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次函数是我们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主要运用于几何和代数问题的解答中,在对高中数学学习中,对二次函数解题的数学思想的运用,对解决数学中难点和重点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下文对数学思想在二次函数解题中的运用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二次函数;数学思想;运用
1换元思想在二次函数最值问题中的运用分析
换元思想是高中数学学习中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在对二次函数最值解答时,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通过这种数学思想的运用可以对算式进行简化,提高答题的效率。换元思想在数学中又被称之为变量代换法,简单来说就是将数学中较为复杂的等式通过换元思想简化之后,就会变成我们日常学习中遇到的简单函数,最后运用方程式,更加快速和有效的得出函数的范围,求解出函数的最值。如:题目中已知时,对中最小值进行求解这一题目是高中数学二次函数中较为典型的最值求解,在进行解题时可以将换元思想运用到其中,找出解题的思路。首先设,根据,就可以得出,再将看做一个整体,将它的值设置为a,在将a值带入到等式中得出x=,最后在x带入到y=2x—3+中,经过整理之后得到3)1(212a++=y,这一公式中当a≥—1时,难么就表现为函数y值对着a值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函数存在最小值,即a=2时,将之带入到公式y=3)1(212a++中,得到最小值,从而完成对该题目的`解答[1]。
2对称思想在二次函数求解析式中的运用分析
对高中数学二次函数的学习中,函数图像也是其中的重点内容,通过对函数图像的分析,对二次函数中函数图像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特点进行掌握,同时还能够加深对二次函数的理解。除此之外,将函数图像运用到二次函数的求解中对开阔解题思路,提高解答效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将抽象化的数学问题运用直观的图像进行转化,促使我们可以透过图像对其中的变化情况准确的了解。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对称思想的本质就是一种数行结合的解题思想,这一数学思想的运用主要是针对二次函数解析式问题,可以将题目中有限的条件,转化成为具有重要价值的解题思想,并且将之运用到解题当中,得出正确的答案。如:题目中已知两条抛物线21yy分别位于函数y=3822xx+图像中,并且与x轴和y轴相互对称,求解21yy抛物线相对应的解析式。通过题目我们了解到其中没有给出与求解函数相关的信息,因此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需要从图形关系中提到的对函数图像对称关系的函数解析式出发,解题的第一步就需要将其中提到的已知条件进行转化,并在求解函数解析式中加以运用,而求解函数解析式就需要确定函数的定点,将函数进行变形,通过整理得出y=3822xx+=21)2(22x,通过顶点式可以得出函数的顶点坐标为(2,—1)。在根据题意进行分析,题目中提到的函数1y与函数y是关于x轴呈对称关系,在借由二次函数的图像可以知道,关于x轴相互对称的函数开口方向、抛物线和定点对称是相同的,因此得出1y、2y的表达式为1y=21)2(22x+=—22xx+38,2y=21)2(22x+=—22xx++38。
3联想思想在二次函数不等式求解中的运用分析
联想思想在二次函数解题中的运用与换元思想和对称思想相比较对运用的要求更高,在实际学习和解题中的运用也更加的广泛。联想思想的运用主要是指在解题相关二次函数问题时,对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在结合相关二次函数知识,对已知条件与题目求解进行联想。这一方法在实际解题中的运用,需要我们对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进行灵活运用,得出题目中隐含的信息。这一思想方法在二次函数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在不等式求解,通过对等式或者是不等式展开联想,实现两者之间的自由转换,提高解题效率。如:题目中已知函数f(x)=a2x+bx+c,其中a≠0,f(x)—x=0,有且只有两个解,即1x和2x,并且这两个值需要满足0<1x<2x<1。证明当x∈(0,1x)时,有x 4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在高中数学二次函数学习中可以将换元思想、对称思想和联想思想进行运用,这三种思想也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本思想,在二次函数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效用,可以针对二次函数问题的不同特性,运用与特性相适应的数学思想,可以提高解题的效率和保障解题的正确率,同时还能够培养数学思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纪智斌.“换元、对称、联想”思想方法在高中二次函数解题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4(43):80~81. [2]杨佳璇.“换元、对称、联想”思想方法在高中二次函数解题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1):31. 导读:数学知识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仅想凭着对章节的理解就能得到高分的时代已经远去了。所以考生在解答数学试题时要有正确的思路,才能避免错失分数的机会。以下是高考数学解题五大思路,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考数学解题思想一:函数与方程思想 函数思想是指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建立函数关系(或构造函数)运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转化为方程(方程组)或不等式模型(方程、不等式等)去解决问题。利用转化思想我们还可进行函数与方程间的相互转化。 高考数学解题思想二:数形结合思想 中学数学研究的对象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数,一部分是形,但数与形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称之为数形结合或形数结合。它既是寻找问题解决切入点的“法宝”,又是优化解题途径的“良方”,因此我们在解答数学题时,能画图的尽量画出图形,以利于正确地理解题意、快速地解决问题。 高考数学解题思想三:特殊与一般的思想 用这种思想解选择题有时特别有效,这是因为一个命题在普遍意义上成立时,在其特殊情况下也必然成立,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直接确定选择题中的正确选项。不仅如此,用这种思想方法去探求主观题的求解策略,也同样精彩。 高考数学解题思想四:极限思想解题步骤 极限思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为:(1)对于所求的未知量,先设法构思一个与它有关的变量;(2)确认这变量通过无限过程的结果就是所求的未知量;(3)构造函数(数列)并利用极限计算法则得出结果或利用图形的极限位置直接计算结果。 高考数学解题思想五:分类讨论思想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解到某一步之后,不能再以统一的方法、统一的式子继续进行下去,这是因为被研究的对象包含了多种情况,这就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归纳得解,这就是分类讨论。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很多,数学概念本身具有多种情形,数学运算法则、某些定理、公式的限制,图形位置的不确定性,变化等均可能引起分类讨论。在分类讨论解题时,要做到标准统一,不重不漏。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2013备考:高考数学五大主要解题思路”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抽屉原理与电脑算命 “电脑算命”看起来挺玄乎,只要你报出自己出生的.年、月、日和性别,一按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的句子,据说这就是你的“命”。 其实这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电脑游戏而已。我们用数学上的抽屉原理很容易说明它的荒谬。 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或狄利克雷原理,它是数学中证明存在性的一种特殊方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把3个苹果按任意的方式放入两个抽屉中,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苹果。这是因为如果每一个抽屉里最多放有一个苹果 高中历史,那么两个抽屉里最多只放有两个苹果。运用同样的推理可以得到: 原理1 把多于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2个以上的物体。 原理2 把多于m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m+1个或多于m+l个的物体。 如果以70年计算,按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的不同组合数应为70×365×2=51100,我们把它作为“抽屉”数。我国现有人口11亿,我们把它作为“物体”数。由于1.1×=21526×51100+21400,根据原理2,存在21526个以上的人,尽管他们的出身、经历、天资、机遇各不相同,但他们却具有完全相同的“命”,这真是荒谬绝伦! 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人懂得用抽屉原理来揭露生辰八字之谬。如清代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就写道:“余最不信星命推步之说,以为一时(注:指一个时辰,合两小时)生一人,一日生十二人,以岁计之则有四千三百二十人,以一甲子(注:指六十年)计之,止有二十五万九千二百人而已,今只以一大郡计,其户口之数已不下数十万人(如咸丰十年杭州府一城八十万人),则举天下之大,自王公大人以至小民,何啻亿万万人,则生时同者必不少矣。其间王公大人始生之时,必有庶民同时而生者,又何贵贱贫富之不同也?”在这里,一年按360日计算,一日又分为十二个时辰,得到的抽屉数为60×360×12=259200。 所谓“电脑算命”不过是把人为编好的算命语句象中药柜那样事先分别一一存放在各自的柜子里,谁要算命,即根据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的不同的组合按不同的编码机械地到电脑的各个“柜子”里取出所谓命运的句子。这种在古代迷信的亡灵上罩上现代科学光环的勾当,是对科学的亵渎。 数学手抄报图片1 数学手抄报图片2 数学手抄报图片3 数学手抄报图片4 数学手抄报图片5 往回跑。一天回来后,妈妈说:“欣彤,我们天天跑步,你知道我们每天跑多少米吗?我告诉你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这还不容易?一算不就知道了吗?”我爽快地回答道。我拿出纸和笔,三下五除二就算好了: 去时走:5×60=300(米), 来回走:300×2=600(米) 妈妈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孩子,你做题目速度很快,这是好的,但是,要正确地理解题意才对呀!”我疑惑了,难道理解得不对吗?我又仔细看了看题目,还是没明白自己错在哪儿。妈妈说:“来,我画图给你看。”于是妈妈耐心地边画图边讲给我听。 棵数 相距 Y—Y 2棵树 1个5米 Y—Y—Y 3棵树 2个5米 Y—Y—Y—Y 4棵树 3个5米 Y—Y—Y—Y—Y 5棵树 4个5米 …… …… …… Y—Y—Y—Y—Y …… Y 60棵树 ( )个5米 听妈妈这么一讲,我恍然大悟:原来,有这样一个规律,就是树中间间隔的段数比树的棵树少1。60棵树中间相距不是60个5米,而是59个5米。.于是,我把刚才的解法改为: 段数: 60-1=59 去时走:5×59=295(米) 来回走:2×295=590(米) . 妈妈看了直点头,还夸我头脑灵活呢! 由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解决有些问题不可以草率,应该先试着找一找规律再解答。 初中数学解题方法总结: 一、选择题的解法 1、直接法:根据选择题的题设条件,通过计算、推理或判断,,最后得到题目的所求。 2、特殊值法:(特殊值淘汰法)有些选择题所涉及的数学命题与字母的取值范围有关; 在解这类选择题时,可以考虑从取值范围内选取某几个特殊值,代入原命题进行验证,然后淘汰错误的,保留正确的。 3、淘汰法:把题目所给的四个结论逐一代回原题的题干中进行验证,把错误的淘汰掉,直至找到正确的答案。 4、逐步淘汰法:如果我们在计算或推导的过程中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步进行,既采用“走一走、瞧一瞧”的策略; 每走一步都与四个结论比较一次,淘汰掉不可能的,这样也许走不到最后一步,三个错误的结论就被全部淘汰掉了。 5、数形结合法: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含义,又揭示其几何意义; 使数量关系和图形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求解题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1、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含义,又揭示其几何意义; 2、联系与转化的思想: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数学学科的各部分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解题时,如果能恰当处理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如:代换转化、已知与未知的转化、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具体与抽象的转化、部分与整体的转化、动与静的转化等等。 3、分类讨论的思想:在数学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研究对象性质的差异,分各种不同情况予以考查; 这种分类思考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 4、待定系数法:当我们所研究的数学式子具有某种特定形式时,要确定它,只要求出式子中待确定的字母得值就可以了。 为此,把已知条件代入这个待定形式的式子中,往往会得到含待定字母的方程或方程组,然后解这个方程或方程组就使问题得到解决。 5、配方法:就是把一个代数式设法构造成平方式,然后再进行所需要的变化。 配方法是初中代数中重要的变形技巧,配方法在分解因式、解方程、讨论二次函数等问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6、换元法:在解题过程中,把某个或某些字母的式子作为一个整体,用一个新的字母表示,以便进一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换元法可以把一个较为复杂的式子化简,把问题归结为比原来更为基本的问题,从而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 7、分析法:在研究或证明一个命题时,又结论向已知条件追溯,既从结论开始,推求它成立的充分条件,这个条件的成立还不显然; 则再把它当作结论,进一步研究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达到已知条件为止,从而使命题得到证明。这种思维过程通常称为“执果寻因” 8、综合法:在研究或证明命题时,如果推理的方向是从已知条件开始,逐步推导得到结论,这种思维过程通常称为“由因导果” 9、演绎法: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10、归纳法: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11、类比法:众多客观事物中,存在着一些相互之间有相似属性的事物,在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 根据它们的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推理方法。 类比法既可能是特殊到特殊,也可能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三、函数、方程、不等式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1)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待定系数法。 (3)配方法。 (4)联系与转化的思想。 (5)图像的平移变换。 四、证明角的相等 1、对顶角相等。 2、角(或同角)的补角相等或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4、凡直角都相等。 5、角平分线分得的两个角相等。 6、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7、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高(或中线)平分顶角。 8、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9、菱形的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10、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11、关系定理:同圆或等圆中,若有两条弧(或弦、或弦心距)相等,则它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 12、圆内接四边形的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3、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14、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5、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17、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18、利用等量代换。 19、利用代数或三角计算出角的度数相等 20、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并且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五、证明直线的平行或垂直 1、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主要依据和方法: (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平行。 (2)平行定理、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3)平行线的判定:同位角相等(内错角或同旁内角),两直线平行。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5)梯形的两底平行。 (6)三角形(或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与第三边(或两底) (7)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则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2、证明两条直线垂直的主要依据和方法: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由一个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互相垂直。 (3)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则第三个内角为直角。 (4)三角形一边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5)三角形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则这边所对的内角为直角。 (6)三角形(或多边形)一边上的高垂直于这边。 (7)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8)矩形的两临边互相垂直。 (9)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0)平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于这条弦,或平分弦所对的弧的直径垂直于这条弦。 (1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12)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13)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于两圆的公共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