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六祖慧能大师格言 正文

六祖慧能大师格言

时间:2025-05-04 14:02:56

《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并列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宝典。以下是修金刚经的四重境界,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境界:破相

破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什么是我相?

自我的一切执著形象。

什么是人相?

分别执著别人的一切形象。

什么是众生相?

芸芸众生六道中的生命。

什么是寿者相?

执著于长寿永久的形象。

佛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二境界:破迷

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佛不是让你求他:

而 是让你破迷开悟,明心见性得大自在。

第三境界:破法

佛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法无定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要执著。

第四境界:信受奉行

金刚经是让我们实修实证的践行。

烧香-磕头:这些只是仪式,不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

是在红尘中修身齐家,守护自己的心语意念,积德行善付出不求回报。

在这喧嚣浮躁的时代

让我们回归佛性,开启悟性的源泉,给自己的人生路,点亮一盏明灯吧。

金刚经的四种层次

一. 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金刚经》,全名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这部经跟中国人特别有缘,念经者,欢喜念金刚经;讲经者,欢喜讲金刚经;注经者,喜欢注金刚。自从鸠摩罗什法师把它翻译成汉字以来,历经南北各朝、直至唐宋元明清,人们已经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并列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宝典。

须菩提出生于婆罗门教家庭,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小,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金刚经是须菩提与佛陀对话的记录。因为须菩提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 号称“解空笫一”,所以金刚经的主题就是“解空笫一”之经典。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结尾中的这句偈言,就是对“解空笫一”之总结。“空”这个概念的义理深刻, 所以“解空”既是金刚经的主题与精华之所在,也是令凡夫俗子难以理解的地方。

金刚金难以让世人理解, 就连“解空第一”的须菩提,也在金刚经中多次流露发表这种感概。金刚经第六品一开始, 须菩提就对佛陀说: “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 能实信不?” 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中, 须菩提又对佛陀说: “世尊, 颇有众, 于未来世闻说是法, 生信心不?”

为了弥补义理深刻, 难以理解之不足, 金刚经也作了一些通俗化的说教。例如, 金刚经第十五品之中, 佛佗就对须菩提说: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 当知此处即为是塔, 皆应恭敬, 作礼围绕, 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金刚经所在的地方就相当于有佛有塔, 修行功夫高的`人就会在黒暗之中, 看到它放射的光芒, 而且在金光中还有很多天龙护法在护持。根据“一切唯心, 万法唯识”唯心的道理, 不知多少人都消除无量之业障, 而获得无量之功德。

获得这种功德的途径是诵颂, 是不加理解的诵颂。 获得这种功德的根据是信心, 是心诚则灵, 是信为道源功德母。因为相信 金刚经所在的地方就相当于有佛有塔, 所以本文把理解金刚经的这种层次, 称之为“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二. 法布施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深受佛界欢迎,历代研习不衰,流通甚盛。各类注、释、论、颂、疏、记、解、述多不胜举。除了早期鸠摩罗什、僧肇等人的注释外,后来较为著名的有隋代智顗的《金刚般若经疏》,吉藏的《金刚般若经义疏》,唐代智俨的《金刚般若经略疏》,窥基的《金刚般若论会释》、《金刚般若经赞述》,义净的《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宗密的《金刚经疏论纂要》、慧能的《金刚经解意》(亦名《金刚经六祖口诀》)。据慧能说,唐初时已有800余家注疏。

宋代也出现了数十家注疏,著名的有子璿《金刚经纂要刊定记》,柏庭善月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会解》等。明清又有50余家注,著名的有宗泐、如玘同注的《金刚经注解》、元贤的《金刚经略疏》、智旭的《金刚经破空论》、《金刚经观心释》,德清的《金刚经决疑》、曾凤仪的《金刚经宗通》、清代通理的《金刚新眼疏经偈合释》等。

近现代以来,最少又出现了20多家注释,其中著名的有印光法师的《金刚经研究》、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王恩洋居士的《金刚经释论》、太虚法师的《金刚经讲录》、《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释》、圆英法师的《金刚经讲义》等。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滿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上述内容摘自金刚经第十一品。佛陀在这里提出了物布施与法布施这两个概念,并认为法布施的福德远胜物布施。什么是法布施? 就是"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法布施的境界更加高尚,相对于个人的追求幸福,法布施是金刚经的第二个层次。

在长达1500多年的历史中,各代所出《金刚经》注释总数近千家,成为所有佛经注释之冠。因为有了这些注释,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得道开悟,这些都是法布施的功德。

三. 呵佛骂祖

禅宗六祖慧能之后,南禅就一花开五叶。这五叶分别是:沩山灵枯和仰山慧寂开创的“沩仰宗”;黄檗希运和临济义玄开创了“临济宗”;云门文偃开创了“云门宗”;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开创了“曹洞宗”;清凉文益开创了“法眼宗”。

慧能时期的禅学,可以称之为“祖师禅”;在慧能之后的禅学,则可以称之为“越祖分灯禅”,因为“超佛”不已的新追求,必然导致“越祖”。而且,禅宗的注重于当下之间的体验,也以当下为最尊贵,另外“智齐于师,减师半德;智过于师,方堪传授”的主张也使学禅者的个性得到了无限的开发。因此在马祖道一之后,喝佛骂祖的德山,佛、祖俱不礼的临济,便一齐出现了。

唐朗州德山院宣鉴禅师一日上堂说:"我这裹,佛也无,法也无,达摩是个老臊胡,十地菩萨是担粪汉,等妙二觉是破戒凡夫,菩提涅盘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点鬼簿,拭疮纸,佛是老胡屎橛。"又有一僧问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如何是佛?云答:"干屎橛"。他也曾说过:"释迦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老僧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这两个事例就是禅宗呵祖骂祖的两个代表之作。这两个代表之作之中,唐五代祖师的喝佛骂祖,堪称妙语如珠,精采纷呈,堪称为中国佛教立心,为学佛学创新者开路。

金刚经是禅宗借以传教的主要经典,喝佛骂祖思想之源头就金刚经,其理由在于金刚经的宗旨是不能执着于相。佛教信徒对外道不感兴趣,而是一心一意地信仰佛教,这个事实就是执着于相。更有甚者,佛教信徒还经常说外道不是真理,只有佛教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个事实就证明了佛教信徒不但是执着于相,而且执着得完全彻底,执着得与金刚经背道而驰。

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曰: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就象亚当与夏娃拥有原罪一样,宗教在人世间中也肩负着一种原罪,这种原罪就是认为自已的理念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种原罪用金刚经的语言来说,就是言如来有所说法,就是谤佛。

佛教不是纯粹的宗教,佛教的一半是哲学,金刚经中就是集中地蕴藏着佛教中的哲学思想。有宗教之中,佛教肩负的原罪是最少的,而金刚经中则完全没有,金刚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没有宗教的原罪,这种现象在人类文明史中是极为罕见的。

禅宗为何出“呵佛骂祖”的现象?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无相思想,就在于禅宗大师真正地理解了金刚经的无相思想。因为禅宗大师真正地理解了金刚经的无相思想,“呵佛骂祖”的现象就堪称为金刚经的第三层境界。

四. 金刚经定律

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

"佛说**,即非**,是名**"这个定式是金刚经的主题。宗教与哲学在这个主题面前有两种不同的表现: 对于这个定式,宗教人士只能是不厌其烦地,逐字逐句地解释。这种解释的结果,是离金刚经的本意越来越远,是哲学水准越来越差。对于这个定式,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就可以采取与宗教人士完全不同的诠释方式。

哲学诠释方式是使用上述归纳论证方法,把这个定式演变成为一个定律,这个定律就可以称之为金刚经定律。换言之,金刚经定律就是"佛说**,即非**,是名**"。把定式演变成为定律之后,下一步的任务就是列举事例予以证明。

金刚经中已经列举出三十多条事例,学习了金刚经之后,我们也应当沿着佛陀的这种思路,列举出更多的事例,从而把定式完全地演变成为定律。定式完全地演变成为定律,就是把感性认识转换为理性认识,这种转换是"取法乎上"的必由之路,这种转换是继承和发扬传统哲学的唯一方法。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第八品结束时的这句格言,说明了哲学的最高境界在于舍弃。怎样才能舍弃金刚经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将金刚经总结成为一个定律。本文把金刚经总结成为一个定律之后,就可以舍弃金刚经五千余字的复杂内容,成为到达理想彼岸的哲学之舟。

1、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司马迁

2、圣人不贵尺之璧,而贵寸之阴。——刘安

3、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柴静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

6、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柳宗元

7、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孟郊

8、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鸠摩罗什

9、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说何必。——周立波

10、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11、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魏征

12、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静,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鸠摩罗什

13、付出才会杰出;为别人创造价值,别人才愿意和你交往。——陈安之

14、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15、有天地之大,故觉万物之小。有万物之小,故觉天地之大。——葛洪

16、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17、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刘长卿

18、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马云

19、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魏征

20、人生就像高压锅。压力太大的时候自己就熟了。——周立波

21、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

22、在未来人们不仅仅关注力量和力气,他们更注重于智慧,善良,责任。——马云

23、春一草枯则为灾,秋一树华亦为异。——范晔

24、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

25、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司马迁

2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

27、我们的斗争和劳动,就是为了不断地把先进的理想变为现实。——周扬

28、务必使四方夷狄不敢小视中国,乱臣贼子不敢窥测神器。——刘彻

29、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30、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31、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李白

32、别再自己摸索,问路才不会迷路。——陈安之

33、顺不妄喜;逆不遑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惊雷而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也。——司马迁

34、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鲁迅

35、峣峣者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范晔

36、如果一个方案有90%的人说“好”,我一定要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去。——马云

37、小善不足以掩众恶,小疵不足以妨大美。——魏征

38、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吕不韦

39、食为人天,农为正本。——李世民

40、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你知不知觉,承不承认。——柴静

41、慷慨丈夫志,可以耀锋?——孟郊

4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43、必死之病,不下苦口之药;朽烂之材,不受雕镂之饰。——葛洪

44、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岑参

45、富贵本无根,尽从勤中得。——冯梦龙

46、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

47、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范晔

48、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李贺

49、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与追求美的理想这两者常常统一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周扬

50、我们坚信,今天不易,明天更难,但未来终将美好。——马云

51、官怠于有成,病加于小愈,祸生于懒惰。——韩婴

52、君子之升腾也,则推贤而散禄;庸人之得志也,则矜贵而忽士。——葛洪

53、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鸠摩罗什

54、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鸠摩罗什

55、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鸠摩罗什

56、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葛洪

57、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韩婴

58、这么多年我们的使命没变,还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马云

59、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

60、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柳宗元

61、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62、天道有常,无往不复!易曰:时有否泰,用有行藏,一时之制可反为用,一时之吉可反为凶。——张良

63、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

64、深山必有路,绝处总逢生。——孟郊

65、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吕不韦

66、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柳宗元

67、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司马迁

68、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69、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也;而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刘安

70、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曰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

71、爱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辛酸那么苦痛,只要还能握住它,到死还是不肯放弃,到死也是甘心。——三毛

72、好人常直道,不顺世间逆。恶人巧谄多,非义苟且得。——孟郊

73、万事须已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74、闻谤而怒者,谗之囮也;见誊而喜者,佞之媒也。——王通

75、亮再不能兴兵讨贼,悠悠苍天何薄于我。——诸葛亮

76、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鸠摩罗什

77、谨身事一言,愈于终身之诵。——韩婴

78、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

79、德不称,其祸必酷;能不称,其殃必大。——范晔

80、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刘安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坛经行由品》

2、心平何老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日行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老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3、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4、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5、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惠能

6、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7、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8、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9、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既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0、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1、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2、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惠能《菩提偈》

14、有道者得,无心者通。——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5、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6、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慧能、持戒、菩萨》

17、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