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简介】
岑参(cén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生平】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他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岑参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等,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
【纪念馆】
岑参纪念馆位于荆州市,经过修葺布展的岑参纪念馆全新亮相,干净整洁的大厅里陈列着68幅书画作品,岑参纪念馆由省市区文化局下拨20万元、岑河镇人民政府筹资30万元修建而成。
【岑参名言名句】
1、四月犹自寒,天山雪濛濛。君有贤主将,何谓泣途穷。
2、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3、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知音难再逢,惜君方老年。
4、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5、野花迎短褐,河柳拂长鞭。置酒聊相送,青门一醉眠。
6、不忧网与钓,幸得免为鱼,且愿充文字,登君尺素书。
7、客舍洮水聒,孤城胡雁飞。心知别君后,开口笑应稀。
8、山驿秋云冷,江帆暮雨低。怜君不解说,相忆在书题。
9、远峰带雨色,落日摇川光。
10、分明峰头树,倒插秋江底。
1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2、风头如刀面如割。
1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4、水云低锦席,岸柳拂金盘。日暮舟中散,都人夹道看。
15、夜宿月近人,朝行云满车。
16、扬鞭骤急白汗流,弄影行骄碧蹄碎。
17、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
18、水宿已淹时,芦花白如雪。颜容老难赪,把镜悲鬓发。
19、忽觉莲花峰,别来更如长。
20、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21、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22、坐来一望无端倪,红花绿柳莺乱啼。
23、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24、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25、久从园庐别,遂与朋知辞。
2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7、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28、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29、老树蛇蜕皮,崩崖龙退骨。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
30、对酒落日后,还家飞雪时。
军人所走的路和太阳一样,每天伴着晨曦余晖周而复始。一起来看看军旅的
1、不怕苦,不怕累,争做优秀小标兵。
2、真正的权力握在有兵力的人手上。
3、一切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4、血染沙场气化红,捐躯为国是。
5、小事不做,大事难成;一事不做,万事皆空。
6、多一片天空,就多一片彩虹,多一个战友,就多一份。
7、平静的港湾,练不出强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养不成过硬的作风。
8、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9、用军营的枪林弹雨洗礼信念,用男子汉的热血去磨砺忠诚。
10、军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有意义。
11、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12、体验军人生活,规划人生格局。
13、服从是军人的第一职责。
14、爱民乃行军第一义。
15、航标灯永远是舵手搏击风浪、勇往直前的良师益友。
16、战斗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一个磨砺、强化的逐步积累过程。
17、战友情谊是棵树,需要用真诚去培土,用宽容去灌溉,用原则去修剪,用去呵护。
18、用兵以得民为先,安民乃能御侮。
19、财富不一定是,但朋友一定是财富。
20、军人是困难和挫折的战胜者。
21、工作上要踏实,作风上要扎实,思想上要务实,学习上要求实。
22、最能磨练自己的是挫折,最能锻炼自己的是军营。
23、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
24、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
25、历史上所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于战胜了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取得的。
26、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
27、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
28、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
29、与战友相处,微笑是,真诚是基础,宽容是纽带,妒嫉是天敌。
30、革命流血不流泪,生死寻常无怨尤。
31、战斗精神表现在战时,培育在平时,关键在养成。
32、训练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却是流血的训练。
3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4、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
35、军人,奉献着并快乐着!
36、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
37、军队是国家手中的利剑,如果这把利剑有了自己的思想就会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那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38、小岗位连着大使命,小人物能有大作为。
39、众志成城,视死如归。
40、军人最难忘的'岁月,莫过于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的日子和脱下军装告别军旗的那一刻。
41、既要敬业,也要精业;既要产品,也要精品;既要奉献,也要贡献。
42、胜利的号角是用自信与奋斗吹响的。
43、爱国是军人毕生的忠诚,奉献是军人一世的追求。
44、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45、军人的爱并不排斥黄昏的漫步,海边的嬉戏;但更多的却要洒落在边防小路上,交付给闪光的枪尖。
46、战士怕放松,军官怕集中。
47、战争和军队,都可以从灵魂最深处改变一个人。
48、死神也会在勇敢者的利刃前退却。
49、种子牢记着雨滴献身的叮嘱,增强了冒尖的勇气。
50、绵绵山峦是我们铸魂
51、条令条例是军人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
52、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得胜利。
53、奋斗者在汗水汇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
54、体验军人的气魄纪律素质品质,争做生活中的“军人”。
55、平时没有跑发卫千米,占时就难以进行一百米的冲刺。
56、兵怕分散,官怕集中。
57、尊重别人长处,在任何情况下平等待人的人才是道德高尚的人。
58、一只有意志力的牛虻能征服一头优柔寡断的牛。
59、战谊是美酒,哥们义气是苦酒。
60、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61、三军无力,长官难当。
62、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63、坚持到最后才能成功。
64、有一种使命,要用血与火来铸就,要用生于死来考验。这,就是军人的使命!
65、机关放心放手,基层尽心尽责。
66、军人的生活,就是信号弹,胸中装满耀眼的色彩,默默无闻,但所有的光华却奉献于最需要的时候。
67、浪花从不伴随躲在港湾里的小舟,而始终围绕着拼搏向前的战舰。
68、使命在召唤,职责在岗位;起点在本职,关键在实干。
69、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0、把职务当作义务来尽,把权力当作责任来担,把岗位当作事业来干。
第一篇:珍爱和平
我们热爱和平,不喜欢战争。但在这个世界上,经常有战争的爆发。就在过去的20世纪世界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战争400多次。而在两次大世界大战中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继续在国际范围激烈争夺势力范围。英、法、俄等国结成了同盟,史称“协约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结成了另一个同盟,史称“同盟国”。
1914年7月,这两个国家集团之间爆发了战争,即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一直打到1918年11月结束,历时4年多时间。这场战争的规模大,战争双方动员的总兵力超过7000万人,直接或间接被卷入战争的国家和地区有33个,人数达15亿,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3/4。这场战争的战场大,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亚洲和非洲。双方海军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地中海还开辟了诸多海战场。这场战争中军人伤亡约3750万人。双方直接用于战争的费用多达1863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历时6年。这场战争是德、日、意轴心国与中、苏、美、英等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进行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战争。战争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世界人民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因为珍爱和平,所以我们回首战争。因为我们不喜欢战争,所以我们热爱和平。
第二篇:珍爱和平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卢沟桥畔的枪声。1937年7月7日的那个夜晚,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枪声唤醒了中华民族百年的沉睡,枪声宣告了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8年后的1945年,这场攸关人类命运的战争,在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战后有了最终结果:法西斯军队和军国主义者彻底战败,反法西斯联盟和抗日力量大获全胜!
78年后的2015年,我们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8周年,因为历史的功勋不能忘却,历史的教训需要反思,历史的伟业应当传承,历史的责任呼唤担当。
我们深深铭记。在那场战争中,中国是东方战场的重心所在和希望所系。中国人民的抗战,比其他国家反法西斯力量投入作战要早很多。由于日军穷凶极恶,这里的战争尤其残酷,战斗尤其激烈,牺牲尤其巨大。在长达14年的抗战中,中国人民共毙伤、俘虏日军150余万人,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伤亡人数的70%以上;日军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共计128万余人,占当时其海外投降总兵力的50%以上。中国军民付出的伤亡则达到3500万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
我们创造辉煌。从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蓄意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45年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坚决抗战,动员和组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了《论持久战》等光辉思想指引战争实践,开辟了点亮东方战场的众多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民兵游击队与国民党爱国抗日力量一道勇战日寇,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侵略者的“速胜”迷梦,陷其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正是在这场伟大战争中,中华民族如凤凰涅槃一般获得新生,彻底终结了黑暗、屈辱和懦弱的近代史,迎来了独立自强的新曙光。
我们自警自励。每一次回望这场战争,中国人民的头脑中就会回响起历史的声音:落后就会挨打,软弱必招欺凌;光有和平的愿望是不够的,拥有和平的力量才是根本;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安宁;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强盛中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团结起来才能捍卫国家的完整与神圣的主权;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是力量源泉;闭关锁国只会带来贫弱,改革开放才能走向富强;正义的同盟军越多,和平的捍卫者越强。
我们缅怀英烈。中国人民和东方战场上的所有民族,都永远怀念那些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人们。从左权、杨靖宇、赵一曼、张自忠等抗日将领,到“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东北抗联8位女战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从忻口、淞沪、徐州、武汉等保卫战和台儿庄战役牺牲的烈士,到“百团大战”中战死的英雄;从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到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以及无数没有留下姓名却为抗日牺牲的军人和民众,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必将传颂千古。他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必将永垂不朽。
铭记历史,是为了珍爱和平。纪念胜利,是为了不忘教训。纪念历经苦难与牺牲换来的正义,是对背叛与遗忘正义的鲜明批判。历史的格言不容遗忘,历史的警钟总要回响。只有光荣、胜利与正义之声响彻永恒的天空,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第三篇:珍爱和平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四年之际,中国共产党的早期职业革命家,我敬爱的外公刘平楷烈士离开我们已整整八十五年了,他光辉而短暂,历尽艰辛的二十八个春秋,使我难以忘怀,思绪万千,仅以此文,寄托后辈对他的哀思…...
在二十世纪黑暗的年代,他怀着舍生取义的报国热忱,为共产主义的传播写下了慨当以慷的历史壮剧。他是为人类背负荆棘十字架的“荆棘鸟”,年仅28岁的生命绝唱凋落在铺满荆棘的求索之路上;他是一只为东方的破晓声声啼血的杜鹃,为乌云满天的旧中国唤来共产主义的东风。85年前,国民党反动派的四声罪恶枪响,使外公倒在了血泊中。
正如一位诗人在《书生刘平楷》一诗中写的:“你作为一个商人的后代/一介书生/走过的好些路/像中共党史一样曲折/白色恐怖的年代/你只好把党的火种/藏在长布衫中/点燃许多地方的革命/当叛徒像扑火的灯蛾/把你推入黑暗/让敌对者用四颗子弹/夺走了你的真理/和鼓动的口号/把你埋入地下/你就成了真正的地下党员/而你破土而出的信念/至今还不会冷却/因为你的血/总是热的”。是的,外公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天地之间的黑暗和寂静。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当然,也留下了缭绕在我心里永远的痛和爱。
外公走了,就连我的母亲也记不起他的容颜,我这个外孙,更是只能从中共党史和他留下的仅有3张已经成为革命文物的黑白照片上,去了解他为共产主义的传播和党组织的建立颠沛流离、舍生取义的短暂人生。我看见他黑亮的长发在头顶中间大胆分开了革命,仿佛思想的道路,披荆斩棘,要在旧时代与新时代之间杀出一条路来。当马克思主义在东方渗透,触动他长衫内苦难的心灵,他正在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和《共产党宣言》,并且写下英雄的诗篇:“前程悲往事,大梦追黄梁,恨未成大业,世事惜沧桑。”在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中,他的口号和演讲,是思想的弹药库。他清瘦的身子,是中国的普罗米修士,拯救的不是自己,而是苦难的祖国。布尔什维克的热血,正通过他的书法,成为《旅京
外公以杜鹃啼血的精神,为中国革命抒写了云南人民那份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历史荣耀。他铁肩担道义,举起真理的灯盏。在长辛店、在信阳、在南京、在上海、在武汉、在东北、在昆明,有着他奔走呼号的足迹和播下的革命火种。在这灾难深重的国土上,深藏书生意气,救国家于水火。1930年7月26日下午2:30,他面对射向他的枪口的呼喊,直到今天仍在我们的耳边回响,激励着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我的外公曾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献身的新中国,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36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并重新塑造了自强不息而腾飞的形象。就连他少小离开的故乡彝良,都与他奋斗的那个时代不一样。可是,无论时光如何飞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无法改变他的亲人对他的深切怀念。尽管他走了,但他的精神是永恒的,长衫或戎装,神采奕奕,一双明亮的眼睛,仿佛在告诉我,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今天的一切是用革命流血和牺牲换来的,要懂得珍惜。鲁迅说:“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而有了英雄却视若灰飞的民族是坠落之邦”。外公虽然没有活到我出生的时候,我也无法向他尽孝,可他已被家乡一代又一代人所敬仰,并将被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所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