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荒岛余生中的人生格言 正文

荒岛余生中的人生格言

时间:2025-05-16 23:27:24

《荒岛余生》观后感1000字

当《荒岛余生》的最后一幕定格在恰克面对十字路口而不知所措的时候,我忽然感到了一种难以言状的悲哀。

身边的很多朋友包括我们自己其实早就患上了“时间恐慌症”而无法自拔。这种病症最大的特征,就是莫名地焦虑和如影随形地烦

人生是一段漫长的跋涉.其间需要休整.需要思考,甚至需要回过头去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走完剩余的路。但有些朋友往往将人生看作是百米赛跑.恨不能用最快的速度冲刺到终点,结果透支生命,提前倒在了路上。即便有幸达至心中的目标.却因完全忽略了沿途的风景,生活的积累极少,胜利的奖杯也是显得黯淡无光。

“我拿青春赌明天”。时间仍然没变,可供自己支配的部分却越来越少,生活条件变得优越.身体素质则每况愈下.财富越积越多.幸福感却不断降低。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倒置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或许是成功人士拼搏创业的事迹太具有感召力.或许是残酷的竞争环境激化了生存的压力容不得我们有片刻的喘息.总之。我们这一代人是在用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几句空洞的口号来诠释“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至理

追逐时间奔跑的世界仍然没有变。因为这个饱受名利欲望倾轧的社会也没有变.在这样一个时代的洪流当中。

生活需要不懈的奋斗,但有时也需要稍事停歇并藉此反省自己的人生,请给生命找一条出路,也只有这样,奋斗得来的成功才有意义。”

“我知道自己现在要做什么,我继续呼吸,因为明天的太阳将会升起,谁知道潮水会带来什么。”

今天我读完了我的一本课外书,课外书的名字叫做《荒岛余生》,相信很多小伙伴都读过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一位,因为飞机陨落而流落到荒岛上,自己一人孤独的度过几十年的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查克,查克是一位联邦快递的系统工程师,因为他平时对工作非常的狂热,是一个工作狂,所以经常有很少的时间来陪伴他的女朋友,所以他们出现了一些危机,那么在一次旅行当中,因为查克的'飞机出了事故,他掉到了一座荒岛上,这里没有一个人,只有他自己。从刚开始来到荒岛上的措手不及,不知所措,到后来能够自己过上比较正常的生活,他的人生观逐渐有了转变,这个时候也发现生活的压力逐渐的消失,一个人开始反思人生真正的目的,到了最后对工作感情还有生命都有了全新的体会,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想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

这部故事其实跟鲁滨逊漂流记是有一些类似之处的,但是这个跟鲁滨逊漂流记不同的地方,就是它更多的是展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由于现代生活的压力,让现在社会上很多年轻人都对现在的社会充满了不满,甚至憎恶,当一个人流落到荒岛的时候,自己发现原来自己的社会还是蛮好的,开始思考人生。

这个故事我深深的有感触,我们人生中有很多好的事情,也有很多坏的事情,当然也有很多的压力,但是这些东西冥冥之中给我们造成了一些影响,我们其实应该站在发展的角度去看望他,能够化悲愤为力量,化压力为动力,把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看成乐观的事情,那么这样我们人生的每一天都会充满乐趣,都会积极向上。

想象一下,如果某天我们自己流落到荒岛上,没有任何现代的工具,也没有任何人能够与之交流,那么我们会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能不能像茶客那样,能够坚强的生存下来。所以这个故事还告诉了我,人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一定要有信念。

只有有信念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所以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无论当我们面对什么的时候,无论是困难,无论是困境,只要我们有一颗执念的心,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脱出困境,到达成功。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热爱劳动的作风。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布置学生先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对内容有大体的了解;了解有关生存的常识;探究观察太阳、计算日期的方法。有条件可组织学生观摩录像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教学内容

《鲁滨孙漂流记》是世界名著,这篇课文没有节选鲁滨孙海上遇难的惊心动魄的'情节,而是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的心理活动展开的,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性,让人读来兴味盎然。教师要引导学生悉心体会。

教学设计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这本书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部分,鲁滨孙落难荒岛是怎样活下去的。(投影显示教学目标)

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鲁滨孙在荒岛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3、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

4、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道理。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教师小结

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鲁滨孙在逆境中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研读探究

教师导学:鲁滨孙是怎样的一个人?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投影显示)思考题:

1、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2、怎样看待鲁滨孙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学生朗读第1~3段,体会鲁滨孙的心理变化。

学生朗读4~9段,考虑鲁滨孙为了生存作了哪些事?

学生朗读10~12段,鲁滨孙怎样进一步调整自己生存的心态?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

教师小结

人没有精神寄托是不行的,鲁滨孙说服自己要顽强地活下去,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他是一个非常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体验与反思

联系自己的生活,把你在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试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坏处排列出来。

学生先小组讨论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要正确、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从而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业

积累字词。

假如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将怎样做?发挥想像,写一篇短文。

荒岛余生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学会通过细腻的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优秀品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求取生存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这部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的作品,启发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部书就是《鲁滨孙漂流记》。

二、作者简介: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他59岁开始写小说,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发表大受欢迎。他对所描写的人物理解较深,善于写个人在不利的环境中克服困难。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充满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识”。他尤其擅长描写环境,细节逼真,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身临其境,不由得不信服。他的语言自然,不引经据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读者感到亲切。

整体感知:

三、检查字词

四、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文章结构。

(1)鲁滨逊对自己处境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3)这几个阶段前后有何联系?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阅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明确:(教师板书)

三个阶段

三个部分

生存问题

(1—3)节

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生存下去。

物质问题(4—9)节

解决了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精神问题(10—12)节

积极乐观的生存心态。

鲁滨逊的性格特征:

五、拓展:讲读后感的写法,展示例文。

六、作业:写一篇《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