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三思而后行
【拼音】sān sī er hou xing
【释义】做事谨慎,小心稳妥
【出处】《论语;公冶长》
【近义词】三思而行
【深层解释】三思而后行的古训出于《论语》,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教我们要养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习惯。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因此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特别是重大问题时,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拿不准的时候多听听旁人的意见,也很有好处。三思而后行对问题的完美解决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个快速多变的社会中,稍一犹豫,时机会在瞬间错失。有的时候考虑得太多也是不好。正如鲍威尔曾经讲过的`:在作决策的时候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时候做出你的决策。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去思考。这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彼岸,立于不败之地。
mǐn nóng
《悯农》
sòng yáng wàn lǐ
宋 杨万里
dào yún bù yǔ bù duō huáng, qiáo mài kōng huā zǎo zhuó shuāng.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yǐ fēn rěn jī dù cán suì, gèng kān suì lǐ rùn tiān cháng.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注释】
悯农:同情农民。悯,怜悯,同情。
稻云:水稻如云,比喻稻田面积大。
黄:成熟。
荞(qiáo)麦:荞麦,顶花生长的一种早熟的粮食作物,叶心形,互生;花散穗状,白色*;果实近三棱锥形,果皮灰黑色*,磨成的面粉为白色*,可食。
空花:是指无实之花,即光开花没结果。
着(zháo):受到。
已分:早就料知。 分,料想,料到。
更堪:即更哪堪,哪里又经得起或经受得了。
闰:即闰月。闰月,闰月年照正常年份多出一个月。
【古诗今译】
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他作诗25000多首,只有少数传下来。
淳煕六年(1179年)至十一年任职广东,发现惠、潮等州外皆无军营,将士皆居城中,遂奏请同意,在所有诸路乡间外砦盖造廨舍营房,不准士兵迁驻城内。在惠州先后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如《白鹤峰》《游东坡故居》《解舟惠州新桥》《游丰湖》等,其中《游丰湖》是惠州西湖历代名诗之一:“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及罗浮,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其人其诗在惠州影响很大,被祀于西湖畔的景贤祠。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是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是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很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成语】:行成于思
【拼音】:xíng chéng yú sī
【简拼】:xcys
【解释】:行:做事;思:思考。做事情成功是因为多思考,失败是由于不经心。指做事情要多思考,多分析。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行成于思,毁于随。”
【示例】:~,这是学业、事业有成的格言。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做事情要多思考
【英文】:success depends on forethought
行成于思 成语接龙
【顺接】:思不出位 思前想后 思前算后 思前虑后 思古之情 思如泉涌 思如涌泉 思妇病母
【顺接】:杯圈之思 不好意思 倡情冶思 莼鲈之思 殚精极思 殚精毕思 殚精竭思 砥志研思
【逆接】:按辔徐行 霸道横行 败德辱行 半路修行 苞苴公行 倍日并行 倍道兼行 倍道而行
【逆接】:行不从径 行不副言 行不及言 行不履危 行不由径 行不由路 行不知往 行不胜衣
三思而行的成语1
【成语】:三思而行
【拼音】:sān sī ér xíng
【简拼】:ssex
【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出处】:《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示例】:终身大事也应该~。 欧阳山《三家巷》三0
【近义词】:深思熟虑、郑重其事
【反义词】:不假思索、轻举妄动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经过反复考虑后再做
三思而行 成语接龙
【顺接】:行不从径 行不副言 行不及言 行不履危 行不由径 行不由路 行不知往 行不胜衣
【顺接】:按辔徐行 霸道横行 败德辱行 半路修行 苞苴公行 倍日并行 倍道兼行 倍道而行
【逆接】:不壹而三 倒四颠三 鼎足而三 隔二偏三 观隅反三 接二连三 径一周三 举一反三
【逆接】:三三两两 三三五五 三三四四 三上五落 三下两下 三不主义 三不拗六 三不足畏
三思而行的成语2
出处:《·公冶长》。
意思:也有用于劝人好好考虑。三思:多想。三:再三、反复多次。
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即季文子,
一般说来,在干一件事之前,多考虑考虑,然后行动,总是利多弊少。可是孔子却并不赞同季文子的这种态度。孔子和季文子生不同时,孔子出生时,季文子已经死去十多年了。孔子对季文子评论道:“没有必要‘三思’,只要能‘再思’,也就可以了。”
孔子为什么认为只要“再思”就可以了呢?《论语·公冶长》里没有说明。而宋代儒学家程颢、朱熹等的解释是:考虑一两遍,就足以决定;考虑一多,反而要患得患失、疑惑不定了。清朝宦懋庸的《论语稽》说:季文子一生过于谨慎,考虑个人利害太多,这是他“三思”带来的缺点。
三思而行的成语3
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即季文子,为人谨慎,凡事“三思而行”——多次考虑以后才决定做不做和怎样做。
一般说来,在干一件事情之前,多考虑考虑,然后行动,总是利多弊少的。对于某些比较粗率和冒失的人来说,“三思而行”,更是一句有意义的格言。
可是孔子却并不赞同季文子的.这种态度。孔子和季文子 生不同时,孔子出生的时候,季文子已经死去十多年了。后来,孔子听人说到关于季文子的谨慎态度时,他评论道:“没有必要‘三思’,只要能‘再思’,也就可以了。”孔子的原话,见《论语公冶长》;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为什么认为只要“再思”就可以了呢?《论语》所载的原文中,没有说明。宋代儒学家程颢〔hào〕、朱熹等的解释是:考虑一两遍,就足以决定;考虑一多,反而要患得患失、疑惑不定了。淸朝宦懋庸的《论语稽》说:季文子— 生过于谨慎,考虑个人利害太多,这是他“三思”带来的缺点,这些解释,不一定正确。总的来说,凡亊多加考虑,总是有益的。唐朝韩愈在他的《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三思而行”的“三思”,就是多想。“三”不是限于三次的意思,而是“再三”、“反复多次”。劝人好好考虑考虑,有时也可以用到这句成语。
三思而行造句
1、在你决定使用哪一类信用卡之前,很有必要四下里比较,三思而行。
2、凡事三思而行,才能减低发生错误的机率。
3、这件事太重要了,你必须三思而行。
4、作者揭示了为何在将所有鸡蛋放入一个篮子之前要三思而行。
5、结婚是终身大事,不可轻率,务必三思而行,以免后悔。
6、爸爸说小心不蚀本,要我们凡事三思而行。
7、没有经验,没有向导,没有提示,没有路标,一切都要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作出选择和决定,正因为人生的舞台没有彩排,也没有重演,所以人生路上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和决定,都必须深思熟虑,三思而行,对自己负责,对命运负责,对不能重新来过的人生负责。
8、这事关系到你的终身,怎能不三思而行?
9、孩童带枪打劫,书包里暗藏**学生枪杀同学贩毒嗜毒**等罪案层出不穷,使人们夜间出门必须三思而行。
10、此事不宜冒进,大家先平静下来,三思而行。
11、我们绝不能抱隔岸观火的心态,以为**分子远在天边,要求美国在开火之前三思而行。
12、但是,如果他还指望被认为是中国首位优雅退位的现代领导人,他可就需要三思而行了。
13、如今世道衰微,人心险恶,凡事要三思而行,才能趋吉免祸。
14、他是个莽汉,做事向来很冲动,不知如何才能要他三思而行?
15、这个朋友说:“当你接管店铺的时候,在是不是要解雇经理的问题上要三思而行。
三思而行的成语4
【成语名字】三思而行
【汉语拼音】sān sī ér xíng
【成语解释】
再三考虑,然后行动。比喻谨慎行事。语本《论语.公冶长》。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文子为人谨慎,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即多次考虑以后才决定做与不做。孔子都不赞同他的观点,认为只要再思就行,如果三思就会患得患失,疑惑不定了。不过看问题应该是一分为二,客观地分析问题。
【成语典故】
《论语.公冶长》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成语注解】
1、季文子:即季孙行父(?~公元前568),春秋鲁国大夫,季友之孙。宣公八年继襄仲执政,为人俭朴清廉,相传家中妇女都穿布衣,而没有人穿锦帛,马厩 里的马都只喂食草料而不喂食粟米,至于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物也都只讲求实用,而没有名贵的金石玉器。人们称其廉洁且忠诚,卒谥文。
2、三思:考虑多次。此“三”未必实指。
3、子:即孔子(公元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人。生有圣德,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初仕鲁,为司寇,摄 行相事,鲁国大治。后周游列国十三年,不见用,年六十八,返鲁,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经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开平民教育先河,后世尊为“至圣 先师”。亦称为“孔子”。
4、再:思考两次。
【成语出处】
1、宋.辛弃疾〈哨遍.池上主人〉词:“嗟鱼欲事远游时,请三思而行可矣。”
2、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你也合三思而行,再思可矣。你如今年纪小哩,我与你慢慢的别寻个姻配。”
3、《水浒传.第六七回》:“林冲谏道:『兄长,人心难忖,三思而行。』”
4、《喻世明言.卷三八.任孝子烈性为神》:“你且忍耐,此事须要三思而行。自古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赃。』倘或不了事,枉受了苦楚。”
5、《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这十两银子,你做经纪的人,积趱不易,还要三思而行。”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谨慎行事。
使用类别 用在“小心谨慎”的表述上。
【近义词】:行成于思,深思熟虑
【反义词】:冒昧从事,草率从事,轻举妄动
成语造句
1、在你决定使用哪一类信用卡之前,很有必要四下里比较,三思而行。
2、凡事三思而行,才能减低发生错误的机率。
3、这件事太重要了,你必须三思而行。
4、作者揭示了为何在将所有鸡蛋放入一个篮子之前要三思而行。
5、结婚是终身大事,不可轻率,务必三思而行,以免后悔。
6、爸爸说小心不蚀本,要我们凡事三思而行。
7、没有经验,没有向导,没有提示,没有路标,一切都要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作出选择和决定,正因为人生的舞台没有彩排,也没有重演,所以人生路上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和决定,都必须深思熟虑,三思而行,对自己负责,对命运负责,对不能重新来过的人生负责。
8、这事关系到你的终身,怎能不三思而行?
9、孩童带枪打劫,书包里等罪案层出不穷,使人们夜间出门必须三思而行。
10、此事不宜冒进,大家先平静下来,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