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古代中医学家孙思邈格言 正文

古代中医学家孙思邈格言

时间:2025-04-30 05:12:12

一、医德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备急千金要方序》

★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备急千金要方序》

★大医精诚。《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志存救济。《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原夫神医秘术,至赜参于道枢。《千金翼方序》

★天地之间,唯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过于生。《千金要方》

★全生之德为大。《千金翼方序》

★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圣人之道,以慈济物,博求众药,以戒不虞。《千金要方·卷十二》 ★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千金要方·养性》

★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人,终身为善。《千金要方·养性》

★道之所在,其德不孤。《千金要方·养性》

★业济含灵,命悬兹乎。《千金翼方序》

★识达道理,似不能言,有大功德,勿自矜伐。《千金要方·卷二十七》 ★阳德乃敷,阴功乃积,南宫度名,北斗落籍。《四言诗》。

★仁者守其仁而廉谨也。《福寿论》

★金之得盈,福之已竭。无义之福,于我如浮云,不足以为富也。《福寿论》 ★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当去礼去圣守愚以自养,斯乃德之源也。《千金翼方·卷十二》

★人知止足,无遗其禄,所至之处,勿得多求,多求则心自疲而志益苦。《千金要方·卷二十七》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二、医术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异术同窥,奇方毕综,检押神秘,幽求今古,营叠至道,括囊真迹,穷微尽性,共成一家。《千金翼方序》

★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千金翼方·针灸》

★方虽是旧,弘之为新。 《千金翼方·卷十二》

★至精至微,至意深心。 《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千金翼方·卷十二》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千金要方·卷二十五》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判处针药,无得参差。 《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 《千金要方·卷二十六》

★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卷二十六》

★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溢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里。 《千金翼方序》

★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 《千金翼方序》

三、勤学

★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常释卷。 《千金要方序》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寻思妙理,留意钻研。 《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志学之岁,驰百金而循经方,耄及之年,竞三余而勤药铒。 《千金要方序》 ★一事长于己者,不远万里,伏膺取决。 《千金要方序》

★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千金要方序》

★一方皆须沉思留心作意,殷勤学之,乃得通晓,莫以粗解一两种法,即谓知讫,极自误也。《千金要方序·卷二十五》

四、医哲

★博采群经。 《千金要方序》

★妙解阴阳。 《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思韫入神,神存心手。 《千金翼方序》

★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千金要方·药藏》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千金要方序·卷二十七》 ★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 《福寿论》

★德不足是以贫马,心不足是以死马! 《福寿论》

★贼而得之者祸也,幸而得之者笑也,分而得之者吉也,屈而得之者福也! 《福寿论》

★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 《千金要方·卷五》

★旨约而瞻广,业少而功多。 《李经纬文集》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千金要方·养性》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候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园也。 《旧唐书·孙思邈传》

★四百四病,身于自造,本非由天。 《千金要方·养性》

★形体有可愈之病,天地有可消之灾。 《李经纬文集》

★知治身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惜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千金要方·卷二十七》

★若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丧,嗜欲煎其内,权位牵其外,其于过分内热之损,胡可胜言,况乎身灭覆宗之祸,不绝于世哉! 《千金翼方·卷十四》 ★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 《旧唐书》

★天无一岁不寒暑,人无一日不忧喜,故有天行瘟疫病者,即天地变化之一气也。 《千金要方·伤寒上》

★落花无返树之期,逝水绝归源之浪,人之生灭,事可同然,万法皆空,何不悟矣! 《叹世吟》

★鬼神盖不能为人祸,亦不能致人之福。 《福寿论》

★忍辱为上乘,谗言断亲戚。 《保生铭》

★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马!若欲存身,先安神气。 《存神炼气铭》

★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重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悔于远。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

★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味。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

五、养生

★长寿忠孝,仁义聪慧。 《千金要方·妇人方上》

★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 《千金要方·养性》

★养性十大要:一日啬神,二日爱气,三日养形,四曰导引,五日言论,六日饮食,七日房室,八日反俗,九日医药,十曰禁忌。 《千金翼方·养性》 ★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养生铭》

★居其富而失其富,居其贵而不失其贵,祸不及也,寿不折矣! 《福寿论》 ★饮食有常节,超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千金要方·食治》

★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 《千金要方·养性》

★养性必先知自慎,慎以畏为本。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惰稼穑;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贷下殖;子无畏则忘孝;爷无畏则废慈;臣无畏则功不立;君无畏则乱不治。 《旧唐书》

★常言善道,天与之福。 《千金翼方·卷十二》

★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千金要方·养性》

★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 《千金要方·养性》

★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千金要方·养性》

★多愁则心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 《千金要方·养性》

★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 《千金翼方·卷十二》

★所以病苦,人自作亡,非关运也! 《李经纬文集》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

★积伤至尽,尽则早亡。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

★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千金要方·卷二十六》

★养性者知其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没身不殆也。《千金要方·卷二十七》

★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千金要方·卷二十七》

★凡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射名利,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败筋肉,血气将亡。 《千金翼方·卷十五》

★食气者则和静而延寿。 《千金要方·卷二十六》

★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常有节,起居常有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 ★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

★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味,省皂纵欲快志,得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千金要方·卷二十七》

1、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王肯堂《肯堂医论卷中杂记》

2、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杨泉《物理论》

3、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4、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

5、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王叔和《脉经序》

6、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李梃

7、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8、尝思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9、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10、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褚澄《褚氏遗书》

11、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陈梦雷

12、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

13、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

1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张机《伤寒论原序》

15、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

16、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

17、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王叔和《脉经序》

18、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刘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药》

19、夫医诚难知,知之不精,则罪更甚于不知。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贯众》

20、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

21、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陆九芝《世补斋医书李冠仙仿寓意序》

22、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吴瑭《温病条辨自序》

23、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治篇》

24、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梁拓轩《疠科全书自序》

25、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辩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吴仪洛《本草从新原序》

26、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赵宜真《秘传外科方总论》

27、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陈士铎《洞天奥旨卷十六劝医六则》

28、一人生死,关系一家,倘有失手,悔恨何及?吴尚先《理渝骈文续增略言》

29、学医总须多读书,多看各家书籍,自然腹中渊博,胸有准绳。张畹香《张畹香医案卷上》

30、寸尺弱,勿汗,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程钟龄

31、盖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徐灵胎《医贯砭卷上伤寒论》

32、学医业者,心要明天地阴阳五行之理,始晓天时之和不和,民之生病之情由也。吴谦等《医宗金鉴运气要诀》

33、疾有误凉而得冷,证有是非而实非。差之毫厘,损其寿命。褚澄《褚氏遗书》

34、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35、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序》

36、医以济世,术贵乎精。吴尚先《理渝外治方要略言》

37、术日以精,怀日以虚;名日以高,行日以谨。吴尚先《理渝骈文》

38、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着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华佗《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

39、良医医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草本典卷二十二》

40、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李中梓《医宗必读用药须知内经之方法论》

41、学者非读万卷书,未可轻言医。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五》

42、知针知药,固是良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针灸孔穴主对法》

43、医虽小道,而性命攸关,敢不知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之三传中录京师水火说》

44、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徐廷祚《医粹精言卷一胞以为怀》

45、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程国彭《医学心悟》

46、临病若能三思,用药终无一失。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病机赋》

47、病不可不察隐情,药不可徒拘成法。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

48、凡读古人书,应先胸有识见,引伸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顾仪卿《医中一得》

49、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程国彭

50、自古无不效之方,而世医不识之病。孙一奎《赤水玄珠序》

51、名相治国,名医活人,人贵于人有济耳。郭霭春

52、痛夭枉之幽厄,惜坠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53、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询经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孙思邈《千金翼方序》

54、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聂尚恒《活幼心法卷一》

55、学问无窍,读书不可轻量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一眩晕》

56、乃知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二攻里发表寒热殊涂笺》

57、医之临病,胜于临敌。怀远《医彻卷四医箴疗医》

58、看方犹看律,意在精详;用药如用兵,机毋轻发。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三》

59、今之医者,凡遇一证,便若观海望洋,茫无定见,则势有不得不为杂乱,而用广络原野之术。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论治篇》

60、古人以神圣工巧言医。又曰:医者,意也。以其传授虽的,造旨虽深,临机应变,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自非尽君子随时反中之妙,宁无愧与医乎?朱震亨《局方发挥》

61、医书不熟则医理不明,医理不明则医识不精,医识不精则临证游移。赵雄驹《伤寒论旁训序》

62、古方不可不言,不可信之太过,亦不能全信。须对症细参,斟酌尽善。吴瑭《医医病书》

63、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64、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孙思邈《千金翼方序》

65、人知君相不易为,不知医士不易为。盖君相之生杀人也,其道显而共闻;医士之生杀人也,其道微而难辨。李中梓《诊家正眼尤序》

66、学到知羞,方知艺不精。张景岳《类经论治类四失》

67、医本期于济世,能治则治之,不必存贪得之心。近率以医为行业,谓求富者莫如医之一途。于是朋党角立,趋利若骛。入主出奴,各成门户。赵学敏《串雅内编》

68、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孙思邈《千金翼方万病》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黄帝内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北宋·范仲淹《能改斋漫录·卷十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枪,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黄帝内经》

受病有浅深,使药有重轻。度其浅深,分毫不可差;明其轻重,锱铢不可偏。浅深轻重之间,医者之精粗,病者之性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得失之间,死生性命之所系,医之道不得不为之难也——宋·史堪《史载之方》

夫用药如用刑.误即便隔死生。盖人命一死不可复生,故须如此详谨,用药亦然。庸下之流,孟浪乱施汤剂,逡巡便至危殆,如此杀人,何太容易?——清·年希尧《本草类方》 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召请,急去无迟,可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 ——宋·张杲《医说》

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清·费伯雄《医方论》

医以苏人之困,拯人之危,性命为重,功利为轻,而可稍存嫉妒哉?奈何今之医者,气量狭窄,道不求精,见有一神其技者则妒之。妒心一起,害不胜言,或谣言百出,或背地道破道,或前用凉药,不分寒热而改热,前用热药,不别寒热而改凉,不顾他人之性命,惟逞自己之私心,总欲使有道者道晦,道行者不行,以遂其嫉妒之意。——清·雷丰《时病论》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晋·杨泉《物理论》

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视彼之疾,举切吾身,药必用真,财无过望,推诚拯救,勿惮其劳,冥冥之中,自有神佑。 ——元·曾世荣《活幼心书》

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凡病家请看,当以病势缓急,为赴诊之先后。病势急者,先赴诊之;病势缓者,后赴诊之。勿以富贵贫贱,而诊视便有先后之分。——清·冯兆张《冯氏娜囊秘录》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说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余曰病易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育也。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盖济世者凭乎术,愈疾者仗乎法,故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此经固不可力而求,智而得也。——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医者诊脉,不识寸关,放手妄言虚实。不问得病之由,今经几日,是表是里,曾无传染,只据所见,便言某证。证且未的,不顾汗下次第,或病人劳复,便毁前医为误,甚至子谈父过者有之,弟掩兄长者有之。及其治疗,本无所长,原其所以,则志在于利。医人乘急取财者,甚于盗贼。 ——元·王珪《泰定养生主论》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清·喻嘉言《医门法律》

医道,古称仙道也,原为活人,今世之医,多不知此义,每于富者用心,贫者忽略,此故世者之恒情,殆非仁术也。以余论之,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岂可因其贫富而我之厚薄?告我同志者当以太上好生之德为心,慎勿论贫富,均是活人,亦是阴功。——明·龚廷贤《万病回春》

不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赤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 ——明·李梃《医学入门》

医为人命所关。人之所系,莫大乎生死。王公大人,圣贤豪杰,可以旋转乾坤,而不能保无疾病之患。一有疾病,不得不听之医者,而生杀唯命矣。夫一人系天下之重,而天下所

系之人,其命又悬于医者,下而一国一家所系之人更无论矣,其任不亦重乎。——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关于世,岂不重且大耶!”——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夫医为仁道,况授受相传,原系一体同道,虽有毫末之差,彼此亦当护庇,慎勿訾毁。斯不失忠厚之心也。——明·龚廷贤《万病回春》

“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元·王好古《此事难知·序》

“医道微也,非绝欲无私,通神于微妙之乡,穷理尽性,研几于幽明之极者,不足以传也。”——清·王士雄《潜斋医话·医鉴》

“凡作医师,宜先虚怀,灵知空洞,本无一物;苟执我见,便与物对;我见坚固,势必轻人,我是人非,与境角立,一灵空窍,动为所塞,虽日亲近人,终不获益,白首故吾,良可悲矣。”——明·缪希雍《本草经疏·祝医五则》

“凡作医师,宜先虚怀,灵知空洞,本无一物;苟执我见,便与物对;我见坚固,势必轻人,我是人非,与境角立,一灵空窍,动为所塞,虽日亲近人,终不获益,白首故吾,良可悲矣。”——明·缪希雍《本草经疏·祝医五则》

“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明·裴一中《言医·序》 “世徒知通三才者为儒,而不知不通三才之理者,更不可言医。医也者,非从经史百家探其源流,则勿能广其识;非参老庄之要,则勿能神其用;非彻三藏真谛,则勿能究其奥。”——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季序》

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轻侮傲慢。与人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行医之要,惟存心救人,小心敬慎 … 若欺世询人,止知求利,乱投重剂,一或有误,无从挽回。病者纵不知,我心何忍?——清·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明医箴:今之明医,心存仁义;博览群书,精通道艺。洞晓阴阳,明知运气.药辨温凉,脉分表里。治用补泻,病审虚实;因病制方,对症投剂。妙法在心,活变不滞;不炫虚名,

惟期博济。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药施一例。起死回生,恩同天地;如此明医,芳垂万世。 ——明·龚信《古今医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