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只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9、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0、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3、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5、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6、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
17、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1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9、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0、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1、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5、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7、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8、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9、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30、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4、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7、朝闻道,夕死可矣。
3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9、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40、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4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3、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44、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4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7、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
4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4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1、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54、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55、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5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8、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5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0、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
61、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6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64、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6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6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7、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68、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6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71、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7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7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4、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论语体现的人生哲理一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论语体现的人生哲理二
为思想插上翅膀,让自己在《论语》中尽情翱翔;为心灵开个天窗,用自己的内心去领悟它的精华。捧一本《论语》,咀嚼它,品味它,让自己在它的影响下慢慢长大。
心之悸动,源于那经历千年而不衰的《论语》。
第一次读《论语》,双眸就被它深深吸引。现在回想,当年馨香书气围绕自己,实在是幸福。你的只言片语,勾画出一幅景象浮现于脑海;你的文采风姿,道出了治国真谛、孝亲之礼、爱人之心、人间真情……你有你独具的魅力:你让我在迷惘之际,头脑得以清醒;你让我在烦心之时,懂得如何去平静;你让我在抱怨之间,看到事物美好的另一面。
你倡导的学习态度,胜于一切学习方法;你讲究的处事原则,让事情的处理事半功倍。
三年专研,已让大量知识通透我的灵魂。正因如此,在请求他人帮助时,多了一句问候语,少了误会,少了误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让我懂得: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或许一句“能做到吗?不要逞强啊”在他人眼中没什么大不了,但至少我知道,不管出于礼貌还是将心比心,这样会让我品行在其中得以升华。这正是《论语》对我的教导。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反省自己,在反省中成长,在反省中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使自己在与朋友交往时讲究诚信,在学习之后懂得总结温习。给朋友留下一个好印象,让彼此关系更亲密、更真挚,为之延续纯真的友谊。复习学过的知识,把接受到的内容记在心里。这是《论语》蕴含的哲理和真谛之一。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夫子的千古佳句不仅让我学到松柏精神,更让我懂得许多人生道理。松柏在最后凋谢,没有在早春与他人斗艳,却更显自己不同于人的独特之点。让自己在寒冬烈风中挺立,让自己为严冬平添一道风景。同理,它也告诉我,自己比他人笨拙、迟钝,相信勤奋也会有收获。排在最后不代表自己没有实力,而是自己在集中精力,等待机会勇往直前,像一朵含苞已久的花儿,最后用最美的姿态展现在他人面前。异于人,不是自己不及于人,那只是自己比他人更独特、更新颖。
读经典文字,使自己有了前行方向,让它成为了人生路上的导航。从《论语》中懂得很多,心中的太多难以用笔墨述说。在头脑日益充盈的过程中,我的胸襟不断开阔;在诗情画卷影响下,我的心灵受到了陶冶。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熔炼在《论语》中,将自己化作一叶扁舟,在知识的大海中直穿百浪。在《论语》的世界中,在《论语》的海洋上,驶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