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达摩·悉达多为佛陀的本名,文中主人公以悉达多为名,悟爱世界之道,表现了作者对东西方思想的融汇。
当一个人开始思考内心中那个“我”的时候,他的人生就注定无法平静下来,直到他找到真正的那个“我”:
1、少年的悉达多主动逃离尘世,通过长久的苦修淬炼出一套思考、等待、斋戒的本领,却发现苦修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只能如酒精般短暂麻痹自己;与佛陀交谈,发现佛陀的悟是看尽了人间繁华后的大彻大悟,但却无法通过言语教导传给别人,真正的领悟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寻找。
2、青年的悉达多领悟到真理存在于“我”中,必须通过亲自体验去寻找,历经尘世之欢愉,被世事的潮水所裹挟,修行的灵魂最终被物欲的肉身所腐蚀,他忘却了思考、等待、斋戒的本领,也失却了爱,于是他再次主动逃离尘世。
3、中年的悉达多主动寻死,却在河水边聆听到“唵”的`醒悟,开始重新爱世界、爱别人,并向摆渡人学习摆渡。经历情人身死,儿子的背离,恍然间好似世事轮回,并在摆渡人瓦树地瓦与河水的启发下逐渐形成了万物圆融统一的思想。
4、老年的悉达多在上一任摆渡人度己之后,成为了新的摆渡人,找到了万物轮回统一和要爱世界爱一切的真谛,也终于获得内心的平静……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
悉达多读书笔记1
近日阅读了德国作家黑塞的小说《悉达多》。书的篇幅很短,仅有130多页,故事也很简单,主要讲的是悉达多的自我找寻之旅。
书的主人公悉达多出生于印度的婆罗门家族,出身高贵,英俊聪慧,受到所有人的喜爱。但是这些都无法让他幸福、安宁和幸福。为了寻找自我,让空洞的心灵觅得安宁,达到无我的境界,悉达多开始了漫长的求索之路。他抛弃富裕安逸,先是去森林里当沙门(苦行僧),此后转而追随佛陀乔达摩,然而他发现佛陀是通过认知、彻悟而非通过法义修成正果,于是他离开佛陀,继续自己的流浪汉生活。
在林苑他遇到了名妓迦摩罗,最终沉沦于情欲,沉沦于赌博,完全被世俗控制。某天突然清醒过来的他内心充满了绝望,准备跳河迎接死亡,然而就在这一刻他听到了“唵”字,长眠的灵魂猛然复苏,最后悉达多奔向河流成为一名摆渡者,“以等待和坦诚之心倾听,不怀激情,不存热望,不加判断,不带见解。”
悉达多在日复一日的摆渡中以河为师,聆听河流的教诲,听到了世界,听到了整体与统一,听到了“唵”,得到了圆满。
每人眼中看到的故事可能相同,但是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感悟。可能大多数人都在解读书中蕴含的宗教和哲学寓意,我对这些都不擅长,就站在凡人的角度说说书中印象深刻的几句话。
“他不再问询本质,瞄准彼岸,他在世间寻找故乡。如若人能毫无希求,质朴而天真无邪地看待世界,世界何其隽美!”当一个人以孩子般单纯而无所希求的目光去观看,这世界是如此美好;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我们唯一可以把握的是当下,当下的每一份体验和感受,当下的微小而确定的幸福和妙不可言的的感觉,才是我们生命的本质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非常喜欢林清玄的“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这句话,不要做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不要为了虚无缥缈的未来而忽略当下的美好,快乐过好当下的每一刻。
“思想和感官,均为美的事物;两者背后均隐藏终极意义,两者都值得倾听值得参与,两者均不容蔑视亦不必高估。”物质和精神都是重要的,也都是不可或缺的。很多人在贬低对物质的追求,将精神追求置于比物质追求更高的地位。实际上,物质追求才是基础,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满足了物质追求,才有可能去追求精神方面的目标。但我不赞同对物质的过分追求,甚至将物质追求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我认为,人很多的需求是物质没法满足的,人真正的快乐和满足都需要从内心去探寻和挖掘。
这是一本深刻的书,就像悉达多说的“知识可以分享,但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愿每个人都能从悉达多的故事中发现智慧,并认真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
悉达多读书笔记2
当人个主义,个人物欲和情感膨胀的时候,心灵被外物控制和束缚,得不到自由的时候,人会焦虑。因为他缺乏理智和理性,而理性是人类通过学习和修炼获得的高级的东西,理性是种智慧是种美德。
理性和感性的烦恼此消彼长,要想除却感性的烦恼,就要让自己遇事的时候保持客观和反观审视的视角,如果那不是我的事,那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我当作如何观?个体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是主体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不断向永恒的真我迈进,内心两个自我在斗争,遵循否定-前进的辩证法发展下去。
报怨和烦忧没有用,不要为毫无价值的身外物憔悴。不论周围人如何待他,悉达多都听之任之,他在生活中出谋献策,怜贫恤老,慷慨解囊,有时吃点小亏。自在快乐。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那些幼稚的活动中去,投入地做事,参与其中享受奋斗的乐趣,生活的小乐趣,内心对自己有戒律,对外界充满理解和包容。太多人像飘零的落叶,摇摆磕绊着落地,而悉达多如天空中的群星,沿着固定的轨迹运行,没有风能够吹到他们改变他们的运行规律和轨道。人要有这样的学说和戒律,它是让我们内心安宁的避难所。
生命中,一定要保有一些永恒不变的东西,通常那称作我们安身立命的“道”。如此,世界再怎么变化莫测,我自巍然不动,我自巍然不动心。
所有的现象声音,所有的目标欲念,所有的痛苦喜悦,所有的善恶一起构成了这个整体的世界。所有的一切构成了事物的长河构成了生活的旋律。悉达多的心灵不受任何声音的羁绊,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他聆听着一切,感觉着整体,感受着和谐统一。
对立面相互成就,既斗争又合作,我们如何看待和使用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感受和纳入和谐统一的世界,是种不可言说的主观观念。如此,每个人在热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该并能够以极大的宽容和忍让看待和理解他人和世界!
天空和河水在不停流动,森林和群山巍然耸立,一切都那么美。那么神奇。漂亮的河流和森林,第一次通过悉达多的双眼进入他的内心,与他合为一体,他像刚刚醒来的觉醒者或新生婴儿,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神性创造出了神奇的悉达多,他开始注意并观察那些可见的东西,以期更好地融入这个世界。
眼前事物,眼前人,具体可感,才算真正的生活。变简单,变智慧,重新用孩子的明亮温暖的眼光看世界,真切地深刻地更直观地
有时候,烦恼来自自己的不全面的理解。单个人思考的和表达的一定是片面的,所以需要讨论甚至争辩,真理是越辩论越清晰的。如果时间是不存在的,那么生死不存在,其实你的痛苦也是不存在的,总有一天,你纠结的一切会随你而去。悉达多所关心的只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去蔑视它,不憎恨它和自己,能够带着爱心、钦佩和敬畏去观察世界、观察自己和所有的生命。谁做出了思考进行了体验,谁就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摆脱外在的强制,摆脱随波逐流,摆脱约束和羁绊。
悉达多去拜见乔达摩,他是值得尊敬和爱戴的人。乔达摩的脸上既未显露喜悦也没有悲伤,只有一抹平静而隐逸的微笑。这微笑自由低调,坦率如孩童,只有真正到达自己内心的人才能这样看人!他觉得他全身的手指和关节都在讲述着真理,整个人散发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听从自己的内心,对自己的道路做出选择。在修炼的过程中,连续数天保持非我的状态,变成植物,变成石头。悉达多不喜欢老师的说教,他在很多简单的人身上学。
:学习真知的途径,必须通过独立思考冥想,通过顿悟和教化而得,而非通过说教讲经而得。没有人能够通过讲经而获得救赎。修行的路上,只有自己,只能是一个人没有同伴。所以,不去说教和评价别人的生活。只对自己负责,为自己有所抉择,有所拒绝。要摆脱和克服自我,必有真实地去了解自我。不哄骗不逃离不躲藏,扪心自问,你对自己了解多少?
什么事情能给你带来真实的喜悦?悉达多回忆到,当他在背诵经文,与智者辩论,帮助祭祀的时候最幸福。有崇高的使命和目标,有渴望、向往提升和进步的过程最快乐。悉达多感受到只追求欲望和物质享乐的生活无比失败和痛苦,他又一次放下,远离了成功的商人的纸醉金迷的生活,去找寻珍贵的欢乐和安慰。他努力去抓取和创造生动的美好的值得留存的事物,去达成自己的“功德圆满”!
●拥有是美丽的,但不要因为失去而黯淡了自己的生命。失去了太阳,你还会有星光的照耀;可以设想,屈原不失去生活的优裕和舒适,怎么会写出《离骚》这样灿烂的篇章?司马迁不失去个人的名誉和尊严,哪里会成就《史记》这样辉煌的巨著?可我等闲人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又怎么办
●归来吧,归来呀,点亮我的笑容,照亮茫茫人海漫漫时空中所有的活跃着的幸福和悲欢……没有消停,一直唱一直唱,朗照时光里所有从容优裕的温暖,温存浮花浪蕊所有关于宁静的怀想,揉皱山花,折断枝桠,剪碎风华,临楼照水波心荡,等你来。
●所谓“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才可能从理想变成现实。这里说的“优”,是优裕的优,不是优秀的优。也就是说,做学问而时间精力有余,就去做官;做官而时间精力有余,就去做学问。在这一点上,做得最漂亮最出色的是宋代文人。你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哪一个不是做官、治学两不误?苏东坡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官也是做得极好的,文章就更不用说了。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大的,所以羞于解释。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杨绛《将饮茶》
●这些车也曾身处体面优裕之家,忠心耿耿,如今垂垂暮矣,流落至此,为我们这些难以承受正规出租汽车价格的人发挥余热。 ----克里斯·斯图尔特《胡椒树上的鹦鹉》
●苦大仇深型的学习者,主要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追求科学知识给自身带来的优裕与好处。一旦达到目的,对于科学本身的挚爱就渐渐蒸发,代之以新的更敏捷的优化生存状态的努力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自然无可厚非,但作为学业继承者,则不是最好的人选。
欢喜型的学习者,也许一开始他们走得不快,脚力也并不显出格外的矫健,但心中的爱好,犹如不断喷发的天然气,始终燃烧着熊熊的火焰,风暴无法将它吹熄,在火光的引导下,欢喜型的人们边玩边走,兴趣盎然地不断攀登,绝不会因暂时的风景停下脚步,直到高远的天际。 ----毕淑敏《美丽是心底的明媚》
●不要让自己累倒在人生的岔道上。我们每天把自己变成上满了发条的机器,疲于奔命,却渐渐忘记了来时的路。人生,是一张白纸,每走一步,我们都为人生添下一笔。你的家境也许很优裕,也许很困难,那都只不过是绘人生美图时,你拿铅笔,还是色彩笔。
●佛陀不是天上的神。他是个凡人。但他又不太平凡,因为他是一位太子。他的名字叫悉达多?乔达摩,他享有优裕的生活,在迦毗罗卫国有美丽的宫殿、钟爱的妻儿、敬爱的双亲、忠心的臣民、孔雀悠游的苍翠花园,还有一群才华出众的宫女随侍在侧。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正见》
●通常认为作品最富有人民性,最能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人,其个人生活往往倒比较优裕,很少吃苦。最突出的例子当然是白居易,官居做得大,房子建造得华美,小老婆也讨得多。他的『卖炭翁』『秦中吟』,小学生都读过,可谓深入人心;但在他的两千八百多首诗中,“忆妓多于忆民”却是不争的事实。 ----钟叔河《念楼学短》
●文明为现代人创造了优裕的物质条件,它一方面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复杂,离生命的本来状态越来越远,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容易沉湎于安逸,丧失面对巨大危险的勇气和坚强。现代人向下没有承受匮乏的忍耐力,向上没有挑战危险的爆发力,躲在舒适安全的中间地带,生命的感觉日趋麻木。 ----周国平
●送礼,有个原则,就是看对象。生活上短缺的朋友,你最好送他有实值的礼物,生活优裕的人,你可以送个有情趣的东西。送礼给前者,你的“姿态”要低,才不伤人;送礼给后者,你的“姿态”要平,才不显得谄媚。 ----刘墉《我不是教你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