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精炼的句子,由于追求简明而不得不牺牲一定的准确性(塞·约翰逊)
要知道的详尽,才能写得简练(巴乌斯托夫斯基)
世界上没有不能用简单标志着简单真理似乎是它的基本意愿之一
好绳要长,好话要短(俄罗斯)
郑板桥作画,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苏东坡
水打浅处过,话从捷处说
说话要抓住中心,少说废话;过河要掌握水性,少出闲力(藏族)
书要简洁方为妙
简为文章尽境(清·刘大槐)
随事立体,贵乎精要(南北朝·刘勰)
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宋·陈矣)
深奥的'思想是用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的的(沃夫纳格)
凝练的风格就是:作品成后,若要删去什么就有损什么,而且风采大减(琼森)
一字不可易,易则损文笔(荷马)
言近旨远,文简意明(清·李汝珍)
一字不可增减,文之极则也,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清·刘大槐)
文在精,不在多
你讲得越多,人们记得越少(德国)
许多深度不足的演说家,都以长度掩饰之(法国)
如果话讲得太多,就是妙语也会变成赘言(玉外纳)
食物虽好,多吃伤肚子;话虽好听,多说惹人厌(藏族)
吃多味不美,话多不值钱
糊多不粘,话多不甜
好猫不在多,废话嫌罗嗦
如果只是唠唠叨叨,有用的话便少;如果只是忙忙碌碌,做出的好事做不多
唠唠叨叨,水多米少(泰国)
饶舌的人是窃时的贼(英国)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莎士比亚)
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和最朴素的(英国)
内涵最丰富的概括总是最简洁的(塞·巴特勒)
伟大的艺术家是简化的大师(阿米尔)
好的句子如果简短,就会好上加好(格拉西安)
简短的谈话未必是最好的,但最好的谈话总是简短的(英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
一、导语设计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
比如: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读。
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师生一起处理课文词句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可以先自学,后提问。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讨论分析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闻,绝,假,强,望)
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特殊句式
五、布置作业
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检查字词及翻译。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四.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
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五.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摘录或创作有关劝学的格言。
知识名言警句
1、世界之大,而能获得最公平分配的是常识。——笛卡尔
2、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功夫。——罗丹
3、我们不仅要有政治上、文化上的巨人,我们同样需要有自然科学和其他方面上的巨人。——郭沫若
4、现在,我怕的并不是那艰苦严峻的生活,而是不能再学习和认识我迫切想了解的世界。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罗蒙诺索夫
5、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
6、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学习专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鲁迅
9、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泰戈尔
10、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1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2、学问是心灵的慧眼。
13、少量的常识,当得大量的学问。
14、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
15、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16、科学的自负比起无知的自负来还只能算是谦虚。——斯宾塞
17、知识虽宝贵,但更可贵的却在于运用。
18、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9、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20、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尔泰
21、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泰戈尔
22、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
23、没有比知识更好的'朋友,没有比病魔更坏的敌人。
24、正直但无知识是软弱的,也是无用的;有知识但不正直是危险的,也是可怕的。——塞·约翰逊
25、知识是为老年准备的最好的食粮。——亚里士多德
26、常识是我所知道的最高的通情达理。——切斯特菲尔德
2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8、常识很少会把我们引入歧途。——爱·扬格
29、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30、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
31、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32、敏锐的感觉其有用程度及不上常识的一半;四十个智者方才抵得上一个常识丰富者。只愿带金子的人每天都会为缺少零钱而束手无策。——蒲柏
33、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
34、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5、学问不都是在书本上得来的,在事实上得的
36、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培根
37、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培根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39、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40、阳光照亮世界,知识照亮人生。
4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42、黄金的宝藏比不上知识的宝藏。
43、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一生还有价值。
44、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华罗庚
4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46、人们常说,常识是两点之间最短的直线。——爱献生
47、无论你有多少知识,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
48、知识的用处就是夜行人的火把。
49、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5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51、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知识的介绍
“知识”的“知”,字从矢从口,矢亦声。“矢”指“射箭”,“口”指“说话”。“矢”与“口”联合起来表示“说话像射箭,说对话像箭中靶心”。本义:说的很准(一语中的)。 “不知”或“未知”就是指话没有说准,就好像射箭没有击中靶心。箭有没有射准,可以由报靶员证实;话有没有说准,可以由公众检验。举例:十八世纪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声称他知道了哈雷彗星的行为规律,并预报说这颗彗星将于1759年重新出现。后来,在1759年1月21日,人们果然又一次看到了这颗彗星。哈雷说的很准,这就是“知”。
“知识”的“识”,繁体写作“识”字从言从戠,戠亦声。“戠”字从音从戈,《说文》称此字的字义已因师承中断而阙如。但其实我们现在还是可以了解其本义的。“戠”字从音从戈,本指古代队伍的方阵操练。“音”指教官的口令声(也包括号令军阵进退的鼓声、金声,军人的喊杀声),“戈”指参加操演的军人及其武器。随着教官的一连串指令声,军阵会出现整体前进或后退、整体左移或右移、横排队列依次前进、一起向左挥戈、一起向右挥戈……等等整齐划一的团体动作,在检阅台上往下看军阵操练,就好像我们在体育场看台上观看团体操表演,会看到参演人员整齐划一的动作所形成的各种图形。 因此,“戠”字本义就是“规则图形及其变换”。凡从“戠”之字皆有此义。
例如,“织”就是在布匹的制造过程中加入图案,使其成为花布。又如,“帜”就是在旗布的制造过程中加入本国的图案,作为本国的标志,如中国国旗有五星图案,美国国旗有星条图案,英国国旗有米字形图案,等等。再如,“职”就是团体操参演人员,他的任务就是用耳朵接受指令,然后作出要求的动作。每个参演人员都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团体操变换出各种图形。综上所述,我们在此给出“识(识)”的本义、引申义。本义:用语言描述图案的形状和细节。 引申义:区别、辨别。举例:“识字”就是“根据字的形状、结构、笔画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