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 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孜孜不倦、囊萤映雪、发奋图强、持之以恒、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暗室求物 傲贤慢士 闭户读书 博览群书 布衣韦带 穿壁引光 春诵夏弦 箪食瓢饮 读书得间 废书而叹
焚膏继晷 腹载五车 滚瓜烂熟 含英咀华 画荻教子 开卷有益 立地书橱 两脚书橱 磨穿铁砚 囊萤照读
牛角挂书 囊萤照书 七行俱下 然荻读书 三余读书 十年寒窗 诗礼之家 十行俱下 书香门第 十年窗下
硕学通儒 书声琅琅 大璞不完 孙康映雪 徒读父书 五行并下 韦编三绝 学富五车 寻章摘句 一箪一瓢
一介书生 引锥刺股 凿壁偷光 映月读书 源头活水 映雪读书 招贤纳士 昼耕夜诵 折节读书 暗室求物
业精于勤 有教无类 寓教于乐 教学相长 为人师表 率先垂范 以身作则 身先士卒 教书育人发奋图强
1、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2、要了解一个人的真正面目,就要考察他做的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采取的方法,了解他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
3、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听他说的话,观察他听做的事。
4、会学习的人总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厌倦。
5、不能轻信别人的.意见,一定要通过学习的考察以取得真正的知识。
6、判断是非不能明察的人,不值得和他交往。
7、思想专注看东西就会看不见,听声音就会听不清,吃东西也不会品出味道。
8、只有推理论事,才能触类旁通。
9、好学就要专心一意。
10、知理而不付诸行动,就是知道得再多,也会感到困惑的。
11、做事不专一,就不可能精通一种专业。
12、一身不能兼做两件事,所以聪明的人总是选择一件事专心地干下去。
13、一个人能广泛地学习而不及时地加以反省,必然会干出荒谬的事情来的。
季羡林先生是
解放后,季羡林长期在北大任教,且承担
由于白天会多,只有黎明前,季羡林才能安安静静写作。
季羡林怕开会,在他看来,很多会,谈的并非正事,却浪费了很多时间。开会,使得季羡林几乎没有完整的时间,无奈之下,他就挖空心思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请看他的夫子自道:
“现在我既然没有完整的时间,就挖空心思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在会前、会后,甚至在会中,构思或动笔写文章。当然,在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甚至自行车上,特别是在步行的时候,我脑海里更是思考不停。这就是我所说的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
季羡林精通多种外语,关于如何学外语,季羡林的看法主要有三点:
首先,要明确一点,学外语无捷径可走。
“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所谓‘有心人’,我理解,就是有志向去学习又肯动脑筋的人。高卧不起,等天上落下馅饼来的人是绝对学不好外语的,别的东西也不会学好的。”
其次,学外语一定要“跳过这龙门”。
“学习外语,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到了一定的时期,一定的程度,眼前就有一条界线,一个关口,一条鸿沟,一个龙门。至于是哪一个时期,这就因语言而异,因人而异。语言的难易不同,而且差别很大;个人的勤惰不同,差别也很大。这两个条件决定了这一个龙门的远近,有的三四年,有的五六年,一般人学习外语,走到这个龙门前面,并不难,只要泡上几年,总能走到。可是要跳过这龙门,就决非易事。”
这里,季羡林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现象,学外语,到了一定的阶段,就好像走入死胡同,感觉学不下去了,而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坚持,这就如同黎明前的黑暗,挺过去就是光明,倒下来就前功尽弃。看来,学外语,如同长跑,到了某个“极限期”,一定要坚持住,否则只能功败垂成,永远不能登堂入室。
最后,学外语要像学游泳那样。对于学外语的具体方法,季羡林提倡德国式的教学方法:学外语如同学游泳。
德国的一位语言学家说:“学外语有如学游泳,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一一推下水去;只要淹不死,游泳就学会了,而淹死的事是绝无仅有的。”具体的办法是:尽快让学生自己阅读原文,语法由学生自己去钻,不再课堂上讲解。这种办法对学生要求很高。短短的两节课往往要准备上一天,其效果我认为是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了。他要同原文硬碰硬,不能依赖老师,他要自己解决语法问题。只有实在解不通时,教授才加以辅导。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学术交换处签定合同,双方可互派研究生。当时任中学老师的季羡林经过选拔考试,获得赴德留学的机会。
初入德国,季羡林发现,德国大学的学风非常自由,只要中学毕业,就可以随意进入某个大学某个系学习,没有入学考试。学生还可以不断转学,经过几年的转学,选中了满意的大学满意的系,这才安定住下,同教授接触,请求参加教授的研究班,经过一两个研究班的学习,师生互相了解,学生选中了教授,教授也满意学生,这时,教授同意给学生一个博士论文的题目。再经过几年的努力写作,教授同意了,就可以进行论文口试答辩。及格后可拿到博士学位。
在这样的自由的氛围中,季羡林凭兴趣选了一些课。经过一学期的比较、思考,他终于明确了攻读的方向——梵文。
语言大师西克是季羡林的引路人。季羡林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是年轻的瓦尔德施米特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应征入伍。年过七旬的西克教授,主动请缨替代瓦尔德施米特指导季羡林。
西克教授主动要教季羡林吐火罗文,当时,连季羡林在内,学生只有两名,真是一个特殊的班。不过,老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投入。另外,西克教授的教学方法也成功地点燃了季羡林对吐火罗文的兴趣。
“西克教吐火罗文,用的也是德国的'传统方法。他根本不讲解语法,而是从直接读原文开始。这工作是异常艰苦的。原文残卷残缺不全,没有一页是完整的,连一行完整的都没有,虽然是‘精制品’,也只是相对而言,这里缺几个字,那里缺几个音节。不补足就抠不出意思,而补足也只能是以意为之,不一定有很大的把握。结果是西克先生讲的多,我们讲的少。读贝叶残卷,补足所缺的单词儿或者音节,一整套做法,我就是在吐火罗文课堂上学到的。我学习的兴趣日益浓烈,每周两次上课,我不但不以为苦,有时候甚至有望穿秋水之感了。”
瓦尔德施米特教授的治学严谨给季羡林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季羡林在哥廷根的业师是瓦尔德施米特教授,他是当时蜚声世界的梵学权威。其严谨扎实的学风使作为弟子的季羡林终生难忘也获益匪浅。
第四学期读完,教授就把博士论文的题目给了季羡林。于是,他开始做卡片,抄笔记,写提纲,花了将近一年时间,终于写出一篇长篇绪论。季羡林是怀着颇为自得的心情把绪论交给老师的。隔了大约一个星期,老师把绪论发还给季羡林,结果令季羡林大吃一惊:
“我打开稿子一看,没有任何改动。只是在第一行第一个字前面画上了一个前括号,在最后一行最后一个字后面画上了一个后括号。整篇文章就让一个括号括了起来,意思就是说,全不存在了。”
季羡林仿佛当头挨了一棒,茫然、
教授这番话虽出乎季羡林的意料之外,但却让他心悦诚服。老师彻底否定了他费心费力所写的绪论,但他却不能不由衷地承认,老师的做法完全正确。由此,季羡林终于懂得:写论文就应该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