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弘一大师格言书法作品 正文

弘一大师格言书法作品

时间:2025-05-23 20:23:50

在佛学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目前流传的佛经因为是夹杂了梵音字的.古汉语文章,普通人读起来很艰涩,让很多人对佛经望而却步,障碍了佛学的普及和传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弘一大师著)

戊寅三月讲于温陵大开元寺

自今日始,讲三日,先说此次讲经之方法。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讲非数日,一二月,至少须一年。今讲三日,岂能尽。仅说简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浅显讲法。(无深文奥义,不释名相,一解大科。)

效果

一、令粗解法者及未学法者,皆稍得利益。

二、又对常人(已信佛法)仅谓心经为空者,加以纠正。

三、又对常人(未信佛法)谓佛法为消极者,加以辨正。

(先经题,后经文。)

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前七字为别题,后一字为总题。

般若—梵语也,译为智慧。

┌常人之小智小慧┐

├学者之俗智俗慧┼非

├二乘之空智空慧┘

└照见五蕴皆空,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之大智大慧。

┌小智慧 小聪明┬亦云有智慧,与佛法相远。

小巧─┘

├俗智慧 研学问,上等人甚好,亦云有智慧,但与佛法无涉。

└空智慧 小乘人。

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就一事之圆满成功言)

若以渡河为喻

动身处……此岸

欲到处……彼岸

以舟渡河竟……到彼岸

约法言之

│此岸………轮回生死 须依般若舟,乃能渡到彼岸。

↓彼岸………圆满佛果 而离苦得乐。

心,有数释。一释心乃比喻之辞,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心。

(心为一身之必要,此经为般若之精要。)

┌大般若经云:余经犹如枝叶,般若犹如树根。

引证├又云:不学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

└又云: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

案般若部,于佛法中甚为重要。佛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者二十二年。而所说大般若经六百卷,亦为藏经中最大之部。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

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契为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

经者,织物之直线也。与横线之纬对。

此外尚有种种解释。

此经有数译,(七译)今常诵者,为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

已略释经题竟。于讲正文之前,先应注意者。

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着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着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起有见者,着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若着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故断不可着空见也。

若再进而言之,空见既不可着,有见亦非尽善。应(一)不着有,(二)亦不着空,乃为宜也。

(一)若着有者,执人我皆实有。既分人我,则有彼此。不能大公无私,不能有无我之伟大精神,故不可着有。须忘人我,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业。

(二)若着空,如前所说拨无因果且不谈。即二乘人仅得空慧而着偏空者,亦不能作利生事业也。

┌真空(非偏空、偏空不真。)

故佛经云┤

└妙有(非实有、实有不妙。)

真空者,即有之空,虽不妨假说有人我,但不执着其相。

妙有者,即空之有,虽不执着其相,亦不妨假说有人我。

如是终日度生,实无所度。虽无所度,而又决非弃舍不为。若解此意,则常人所谓利益众生者,能力薄弱、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不薄弱,范围大者,须学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进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业也。

或疑心经少说有,多说空者,因常人多着于有,对症下药,故多说空。虽说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见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将来作利生事业乃成十分圆满。

合前(三)非消极者,是积极,当可了然。世人之积极,不过积极于暂时,佛法乃永久。

般若法门具有空与不空二义,以无所得故已前之经文,皆从般若之空一方面说。依此空义,于常人所执着之妄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使破坏至于彻底。菩提萨埵已下,是从般若不空方面说,复依此不空义,而炽然上求佛法,下化众生,以完成其圆满之建设。

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世有谓佛法唯是消极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误解也。

今讲正文,讲时分科。今唯略举大科,不细分。

大科

心经大科┬初显了般若─┬初经家叙引

└二秘密般若 └二正说般若

由序

再就说法之由序言,此译本不详。按宋施护译本,先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三摩提。(三昧、译言正定等)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云云。

正文

观自在菩萨

┌约智 观理事无碍之境, …自利之妙用┐

观自在 │ 而了达自在。 ├智悲双运、自利利他、

(即观 │ │故得观自在之名。

世音) └约悲 观一切众生之机, …利他之妙用┘

而化度自在。

菩萨 ‘菩提萨埵’之省文,是梵语。

┌菩提——觉………以智上求佛法。

└萨埵——有情……以悲下化众生。

(即众生)

此外有多释。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浅……人空般若——二乘人入。(人空者、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

深│ 其中无有真实之我体)

└深……法空般若——菩萨入。(法空者、五蕴亦空、如后所明。)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即旧译之五阴也。世间万法无尽。欲研高深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先于万法有整个之认识,有统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知亦尔。

此五蕴,即佛教用以总括世间万法者。故仅研五蕴,与研究一切万法无异。蕴者,蕴藏积聚也。五蕴亦称为五法聚,亦即五类之义。乃将一切精神物质之法归纳于此五类中也。

┌色蕴…障碍义 即一切相障有碍之处境。──┐

│ 与物质之义相似而较广。──┴境处

├受蕴…领纳义 即对于外境或苦,或乐及不苦不乐等─┐

五 │ 之感受。此与今时人所习用之感情一 │

│ 词(即是随官感印象而生之官感感情 │

│ )甚合,若作了别解之感觉释之则非 ├内心

蕴 │ ,因了别乃属识蕴也。 │

├想蕴…取像义 即取着感受之印象而思想。 │

├行蕴…造作义 即对外境之动作。 │

└识蕴…了别义 即了别外境,变出外境之本体。───┘

┌由外境色……而感着种种受 轮转

├由种种受……而引起种种想 生死

├由种种想……而发起种种行

├由种种行……而薰习内心之识 循环

└由内心之识………而变成外境之色 不绝

空,此空之真理及境界,须行深般若时,乃能亲见实证。

今且就可能之范围略说。

五蕴中最难了解其为空者,即色蕴。因有物质、有阻碍、似非空也。凡夫迷之,认为实有,起诸分别。其实乃空。且举二义。

(一)无常 若色真实不虚者,应常恒不变,但外境之色蕴,乃息息变动。山河大地因有沧海桑田之感,即我自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所谓我者亦不相同。即我鼻中出入息,此一息我,非前一息我。后一息我,非此一息我。因于此一息中,我身已起无数变化。最显者,我全身之血,因此一呼吸遂变其性质成分,位置及工作也。

若进言之,匪惟一息有此变化,即刹那刹那中亦悉尔也。

既常常变化,故知是空。

(二)所见不同 若色真实不空者,应何时何人所见悉同。但我等外境之色蕴,乃依时依人而异。

┌鱼龙认为窟宅─┐

如恒河水┼天众认为琉璃 ├皆依其识、而所见不同

├人间认为波流 │

└饿鬼认为猛焰─┘

故外境之色,唯是我识妄认,非有真实。

有如喜时,觉天地皆春。忧时,觉景物愁惨。于同一境中,一喜一忧所见各异。

既所见不同,故知是空。

上略举二义,未能详尽。

既知色空,其他无物质无阻碍之受想行识,谓为是空,可无疑矣。

照见者非肉眼所见,明见也。

度一切苦厄

苦、生死苦果。

厄、烦恼苦因。能厄缚众生。

此二皆由五蕴不空而起。由妄认五蕴不空,即生贪嗔痴等烦恼。由有烦恼,即种苦因,由种苦因,即有苦果。

度、若照见五蕴皆空,自能解脱一切苦厄。解脱者,超出也。

舍利子等

以上为结经家叙引,以下乃正说般若。皆观自在菩萨所说,故先呼舍利子名。

舍利子

是佛之大弟子,舍利此云百舌鸟,其母辩才聪利,以此鸟为名。舍利子又依母为名,故名舍利子。以上皆依法华玄赞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即前云五蕴皆空之真理,以五蕴与空对观,显明空义。

能知色不异空,无声色货利可贪,无五欲尘劳可恋。即出凡夫境界。能知空不异色,不入二乘涅槃,而化度众生。即出二乘境界。如是乃菩萨之行也。

故应于不异与即是二义详研,不得仅观空之一边,乃善学般若者也。

不异——粗浅色与空互较不异。仍是二事。

即是——深密色与空相即。空依色、色依空、非空外色、非色外空。乃是一事。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

└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

依上所云不异即是二者观之。五蕴乃根本空,彻底空。

┌断灭空───────┐

├偏 空 │

├离有之空 ├非

又由此应知前云之空┼与有对立之空────┘

├即有即空──────┐

├不空而空之空 ├是

└离空有二边之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诸法,前言五蕴,此言诸法,无有异也。

空相,此相字宜注意,上段说诸法空性,此处说诸法空相。所谓空者,非是但空,是诸法之有上所显之空,是离空有二边之空。最宜注意。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菩萨依般若之妙用,既

┌出生─┬体 照见五蕴皆空,则无生

├消灭─┘ 灭诸相。故云不生等也。

世间诸法,由凡夫观 ├垢染─┬相 生灭等相←起分别心←

之(五蕴不空)有 ├清净─┘ 执着我见←五蕴不空。

├增加─┬用 五蕴空→不执着我见→

└减少─┘ 不起分别心→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等。

由此可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众生即佛,而不厌离生死,怖畏烦恼,舍弃众生。乃能证不生等境界。如此乃是菩萨,乃是般若,乃是自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以下广说五 ┌(一)空凡夫法(经文)是故空中无色(乃至)无意识界。

蕴皆空之义┌┼(二)空二乘法(经文)无无明(乃至)无苦集灭道。

分为三段 ┘└(三)空大乘法(经文)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五蕴如上所明,为迷心重者说五蕴。

│ ┌眼处 ┌眼界

│ ├耳处 ├耳界

│ ├鼻处 ┌六根界 ├鼻界

│ 亦云十二入 ├舌处 │ ├舌界

├ 十二处 ,入者根尘 ├身处 │ ├身界

│(六根六 互相涉入之 ├意处 │ └意界

│ 尘名十 义,为迷色 ┼色处 │ ┌色界

│ 二处) 重者说十二 ├声处 │ ├声界

│ 处。 ├香处 ├六尘界 ├香界

│ ├味处 │ ├味界

│ ├触处 │ ├触界

│ └法处 │ └法界

└十八界 界者区分为 │ ┌眼识界

义。十八种作用 │ ├耳识界

不同故。为色心────┤ ├鼻识界

俱迷者说十八界 └六识界 ├舌识界

├身识界

└意识界

虽分三科,皆总括一切法而说。因学者根器不同,而开合有异耳。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蕴处界三科经文─┼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此乃空二乘法,上四句约缘觉言,下一句约声闻言。

缘觉者,常观十二因缘而悟道。

声闻者,(闻佛声教)观四谛而悟道。

┌无明───┐

├行────┴过去所作之因

├识────┐

├名色 │

├六入 ├现在所受之果

十二因缘 ├触 │

├受────┘

├爱────┐

├取 ├现在所作之因

├有────┘

├生────┬未来所受之果

└老死───┘

此十二因缘,乃说人生之生死苦果之起源及次序。藉流转还灭二门以显示世间及出世间法。流转者,无明乃至老死之世间法。还灭者,无明尽乃至老死尽之出世间法。

若行般若者,世间法空。故经云,无无明乃至无老死。出世间法亦空。故经云,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

┌苦谛 生死报—世间苦果┐

四谛(谛者真) ├集谛 烦恼业—世间苦因┘

├灭谛 涅槃果—出世间乐果┐

└道谛 菩提道—出世间乐因┘

亦分二门,前二流转,后二还灭。若行般若者,世间及出世间法皆空。故经云,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此乃空大乘法。

大乘菩萨求种种智,以期证得佛果。故超出声闻缘觉之境界。

但所谓智,所谓得,皆不应执着。所谓智者,用以破迷。迷时说有智,悟时即不待言,故云‘无智’。所谓得者,乃对未得而言。既得之后,便知此事本来具足、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亦无所谓得,故云‘无得’。

以无所得故一句,证其空之所以。

以上经文中,无字甚多,亦应与前空字解释相同。乃即有之无,非寻常有无之无也。若常人观之,以为无所得,则实有一无所得在,即有一无所得可得。非真无所得也。若真无所得或亦即是有所得。观下文所云佛与菩萨所得可知。

菩提萨埵(乃至)三藐三菩提

菩提萨埵等 说菩萨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三世诸佛等 说佛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即菩萨之具文。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者,无上也。

三藐三菩提者,正等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者,秘密不可思议,功能殊胜。此经是经,而今又称为咒者,极言其神效之速也。

是大神咒者,称其能破烦恼,神妙难测。

是大明咒者,称其能破无明,照灭痴闇。

是无上咒者,称其令因行满,至理无加。

是无等等咒者,称其令果德圆,妙觉无等。

真实不虚者,约般若体。

能除一切苦者,约般若用。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上说显了般若竟,此说秘密般若。

般若之妙义妙用,前已说竟。尚有难于言说思想者,故续说之。

咒文依例不释。但当诵持,自获利益。

岁次戊寅二月十八日写讫。依前人撰述略录。

未及详审,所有误处,俟后改正。 演音记

1、意粗性燥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2、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3、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4、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5、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正声欲低而和。

6、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7、居处必先精勤乃能闻暇,凡事务求停妥然后逍遥。

8、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9、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10、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11、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

12、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13、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14、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祝。

15、处逆境心需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16、金无赤金,人无完人,天然的`宝玉总带斑点,只有人造的才会洁白无暇。

17、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18、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19、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隆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

20、自责之外无胜人之处,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21、总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比较,越比越会感觉不顺眼,越不顺眼越会感觉上火。

22、隐忍别人的缺点。

23、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

24、多以自己之长善补别人之短,多看别人的长处,越看越会顺眼,越处越会融洽。

有关书法名言警句

1、生命的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2、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3、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4、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赵壹《非草书》

5、笔下龙蛇似有神。——张怀谨

6、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

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8、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刘熙栽《艺概》

9、人看从小,马看踢蹄。

10、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11、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12、打人不打脸,吃饭不夺碗。

13、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14、诚信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拉罗什福科

15、诚实人说的话,像他的抵押品那样可靠。——塞万提斯

16、诚实是一个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乔臾

17、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项穆《书法雅言》

18、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张沅《石涛画语录》

19、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20、一手捉不住两条鱼,一眼看不清两行书。

21、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

22、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23、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项穆《书法雅言》

24、笔秃千管,墨磨万锭。——苏轼

2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26、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27、人讲礼义为先,树讲花果为原。

28、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张怀谨

29、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朱文长《续书断》

30、信用是难得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31、一个不敌两人计,三人合唱二台戏。

32、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33、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李嗣真

34、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35、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约翰·雷

36、大欺小,不公道;大帮小,呱呱叫。

37、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38、时时只见龙蛇走。——李白

39、不认识痛苦,就不是一条好汉。 ——雨 果

40、微小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使人谦逊。——达芬奇

41、善良——这是天才者的伟大品质之一。——安格尔

42、要我们买他的诚实,这种人出售的是他的名誉。——沃夫格

4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44、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45、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46、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张怀谨

47、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艾琳·卡瑟

48、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项穆《书法雅言》

49、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 ——华盛顿

50、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51、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

52、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朱和羹《临池心解》

53、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54、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55、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陈绎曾《翰林要诀》

56、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57、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58、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 果

59、一手难遮两耳风,一脚难登两船。

60、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61、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松年《颐园画论》

62、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梁启超

63、如果习惯于说空话,最可敬的人也会失掉尊严。——格言

64、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吕坤

65、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王妤

66、出门看天色,炒菜看火色。

67、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68、挥毫落笔如云烟。——杜甫

69、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富兰克林

70、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鲁迅

71、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72、一笔画不成龙,一锹挖不出井。

73、见人不施礼,枉跑四十里;见人施一礼,少走十里地。

74、书肇于自然。——蔡邕

75、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76、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张彦远《法书要录》

77、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笔髓论》

78、小的不哄,老的不欺。

79、一分价钱一分货,十分价钱买不错。

80、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81、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 ——巴尔扎克

82、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高尔基

83、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刘熙载《艺概》

84、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米芾

85、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契诃夫

86、字无百日功。

87、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 ——拉法特

88、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89、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刘熙载《艺概》

90、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91、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墨子》

92、一样事,百样做。

93、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张彦远

94、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朱和羹《临池心解》

95、小心不怕多,有礼不在迟。

96、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袁昂

97、不怕衣服有补钉,只怕心灵有污点。

98、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 ——莎士比亚

99、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孙过庭《书谱》

100、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101、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102、祸莫大于无信——傅玄

103、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谨

10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105、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106、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107、自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

108、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109、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拉罗什富科

110、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渥

111、叫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

112、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刘熙载《艺概》

113、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 ——拿破仑

114、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

115、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116、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项穆《书法雅言》

117、婉若银钩,源若惊鸾。——索靖

118、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康德,德国哲学家

119、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孙过庭

120、十个钱要花,一个钱要省。

121、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

122、打怕的人是假的,敬怕的人是真的。

123、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 ——巴尔扎克

124、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程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