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多则格言类作文审题立意 正文

多则格言类作文审题立意

时间:2025-05-10 16:41:38

 

【中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

命题作文曾经一度独领风骚几十年,但随着各类作文命题的百花齐放,命题作文所占比例迅速下降,到2004年所占比例只有4%。但从最近五年的中考作文命题趋势来看,命题作文的比例逐渐提高。

写作点拨:

1、命题作文的题目万不可改动

命题作文的题目从形式上大体分为两种。一是直陈式,一是材料引述式,第二种形式考生在考试中出错的最多,把“为题”理解成了“为话题”。“为题”、“为话题”,一字之差,要求相去甚远:前者为题目固定。不可更改:后者是一个范围,题目需要另拟。

命题作文的题目从立意的角度也分两种形式:一是立意型命题。如“一个平凡的人”、“我为此而自豪”、“母亲的爱”、“榜样”等,此类题目一般范围清楚、立意明确:一是非立意型命题,如“雨中”、“老师,我想对你说”、“校园的早晨”等,这一类题目需作者根据题目的含义和暗示等信息认真分析,发挥想象,自己立意。虽可自己立意,但仍不可改题目,如真有需要,可在命题题目下起个副标题,这在考试中是允许的。

2、掌握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1)弄清题目的限制和要求

命题作文常对文体、时间、地点、数量和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内容等有限制,弄清楚了这些,就好确定作文的选材范围。如:题目“校园新风”。写记叙文,可写人也可写事,地点要在校园内,内容为好的现象,宜与过去对比。

(2)抓住“题眼”确定中心

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①单词语题目,题目即“题眼”,如“沟通”、“生日”等。②词组型题目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动词是“题眼”。如“难忘的一件事”的“题眼”是“难忘”。“骄傲的妈妈”的“题眼”是“骄傲”,“这件事教育了我”的“题眼”是“教育”,“我喜欢那句格言”的“题眼”是“喜欢”。“回忆我的同桌”的“题眼”是“回忆”。

(3)添枝加叶法与逆向选材法

命题作文题目越长越容易迅速确定立意与选材。当题目是一个词时,选材的范围很宽。确定写作目标就显得困难。这时你可以采取题目添枝加叶法迅速确定写作目标,如“选择”,可在其前添加“爸爸的”、“痛苦的”、“明智的”等,或在其后添加“了坚强”、“了诚实”、“的快乐”、“的艰难”等。这种添枝加叶是在心中进行的,千万不要换题目哟!有人认为选材不应放在审题中进行,其实审题与选材应是同步完成的,它们可以相互印证。选材平庸的作文难成好文章。那么在选材中我们可以采用逆向选材法使所选材料新颖。如“感谢”。学生感谢老师为常见,老师感谢学生就为奇、为新。

(4)尽量把内容落实到人、事、物上

有些命题作文规定文体,按文体写即可:有些命题作文让自选文体,每当此时有些同学就无所适从。多是成段的感慨。而没有实际的内容。此时应依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选择擅长的文体。选择了记叙文,就要把内容落实到人、事、物上。把人写好。把事写实。若从自己或身边的生活实际中难以开发出动人的故事。写一篇小说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若选择议论文。自己要有充足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5)笔下夺分——虎头豹尾

练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非常重要。好的`开头和结尾会让你从评卷老师那里笔下夺分。

【命题作文解释】

1.指所确定的诗文等的主旨。

宋王禹偁《赠别鲍秀才序》:“公出文数十章,即进士 鲍生 之作也。命题立意,殆非常人。”

2.拟题;出题目。

明王鏊《震泽长语·经传》:“古人作诗,必自命题。”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有一回,书院里官课, 历城县 亲自到院命题考试。”

曹靖华《飞花集·谈散文》:“而我的座上客既不象威风凛凛的大主考,命题作文,也不带任何框框。”

这次高考的作文是命题作文。

3.所出的题目;题目。

清孙枝蔚《赋得东渚雨今足呈潞安司理李吉六》诗序:“司理公下车后分题试各邑士之能诗者,余适在家兄署中,欣闻体恤属吏及惠爱农民之意,正图形诸歌咏,因见命题,辄不揣荒陋,勉作二律,附邑士之末。”

《新华文摘》1981年第7期:“但在思想以至气质上,他依然是一位检察官,因此我才用了现在的命题。”

4.逻辑学名词。表达判断的句子。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四:“‘ 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一正确的命题,还是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 中国 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就提出了的。”一说凡陈述句所表达的意义为命题,被断定了的命题为判断。

5.数学概念

(1)初中数学中命题的概念为:“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高中教材中定义为:“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

(2).一般地,在数学中,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3).“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p叫做命题的题设,q叫做命题的结论。

现代概念

“命题”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来源:百度词典):

1. assign a topic; to formulate questions for a test or examination

2.[Logic] a thesis

3.[Mathematics] a proposition

3.出题目: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

诚信像芬芳的花朵,把春天变得姹紫嫣红;诚信像碧绿的荷叶,让盛夏变得生机勃勃;诚信像香甜的西瓜,让人心旷神怡。我最喜欢的一则格言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格言道出了诚信的重要性。

那是盛夏的一天,天气十分闷热,阳台上的.花儿都低下头来了,小狗直吐舌头,我拿电风扇贴着脸吹都不解凉。我正在客厅里午休,不知从哪里飞来几只苍蝇,它们在我面前翻飞盘旋,耀武扬威,使我心烦意乱。现在,只有清凉可口的雪糕才能解除我的烦躁。我立刻起身,哼着小曲推门下楼了。

来到小卖部,我胡乱地抓了一根雪糕,递上一张崭新的10元钱,撕开塑料袋,拿着找回的零钱走出了小卖部。

半路上,我数了数零钱。咦?怎么是9元,这根雪糕不是3元一根吗?难道老板多找了2元?再仔细数一遍,手中的零钱的确多了两元。我心想,我还回去,还是不还回去呢?不还吧,可以留着这两元钱买笔。还吧,要是阿姨发现了,今后遇上我肯定会责骂我。唉,怎么办,烦死了!道路旁边大树的叶子纷纷落地,像一声声叹息。此时,我的心里好像有两个天使在打架,一个要我还,一个要我不还。那个要我不还钱的天使说:“不就是区区两块钱吗!何必伤神呢?老板自己都没发现,你留着买文具多好呀!”我点了点头。可我刚转身,“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的这句

我又想起老师说过的话:“做人要有诚信,才能有更多的朋友,才不会走错路。”我顿时醒悟过来,连忙跑回小卖部对阿姨说:“阿姨,您多找了2元钱,喏,给您!”阿姨笑了笑:“其实,你一走我就发现多找你两元钱,现在你来了,你真是一个有诚信的孩子!”听了阿姨的话,我的心比吃了蜜糖还甜。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乐滋滋的,路旁花坛里花儿绽开了美丽的笑脸,小草摆动着柔软的腰肢。我想我应该谢谢老师的教导,谢谢孔子爷爷说的这句格言。回到家里,妈妈也夸我是一位有诚信的好孩子,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诚信是一种美德,它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做人应该讲信用,这样才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自信的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高考材料作文如何找准最佳立意】

各位老师好。首先说明一下,在2016年全面施行的全国卷中,广东高考采用的是新课标I的卷子,本次讲授内容所举例子、所分析内容主要针对新课标I的高考作文,然后以解读小说的方式来探究一下“意林体”式的材料作文如何寻求最佳立意。新课标在2013年的时候基本确定了目前的考查形式,而且模式稳定,方向明确。在新课标考纲中的“发展等级”中明确规定要求考生“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但是同一则材料往往读者见仁见智,于是,如何判断立意属于“新颖”又不致“离题”就成了重心问题。

在对近三年的新课标进行全面分析之后,我觉得近年来全国卷作文提供的材料比较倾向于故事(或情节性的材料)。在审题时,第一个关键就是考查学生能否准确理解材料含义,在此基础上再来考查学生的提炼和表述能力。而提供的材料则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讲的“意林”小故事(如2015年的小陈举报老陈、2014年的切割钻石、2014年的游客租屋等等)。这些故事和以前的

考究一下近年来的新课标作文卷,我们可以发现“材料本身就可以理解为一则小故事”,从本质上说,材料作文的阅读和小说阅读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在对文章或者文段进行提炼之后解读,然后进一步表述个人看法”。那么,在阅读技巧上就应该有很大的共通之处。所谓“一法通,万法通”,材料作文同样可以理解为文章中某个精简的片段或者是全文的浓缩,只要你掌握了小说阅读的方法,以共通的阅读方法或许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准确理解材料内容”这个问题,找准“最佳立意”就变得容易了。之后有机会我会再尝试以

什么是“意林体”材料作文:

一、2013年开始,全国卷的考查模式就基本确定并开始推广了,通过对2013年-2015年全国各地试卷的整合分析,我们可以从作文的变化看出,“新材料作文”的考查方式基本确立。

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提供一则阅读材料、一首诗或者一幅图画并对之做必要提示,但不提供明确写作话题,在要求考生对阅读材料或图画做一定分析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来写作,立意可以自定,角度、文体自选,标题自拟的一种开放式的写作方式。

它在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上更进一步,它不提供可供参照的主题,而是要求考生从材料中去提炼观点,作文主旨要求围绕考生提炼的观点展开叙写。我把2013年—2015年近三年来的全国各地作文整理了一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类型:

①.故事型(寓言型)阅读材料(2012年新课标I船工顺手补洞救人、2013新课标I切割师切割钻石、2014年湖北卷的“大树”、2015新课标I的“小陈举报老陈”、2015山东卷的“父子的对话”、2015重庆的“小孩等待妈妈”、2014?大纲版全国卷的“老王住院”、2014?重庆卷“游客租屋”、2013辽宁的“沙子与珍珠”、2013广东卷的“富翁救济穷人”)

②哲理诗、诗歌、歌曲、格言、感悟型阅读材料(如2015年福建卷的“路”、2015广东卷的“远与近”、2015江苏卷的“智慧”、2014四川的“人,站起来”)

③实验调查、实践数据型阅读材料(如2015年安徽卷“蝴蝶的翅膀”、2015年湖北卷的“蓄积”与“喷涌”、2015四川卷“老实与聪明”、2014江西的“探究”、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同学关系调查”、)

④新闻、时评型阅读材料(2014?新课标全国卷I“山羊过独木桥”、新课标II“动物园禁止游客喂食动物”、2014湖南“最美乡镇干部”、2013?山东卷“咬文嚼字”)(这种材料的解读与①其实有许多共通之处,只不过现实意义更强一些。)

⑤漫画、图标型阅读材料,近年来考查的比例很少;⑥整合型材料作文,即由“多则有相近、相关材料整合而成的材料”,解决方法基本与其他类基本一致

【四川·吴滎林:比如,寓言故事,生活传说故事、新闻故事·····

安徽程俊:这是根据材料呈现形式分类的

四川·吴滎林哦,这个我是这么考虑的,分析了一下高考提供的材料,一般可以按情节划分,那么,哪种类型的就不是非常重要,只要都是有情节的,我们分析的方法大致相同。分类方法太多了,各人有各人思维角度,各不相同,按情节分或许只是其中一种方式。】

二、新课标卷的`作文材料,个人觉得出卷者相当青睐“意林体”式的材料。

所谓”意林体”,就是俗称的“心灵鸡汤式的小故事”。特点是故事短小精悍却饶有趣味,在简单又曲折的故事中往往蕴含了某种观点,读完之后能让人若有所悟,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积极的引向作用。

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2012年的“顺手补洞,船工举手挽救船长儿女性命”的故事,之后的“梯子不用横着放”,之后出现的“切割师应对切割钻石的风险”的故事,2014年全国大纲卷“老王住院”的故事,2014年重庆卷“游客租屋”的故事,2015年新课标I的“小陈举报老陈”等故事其实在《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文章上都有类似的故事,故事言近旨远,令人感慨,让人顿悟。

从全国范围看,这种故事型的出题方式,似乎越来越受出卷者青睐,这种材料其实就是一则精缩的故事,如果采用解读小说的方式来解读“意林体”式的材料作文,是否会有效果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小说对情节上的处理方式是如何的。

可供借鉴来解读材料作文的小说阅读的基本解读方法:

小说情节鉴赏的基本解读方法(非小说鉴赏方式):我整理为三种:

1.理清线索,把握来龙去脉

2.知人论世,透视人物性格

3.见微知著,洞察文章主旨

解读这类“意林体”的材料作文,主要使用第一种方式:一般来说,如果能够成为一则故事,那么故事必然可以整理出事件基本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故事情节往往从前到后都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而这内在的联系就是贯穿了故事的线索。高考材料作文限于篇幅和

那么,一则短小精悍的材料的着重点就基本只能放在“高潮”部分了,次之,选择的会是“结局”部分。在小说鉴赏上,我们把握了一定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我们就掌握了构成一篇作品的基本线索。

在一则短小的高考作文阅读材料中,我们如能抓住情节的主要线索,理清材料的来龙去脉,那就有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纵览全材料,达到“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不得脱离材料本身”的目的,那么,命题者的意图就顺理成章可以分析出来了。而命题者的出题意图往往就是一则作文阅读材料的最佳立意。

试以2015新课标I的高考题目为例:新课标全国一卷:女儿举报老爸(材料作文)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给学生做了这则材料作文时,学生的立意五花八门,各种想法都有,有些想法则是片面化的思维,列几个有代表性的立意思路供大家参考:

1.开车打电话本身就违法,何况高速公路打电话,为小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