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佛家道家儒家格言 正文

佛家道家儒家格言

时间:2025-05-06 21:15:22

篇一:姑娘道—王凤仪道德

姑娘当性如棉,以志为根,要心存众人好,身有补助力,提满家庭和乐,作一家中的贵星。这就是王老善人凤仪先生,发明姑娘立身行事的道德也。

何谓性如棉呢?盖棉之为物,具有五种好处。(一)温暖。(二)清洁。(三)柔和。(四)平等。(五)绵长。这五样。是棉花的天然善性,本来面目,由道而生,以德而化。故姑娘性当取法如之也。夫人之心性,因禀赋之不同,各有一偏。

第一是情重心热者,偏于热度太高,遇境沾着,牵恋狎爱,以情背礼,为姑娘大病。而意志淡薄者,又心寒意冷,面剑言霜,则又失之太凉,未免孤立寡和,亦非正道。

故当效法棉之不凉不热,不冰不炭,四季常春,中和可亲可敬的样子才对。况以生理学来论,性太热者,将来为媳妇后,生子多不易存,而性寒冷者,又多不易生长。此亦伦常大事,不可不省也。

第二是姑娘当意清似水,身洁如玉,不沾不染,明白自然。性、心、身,三界分明,才算得其本分。性界要无恨、怨、怒、恼、烦,的五毒。心界得去贪、瞋、痴、慢、疑,的思虑。身界要除吃、喝、穿、戴、阔,的嗜好。这谓三界清洁,这算是真正初生。必如棉之不洗不漂,不待人工,自然纯洁之天性为妙。

第三样棉的柔和性质。如水一般,随方就圆,随大随小。素位无争,圆通不着。当姑娘也当柔以养性,和以待人,不争不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为对。

第四就是当学棉花的平等性。无论贫富贵贱,贤愚闲达,士农工商,一律看待,是法平等,无分高下,乐道安仁,不计不较,存菩提心,无分别意。就是姑娘的本分。试想那棉花罢。

富人买去可以温暖,贫人买用就不温暖吗?不是的,士人做衣,可以御寒,而农人做衣,就不能御寒吗?不是的。你拿它做帽子用,顶在头上可以,你拿它做鞋子,踏于脚下也可以,这就是棉之平等善性。姑娘当效法之,以除好高骛远,嫌贫爱富,伤品离异,时髦浮荡之病症也。

第五棉有绵长善性。姑娘尤当效法。棉能拍之如并,纺之成线,绵绵永存,一贯不断,为姑娘的,立身处人,也当庸常不变,见异不迁。不能行东就西,昨是今非,亲近了不得,忽而又疏远不得了。

猫一天狗一天,哈哈,那就失了姑娘性如棉的本分啦。大家要想一想,向本身归一归,善则加勉,过则改之,存诚行持,化和如一,则道得矣。此姑娘性如棉之例也。

他若棉白似金,棉柔似水,棉立似木,棉暖似火,棉实似土,棉具金、木、水、土,五行之真阳性,而为五行之精华所聚萃。参而得之,道在是矣。人人可学之成圣成贤,岂特姑娘而已哉。

何谓志为根呢?根者固定之喻,志者八风不动之意,志为根者,即当遇利、衰、得、失、或称、讥、苦、乐之来,我则如如自在,不动不惧,若根扎于地之固定之谓耳。试想世人不为八风吹动者,十万中能有几人。若能志为根,那就是佛国的人了。

提满家者,当提满家中各人的好处,也就是心中常找众人的好处,能见众人好,我性自然好了。

身有补助力者,要殷勤不怠,侍亲助嫂,看护侄男侄女,兄嫂之愚鲁者。提倡补助之,这谓身有补漏助缺之力。

姑娘若能依此道,而身体力行之,该有何等可敬可贵呢。和乐家庭光荣门楣,岂不是一家的贵星吗。

在家能当好姑娘,出阁一定能当好媳妇,能助夫成道,恭敬丈夫,和睦妯娌,孝敬翁婆,全家喜欢,真正是喜星临门。后来有了儿女,自然会教子成名,能为良母,老了一定会当老太太,也能兜满家,为一家的福星。

因为女子是世界的源头,欲世界好、国家好、社会好、家庭好、必从姑娘身上好。欲当好姑娘,可是必须明白姑娘道。若不明白姑娘道的,在家中好多嘴多舌,遇着嫂子或弟妹有错便跑到父母面前告诉,使嫂子生气,母亲能不生气吗?这等姑娘直接是送毒药丸给她母亲吃,母亲吃了毒药丸不知道,还说多亏姑娘告诉我,不然我怎么会知道呢?你想,这样婆媳如何能和顺?嫂子受了气,当然恨小姑。姑娘依仗母亲,嫂子则依恃丈夫,往往因着婆媳不和,连累母子也不和,间接连累父子也不和,使父母落个不慈、哥嫂落个不孝的名。一家之中,种下这种恶因,将来不定惹出偌大的祸患。母亲本来偏向姑娘,什么布角线穗啦都愿意给姑娘,这虽是些小事,可是早被嫂子暗中看得明白,口中不说,心里却不愿意,自言自语说:有什么好东西都给姑娘,有活可不叫你姑娘做。无形中对婆母孝道上渐渐差迟,起初是心里恨,常了嘴里就说出来啦:“你指着你姑娘养你老吧。”一家不和睦的病根,就起在姑娘身上,这样能提满家吗?简直成了“踢满家”了,把全家人心都踢散了,及至出阁走了,哥嫂如同去了一块大病,哪能按四时八节去接送呢?!因此婆媳仇恨更深了,闹得一辈子享不着儿媳的福。这样糊涂的姑娘,在家不懂孝道,出阁哪能会尽孝道呢?因此不得翁婆的欢喜,使她母亲添上心病,终日如同在苦海地狱里一般。究竟姑娘何尝愿意她母亲受苦呢?不过因为不明白道的.缘故。考其总根,当父母的就根本不明白道,不会教训姑娘,以致自己受苦恼,姑娘也受苦恼,一生不能出苦。还有一种原因,禀性不化,决不会当姑娘;媳妇当不好,婆婆当不好,总之当姑娘的时候就错了。

姑娘为世界的源头,姑娘道讲明白了,是正本清源。所以王老善人才倡明“妇德女道”,首先办义务女学,诚得治世之本也,使天下的姑娘,皆能性如棉、志为根、能提起满家的和乐,为一家之贵星。在家能当好姑娘,出阁必能为贤妻,将来更能为良母,自然能教育子女,成为好国民。现在想要国家太平,世界大同,还得从女子身上好了起头,况现在天时世运,应该女界度世化人。出苦得乐大放光明的道运来到了。女界诸位同人或诸姑姊妹,千万注意才好。

篇二:王凤仪格言杂记

生气上火是病的根源。(生气是病的饭,上火是病的水。) 攻人短处,是给人家洗衣裳,与我何益?

护我过处,是给自己长肮脏,与人何损?

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敏而好学,福何如之。 道己之过如扫除,言人之非似收赃。

记人不是,正是添己黑暗。

聚人好处,方为长己灵光。

好扬己善则德散,好隐己过则恶盈。

来得明,去得白,生财有道。

跌得倒,爬得起,处世得方。

世事多从忙里错,智慧尽由静中来。

人当失意时要往前看。生于忧患。

人当得意时要回头看。死于安乐。

能容小人是大人,能培薄德是厚德。

每事肯吃亏的便是君子。

每事好占便宜的便是小人。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欲高门弟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花明柳媚含道意,鸢飞鱼跃见天机。

千潭有水千潭月。佛光普照。

万里无云万里天。一性圆明。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道而时习工作。 心似迎尘挂镜,不洗则生。问性当日新皈本。 道从虚心得,低心求道。

理由悟彻来,自问自答。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并集。

想自己心身,到后日置之何处?-----当定本位。 顾本来面目,在古人像个何人?-----应有实行。 口吐莲花,空谈难达佛国。-----讲道不如讲我。

身为刍狗,实行可登天堂。-----念书不如念人。 志不定,意不活,心不死,身不低,秉性难化。 佛能成,仙能修,贤能希,圣能作,虚灵自明。 兄弟和,其中自乐;子孙贤,此外何求?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留好样于儿孙。

未有和气萃焉,而家不昌盛者。

未有戾气结焉,而家不衰败者。

入观庭户知勤惰,一出茶汤便见妻。

父老奔驰无孝子,要知贤母看儿衣。

子弟有才,制其爱,毋弛其诲,故不以骄败。 子弟不肖,严其诲,毋薄其爱,故不以怨离。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爵益高,志益下,官益大。

心益小,禄益厚,施益博。

天德只是个无我,王道只是个爱人。

世事让三分天空地阔,心田培一点子种孙收。 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

乐与人善,虽只字片言皆为良药。

平居须寡欲养身,临大节则舍生委命。

治家须量入为出,干好事则仗义轻财。

作恶事须防鬼神知,干好事莫怕旁人笑。

作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亏日有所损。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作恶不殃,作恶未盈,祖德未尽也,福尽必殃。 行善不祥,行善不真,宿业未了也,业清必昌。 人皆好生,凡可以生者,何不为也(修身养性)? 人皆恶死,凡可以死者,何不去也(癖气嗜好)? 一世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君子务本,本立道生。

欲赎世,先赎身。(立业。身不大同,身难入大问化。) 欲舍身,先舍秉性。(舍身办道的多,舍性了道的少。) 办道不负初心,成佛有余。

自古仙佛无他法,广生欢喜不生愁。

学、问、深、时、意、气、平。(七字圣道功行偈) 存心常悔己过,处事宜念人功。(乐和)

保我真葫芦,勿为他人动。

真道德不希高慕外,伪君子好多言躁行。 存半毫我见,难达佛国。

有一分阴私,也是后天。

善体黎庶情,是谓民之父母。

广行阴骘事,以能保我子孙。

谦,美德也;过谦者怀诈。

默,懿和也;过默者藏奸。

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

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现在之福,积自祖宗者,不可不惜。(行善) 将来之福,贻于子孙者,不可不培。(作德) 现在之福如点灯,随点则随竭。(当去习性) 将来之福如添油,愈添则愈明。(应长天命) 大道昌明,全球受福。(大同)

至德开发,万国弭兵。(顺世)

了阴命,止宿命,即长天命。(成圣) 去习性,化秉性,即见天性。(成佛)

篇三:王凤仪老先生《不怨人》语录

不怨人

1. 我常研究,怨人是苦海。越怨人,心里越难过,以致不是生病,就是招祸,不是苦海是什么?

管人是地狱,管一分,别人恨一分;管十分,别人恨十分,不是地狱是什么?必须反过来,能领人的才能了人间债,尽了做人的道。能度人的就是神,能成人的就是佛。

2. 君子求己,小人求人。君子无德怨自修,小人有过怨他人。嘴里不怨心里怨,越怨心里越难过,怨气有毒,存在心里,不但难受,还会生病,等于是自己服毒药。人若能反省,找着自己的不是(错误),自然不往外怨。你能,不怨不能的;你会,不怨不会的,明白对面的人的道,就不怨人了。

3. 现今的人,都因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就不乐。其实我这个人,好就是好,歹就是歹,管别人看得起看不起呢!只是一个不怨人,就能成佛。现在的精明人,都好算帐,算起来,不是后悔,就是抱屈,哪能不病呢?

4. “不怨人”三个字,妙到极点啦!(不怨人就是真阳土) 不生气,不上火

5. 我常研究,火逆的多吐血,气逆的多吐食。要能行道、明道,气火就都消了。

6. 上火是“龙吟”,生气是“虎啸”,人能降伏住气火,才能成道。

有人惹你,你别生气,若是生气,气往下行变成寒;有事逼你,

你别着急,若是着急,火往上行变为热。寒热都会伤人。修行人,遇好事不喜,遇坏事不愁,气火自然不生,就是“降龙伏虎”。能降伏住,它就为我用;降伏不住,它就是妖孽了。

7. 禀性(怒、恨、怨、恼、烦,又称气禀性)用事,鬼来当家。因为生气、上火一定害病,生病就是被鬼给打倒了!正念一生,神就来;邪念一起,鬼就到。可惜人都不肯当神,甘愿做鬼!

8. 火是由心里生的,人心一动就生火。一着急,火往上升;一动念,火向外散。若能定住心,火自然下降。不守本分的人,额外的贪求,火就妄动。若能把心放下,不替人着急,就不起火,该有多么轻快!

9. 动性(耍脾气)是火,心里生气,才是气。佛说“七处心灯”,我说不如掐死一头。人心一死,道心自生;人心一动,道心自灭,争贪的念头就生出来了。因争生气,因贪上火,气火攻心,整天烦恼,就是富贵,也没乐趣。所以古人治心,如同治病。我说把心掐死,多么省事!

找好处,认不是

10. 修好的人多,得好的人少,是因为什么呢?就因为心里存的,都是别人的不好,又怎能得好呢?

11. 找人好处是“聚灵”,看人毛病(缺点)是“收赃”。“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收赃”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人人都有好处,就是恶人,也有好处,正面找不着,从反面上找。所以我说,找好处是“暖心丸”,到处有缘,永无

苦恼。

12. 找好处是真金,要想找好处,就得以志为根,在没有丝毫的好处里,找出真好处来;在忍无可忍时,还能忍得住,就是“大义参天”。

13. 认不是生智慧水,水能调五味、合五色,随方就圆。人的性子,要能炼得像水一样,就成道了。所以古人说“上善若水”。

14. 人和天地是一体,天下的事都是自己分内的事,世界没好,咱们哪能没有不是?不是(错误)到处都有,低头也是、抬头也是、睁眼也是、闭眼也是。看妻子不好是低头不是,看老人不对是抬头不是,看别人不对是睁眼不是,心里寻思别人不对是闭眼不是。依我说,有不明白的道、不会做的事,都是不是。人要能找着本分,才知道不是。人把天理丢了、道理迷了、情理亏了,才知道认不是(承认不对即自己认错)。

15. 要能把不是认真了,自然神清气爽、心平气和。

16. 认不是生智慧水,找好处生响亮金。

17. 找好处开了天堂路,认不是闭上地狱门。

18. 认不是胜服“清凉散”,找好处胜用“暖心丸”。 五行性

19. 我所讲的“五行”,是以木、火、土、金、水五个字代表来说的,和佛家的五戒、道家的五元、儒家的五常是一样的。

20. 人的苦都在性子中呢!不服人是阴木,好争理是阴火,好怨人是阴土,好分辩是阴金,好烦人是阴水。

21. 木性人招难,火性人受苦,土性人受累,金性人受贫,水性人受气,像聚宝盆似的,内里有什么,就聚什么。太上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一点也不错。所以我说,好事歹事都是性子招的。

22. 常人的性子都有所偏:偏于火的争理,偏于土的欺人,偏于金的伤人,偏于水的厌人,偏于木的顶撞人。能化除这一偏之性,自然得道。

23. 阴木性人,抗上、不服人,好生怒气。怒气伤肝,头迷眼花、两臂麻木、胸膈不舒、耳鸣牙痛、瘫痪中风。

阴火性人,急躁、争理、喜虚荣、爱面子、好恨人。恨人伤心,心热心跳、失眠颠狂、音哑疔疮。

阴土性人,蠢笨蛮横,疑心重、好怨人。怨人伤脾,膨闷胀饱、腹痛吐泻、虚弱气短。

阴性金人,残忍妒忌、虚伪好辩,好恼人,恼人伤肺,气喘咳嗽,肺痨咳血。

阴水性人,愚鲁迟钝、多忧多虑,好烦人,烦人伤肾,腰腿病痛,遗精阳萎。所以说什么性,就得什么病。

24. 我说的五行,和佛家的五戒是一样的。生怒气(木)便是杀;好穿衣服、求好看(火)便是淫;买东西少给一文钱(金)也是盗;好吃好东西(水)便是酒;说半句谎话(土)也是妄。

25. 真木是佛的根(木性仁慈),真(阳)木性人有主意、能忍辱,能立万物。真火是神的根,火主明理、知时达务,能化万物。

2、活着,经历着、坚持着,本就是多么的可喜。人生就是一场艰难的跋涉,我们总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苦痛折磨,没必要将苦处放大,也没必要怨天尤人。放下心中负累,生活从没有拖欠过我们任何东西,不用总哭丧着脸。世界很大,风景很多。喝杯咖啡不加糖,品品苦滋味。

3、未来少预想,尽量别假设,把拥有当全部,看当下成永远,若浮躁过甚、浮夸过多、浮华过累,必欲壑难填、心境难平、负赘难卸,终劳力伤怀,徒增烦忧。人生需要爬坡过坎、涉险渡困,无须心耿于一处,驻足于一地,唯苦中寻乐、转苦为乐,方能抬宽视野、壮阔胸襟,看远了轻松点,想开了超脱些。

4、相信自己的坚强,但不要拒绝眼泪;相信物质的美好,但不要倾其一生;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但不要指责虚伪;相信努力会成功,但不要逃避失败;相信命运的公平,但不要忘了,当一扇门关上的时候,学会给自己画扇窗。

5、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

6、学会接受残缺,是人生的成熟。人无完人,缺憾是人生的常态。人生有成就有败,有聚就有散,没有谁能得天独厚,一手遮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是人生的无奈。成熟的人,能淡然地面对一切不完美,所以不强求不执着,凡事尽人事,随缘而安。追求完美是美好的理想,接受残缺是美好的心态。

7、年轻时最好不要过分关注社会的阴暗面,要不然内心会越来越分裂,慢慢侵蚀掉积极向上的力量,滋生黑暗力量。无论面临的社会情景多么糟糕,我们都有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社会变革可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可我们的生命仅有一次,也没那么长。所以要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做我们能够掌控的事。

【延伸阅读】

关于舍与得的故事:人生的舍与得

“舍得”一词,最早出自于明代袁了凡先生所著的《了凡四训》,后与中国传统的思想相互融合,随着时代的更迭,逐步演绎成为一种哲理。“舍得”在哲学范畴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佛家认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道家认为:舍就是无为,得就是有为,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儒家认为:舍恶以得仁,舍欲而得圣;而在现代人眼里“舍”就是奉献,“得”是成果。它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是人生必然面对的一种选择。

“舍”与“得”是对立的,但从“有舍有得”角度,它又是统一的,因此“舍得”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概念。“舍”是放弃,却成了成因,结出了“得”的成果,不舍者不得,得必因舍而得。佛经有云:“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万物循环往复,世事沧桑变幻,人生沉浮不定,“舍得”之道贯穿期间,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世间万事万物运行的道理均在“舍得”之间达到和谐统一。“舍得”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

每个人都不是超人,即使你是超人,也不可能样样都通,样样都中。你如果想做出一番事业来,你必须舍弃所谓的“样样”,必须依据你的意向选定你研究的领域,研究的专业,研究的课题。

人生的每时每刻,我们都会面临两难境地,需要做出抉择,常常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每条路上都有无限风光,可能理性和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最不该走的路上“风景这边独好”,更加充满了神秘、新奇、刺激和诱惑。更难的是我们往往不知道每条路收获和风险的比例是多少,选择其中一条,就必须放弃另外一条,这种放弃往往是令人心痛的。

鱼和熊掌似乎比较容易选择,两者相差甚远。可事实上生命中大多数抉择并不简单,总是劝告别人:权衡利弊,把舍与得写在一条线的左右两边,当得大于舍时就做,当得小于舍时就放弃。现实生活远非如此单纯,得与舍是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的,何况万事万物都是处于剧烈的变化发展当中,并且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为得到的东西,与将因得到而舍去的东西没有太大的距离,于是将舍去的一切更令人无法忍受。

欧洲有一种鸟叫金雕,它筑巢生活于高山悬崖。金雕一窝只孵出两只幼雏。在食物不足的年代,小金雕就会挨饿,金雕妈妈也只能眼看着孩子饿得嗷嗷叫。到这时,两只小金雕就用力互相挤靠,结果总是相对弱小的那只被挤下山崖摔死。而这时的金雕妈妈又总是容忍这种“兽行”。

人类是难以理解金雕的,但是面对残酷的饥饿环境,金雕必须如此,否则就是全都饿死。岂止金雕,我们人类不也时时面对着痛苦的舍弃吗?拥有是一种幸福,可是有时放弃是为了更好地拥有。生活中,鱼和熊掌是不能兼得的,什么都想拥有从某种意义上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是一种伤害。

在我们的人生中,身处左右为难的情形会时常出现,比如面对两份同样具有诱惑力的工作,我们该选择哪一份?两个同样具有诱惑力的追求者,我们该选择哪一位?身处两难境地,我们必须尽快做出理智的抉择。如果我们长时间地在两难之间犹豫徘徊,患得患失,到头来终将会两手空空、一无所得。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悲伤,能抓住机会,得到人生的“一部分”美好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在佛经《百喻经》中有“驼瓮俱失”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大致意思是说,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有一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于是就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来。杀死骆驼之后,又打破了瓮。这样愚蠢的人,被人们所嘲笑。

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这不仅又使我想起帕瓦罗蒂成为著名歌唱家的例子。有人曾向世界歌坛超级巨星卢卡诺·帕瓦罗蒂讨教成功秘诀。帕瓦罗蒂提到了自己问父亲的一句话。师范院校毕业时,痴迷音乐并有相当音乐素养的帕瓦罗蒂问父亲:“我是当老师呢,还是做歌唱家?”父亲告诉他:“如果你想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你可能会从两把椅子中间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选择一把椅子坐上去。”帕瓦罗蒂选择了一把椅子——做个歌唱家。经过七年的努力与失败,帕瓦罗蒂才首次登台亮相。又过了七年,他终于登上了大都会歌剧院的舞台。假如帕瓦罗蒂当初没有立即做出抉择,既想当老师,又想当歌唱家,我想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他哪样工作也不会做得出色。

释迦牟尼在宗教事业和王位之间,选择了创立佛教;鲁迅在拯救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之间,选择了成为一代文豪;迈克尔·乔丹放弃了棒球运动员的梦想,选择成为世界篮坛上最耀眼的“飞人”球星。

孟子曾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所以我们在选择取舍时必须要有理智、睿智和远见卓识,切不可鼠目寸光,急功近利,更不可本末倒置,因小失大。选择不能因为一粒芝麻丢了西瓜,不能因为留恋一棵小树而失去整片的森林。那么理智来自哪呢?一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些选择看似迷惑性很大,但如果你冷静分析,理智地抉择,就会对那些不适合自己,做出果断的放弃。在《驼瓮俱失》中,主人自己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判断,如果瓮对自己有用,可利用的价值大,那么就保留瓮;如果骆驼对自己有用,可利用的价值大,那么就保留骆驼。二是要理智地对待别人提出的建议,进而做出适合自己的抉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要视自身条件和具体情况而定,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

另外既然做出了抉择就要义无反顾、坚持不懈地坚定自己的目标并奔向自己的目标,不要追悔自己没选择的那一方面,因为后悔会动摇你已经选择的目标,切记悔之无益。

善于舍弃是一种境界,是历尽跌宕起伏后对世俗的一种坦然,是饱经人间沧桑之后对财富的一种感悟,是运筹帷幄、充满自信的一种流露。只有在了如指掌之后才会懂得舍弃并善于舍弃,只有在懂得并善于舍弃之后才会获得大成功。

舍弃是一种坦荡的心境和大度的气概。生命里有很多事情都是不尽如人意的,所以我们在很多时候要舍弃。在我们蹒跚学步时如果父母不舍得放开我们的手,说不定我们到现在还不会走路;在我们经历一次成功时,要舍弃我们的骄傲,否则就没有下次的成功;我们受到挫折时,要舍弃挫败感,否则就会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下。

办公室王树立、刘立军、张晓红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际能力以及自己的强烈意向,都纷纷考上了公务员,在外闯荡得都很好。看着他人的成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结合自己的实际,在前几年我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徘徊不定,在徘徊中时间又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几年。我还能在原地徘徊吗?如果这样下去,是不是将一事无成?不能这样,绝不能再这样下去,我要立即做出我的人生抉择,并为之付出应有的努力,直至成功。

有时同事见面,今天去体育馆打球了吗?我说有时间就去。草草应付一句,其实,我知道,我每天最应该完成的任务是什么,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当然,体育锻炼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不能让它占据我的大量时间,我还有许多要紧的事情需要做。要想有所得,必须有所舍。我把自己的目标定为,要在五年内成为一名特级教师,要在五年之内考上南开的历史学博士,还要在此期间把孩子教育成才,力争考入全国重点大学;还要提高家庭的生活档次,物质的和精神的。所以,我每天要学英语、历史、文学、哲学、教育学、

既然自己选择了这条路,我就会无怨无悔地的为之努力,为之奋斗,我不再畏惧任何风雨。我要抓紧时间,学会专注,提高效率,奋力前行,直至成功!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1.

2.有关坚持的励志名言大全

3.

4.幽默励志名言座右铭

5.经典励志名言诗句

6.

7.

8.

9.

10.

●打碎两个泥菩萨,把泥巴和在一起,再塑两个泥菩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标准” ”改变视觉“ ”性的对话“ “性与心的转换” “占有女人直至她的视觉”,这时毕加索艺术中性心理学的一条粉红色线。如果狄德罗知道了,会说这是极佳的心理临床学。因为他早在两个半世纪以前就说:“一切生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禽兽都多少是人,任何矿物都多少是植物,任何植物都多少是禽兽···人是什么?人是某类倾向的总和。” ----王受之《巴黎手记》

●以命相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启动倾城之恋的秘诀。 ----《风云》

●我们是交集

你中有我

我中亦有你

●【花间鹊】

素弦倚帘,莲妆如画,翠衾今夕梦。执伊春去秋来,芳香万里,抚琴歌言欢。伴随爱之音符,穿越千年洞箫红尘,沉醉,吟脉。迢迢银河,鹊桥隔相望,可怜多少相思泪?数点繁星,葡萄架下绵絮语,纤云弄巧,玉衣飘几许?

半点红,倚寥碧桃,出笙歌舞地。轻展罗绮如蚕纸笺,饱蘸朱笔生绡墨汁,剪刻了润洛芳名,弦语在音寂的秋晚收索,诗痴了一生的爱恋,许诺了一世的山盟誓言。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相遇,是巧合,亦或注定,虽多了几许谎言,但谎言中有爱,也有伤。红线相牵,你中有我的苍老,我中有你的微笑,架起永恒鹊桥,享受缠绵美妙。

●纸上的文字,终是清浅,字里的感情,总是含蓄。

真正的两情相悦,是一场不计轮回的奔赴。

漠视一切尘烟,无畏所有喧嚣,只在凤凰涅槃的燃烧里,交付彼此的身心和灵魂,亟待重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默契就是不说很多话,我却知道你所有的想法。默契就是深深的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默契就是彼此包容和一体,默契就是一种无言的约定和一项延续终生的承诺。默契无钉无铁,但是坚硬无比。默契无胶无漆却针差不进水泼不进。默契是朴素的,默契是千篇一律的,默契不事喧哗,默契又无往不胜。 ----毕淑敏《握紧你的右手》

●是!想见,恨不能日日都见,从前在宫里,听宫女们念那些酸诗,心中只觉得她们分外可笑,而如今,我却真恨不得子靖哥和我都是泥做的人!一起打破,拿水调和,这样骨血不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同一衾,死同一椁,永无相离之日,才算得上是好。 ----《(快穿)误人终身》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原来尘世间有很多烦恼是很容易解决的,有些事只要你肯反过来看,你会有另外一番光景,我终于明白,静花水月是什么意思,其实情之所至,应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是男谁是女,又有什么关系,两个人在一起开心不就行了,今天她是小霸王,可能明天又会轮到我了。 ----《天下无双》

●他们说《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这三大主角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可是我每次看到的只有林妹妹和宝哥哥的爱情。

虽然,命运的轮使得二人错开了彼此

虽然过往有许多的不快,

当然,其间也有诸多小幸福

只愿,有一个轮回,

不再只是为了报恩……

不在有缘无份……

不在如此坎坷……

而宝钗只是一个~怎么说呢~不是个太令人讨厌的人

只是一个可怜的第三者,

一个活在命运掌控在他人手里的被命运捉弄的人

●驾一叶扁舟,溯流而上,若是在梦里,就会驶入银河,达于群星闪耀的无垠苍穹;若不是在梦里,亦将从我的心驶向你的心,达于如歌岁月外的桃园。孩子,人本是有三种状态,气韵如天空,沉稳像大地,而我们的心在静静流淌,时而听得见,时而听不见……心与心会互相汇流,时而是你,时而是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于无涯的时空,听取一段玲珑梵音,于浅握的双手,感受一世生命温存……

过去是诗,未来是诗,现在已经被诗包围了,我们因此对诗痛恨,临了,终于明白现在的一切也都被诗浸润过了……

看不懂,一切都是诗;看懂了,一切都不是诗!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上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丁立梅《满架秋风扁豆花》

●儒家讲中庸,道家讲中道,佛家讲中观。三家都讲“和”,儒家讲仁和,道家讲柔和,佛家讲圆和。儒、释、道三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圆融和谐,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阴阳中和”的基本精神。

●爱情,在岁月的温柔相待中

长成了亲情

而相爱的两个人

在时光的雕琢下,相互滋养了对方的灵魂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