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越来越近,味道越来越浓。街道上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商贩们叫卖个不停。整个街道五彩缤纷,人山人海。乡下人急匆匆地置办年货,背着沉甸甸的袋子,弯着腰,径直地走向车站。
我走进人群,开始挑选年货。菜市场车水马龙,络绎不绝,街道两旁摆满了商品。有卖菜的、卖鸡的、卖肉的,卖衣服的,热闹极了!我买了些鸡、牛、鱼肉,正准备回家,突然,我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衣着褴褛,背着袋子,目光呆滞,缩头缩脑地和卖肉的商贩讨价还价。商贩上下打量了一下,不耐烦地说:“走开,走开。”他误以为大娘是乞丐,又恶狠狠地说:“能买得起就买,买不起走人,不要影响我做生意。”大娘无奈之下,称了两斤牛肉,用粗糙的双手一遍遍数钱,颤巍巍地交给了商贩,悄悄地离开了。看着她远去的背影,我泪湿衣襟,埋怨商贩的刻薄和无情,非常气愤!大娘恰似我的母亲,母亲置办年货的身影在我眼前晃动,愈加清晰,我心如刀割,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出菜市场。
记得小时候,我家住在农村,交通不便,置办年货需要步行。每年,母亲早早起床,吃完早餐,步行去县城置办年货。二十里的山路,她走得上气不接下气,走累了,坐下来休息。吃些馍馍,喝些水,继续前行。在她的坚持下,很快到达县城。
县城好热闹,五颜六色的商品摆满街道,像一条长龙,弯弯曲曲,伸向远方。母亲先在县城转一圈,问问价钱,讨价还价,同样会遭到商贩的冷嘲热讽。她把商品看完,价位心中有数。开始置办年货,她先给我们扯花布。她来到花布市场,从头到尾细细地看一遍,摸着它们的质量,再问问价钱。对比之后,才选物美价廉的商品。母亲选的花布,颜色漂亮,手感好,价位便宜。花布选好之后,要扯花绒,给我们做布鞋,她最喜欢红色,每年我们都会穿着精致的花布鞋,行走在上学路上,小伙伴们投来羡慕的目光。她把花布拿回家之后,根据我的身高剪裁成碎片,再在灰暗的煤油灯下缝衣服。她先在里面用针粗略地缝一遍,把衣服的整体框架做出来,披在我的'身上,看看是否合适。然后,再用整齐的针角仔细地缝两遍,她戴着顶针,粗糙的双手布满血丝。为了美观,母亲特意给我编制小花或不同的图形,贴在衣服上。衣服做好了,悬挂在衣架上,随风舞动。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母亲每年亲手给我们置年货,做新衣服新鞋子,穿着母亲的新衣新鞋,暖意融融。
花布扯好之后,购买字画或中堂。她每年最喜欢把家收拾地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给人一种新年新气象的感觉。她不辞辛劳地糊墙,先用旧书或旧报纸把整个墙糊一遍,再用白纸糊一遍,贴上各种各样的画儿。过年买画是必不可少的,她挑的大多是具有教育意义和温馨家园的字画,有山山水水,飞鸟游鱼,有小桥流水人家,有老人小孩等等。这些画贴在墙上,陶冶情操,放松心情,启迹心灵,哲理故事让人感悟家的重要性,体味家的味道。家人默默地付出,承担责任,互相关心,构建和谐美好的家园。母亲沉默寡言,用宽容大度接纳着每一个成员。特别是上房的中堂,她最重视了。两年换一次,她每次挑的都是一个类型的。中间是风景画,两旁是字,让我们慢慢理解画面的内容,立志成才。
记得有一年,她买的一幅画中间好像是孔子教书的情景,弟子们来来去去,有的在教室门口的石凳上读书,有的在桥边上沉思。最近的画面是孔子给弟子们上课,弟子们读读写写,勾勾画画,坐得非常整齐。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先生拿着戒尺,跺来跺去,侧看弟子们写字,表情严肃。远处画面隐隐约约,只能看清几个字“头悬梁,锥刺股”,两旁的小条上写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思索着这副中堂,全是与读书有关的格言和故事,细细品味着母亲的心思。母亲递过中堂,要求父亲把它挂好,让我们姐妹认真阅读,回答它的寓意。
我们小心翼翼地站在中堂的前面,陷入沉思,这副中堂告诫我们要好好读书,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一定要克服,做到“吃尽苦中苦,争做人上人。”挑灯夜战,才能取得成功。我高兴地告诉母亲,母亲点头答应,但要求我们做到“头悬梁,锥刺股。”我挺起胸膛对母亲说:“母亲,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做到,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母亲激动地把我搂到怀里,热泪盈眶,抚摸着我的头说:“我的女儿长大了,一定要努力学习,再苦再累,一定要坚持。跳出农门,走向远方。”
我思考着母亲的教诲,暗自佩服母亲的用心良苦,它刻在我的脑海深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咬牙坚持,加班加点,校园的每个角落,留下我深深的足迹。晚上,星星为我做伴,月亮为我照亮前行的路,我奔驰在求学的小路上,充满荆棘的雪地中留下血和泪。我时刻牢记中堂的内容,它激励着我战胜自我,走向成功。这是特殊的年货,充满着母亲的守望与期待。让我品味一生,铭记于心,这是我的精神食粮。
字画买好之后,她去买门神爷、灶爷、财神爷。她从不讨价还价,买最好的。她祈求门神爷看护好家门,将大灾大难挡在门外,抛之九霄云外,家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祈求灶爷回娘家多诉苦,带来好运,风调雨顺;祈求财神爷给我家带来财运,财源滚滚,让我们无忧无虑地上学。她还购置许多香表和冥币,用塑料袋子装起来,用诚心唤起老天保佑,让我们求学路顺顺利利,跳出农门。这是母亲用自己虔诚的心保佑我们成长,期待相安无事。
母亲背着沉甸甸的袋子,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头发有点花白,额头的皱纹见证岁月蹉跎,生活饱经风霜。她对命运的不屈服,体现出她是生活中的强者,时刻为子女付出一切,用灵魂感化神灵。
母亲蹒跚来到菜市场,左顾右盼,欲言又止,一遍遍抚摸着菜,讨价还价,遭到商贩们的恶言恶语。母亲低头不语,眼睛中噙满泪水。她买了少量的牛肉、蔬菜,背起袋子,消失在人群中。
很快已经到下午,母亲还要赶路回家,她边走边盘算着给女儿设计怎样的衣鞋,做哪些可口的饭菜,做哪些有教育意义的事,让女儿感悟生活,从小立志,发奋图强,跳出农门。她既累又饿,四肢无力,拖着沉重的脚步慢慢前行,翻过一座座山,袋子在她的背上发出沙沙的声音,给母亲心灵的安慰。她脑海中浮现着女儿穿上新衣新鞋的模样,她信心百倍,加快脚步。女儿是她的希望,是她的心灵寄托,在女儿的驱使下,不知不觉已经回家了。
母亲来不及休息,开始裁剪衣服,制作鞋子。晚上,灰暗的灯光下,母亲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衣服,她先把衣服的身子连起来,看着花布,我心里美滋滋的。母亲松树般的手握着细针,一道道血痕静静地躺着。我坐在母亲的身旁,给她穿针,看着母亲黄纸般的脸,皱纹悄悄地爬上她的额头,眼角下两只深深的沟壑陷了下去。她劳累过度,时而打盹,时而清醒。我轻轻地将母亲搂在怀里,让她休息。听着她均匀的呼吸声,想想母亲受到的冷嘲热讽,酸甜苦辣,我下决心,一定要改变母亲的命运,感恩她的养育之恩。
在母亲的辛勤劳作下,我穿上新衣新鞋,母亲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她又急匆匆地给我们准备年夜饭,把购置的各种肉和菜精耕细作,摆放在桌子上。有手工豆腐、酸辣粉条、猪肉、牛肉;有苹果、梨、橘子;有果汁、甜酒、辣酒;有葵花、花生、瓜子。中间有一大盘饺子,小孩抢着吃,一家人笑声不断,其乐融融,坐在热腾腾的土炕上,品尝着年夜饭,举杯共祝新年的到来。大家敞开心扉,诉说情怀,畅聊一年中的收获。
年夜饭虽然没有山珍海味,没有豪华的酒店,没有高档的聚餐会所。只有家常菜,破旧的老屋,一块正方形的土炕,在干净的土屋中享受着浓浓的真情。我细细地观看着中堂,“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在我的脑海中升温,“吃尽苦中苦,争做人上人”的豪情壮志沉浸在我的血液中,浑身沸腾,家人的期望装满我的心底,我将奋力拼搏,感恩父母铭记一生。
年味情节,全是母亲的身影,是她勤劳与汗水的结晶;是她养育子女的生活写照;是她用爱筑起的温床。家人幸福快乐是她永远的追求,无怨无悔的付出是爱的真谛,宽容诚信是她的做人风格。品味年味,品味母亲。
对联艺术的存在价值是什么呢?大家是否清楚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一、对联艺术的历史起源
楹联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是由律诗中的对偶句发展而来,所以楹联中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如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是与律诗一致的。在秦汉以前,人们过年时就有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辟邪的习俗,也就是所谓的悬挂桃符。直到一千多年以后的五代时期,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根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提在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这一时期人们才开始用红纸替代桃木,出现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春联。
二、对联艺术的书写形式
1、与中国书画结合的中堂
中堂是国画装裱中直幅的一种体式,以悬挂在堂屋正中壁上得名,中国旧式房屋楼板很高,人们常在客厅(堂屋)中间墙壁上挂上一副巨大的字画,称为中堂画。它迎门而悬,地位显赫,两旁通常配以楹联,也称作“堂幅”,后逐渐成为定制。
2、中国传统的门庭对联
(1)春联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2)挽联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逝者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挽联可以写在长幅白纸上,也可以写在长幅白布(绢)上。
(3)婚恋
婚恋对联是祝福新人的祝词对联,表达对新人的祝福。
(4)寿联
所谓寿联,是为祝贺生H而做的楹联,多是称颂寿者的功劳业绩。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寿联的内容以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为上乘。
(5)贺联
贺联,顾名思义,就是指专为喜庆的活动而写的祝贺的楹联,其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鼓舞士气和宣传受贺对象,同时具有喜庆性,针对性,通俗性和时代性。
三、当代对联书写存在的必要性
1、中国传统节日对传统对联书写形式的延续
中国的传统节H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此时每家每户喜贴春联、贴福字的传统习俗以增添春节气氛这无疑是中国传统节日对传统对联书写形式的延续。
2、以传统对联书写为形式支撑的文化景点
传统建筑的诗意化、艺术化除了借助建筑物本身设计的艺术化和建筑群布局的高下掩映、宛转流变,还需要楹联的装点。名胜古迹联在历朝历代都十分丰富,大凡历史上著名的建筑景点都有文人墨客的题赠,这给建筑增添了许多文化韵味。屹立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的岳阳楼,不只建筑精巧,而且还是一个集对联、诗文及民间故事为一体的艺术世界。各种对联悬于四壁,长的达100余字,短的只有8个字。岳阳楼保存的历代文物,当推诗仙李白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最为著名,其次要数清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雕屏。雕屏由12块巨大紫檀木拼成,文章、书法、刻工、木料全属珍品,人称“四绝”。此外,出自清书法家何绍基手笔的102字长联,情景交融,亦颇为人所称道。
四、对联书写艺术存在的文化价值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色彩斑斓。对联这一独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征。楹联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息息相关。离开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道德化的人生追求、阴阳互含互化流动圆转的辩证思维、抒情化的审美习惯、艺术化的生活习尚等就无法理解楹联的文化内蕴。对联洋溢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情韵,更多的与农耕文化、古典文化情趣相联系。它植根于“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和“心物感应”的传统农业文化心理中,与古人面对自然和乡村,置身熟人社会的传统宗法制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更多地与古典文化追求群体认同,固守传统纲常,追求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传统道德法则呼应。对联最初的形式桃符是用来驱邪祈福的物品。中国民间百姓祈求安定和平,安居乐业也是楹联产生的重要原因,对联始终与风土人情、人伦幸福相连,它不仅是民族文化,也是民俗文化。
2、中国传统对联的文史价值
对联是汉字语言文学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古往今来,举不胜举的巧联妙对,无不体现中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追根究源,是因为对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音文字无法比拟的、神奇而又有情趣的文学形式,也可以说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熔诗词、哲学、书法、政治、历史、科技、思想、文化和社会民俗于一炉,涉及学科甚广,是其它文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含蓄婉转;有的直抒情怀,托物言志;有的寓情予景,有的借古喻今。它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史知识。如果没有对联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书法艺术宝库中的蕴藏也就不会如此丰彩多姿。对联与书法是独特的两朵民族之花,是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艺术瑰宝。
五、结语
对联的产生根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古典美学情怀和诗性意韵,可以说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孕育了楹联文化。作为一种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即使是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依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的基本句式来自骈文和律诗。但是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只有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2、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特点具体如下:
⑴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⑵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例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⑶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
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⑷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3、对联的分类
⑴按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分:
春联:
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楹联:
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朴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
祝贺结婚所用的对联。如: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挽联:
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如《黄兴挽七十二烈士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 ,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如:
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赠联:
颂扬或劝勉他人用的对联。如龚自珍赠魏源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中堂联:
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⑵按艺术特点分:
叠字联:
同一个字连续出现。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复字联:
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
顶针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嵌字联:
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当归方寸地
独活世人间
拆字联:
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闲看门中木
思间心上田
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和同字异音。
同音异字
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如河水清
同字异音
朝朝朝朝朝朝汐
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读音:朝朝潮,朝潮朝汐
下联读音:长长涨,长涨长消
谐趣联:
取诙谐幽默之意。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占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
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回文联:
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