怪母亲的脸上会布满幸福而骄傲的笑意。
舅婆剪鞋样是不依模子的。她左手持一张硬纸片,右手捏剪刀,想也不想,就在纸片上剪起来。那模子已经在她心中兜住了,我们看不见,她却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模子深印在纸片上,她就依了心中的那条线往下剪。从脚后跟出发,划过脚弯处的那道弧,到达脚尖,再回收过来,在脚跟处结束。整个过程,她只用了一刀。当两只鞋样静静地躺在我们手心的时候,我们简直要惊呆了,那个弯弯的弧度,剪得就像一芽新月那样圆润;那个尖尖的脚尖,尖而不瘠。我只在年画里才看见过美少女有这种尖而不瘠的脖子。
我们走的时候,舅婆把母亲送来的黄豆倒进坛里,却又另撮了一碗米装进母亲的围腰帕子提出来。母亲再三不要,可是舅婆把米塞进母亲手里,不由分说,就把母亲往外推。
二、姑爷
当初把姑姑介绍给姑爷的时候姑姑是死活不答应的,不为别的,就因为姑爷有一双能织毛衣的巧手。姑姑的理由是,一个大老爷们儿,做什么不好,偏偏干女人活,掉价不掉价呀!但是后来,当媒人把姑爷给姑姑织的一件毛衣带来让姑姑穿,姑姑穿上后却又舍不得脱下来了。这可难倒姑姑了,不脱下来,就得答应人家;不答应呢,这么漂亮的毛衣可就穿不成了。最后姑姑为了毛衣,一咬牙,答应了下来。
姑姑和姑爷结婚后,姑姑一回娘家,村里的姑娘媳妇就围过来,揭起姑姑外套看里面的毛衣,一边看,一边啧啧称奇。却又嫉妒地打趣姑姑,春花呀,你“媳妇”手艺可真好呀,这么好的手艺咱姐妹可得有福同享哦,什么时候把你“媳妇”贡献出来,给咱织一件,让咱也洋气洋气。姑姑一边扑过去撕同伴的嘴,一边幸福得直点头。
姑爷这人不爱说话。那天我到姑爷家去,当时姑姑上山做活去了,家里就姑爷一个人。我到外面读书,很久没到过姑爷家了,姑爷看到我来,很高兴,就抬出一根凳子让我坐,然后他也坐到我旁边,陪我。可是至此后将近两个小时,他不说话,不和我摆谈,我问他话他也不甚开腔,就用两手抱了膝头坐。这个膝头抱累了,换过来,抱另一个膝头。我已经很厌倦了,却又不敢走。姑爷专门抽时间陪我坐,我是晚辈,这是给我天大的面子了,我能起身离去么?后来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对他说,姑爷你不用陪我了,你去忙吧。姑爷说好,进屋把他的毛扦拿出来,坐下织毛衣。
其实姑爷一开始就织毛衣也是可以陪我的,他大概以为这样是在做工作,不算陪吧?想到这里,我大为感动。先前不好走,现在更不好走了。不过还有一个原因,也是不想走了。看姑爷织毛衣,是一种享受。姑爷织毛衣的情形和一般女子是不同的,他两眼开不看毛衣,他盯着远方,表情空洞,似乎在记忆所织的针数,又似乎没有,只在想其它一些只有他才知道的事情。不过,不管他看与不看,想与不想,手上的动作却始终没有停顿。我对织毛衣完全是外行,在我看来,姑爷的那些动作是没什么区别的,四个手指头拿了两根扦杆,像逗虫虫一样,一戳,一套,一戳一套。快的时候,戳和套其实是一个动作,甚至一个动作也不是,就像蝴蝶在空中飞行那样,是一条溪水自然流泻的过程。但是那简单的动作过去以后,留下来的,却是繁复优美的花样图案。
姑姑和姑爷结婚后,似乎从来没有红过一次脸,这也让村里的姑娘媳妇们羡慕不已。却又很疑惑,就不免要问姑姑,你们怎么就不拌一拌嘴呢?不拌嘴还能叫夫妻吗?姑姑就仰了头大笑,我“媳妇”乖嘛,他听我说,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从来不还嘴,怎么吵起来呀?
三、老辈
农闲时节,老辈就走乡串户给人磨刀。
老辈的工具最简单了:一块黄砂石,一块青花石。都装在一个蓝布挎包里,蓝布挎包挎在老辈的肩上。老辈不吆喝,却是一边走,一边唱山歌。老辈人老了,唱山歌的声音不大,不过还细致,韵味,有穿透力。村人一听到这细致韵味的歌声,就知道老辈来了,赶紧手持菜刀砍刀镰刀剪刀剃须刀刮毛刀一窝蜂冲出来,高声武气地喊住老辈。不了解的人看到这阵势,还以为老辈犯了什么事,众人要向他寻仇呢。
老辈坐下来,从蓝布挎包里取出两个方方正正四棱四现的纸包,打开报纸。里面是一层油纸,打开油纸,里面还有一层红布,再打开红布,才是他那两块宝贝石头。一青一黄,一厚一薄,一大一小。别看这两块石头不怎么起眼,老辈可是费尽辛苦才捡到的,一般人家里没有。按照他的说法就是,翻过九十九道山,转过九十九道湾,下了九十九道坎,趟了九十九道滩——我们越是问,老辈说得越玄乎,本来我们还是清醒的,问来问去反而把自己给问糊涂了。老辈看见我们糊涂,他就高兴地在一旁嘿嘿嘿笑。
老辈先拿刀在黄砂石上干擦。黄砂石质地粗砺,坚硬,能够把刀锋上的卷刃及缺口打平理顺,然后他才蘸了水,在青花石上耐心地磨。和黄砂石比起来,青花石则要柔和得多,细密得多。它虽然对刀锋的作用力不大,但要是舍得花时间,磨出的刃口却锐利无比。这就像闪电和流水对岩石的作用一样,闪电可以在一瞬间从山体上抓下一大块岩石,可要把岩石变得七窍玲珑,就只有流水有这样的本事。一般人磨刀,既没有能耐住寂寞的工夫,同时也不掌握技术要领,所以磨出的刀初看起来非常锋利,可用过几回就卷了,不能持久。老辈磨刀则不同,他磨得细致,,巧妙,能够使得刀上铁的部分退驻两旁,恰倒好处地露出钢的锋口。所以老辈磨的刀能用很长一段时间,只要不砍在骨头石头等坚硬的物体上,到第二年农闲,老辈唱着山歌过来时,刀还锋利得很呢。
老辈给人家磨刀,不要钱,不要米,只要主家给二两酒喝,足矣。老辈的想法是,农闲时节,庄稼自个儿生长,不需帮它使力气,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能出外混二两酒喝,一日三餐不饿,愿已足矣,还要什么?老辈一上午就帮二户人家磨刀,吃过饭,下午磨另一家。不过老辈有个毛病,喝酒爱上脸,喝着喝着就叨叨开了,对电动剔须刀耿耿于怀,对美容美发店耿耿于怀,对歌舞游戏厅耿耿于怀,说着说着就放声大哭,哭得长声幺幺,像死了祖先人一样。主家不耐烦了,把他扔在屋檐口下的一张条凳上,随了他。老辈酒醒过来后,一翻身下地,也不和主家打招呼,唱着山歌就走了。
四、幺爸
幺爸是个光棍,但是他有一样本领,很会捡瓦。
原先我们住草房,但后来我们住上了青瓦房。青瓦房比草房好,干净,气派,敞亮,还不用年年扒了重盖。不过青瓦房也有缺点,它毕竟是由瓦片一块接一块连起来的,瓦片和瓦片之间并没有穿针引线。当猫儿上屋顶逮老鼠的.时候,它伸了爪子一掏,轻而易举就把瓦片掀翻了。太毒辣的太阳,太狂乱的风雨,也会使得瓦片皲裂或者脱落,这时候,就必须及时捡瓦。捡瓦是要讲究技术的,黑压压的那么一大片,站在矮矮的屋檐口上,仰着头,要能发现哪里有漏洞,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人家都没有多余的瓦片,要是屋顶漏洞百出,捡瓦师傅就要像一个高明的裁缝,不用布片单靠巧引丝线就能补好一件破衣。屋顶上最难捡的地方是合水,也就是屋顶的转角处,下雨的时候,那里水流聚集,简直就成了一条河。没有特别的本事,是很难把它伺候好的。
幺爸就是这样一个有特别本事的捡瓦好手。幺爸很爱说话,或许是整整一上午,都只有他一人独自在高高的房顶上呆,没和人说过话,心里憋得慌的缘故吧,一下屋顶,他就找我逗,你是个大学生,考你一个问题,一根竹子剖八片,一片启八层,一层划八丝,一共有多少丝?他得意洋洋地看着我,一心要看我的笑话!见我没开腔,就转过头去对着我父亲,一副说格言警句的先知样子,现在的大学生,书本知识是很有,可实际问题就不大会了,还不如我们这些大老粗!父亲在一旁嘿嘿地笑;尴尬地点头,脸色通红。看他那德性,我真想得罪他两句!可转念又想,好歹我也读师范了,出来就是一个老师,老师是育人的,值得和这样的人理论么?我端来一盆水,砰一声顿在他面前,要他洗脸。他的脸在太阳下晒得油光光的,还粘满乌黑的扬尘,样子显得非常滑稽。他洗着,又讲了一个故事。我幺爷年轻的时候和我一样,还是个捡瓦匠,有一天,他给一大户人家捡瓦。大户人家的房子极大,比你家的大多了。从早上到中午,他捡得又累又渴,突然,他从瓦缝里看见一个漂亮的小姐坐在屋子里绣花。小姐看到他,朝他笑了一下。他一下子就呆了,麻起胆子向小姐讨水喝。小姐爬到凳上,伸出一只白生生的手,向他递上来一杯香喷喷的茶。但是房子太高,小姐递不够,把一只绣花鞋装了茶,用一根撑窗户的竹竿顶了送上来。我幺爷喝了茶,就不想把绣花鞋还回去了。小姐拿不回绣花鞋,又怕她爹追查,没办法,只好和我幺爷成一家人。那小姐后来就成了我的幺奶奶。
幺爸讲的这个故事漏洞百出,不可信。不过我并不想戳破他,俗话说,说白不旁白,意思是别人吹牛的时候不要当面揭穿他,当面揭穿了,人家的脸面如何放?不过幺爸可就没有他的幺爷幸运了,后来他给村里的一户寡妇人家捡瓦,在房顶上时对人家寡妇眉来眼去,这些事被寡妇公公发现了,当场就伸了根长竹竿往屋顶上戳。幺爸这下脸面丢大了,再不好意思在村里露面,就离开村子,不知道哪去了。
幺爸走后,村里再没有好的捡瓦人,我们的房漏了,父亲只好自己捡,可惜手段差一些,一遇上雨,屋子就滴滴答答的。四处像挂满了尿不干净的夜壶。
1、勤俭节约的民间故事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
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
“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2、日本丰田公司
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
3、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4、季文子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5、苏轼之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6、赵匡胤
赵匡胤教女俭朴"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作为一国之主皇帝应该说是人间最富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可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
5、徐特立的《粉笔诗》
徐特立,字师陶,湖南长沙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有《徐特立教育文集》传世。他注重品德修养,平生俭朴。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当校长时写过一首《粉笔诗》抄在黑板上,公布在校园里:
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为余是算细人。
他在每天巡视全校时总是把别人抛弃的粉笔头捡起装在口袋里留给自己上课用。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又称稻田师范)的几年里,差不多没有用过一支新粉笔。有些学生不理解,反而觉得他太“小气”。因此徐特立特写诗教育学生。
6、李嘉诚
香港富豪李嘉诚有一次从酒店出来,准备上车的时候,把一枚硬币掉在了地上,硬币咕辘辘地向阴沟滚去,他便欠下身去追捡。旁边一位印度籍的保安见状,立即过来帮他拾起,然后交到他的手上。李嘉诚把硬币放进口袋后,再从钱夹里取出100元港币,递给保安作为酬谢。为了一元钱却花了100元,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划算的。有人向李嘉诚问起这件事情,他的解释:“若我不去捡硬币,它就会
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我给保安100元,他便可以用之消费。我觉得钱可以拿去使用,但不能浪费。
7、列宁的大衣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俄罗斯人,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俭朴伴随着他传奇的一生。当时人们经常看到他穿一件退色的旧大衣。在这件大衣上还留有三个弹孔。
1918年,列宁就穿这件旧大衣,去工厂演说,遭到反对势力的刺杀,在大衣上留下三个弹孔。伤愈出院后,他谢绝更换新大衣,将旧大衣补了再穿,一直穿到他1924年1月逝世。
他的格言:“节约每一分钱,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8、雷锋的节约精神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约,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意丢掉另买。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是“够穿了”。
9、约翰洛克菲勒投宿
有一次,美国大企业家约翰到纽约一家旅店投宿,要求一间最廉价的房间。
旅店的经理认出是洛克菲勒后,问他:“您为什么选择这样廉价的小房间呢?您的儿子来这时,总是选择最贵的房间。”
“没错,”洛克菲勒说,“我儿子的父亲是百万富翁,而我的父亲不是。”
10、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11、卖狗嫁女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
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
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通过了解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才能更好地了解寓言故事的发展历程,更好地知晓应该如何把这种伟大的文学体裁继续发展下去。
寓言以散文或韵诗的文学形式出现,以一种讽刺或寄托的口吻,使得形象与寓意相结合,这种文学体裁产生于民间并流行于民间。寓言故事以其短小精悍且寓意深刻的特质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深受人们的喜爱。寓言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主要由故事和寓理两部分组成,寓言故事从古至今,经久不息,其中肯定有值得其他文学体裁借鉴的地方,而且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特点的研究是非常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寓言故事是把深刻的道理寓含在语言简洁但生动形象的故事中的一种文学形式。莱辛曾经这样论述过寓言: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个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通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寓言的作者通过虚拟故事的描述来阐述其中蕴含的道理,这些道理中大多充满着幽默的智慧。大量的寓言通过历代文人学者的竞相引用,而后又不断创新,便逐渐地保留下来,直到今天,寓言故事的文学研究性依然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中国的寓言故事起源于殷商,萌发于春秋,最后形成于战国时代。中国寓言与印度寓言以及古希腊寓言并称为世界寓言文学的三大源流。寓言故事的语言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体裁,夸张但又独具幽默讽刺意味,寓言故事主要是靠故事的吸引力来表达其内在的寓言道理,所以语言运用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研究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才能更好地了解寓言故事的发展历程,更好地知晓如何把这种伟大的文学体裁继续发展下去。本文从寓言故事的叙事性语言表达,造型性语言表达,对话性语言表达和哲理性语言表达四方面对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进行全面阐述。
一、寓言故事的“叙事性语言”
叙事性的语言是寓言故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性的语言在表达上虽然是一种平铺直叙的感觉,但是寓言故事是通过故事来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所以寓言故事中的这种叙事性的语言表达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对于故事呈现给读者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寓言故事开始总是平铺直叙,为故事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寓言故事中的经验教训需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出来,所以如何“讲”好故事,“讲”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念”“望文生义”,更不能“读”“照本宣科”。讲是有声语言的一种创作,讲是口语化表达的具体体现,这种体现应该有三种原则:一.自然语态,二.朴实的腔调,三.亲近的态式。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通常的开头语是这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似乎成了寓言的标志性开头语。平铺直叙的开头,让人或惊讶或恍然大悟或意料之中的结尾,从而激发听众的画面感,它带你走进了“过去,群山、大海、竹林……,”这就是叙事性语言表达的魅力。例如:猴吃西瓜,“从前,有个猴王找到一个大西瓜。”这时,脑海里出现一个中年健壮的猴子千辛万苦、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找到一个大西瓜。“可是这个西瓜怎么吃呢?猴子从来没有吃过西瓜”,此时用疑惑思考的方式进行表达。以上两句话即是叙事性语言。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就将这个寓言讲述得活灵活现,给人以画面感,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十分明了。
由于寓言故事本身的篇幅相对较小,为了更好地进行寓言故事中寓理故事的表达,告诉世人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制造矛盾冲突可谓是最好的办法。通过激烈的词语碰撞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情节对比也更加分明,道理的.呈现会更加浅显易懂,这也是寓言故事广泛深受喜爱,并持续流传于民间的重要原因之一。鹬蚌相争的故事我们都听过,有一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这时鹬鸟飞过来了,它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蚌一下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干死!”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这时,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一下子把它们都捉走了。鹬蚌的争狠斗气,最终却造成了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得到好结果。短短的语言描述,通过制造冲突,使得寓意的表达简洁明了。
二、寓言故事的“造型性语言”
造型语言是寓言故事为塑造各类形象所运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特点。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寓言故事的叙事中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人物形象的生动与否以及是否将其自身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都将影响寓言故事的整体表现效果。随着寓言故事的不断推进,主体的心理特征及语言表达应该十分贴合故事的发展。
不同的人物形象在故事情节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语言将是区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心理变化活动最好的方式。故事情节中的各类形象是叙事的主体,这些主体的语言可以算得上是寓言故事的人物灵魂。大家熟知的人物形象的创作概念,即在创作中注意形象的建立在于神似不要形似。也就是说在寓言故事中塑造人物或动物的形象时,脑海中要有大小、轻重等人或动物基本感觉,然后再进行声音位置的调整。
我们了解了赋予不同形象不同的语言特点的重要性,那么对于这类语言的结构和设计也应该是关注的重点。造型性语言的设计应该力求在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情况下来设计不同形象的不同语言,避免牵强附会。
狼和小羊的故事,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狼的阴险狡诈,霸道无礼,甚至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羊的个性温和,说话也是彬彬有礼,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已经将这两个形象跃然于纸上。寓言故事造型性语言的结构与设计,对于寓言故事中的形象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