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集中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和良好的疗效,引领广大群众走近中医药、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使用中医药、支持中医药,并提供正确、科学、安全的中医药知识,我院在县卫生局的领导下,响应国家中药管理局联合中宣部、卫生部等23个部委主办的首届“中医中药中国行文化科普周”的号召,于9月19日起在全辖内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大型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周活动,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一、思想高度重视,组织准备充分
根据省、市医药管理部门的文件要求,我局立即召开局领导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了关于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文化科普宣传周”活动的文件精神,明确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总结“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开展以来的好做法、好经验,着力把“中医中药中国行文化科普宣传周”活动”搞好搞扎实,通过举行大范围的群众性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成果。体现“传承、传播、共享”的主题。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服务、创新中医药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中医,让中医药惠及百姓,为人民健康服务。
为了保证“中医中药中国行文化科普宣传周”宣传周活动的顺利进行,我局还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以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有关局领导为组员的“中医中药中国行文化科普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随后,我们迅速制定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周活动实施方案》,对活动主题、指导思想、活动内容、日程安排、后勤保障、职责分工等都进行了祥实安排和部署。保证了活动的逐步展开。
二、宣传形式多样,活动气氛热烈
为了营造宣传周的浓厚氛围,我们采取出动宣传车、悬挂宣传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本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发布宣传周的消息,使活动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在此基础上,我们紧紧围绕“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提高全民健康素质”这一主题,紧锣密鼓地组织了一系列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
1.举办了场中医药知识专题讲座。我们聘请的专家,就群众关心的中医药保健、慢性病防治等内容,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并开展了专家与市民现场互动活动,当面解答群众提问,会场气氛热烈,群众对中医药的科学性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2.召开了场座谈会。我们组织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代表及患者代表,分别召开了场座谈会,就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优势,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通过座谈和研讨,与会代表对中医药准(辨证准)、精(用药精)、廉(价格低廉)、便(使用方便)的优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纷纷表示将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3、开展了以“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为主题的大型广场义诊活动。活动持续天,共有约名市民参与,名中医专家现场义诊和咨询,义诊人次,免收挂号、诊疗费元,免费发放非处方药品人次,价值元;免费测血压、量体重、健康咨询人次,免费发放中医科普宣传资料册。广场宣传活动声势大,气氛好,效果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4、组织了一场大型文艺表演。表演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主题,所有节目均由我院职工自编自导,以生动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向人们诠释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巩固宣传成果,服务群众健康
为了将宣传周活动的成果转化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成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在积极开展宣传周活动的同时,我院采取了一系列便民、利民举措。一是在活动周期间,所有中医药门诊免除挂号费;二是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检验环节,使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中医药服务的简、便、验、廉;三是迅速启动了中医中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使中医药真正深入人心、惠及百姓。
活动结束,大家认为这次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周活动内容丰富,参与面广,对在广大群众中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养生保健方法,弘杨科学精神,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科学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像这种场面大、效果好、群众喜欢的中医药文化活动应该经常搞、主动搞,进一步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实现中医药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最终目标。
篇一:中医兴亡匹夫有责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
上午好。
今天,是海峡两岸中医界的盛会,海峡两岸中医界的翘楚共襄盛举,欢聚一堂,在纪念医圣李时珍的同时一起为振兴中医药事业献计献策,这是中医界的盛事,更是两岸百姓的幸事。
本人出身医学世家,曾祖父和祖父都是中医,虽然家父转学西医,但本人由学西医而转对中医情有独钟,也算是隔代遗传。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外祖父马春楼先生六十年前投资中药制药事业(新中制药厂,1956年公私合营后合并多家药店成立了九芝堂制药厂,亦即今天的上市公司九芝堂集团的前身),为名震遐迩的九芝堂延续350年的传奇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我已早不行医,但是,家族和中医药的渊源,注定了我和中医药的缘分远没有终结。
我们把中医叫国医。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无一不是国之瑰宝,但是,毋庸讳言,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医就开始在西医的冲击下,经受一个个磨难,从1929年的国民政府《废除旧医以扫除卫生事业之障碍案》,到三年前某教授发表的《告别中医中药》,似乎有和中华民族等长历史的中医近百年来挣扎在兴亡上下,徘徊在存废之间。有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实际情况是西医、中医各有所长,但是中医在这场中西医博弈中一直处于守势,而西医的攻势却异常猛烈,很像两种医疗体系的现实特征,一个推崇手术切除,欲除之而后快,一个如保守疗法,润物无声。
作为一个中医爱好者,我一直认为中医是一种医疗手段,但她同时也是一种融合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我相信大家一定注意到了,中医讲的是天人合一,讲的是阴阳平衡,与当今中国大力提倡的和谐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也许是我们的祖先提出的理论过于博大精深,也许是我们的5000年的实验医学过于超前,而我们现在的科研的手段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完全用逻辑实证的方法诠释中医作用原理的地步,因此,当我们本身科学发展不完善而又过分强调这个不完善的唯一性时,就可能把不能用当前科学解读的一切现象都认为是伪科学,完全不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真理,让我们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受到掣肘。这就好比是我们掌握了代数的方法,然后想用它解答微积分的题目,答不出来我们就说题目错了,这是一种无奈。
很多年前,我在西雅图参加一个朋友聚会,一个学数学的美籍华人听我在聚会时谈到中医的哲学性并且加以称道时,很愤愤然地说,别吹中医了,说得好听是庸医,说得不好是巫医,有什么好吹的。无知加愚昧。随后,他还加一句:对不起,钱博士,我不是说你无知加愚昧,我是说中医呵。我无奈地对他开玩笑说,老兄,你也是从太平洋那边过来的,如果没有中医,也许你的祖先因为患五脏六腑之疾不能开刀,穿肠烂肚死在唐朝了,那就没有你了。我接着说,你虽然是个数学家,知道两点成线,三点成面,但你站在三维世界想四维的事情,自然想不通的。中医恐怕就是超出你想象的东西,不懂不要紧,不要把不懂当真理,中医存在5000年有史2000年,比如使用麻醉的历史就早西方人1600年,保住了中原多少生命,最终让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功不可没哦。他辩驳道:西医不好它怎么能风行世界,你看吧,历史会站在我一边,西医很快就会把中医灭了。我说:西医到中国已经一百多年了,中医不还好好地活着吗?不错,西医是直观,容易理解,像通俗小说,问题是:是不是有了通俗小说,文学名著就不能看了?是不是有了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就不要听了?是不是有了可以开刀吃药的西医,更注重讲究调动人体本身机能抵御疾病的中医就不重要了呢?难道仅仅因为我们不理解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就应该干脆把它消灭,那么,无知的是谁,愚昧的又是谁呢?
以我对两岸中医界目前境况的了解,我是很有几分担忧的。我知道,中国大陆虽然现在每个县都还保留一个中医院,但是这些中医院日子大都过得很艰难。我知道每个城市也都有中医院,但是,多半是中西医结合医院,靠西医养中医,似乎再好的中医院,也要靠CT,MRI,彩超来赚钱糊口。
湖南有个邵阳市,从前叫宝庆府,下面有个县,在著名的雪峰山下,叫洞口,洞口也有家县中医院,每年就2-300万上下的收入,常年入不敷出,紧隔壁的县医院收入超过它上十倍,没有办法,六年前,他们的院长找到我们在湖南的分公司,希望我们公司能投资一台CT和医院分成,结果是我们投了一台低档的西门子螺旋CT。 我三年前去湖南考察,受洞口中医院院长邀请,特意到这家医院去参观过,我印象很深,炎热的夏天,门诊部门可罗雀,没有病人,院长小小的办公室空调都没有装,副院长下楼买了两个西瓜,估计为了省电,电梯也舍不得开,满头大汗地捧上六楼待客,让我吃得心里很不是滋味,从那以后,我们公司再没有去这家医院催过款,六年了,我们连成本的一半都没有收到,我开玩笑对当地的老总说算是支援中医事业吧。大陆如此,台湾如何呢,其实在海峡对岸,台湾的中医也面临长期被西医排斥的窘状,我也听到台湾中医药制造商面对西医出身官员刁难的抱怨。
那么老百姓对中医到底怎么看呢,是不是他们自觉抛弃了中医呢,其实不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甲肝大流行,29万多人感染得病,我记得市民们是排长队买板蓝根,不少人争着喝茵陈、甘草、大黄合煮的汤药;2003年的非典时期,西医束手无策,中药却被发现可以预防SRAR病毒,于是,北京市政府每天提供10万瓶中药给市民,这些时候,我们突然可以看到中医的影子,尽管随后很快又鸦雀无声。我们的中医到底怎么了?我们中医不是不行吗,什么时候变成西医的救火队了?
有人说中医不行了,是因为没有市场。我以为,中医市场的萎缩,我们自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可能是因为受中医理论的长期熏陶,我们的中医们讲的是中庸之道,儒雅有余,霸气不足,所以为自己的国医摇旗呐喊得太少。三人成虎,那些把中医说得一无是处的人在不断重复着同样的谎言,让越来越多的人离中医越来越远,而我们在舆论上并没有真正的挺直腰杆,用不断的重复的真理去搏击谎言。市场是一个怪物,你不理它,它不理你。说到底,我是不相信中医没有市场的。且不说国内有千年历史的13亿人的巨大市场亟待重新挖掘,先让我们看看一个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才知道中国有针灸这么个好东西的市场经济大国--美国过去30年对中医精华之一针灸的市场反应。
美国是个号称实证主义的国家,任何有疑问的事情都被要求要证明,中医也不例外。以针灸为例,我80年代到美国的时候,患者针灸在大部分州不合法,即便合法的州你做了针灸治疗也还得自己掏钱,而保险公司完全不报销。现在,针灸在美国的地位和二十年前相比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针灸诊所在美国大中型城市里面,到处都是,中医针灸从业人员多达5万人以上,绝大部分患者都是保险公司买单。全美已有44个州通过了有关针灸的法律,针灸正逐步纳入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全国现有50多所针灸学校,全行业年产值约16.5亿美元(超过100亿人民币)。在美国,每年的10月24日,很巧,也就是我们论坛开幕的昨天,被不少州定为“针灸与东方医学日”, 针灸在美国彻底站住了脚。我们中医能用不到三十年时间全面打开对中医完全封闭的世界上公认市场经济做得最好的美国,试问能说中医没有市场吗? 最近你们知道我在美国发现什么了,陆续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洗脚屋,你们可能不认为他们是正统的中医,可这些地方进门挂的都是中医全身穴位图和足部穴位图,不管您愿不愿意,这些地方都成了中医的前哨阵地。在世界各地,中医正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顽强的活着,咱们海峡两岸,作为中医的大后方,总据点,我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对现代人依然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我们应该借中国国运昌隆,国力强盛的大好时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促成中医药事业的伟大复兴,我们不能辜负了在世界各地打拼的中医将士,决不能让我们有5000年历史的中医沦落成被联合国认可的“韩国遗产”。
今天,我们大家聚集在这里,就是要穷海峡两岸有识之士之力为振兴中医药事业鼓劲,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要励精图治,我们要相信老祖宗留下的诗经,论语,易经等等都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同样,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本草纲目也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不能让这份遗产在我们的手上化为无形,所以我要说:振兴中医,匹夫有责。 那么,我们为振兴中医药事业需要做些什么呢:我以为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重树国医的威望。上医医未病,中医医将病,下医医既病,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巨大潜力,需要舆论的积极支持和正面引导。这点,对海峡两岸同时适用。我们不否认,传统医学中有良莠不齐的各种治疗手段和验方/偏方,这也是中医长期被人诟病的软肋之一,我记得书本上用中药稀奇古怪的药引子做故事来打击中医的比比皆是,我相信,这些所谓药引子的故事,其实是中医领域的南郭先生为掩饰自己的无知或是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或为收取高额报酬搞出来的故事,它完全不是证明中医无用的罪证。类似的问题在西医中同样是存在的,滥用抗菌素给人类带来的麻烦就比乱用药引子要可怕得多,只是中医的毛病被放大了,而西医的问题则被淡化了而已。
第二,虽然现在的科研方法并不完美,未必适合中医研究的特殊性,但我们仍然要相信和尊重科学,增加科研投入,寻找合适的方法对中医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不能让我们的中医停留在经验医学的城堡里,我们要用现代化的手段,与时俱进的发掘我们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让它发扬光大。就我所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发布了一份指导性文件《补充和替代医学产品及FDA管理指南》,指南中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从“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分离出来,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与西方主流医学一样,是一门有着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独立科学体系,而不仅仅是对西方主流医学的补充。据说这项决定是参考了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许多欧美大学有关中医药的科研成果后作出的。要发扬光大,就要有投入,中医为什么做不过西医,投入远远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工作过的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一年科研经费超过1亿美金,我不知道我们中国中医药大学一年的科研经费有多少,估计远不到这个数目吧。其实,我们的医圣李时珍也是实证主义,他动用了他在自己时代能够动用的各种方法,验证中药的时效和实效性,我猜李时珍如果活在今天,他也可能不会排除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求证我们中药的机理。有人告诉我,现在中医科医生开CT、MRI单子最多,我没有查实这种说法的真实性,我想这或许是我们的中医生们渴望用高新技术手段验证自己的诊断结果所作的努力,不是什么坏事。其实我们大家都太希望为我们的中医找到理论依据了,因此,海峡两岸行政部门的政策扶植和对研究的加大投入是振兴中医药事业的非常重要的基本保障。实事求是的说,短期内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我们还没有办法完全依靠市场,而必须依靠政府政策的'扶植。
我们需要做的第三点是,要让我们中医学院的毕业生们不要觉得见医矮三分,要自信地挺起腰杆做好堂堂正正的中医生。我们中医事业决不能后继无人。在这点上,海峡两岸均需努力,且任重道远。另外,对国宝级名医传统的继承,对中医药种植和生产质量的保障以及把对中医药传统的保护上升到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的高度,这些都是对振兴中医药事业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大家前面可能有个疑问,美国凭什么给中医开绿灯的,下面这个文件很说明问题。1980年,美国得克萨斯南部地方法院制定了肯定美国人研究针灸权力的条款,指出:“针灸己经有2000-5000年实践历史,如同汉语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一样,针灸作为一种医疗方式不再是实验性的。实验性的并不是针灸,而是西方对针灸的理解和准确应用的能力。” 我们不妨把这个条款改几个字,这对我们今后为中医的定位会有帮助:中医己经有2000-5000年实践历史,如同汉语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一样,中医作为一种医疗方式不再是实验性的。实验性的并不是中医,而是我们对中医的理解和准确应用的能力。
现在是中国近300年来最好的年代,如果海峡两岸政府/企业及海内外商学各界愿意一起同心协力,共同来为振兴中医药事业添砖加瓦,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能够用现代化手段让中医药事业上一个新的台阶。朋友们,让我们预祝中医药事业浴火重生一天的到来,祝愿她能重新焕发青春,不但让中医的技术可以用来悬壶济世,更让中医提倡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精神,能够贯穿我们生活的始终,以最终帮助世人达到黄帝内经所称: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谢谢大家。
篇二:中医行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中老年朋友,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来到咱们美丽的长春,和长春的中老年朋友欢聚一堂。非常荣幸参加本次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长春的活动,首先我代表山东华瑞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中医中药中国行”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等23家部门共同主办,以“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为主题的大型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在全国各地举办各种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集中展示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活动自启动以来,已在全国30个省市开展,所到之处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山东华瑞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和瑞典皇家医学科学院联合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山东省政府批准的天然药物化学工程研究中心,建有山东省第一批博士后工作站,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计划高科技攻关项目,是国家5种新药研发单位,是我国中药现代化示范企业。
公司主导产品心纳葛根黄酮软胶囊经25年基础研究,18年临床验证,10年科技攻关研制而成,是我国中药现代化的标志性产品,开创了多项全国第一。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山东华瑞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成长于孔孟故里的中医药高科技企业,秉承关爱生命、为人类健康而存在的企业使命,积极响应组委会的号召,在全国各地举行了丰富多彩的科技服务健康活动,常年不懈的宣传中医药保健知识,弘扬国粹,奉献爱心,捐赠惠民,服务大众,赢得了全国广大群众的赞誉。
“心纳葛根黄酮软胶囊”也与中医中药中国行一路同行,传承中医药优秀文化,传播中医药健康理念,普及中医药科普知识,承载着广大群众的健康责任,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
今天,中医中药中国行华瑞联合科技健康活动来到长春,希望通过我们的科普宣传活动,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良好的疗效,使长春的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感受中医药,让中医药惠及长春的千家万户,更好的为长春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执着追求,永无止境,山东华瑞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以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保健文化为己任,继续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加大捐赠惠民工作措施,把“讲奉献、讲爱心、讲责任、讲服务”的社会文化理念落到实处。我今天就给各位老人家带来了丰厚的免费的礼物大家要吗? 接下来我们将与长春**公司一起,更好的为长春的广大中老年朋友服务。
“莫道桑榆晚,红霞正满天”。最后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祝我们所有在座的朋友生活美满,益寿延年!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
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16.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1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18.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19.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20.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22.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23.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2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5.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
26.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27.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
28.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29.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30.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31.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32.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33.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34.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35.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36.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7.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8.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9.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0.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41.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42.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43.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44.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45.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明·江瓘《名医类案·医戒》)
46.(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47.(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明·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肺所生病》)
48.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49.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清·怀抱奇《医彻·品行》)
50.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51.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清·喻昌《医门法律·自序》)
52.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53.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54.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55.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素问·五藏别论》)
5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57.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58.(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59.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八》
60.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