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鞅《商君书定分》
2、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3、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砥石赋》
4、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练》
5、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6、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7、公私不可不明,法制不可不审。——韩非《韩非子》
8、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刘右相书》
9、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王安石
10、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11、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12、立法普法执法司法依法治国,公正公开公平公道秉公为民。——卢志勤
13、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
14、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15、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16、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汉·刘安《说苑·政理》
17、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陈亮
18、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张居正
19、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书》
20、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清·郑观应
21、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韩非子》
22、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23、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苏轼《策别第六》
24、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经·卿大夫章》
25、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王符《潜夫论·考绩》
26、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27、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欧阳询《艺文类聚》
28、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苏轼《策别第八》
29、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30、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
31、可行必守,有弊必除。——刘禹锡
32、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33、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34、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
35、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张斐
36、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清)
37、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38、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39、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汉书·王尊传》
40、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三国志·诸葛亮传》
41、先王以明罚敕法。——《易传·象传·噬嗑》
42、执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43、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44、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致君》
45、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6、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47、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管子·心术上》
48、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49、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葛洪《抱朴子·判子》
50、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51、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韩非子有度》
52、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韩非子有度》
53、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桓范《政要论·为君难》
54、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上不行法则民不从彼。——《管子·法法》
55、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56、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汉书》
57、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58、宪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59、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韩非子·解老》
60、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史记·循吏列传》
61、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商君书·算地》
62、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
63、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64、法者,天下之仪也。——《管子·禁藏》
65、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汉书》
66、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苏辙
6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68、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69、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野叟曝言》
70、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71、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无。——《三国志》
72、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刘禹锡《天论》
7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74、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黄帝经·经法·君正》
75、法出于仪,威于义。——苏轼《王振大理少卿》
76、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苏辙《上皇帝书》
77、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刘恒
78、诛禁不当,反受其央。——《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79、法者,公天下持平之器。——完颜雍(金世宗)
80、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论斩马谡》。
81、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82、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文子·自然》
83、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
84、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85、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86、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87、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史襄哉《中华谚海》
88、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王安石《周公》
89、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韩非子·奸劫弑臣》
90、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91、不以私害法,则治。——商鞅《商君书修权》
92、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
9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孟子离娄上》
94、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95、用赏贵信,用刑贵正。——《鬼谷子·符言》
96、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欧阳修《纵恶论》
97、法平则吏无奸。——《商君书·勒令》
98、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商君书》
99、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100、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下面就是法制教育知识的手抄报内容资料,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关于法制的名言
1、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司马迁(汉)《史记循吏列传》
2、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班固(汉)《汉书刑法志》
3、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4、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国法学家波洛克F)
5、法律的调整对象是行为,而所谓社会关系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或交互行为,没有人们之间的交互行为,就没有社会关系。法律是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而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张文显
6、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贝卡利亚(意)《论犯罪和刑罚》
7、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
8、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9、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为了束缚他的才能。——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10、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格老秀斯(荷)
11、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12、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13、法律乃是改革的主要力量,是解决冲突的首要渠道。——埃尔曼
14、法律人不应该倡导过于激烈的变革,因为激烈的变革导致的结果是社会秩序的进一步的丧失,所以西方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叫:枪炮作响法无声。枪炮作响的时候,法律就没有办法生存。所以我们都不希望这个社会发生太过剧烈的变化。
15、法律如果没有法院来阐说和界定其真正含义和实际操作就是一纸空文。——汉密尔顿
16、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柏拉图
法制宣传教育知识导读
依法治桂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1997年6月,自治区党委作出《关于开展依法治桂的决定》。“依法治桂,就是全区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全区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桂”是个理论通俗化的科学概念。是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在广西的具体化。有五层意思:(一)依法治桂的主体是全区广大人民群众;(二)依法治桂的客体是广西的各项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三)依法治桂的标准是宪法和法律,任何个人意志都不能成为治桂的准则;(四)依法治桂的宗旨,是保证广西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五)依法治桂的方式,是全区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治理广西。这五个层次的核心是从人治到法治的根本性转变,体现了执政党治国方式与法治目标的统一,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特征,是政治文明建设最突出的体现。
法制宣传
1985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明确指出了法制宣传的含义:将法律交给广大人民,使广大人民掌握,使广大人民知法、守法,树立法制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同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作斗争,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开展全民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政府主导的,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全社会共同参与,旨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公益性社会事业。法制宣传教育具有如下特征:
(一)政府的主导性。政府在法制宣传活动中的主要工作在于:制定法制宣传教育的长期规划;组织实施、指导监督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的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健全法制宣传教育的检查监督机制等。
(二)社会参与性。法制宣传教育的社会参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制宣传对象(受众)的多样性。二是法制宣传主体的广泛性。
(三)目的性。法制宣传的目的,是要通过对各种法制信息与观念的传播,教育广大群众树立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最终实现全社会法律素质的整体提高,从而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顺利实现。因此,法制宣传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
(四)公益性。就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有义务运用各种资源,公开、免费向公众告知法律、法规和相应政策,社会公众接受法制宣传服务必须是无偿的。
司法行政部门对法制宣传的管理
法制宣传工作是司法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司法部就设立了法律宣传司,负责对公民的法制宣传工作。司法行政工作恢复后的1980年12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全国司法行政工作座谈会纪要的报告》,明确指出,司法行政工作的任务之一是“组织领导开展法制宣传工作”。1988年月10月,由国家编委印发的《司法部“三定”方案》在司法部职责中明确规定:“管理和指导全国法制宣传工作,以及向全体公民普及法律常识的工作,并在普法的基础上,对执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20多年实践,已经完善为“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层层成立了普法依法治理机构,深化地方、基层、行业三大依法治理,推进了依法治桂的规范化、制度化,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1、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三国志
2、不看人行事。——俄罗斯
3、让我们记住,公正的原则必须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西塞罗
4、水虽平,必有被;衡虽正,必有差。
5、公正是施政的目的。——丹笛福
6、我们不能拒绝给人以公正,也不能拖延给人以公正。——无名氏
7、做事公正一小时,胜过祈祷五昼夜。——阿拉伯
8、公其心,万善出。——明方孝孺
9、言非法度不出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唐杨炯
10、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汉班固
11、一碗水端平。
12、手抹桌子一字平。
13、公买公卖,童叟无欺。
14、人平不语,水平不流。——宋释惟白
15、平出于公,公出于道。——吕氏春秋
16、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汉韩婴
17、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
18、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柏拉图
19、力量来自公正。——林肯
20、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明吕坤
21、公正不但必须做到,为了令人信服,它还必须被人看到。——比奇科默
22、大明无私照,至公无私亲。——唐张蕴古
23、公者明,无私者正。——黄帝经
24、公生明,偏生暗。——荀子
25、虚荣告诉人们什么是荣誉;良心告诉人们什么是公正。——兰多
26、人心公则如烛,四方上下,无所不照。——明薛宣
27、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而隅。——明薛宣
28、天下事,坏于懒于私。——宋朱熹
29、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老子
30、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宋苏轼
31、一言正,天下定;一言倚,天下靡。——艺文类聚
32、心苟至公,人将大同。——唐姚崇
33、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管子
34、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列子
35、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清康有为
3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37、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清王夫之
38、天下为公,亿兆已任。——魏书
39、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晋傅玄
40、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刘。——淮南子
41、公正是赏罚公明者的美德。——亚里士多德
42、高于道德的东西必须基于公正,包含公正,并通过公正的途径去获取。——享乔治
43、对他人的公正就是对自己的施舍。——孟德斯鸠
44、在政府事务中,公正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力量。——拿破仑
45、有公心,必有公道。——晋杨泉
46、目贵明,听贵聪,心贵公。——邓析子
47、事在是非,公无远近。——唐张九龄
48、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宋朱熹
49、持心如衡,以理为平。——明刘基
50、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清何启
51、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清何启
52、平而后清,清而后明。——宋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