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名言】
1、学生如果把先生当作一个范本,而不是一个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出于蓝。
2、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3、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4、好读书,不求甚解。
5、书是世界宝贵财富,是国家和历史的优秀遗产。
6、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7、书籍对于人类原有很重大的意义,但,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
8、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9、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10、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11、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
12、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
13、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书。
14、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
15、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16、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
17、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必须掌握科学。而要有知识,就必须学习,顽强地、耐心地学习。向所有的人学习,不论向敌人或朋友都要学习,特别是向敌人学习。
18、读书要玩味。
【陶行知的读书方法】
书是我们的益友,诚如冰心老人所言:“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做人处事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但是,能达到这种境地的'青少年,并不太多。究其原委,恐怕在于光读不想,只读不问。猎奇求趣、浮光掠影的读书方法,势必陷入孔子指出的“学而不思则罔”的迷宫,谈不上有所得、称不上“会读书”。
被誉为“平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1891年—1946年),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潜心摸索读书方法,他曾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把多读多想多问的读书“诀窍”,演绎成一首《八个顾问》的现代诗: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
你若想问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
何时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地何去。
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
姓名颠倒叫“几何”。
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陶先生的“八个顾问”、“八个贤哲”、“八位何先生”,就是我们青少年读书求知的良师益友、至爱亲朋!我们读书时能与这八位何先生结缘,能有这八位先哲带路,就敢想善问,能思会辨;就会开卷有益、学而致用,开拓创新、不断长进。
现在的书籍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打开一本书,想想作者是“何人”,写“何事”,想引导读者“何去”……就不至于被诲淫诲盗的书籍拉向深渊。看到一个题目,想想作者将写到哪些题材?情节将怎样安排?故事会怎样发展?再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想法,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或作者的欠缺。这种站在自己角度自我审视想问题的读书法,能激发最大的阅读兴趣与最广的思维空间。读到某一精彩语段或场面,稍作停顿、掩卷思索一番:作者何以这般想这么写如许说呢?是基于作者的个人经历?生活体验?逻辑思维?
我们都说爱读书,我们天天都在读书,但要将书读好,还真不容易。
【余秋雨的读书故事】
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读得很累很痛苦,怎么办?我给大家说一些秘诀。这些秘诀很形象,分别是:减肥、抬头、排序、返回自己、脱敏。
抬头
要读一些读起来需要费点劲、出点汗的书,用抬头仰望的姿势读书,更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一个作家,他总是读水平和他一般甚至更差的作品,能进步吗?读书也是一样,要读第一流的书。读第一流的书,就是仰望星空,接近最高处,尽管这些书读起来可能需要费点劲,但它是阅读的最重要的快乐所在。
排序
“抬头”读书之后,还要会排序。每当自己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首先要对阅读书目排队,分清主次,然后进行学习和研究,这样就首先掌握了制高点,很快便能获得成果。
返回自己
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读书最后一定要“返己”,也就是返回自己。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第一流的书太多怎么办?解决的办法是看自己最喜欢的书。和自己的生命结构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只有一小块,但总会找到……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对其中的用语、思维方式等都很欣赏,这说明你和作者有“同构”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一种缘分。
脱敏
读书要学会“脱敏”。就好像很多朋友在一起吃饭时,会聊聊娱乐八卦,这些东西不是不可以谈,但一点也不重要。读书也是这样,很多流行的书,大家都在哄传,很重要吗?必读不可吗?我的态度是要警惕。在我看来,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大家想想看,孔子、老子的著作,放到当时的时代、情境,参加海选,能选得上吗?不可能的事。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我认为最理想的读书方法,最懂得读书之乐者,莫如中国第一女诗人李清照及其夫赵明诚。我们想象到他们夫妇典当衣服,买碑文水果,回来夫妻相对展玩咀嚼的情景,真使我们向往不已。你想他们两人一面剥水果,一面赏碑帖,或者一面品佳茗,一面校经籍,这是如何的清雅,如何了得的读书真味。易安居士于《金石录后序》自叙他们夫妇的读书生活,有一段极逼真、极活跃的写照。她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你能用李清照读书的方法来读书,能感到李清照读书的快乐,你大概也就可以读书成名,可以感觉读书一事,比巴黎跳舞场的“声色”、逸园的赛狗、江湾的赛马有趣。不然,还是看逸园赛狗,江湾赛马比读书开心。
导语:2017高考备考正在紧张进行中,同学们可以多积累一些
第一类: 历史文化感悟类
此一类应重在“感悟”。例如刚刚结束的初三语文期中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应当多读书读好书,
在阅读中要有足够的耐心,读书或者阅读文章力求做到“读透一篇文章,读好一本书”,深刻体会作者写作的意象,多角度把握作品,全方位联系生活。
不过我也深知同学们目前课业负担很重,很难拿出大块的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我向大家推荐一个APP“喜马拉雅”。“喜马拉雅”中有很多经典的有声书籍,大家可以利用碎片时间(例如上学路上,放学的地铁里,洗澡时)听有声书籍,节约时间又能达到阅读经典著作的目的。
第二类:琴棋书画感悟类(体会生活的艺术)
琴棋书画乃高雅之物,注重此类题材的积累运用到作文当中,会使你的文章显得高雅且与众不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儒雅气息更会使文章增色不少从而得到高分。
第三类:失独、留守、自闭、阿兹海默症
此四类问题乃现代社会愈发突显的社会问题,以此为题材成文,可体现浓重的人文关怀,以温情彰显立意之高,显示考生的独到见解,从而容易取得高分。
词语解释:
失独:是指由于独生子女意外亡故引发的家里老人养老送终成问题的社会现象。
留守(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自闭:(自闭儿童)
推荐阅读书目《爸爸爱喜禾》
推荐电影《自闭历程》、《海洋天堂》
阿兹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
推荐文章《被放逐的皇后》(题外话,这篇文章摘自《读者》,也是一道语文考试阅读题,大家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同时想和大家说的是《读者》、《青年文摘》类的文摘类杂志可以多读读,是很好的积累作文素材读物)
第四类:忏悔类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有的错误是可以改正的,有的错误是无法改正不可挽回的,自我反思类、忏悔类的文章容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五类:戏曲、电影、音乐类
同学们可以在课余时间看一些艺术性较高的电影,例如每年的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或得奖电影,随便说出几部都是经典,作为素材运用在作文中,相信阅卷老师会觉得眼前一亮。
推荐影片:
温情类:为黛西小姐开车、天堂电影院、相助
人物传记类:美丽心灵、国王的演讲、女王
戏曲音乐类:
戏曲乃我们国家的国粹,若能将国粹运用到作文当中,阅卷老师一定会高看你一眼哦。
至于音乐,也一定要揣度阅卷老师的爱好,考虑到老师们一般都是70/80后,所以大家要是想写流行音乐,千万不要写TFBOYS之类00后喜爱的.,要尽量考虑到70/80后的爱好,推荐刘若英的吧。
第六类:有特殊代表性的事物
特殊代表性的事物可以提现作者独特视角,别出心裁。
2016年天津中考中,语文的阅读题是《三角梅》,这种南方常见植物在天津不常见,(去过厦门旅行的同学们一定知道,其实三角梅是厦门的市花)作为写作素材,才能显出与众不同,不落窠臼。建议大家放假旅游时,多多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历史,积累一些在旅游地有特殊意义的事物,运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彰显独特。
第七类: 诗词、名人
积累一些古今诗人名家名篇作为知识储备,运用到作文当中可以使文章提升档次
诗词类:
推荐古代诗人:纳兰容若、仓央嘉措
推荐当代诗人:顾城、北岛、汪国真、席慕蓉
名人名言可以利用碎片时间积累,推荐大家一个APP“句子迷”每天积累一句话,
第八类:学校和自我的多彩生活
学校生活是最贴近我们学生的,每天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有趣事情运用在作文里显得文章更贴近生活,同学们应当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着眼于细微之处。
第九类: 对青春、时间、生命的感悟
成长路上,谁人不曾自卑孤独?在作文中书写成长中的烦恼,排遣舒缓情绪,相信会使文章更有真情实感。
第十类:人生的考试、超越自我
这类体裁成文后多为励志类型,根据
总结:语文的功夫要花在平时,只要大家注重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囤积好词汇好句子,勤加修炼,假以时日你的作文水平一定会上一个台阶。
1. 瞎子的艺术无疑是没有光的,但它同时也渴望光,这种艺术还算是比较真诚的艺术。然而却也有一种艺术,虽是瞎子却否认自己眼瞎,自认为是道路、真理、生命,不需要真正的光明,不需要神圣,这种艺术只能是一种堕落、一种可耻、一种罪恶。在它那背叛良心的背后我们读出了艺术的悲哀,我们对这种艺术家应该感到可怜,除了同情与怜悯之外我们无话可说。
2. 因着人类漂泊历史的真实记载,艺术同样没有归宿,很多时候,艺术一直在追寻着意义,但意义却总不可得。艺术说到底也和人一样失去了根基失去了意义,因为艺术家不知道艺术的目的在哪,艺术的意义又在何处。
3. 最乏力的批评:人言亦言,没有主见,没有思考,别人怎么说就跟着说,只有受启发的思维,而没有自己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更没有思想的高度与思想的体系。
4. 以感官享受为终极的艺术必然注重愉悦的功能,因为享受不以眼泪为代价,也不以感动或忧伤为目的。愉悦大都难以持久,就好像笑话一样,笑一笑就过去了。
5. 这种靠一大堆术语来蒙人的写作是非常小儿科的,表面上看,很高深很有学问,而骨子里却是贫穷得很。
6. 至今为止,我们仍然无法揣测耶和华神把这样一棵树安设在伊甸园的原因,也更无法猜测为什么人一吃这树上的果子就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无论如何,这棵善恶树上的果子必定是寓示着丰富的内涵的,因为我们看到人吃了它就发生了一系列令人不可思议的转变,这个转变也就是堕落。
7. 这个时代的文学机制已经出现了可怕的扭曲与变形,与其说是一种异化不如说是一种聪明人把持的聪明的策略。在善良作家的策略薄上,也不外乎记载着诸如文学圈、关系网、请客吃饭、互相吹捧等等含糊而明白的字眼。
8. 文坛已成了个庞大的跳蚤市场,里面堆满了腐败、狂妄、虚伪、投机、变态的一大批推销商、自大狂、逃税者、投机分子、青春期或更年期疾病爱好者、营养不良的运动选手和面容苍白的业余精神贵族,他们戴着各式各样的面具进进出出,喧器、轻浮、骚动、虚假、懦弱、浮肿、摹仿成性等等。
9. 在这样一个崇拜神童的国度里,更多的作家都早慧。他们依靠那一点可怜的经历与似乎异于常人的聪明写作。在聪明的作品背后,缺乏的往往是那颗大质量的灵魂以及非凡的穿透力。
10. 中国文人的圈子是很有意思的,你一旦出了名,你就有了开不完的会,而这样的会大体上都是有任务的,因为你又吃又拿,不写点东西是说不过去的。于是,硬着头皮也要写上两句。这样的文章自然是没有激情可言的,因此要好到哪里去也是不可能的。
11. 艺术的根基无疑就在于此,它的意义也就只有建立在信仰的根基上,因为只有信仰才有神圣,只有信仰才有爱。历世历代的人们需要的不是金钱,不是权力,而恰恰是这些东西。
12. 在生态失衡、人性扭曲、物欲膨胀的今天,大量的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人们自身价值的消亡又普遍导致了人生命力的衰退,从而也给艺术的中庸化、媚俗化、商品化提供了繁殖的`温床。
13. 有了真理的道路,生存就出现了盼望与意义,人们便可以按真理的标准生活,这种生活同时就成了真正生命的彰显。没有真理生命是灰暗的,不新鲜的,甚至是死的。这生命不仅指肉体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指灵魂的生命。
14. 这个时代作家的写作已经不只在自筑的圈子里游戏。游戏在这个时代里代表了一种情境的出现,那就是创作成了一种不关痛痒的与人类心灵无关的文字制造。
15. 伴随着人欲的疯狂增殖,神圣日渐消逝,无聊也趁虚而入,在空虚无聊的间隙中滋长的便是绝望与痛苦,因此富裕的当代人所付出的代价同样是沉重的。
16. 在这个失爱的时代里,我们发现爱情这神圣的字眼同样飘逝了,而至于友情、爱心、尊重、责任感、同情心则只适用于作中小学生的墙上宣传装饰。
17. 虽然当今的艺术家非常讨厌谈良心谈责任,甚至认为这些早已过时对之恨之入骨,但我却还要重申良心与责任在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位置,因为说到底艺术是要良心的,没有良心的艺术和没有良心的人一样让人感到寒心与没有意义。
18. 最臭的批评:说的都是真理,或者都是至理名言,但也就是这种陈词滥调,没有更新,没有变化,放之四海皆准,套在谁的头上都是这一套,一旦多看了就会作呕。
19. 伟大的艺术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必然是一种震撼,它存在于心灵深处而不是作品皮面。这种震撼是内在于心灵的,因而也就是灵的。它不是外在于魂的,因为在魂里只有情感构成感动,情感只能被人的情感认同,它在很大意义上并不构成震撼的力量。
20. 我愿意对这个世界的艺术以及艺术中的人做出解释,我想,我的解释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但却不是狂妄的,或说带有不良意图的,因为我只不过凭我的良心说了一点话而已。
21. 艺术的根基无疑在于此,它的意义也就只有建立在信仰的根基上,因为只有信仰才有神圣,只有信仰才有爱。历世历代的人们需要的不是金钱,不是权力,而恰恰是这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