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此文为以前所写,与材料的涵义比较吻合,但没有重写,在论证与材料的切合上没有顾及)
小处不可随便
你羡慕葛优、闫妮……这些明星们收入丰厚、风光无限吗?
有人可能慨叹命运的不公,有人可能羡慕明星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机遇,但我要说一声,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即使生就了那样的天赋,遇到了同等的机遇,我们也不一定能够成功,因为我们中的许多人只想着眼于大事要情,对“担当小任务、充当小角色”往往“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常常敷衍了事、粗枝大叶、消极应付,结果只能落得“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虚度时光,最终两手空空,一事无成。 让我们来看一看闫妮、葛优这些明星们,是怎样由“不起眼”走向“万人迷”,由小配角成长为大明星的?闫妮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一个普通的家庭,她的成功是从仅有“四个字的台词”开始的。1996年,空军电视艺术中心拍摄《湘江,湘江》,
闫妮在剧中扮演一个红军女战士,演员表中没有她的名字,因为她在剧中的戏份实在少得可怜——她所演的红军女战士出场不久,说了句“红军二班”就倒地牺牲了。
本来,这就是个小角色,根本不用准备,不需排练。可是闫妮拿到角色后,却出奇用心地认真准备。为了把红军舍生忘死的精神表现到位,让“死”显得更真实、更壮烈、更有冲击力,就下决心要真倒,一遍遍地练习,一次次重重地摔倒,结果摔得青一块紫一块,全身没有一片儿好地儿。有一次她肘部骨头先着地,痛得她差一点大叫起来;还有几次头部着地,摔得她晕头转向。在舞台上,她倒地牺牲只是个瞬间的动作,但她却足足练习了一个月。后来演出时,她把女红军演“活”了,死得那么壮烈,倒下去又是那么勇敢,这让人们记住了她——一个送干粮袋、脸抹得像黑鬼似的、只有四个字台词、一闪而过的难忘的小角色。
“四个字”的台词成就了闫妮。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缺少“四个字”台词的机会,缺的是如闫妮那样认真对待“四个字”台词的态度。
葛优的演艺事业起初并不顺利,但同样是细节上的认真成就了他的辉煌。有一次,葛优要登台饰演一个配角,没有一句台词,是个绝对没人注意的小角色。可是登台前,葛优发现自己的鞋上有一块白色油漆,于是他对领导说要换双鞋子。领导摇摇头:“不用,你只是个配角,站在最后面,没人会注意你!”但葛优的倔脾气上来了,因为他是配角,比主角上台晚几分钟,他就瞅这个空子,撒丫子跑到后台换了一双新鞋子,结果等他上台的时候,汗衫湿了一半。当时的`领导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小伙子呀,早晚要成事……”
还有一次,葛优接到一个小市民的角色,其中有一场戏,是人物要在深夜的灯光下默默无语,而屋外是鸡叫鸭闹的背景。葛优看着剧本,觉得要把主人公内心的烦闷和对生活的热爱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提前模拟一下戏剧场景,演好这场戏,他竟然叫妻子到菜市场买回两只老母鸡,又把朋友的一条大黑狗牵回来。葛优让妻子用大黑狗吓唬那两只母鸡,制造出鸡飞狗跳的背景,自己则在屋里
揣摩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正是凭着这样的精神,葛优的戏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他也最终成为全中国数一数二的“大腕、明星”。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怎样对待细节往往反应了一个人为人处事的一贯态度,是人原生态最本真的品质的体现。一个人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还是脚踏实地、严谨认真,在对待不起眼的小事上一眼就能够分辨出来,一个人的内在涵养和发展前景在小事面前通常也会一览无余。世有“伯乐”,但伯乐往往通过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和平淡无奇的细节来判定千里马的潜质,从而“策之而以其道,食之而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最终成就千里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辉煌。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美国的例子:一家大公司招聘新人,许多看起来可称为精英的人才都惨遭淘汰。这是一家全美知名的大公司,年轻人能进入这家公司前途不可限量。
一位年轻人走进了面试办公室。他在门口看到一张小纸片,出于习惯,他弯下腰捡起纸片并顺手扔进了纸篓,结果他被录取了。事后公司总裁告诉他:“你的能力水平确实不是所有应聘者中最好的,但是,只有你在面试时通过了一项最关键的考核――门口的那张小纸片是我故意叫人放在那里的。”那个年轻人就是美国汽车工业之父――亨利〃福特。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当初那位总裁的独到眼光。亨利〃福特是幸运的,他的幸运不仅在于自己遇到了慧眼识英才的总裁,更在于他对每一件小事都不疏忽的认真精神。
小事可以助你成就事业,这一点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信不疑。
如何对待小事小节小角色?我想再为大家讲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元老于右任是大诗人、大书法家,时人多以得其片纸只字为荣。有一次为了确保住处周围的卫生,他挥毫写了“不可随处小便”六个大字。有人拿去经过剪裁、调整,装裱成“小处不可随便”的一帧条幅。于老看后惊讶不已,拍案叫绝。原来难登大雅之堂的一句话,竟然变成浑然一体、天衣无缝的警世格言。这个传说真实与否另当别论,但我觉得,“小处不可随便”这句格言,的确值得人们深思之、践行之。
伟人都是从小人物成长起来的,再伟大的品质都是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没有一口吃成的胖子,更没有与生俱来的英雄。一个人的品格如水,它流淌在你的日常行为里。许多人常感叹
做人难,成就事业更难,关键不在于你是否能出人头地,而在于你能怎样堂堂正正地把小处表现好。不要以为谨“小”慎“微”是装正经、假斯文,这是对自己形象的塑造、品格的完善和人脉的积累。对待小事,我们要千万谨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我们正确的态度永远不外乎八个字“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小处不可随便”,凸现的是你的品格底蕴和生活态度,靠的是平时的磨练和自律,她是我们通向成功的起点,也是我们通向成功不可逾越的必由之路。
如果你决心成就一番大事,请首先关注你的脚下,从小事做起,在细节上着力。
人物资料
郑燮(1693--1766年),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 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郑板桥故居 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 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 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生于1693.11.22,卒于1765.1.22。享年七十三岁。
人物故事
清代才子郑板桥的姻缘
郑板桥文采盖世,可惜穷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
郑板桥夫人
清代郑板桥临摹诸家法帖甚勤,有一晚上,做梦也在临帖,东指西横,梦中误将指头横在夫人背上大肆临摹。
夫人惊醒,郑板桥在睡梦中听得夫人娇声曰:「人各有体!」
郑板桥幡然醒悟,尽毁所有法帖,自己另创一体。
郑板桥嫁女儿
板桥嫁女儿,嫁得别创一格,嫁得爽快利落;不比时下婚姻,讨价还价,有辱婚姻的神圣。「板桥有女,颇传父学。」当女儿大到可以嫁人的时候,板桥说:「吾携汝至一好去处。」板桥把女儿带到一位书画至友的家中后说:「此汝室也,好为之,行且琴鸣瑟应矣。」一句话交待清楚,转身自去,而嫁女大典,也就此告成了。
郑板桥的小处不可随便
郑板桥的字很值钱,书童经常把他草稿偷出去,裱褙后卖钱。有一回郑板桥故意写了「不可随处小便」的字,他想这回不会被拿去卖钱。过几天,郑板桥在一家书画店里看到他的这幅字,但内容已被改为「小处不可随便」。
入骨的.温情
论及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以「率真」二字似可概之。他深知恕道,非常练达人情,从一些生活的细节上,都能表现出十足的人情味,为诗为文,字里行间也莫不流露出至情至性,他堪称是中国读书人的典型。他感念乳母之恩,后母之爱,叔侄亲情,朋友道义,以及自己的困顿,写了一首「七歌」,随口白话,不见藻饰,而一字一泪,感人至深。怀念儿时的游伴(一位邻居乖巧的小姑娘王一姐),他题了一阕「贺新郎」的词相赠,淡淡的几笔素描,小儿女的憨神态,即跃然纸上,留下一股甜蜜的回味。
他虽已富贵了,仍不忘贫贱的故旧,多所存问,体贴入微,这在他的家书上更很生动的表达。如何接待贫寒的求告者:先请其吃碗热粥,然后再问其来意;如何体恤童仆:想想人家的孩子,亦正如自己的孩子;甚至为了保全一座无主的孤坟,而甘愿买下一块没人肯要的荒地,以备自己他日归土,好与地下作伴,这种泽及枯骨的想法,正是仁心的高度发挥。不管他的什麼想法,总能表现出他的率真,在惯见虚伪取税的社会中,率真可算是很难得的。
耿介的操守
专制时代的衙门,具有十足的可怖性,纯良的百姓是不敢轻易进入的。身为县太爷,高高在上,为了养威,也不会轻易外出,出必鸣锣喝道,以示尊不可犯。功名与利禄相密合,就不会再想到民间的疾苦。所谓「灭门县令」,能少作点恶,已属难得,遇有灾难,掩饰之不遑,浸吞赈款之不遑,更难顾及其他。而板桥一反官场的积习,布衣草鞋,深入民间,以了解疾苦;并毫无矫情,一本其真,将所见所闻的民间悲惨事,一一表达诗篇中,以作刺骨的讽喻。他在「逃荒行」中写卖妻卖儿的悲痛,「还家行」中写一妇与前后两夫及子有间难割难舍的幽情,读来都会令人酸鼻。这些血泪文字,为痛苦无告的小民倾吐心声,是不合为官之道的,亦属练达宦情者的大忌。
他对县民的关切,虽已尽心竭力,仍感惶恐未足。在他写「范县」的诗中有两句:「县门一尺情犹隔,况是君门隔紫宸。」可以
板桥巧断赖婚案
他在地方任知县时,颇为当地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例如他任潍县的知县时,岁逢饥荒,于是大兴工赈,令豪门大户煮粥救饥,全活者甚多。传闻郑板桥於潍县担任县令时,受理一桩赖婚案,穷秀才告其岳父不守诺言,无端赖婚。
桥事先已知穷秀才的岳父是一位大地主,他令穷秀才暂留衙内,派人传唤地主与他的女儿到堂上。于是,板桥问道:「你为什麼要赖婚?」财主答:「因穷秀才养活不了我的女儿,他们不宜生活在一起。」板桥说:「原来如此,看来你的女儿确实不应该嫁给一位穷秀才。不过,你也得为你的女婿想想。这样吧!你出一千两黄金,我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保证你满意。」
财主听说郑板桥要帮他解除女儿与穷秀才的婚约,颇为高兴。他按时如数付现。板桥说:「你的女儿迟早总是要嫁人的,倒不如我给你找个乘龙快婿,这一千两黄金就算是嫁妆之资,你意下如何?」财主听了之后,眉开眼笑,连连点头哈腰说:「当然好!当然好!」
在说话之间,板桥已令人把穷秀才传了出来,当即命他与财主女儿拜堂成亲,随后双方携金而去。财主瞠目结舌,不知所措,最后哭笑不得,退堂而归。
板桥妙笔战盐商
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扭送到县衙门,要县令板桥处以重罚。
板桥一见那个小贩,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知他为生活所逼,不得不如此。于是,顿生怜悯之心,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就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盐商笑眯眯地说:「好!好!」
板桥当即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做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因板桥向以诗、书、画号称「三绝」,画的竹子和兰花,尤其名播四海。许多人都想目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宝。所以当小贩戴著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很多人围观,整个县城都为之哄动了,盐商的门堵得水泄不通,生意一点也做不成。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哀求板桥放了那个小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