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书心得一
《人生》以它所描绘出的浓厚的乡土气息、逼真的生活画面、活生生的人情世态以及主人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尤其是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令人回味不已。
故事中的高加林,他有自己的理想、感情和人生观,他不愿像他的父辈们那样,为了温饱一辈子厮守匍匐在黄土地上,他有知识、有文化,他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渴求一种新的人生。就这点来说,高加林具有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和气质创造、开拓、不满足于现状。然而,高加林的种种努力并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倒被现实给嘲弄了: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他的民办教师地位被无端挤掉,唯一能够显山露水的机会被剥夺了,他痛苦、伤心、愤懑。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的高加林,与高家庄这个落后、愚昧、闭塞的小山村是格格不入的。因此,高加林进城的心理成为必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终于踏进了城里,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一个能让他施展才干,尽情挥洒才华的天地;生活的召唤,理想的憧憬,使他干劲十足。深夜抢险救灾,不顾疲劳连夜改写报道,他切实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着,拼搏着。
高加林那蔑视世俗、自强不息的闯劲和干劲让人感动。然而他也有自身的弱点,当他看到家乡贫穷、愚昧、落后的一面时,不但没有想方设法去改变家乡的现实,反而选择了逃避现实。他认为,摆脱了家乡小山村的羁绊,到外面的世界就可以一显身手了,可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软弱自私,才致使他走过了一段遗憾的人生。
故事中的另一个容易争论的问题,就是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纠葛。有人认为高加林是现代生活中的陈世美,而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他们的分手是现实的必然。现代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大多是以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为基础。刘巧珍虽然有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温柔善良、勤劳贤惠、通情达理,而且长得俏丽,然而她缺乏知识、没有文化,与高加林少有共同言语,更谈不上志同道合,他们的爱情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牢固的,所以在爱情和事业的选择上,高加林选择了后者,这是必然的;而后来高加林和黄亚萍分手后,家乡那个曾为他爱至痴狂却又被他抛弃的姑娘巧珍也另嫁了在这双重打击下,高加林几乎崩溃了,他背着铺盖卷,灰心丧气、满腹辛酸地回到家乡。
山依旧,水依旧,桥还是那座桥,一样的景,两样的情,一曲《叫声哥哥,你快回来》荡气回肠,令人肝肠寸断,得到的失去了,失去的却永远不能再得到,那悲痛的哭声,倾诉了高加林多少的委屈,懊悔和辛酸啊!此时,一条弯曲的路在他脚下延伸,这是一条漫漫的人生路啊!他该怎样去走呢?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我们该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深思,都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人生读书心得二
再读《人生》时,已过而立之年。记得初读路遥的《人生》,刚刚读初中,彼时的年纪,只嬉笑或惋惜于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对于作者煞费苦心隐蕴文中的描写和哲思,则无法参透。当十多年后,静心再次品读,有种入身三分的浸入之感,久久无法平静。
多年来,对于人生的探究是我和身边同龄的朋友们热议的话题,但一直无法有清楚的答案。我常常会想,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人生?我的价值路遥的《人生》,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创作背景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依然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文中最后,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可谓一语中的,震撼人心!究其然,人最怕面对的是脆弱的自己,而最强大的则是内心的坚韧。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灭,此段经历会必会成为他最宝贵的财富。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记得自己当初因为一份不甘心,离开了家乡优越、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报考了中央机关。等到了大城市、挤进中央机关之后才发现,现实中的荣耀远比想象中的要骨感,而困扰却远比想象中的要丰满很多。拥挤而寂寞的都市,风光而重负的工作,热闹而孤独的生活,人生的矛盾在这里体现了极致,内心的纠结甚至后悔总是如影随形。与我有相似经历的朋友曾作过描述:回想这几年的生活,我一直是在追求理想的生活。但是,我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对于每个人来说,理想的生活却是各不相同的。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工作,却意味着要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呆在大城市的某一个角落,却意味着过着一种平民的生活;在各地出差奔波,却意味着与家人聚少离多。与以前相比,我的外表已变得朴素,内心已变得粗糙。
说实话,什么叫忙碌的不可开交,这几年算是感同身受。有很多个晚上,我和同事们都是坐在电脑边,核实各类数据、整理各种工作情况报告。很多不了解我们单位的人,根本无法理解,甚至难以置信在中央机关怎么会这么辛苦。工作压力之大,神经之紧绷,都是我职业生涯的挑战。至于逛街、美容、泡吧、看电影、旅游,尽管都不是我很热衷的事情,但感觉已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了。有那么一段时间里,我曾深深地迷茫过,甚至怀疑过自己最初的选择。
前些时日,出差时与一位老县委书记偶然聊起关于人生和人生价值的话题,他的话语朴实却有力,让我印象至深:你们这代人不像我们这代人,受过很多苦,对我们而言,特别珍惜现有的工作和条件,我们只想踏踏实实的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但你们代表着未来,有活力,有理想,敢于质疑和抗争,这些都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但你们也应正视自身存在的浮躁,摒弃浮躁,才能静心做事,未来的人生方向固然遥远,但只要明晰自己的`阶段性目标,心怀坚韧,努力的做好,享受奋斗过程也不失为实现人生价值啊!
是的,人生的道路上,幸福的目标是什么?一个身无分文的穷人说:有钱就幸福;一个忙忙碌碌的富人说:有闲就幸福;一个寒窗苦读的学子说:能放假就幸福;一个婚姻破碎的女人说:能被爱就幸福;一个双腿截肢的残者说:能走路就幸福;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说:能看见就幸福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积极心理学把这种理解和感受称为主观幸福感。不管你是通过追求什么到达幸福,所有人在这种主观幸福感中都体验到了两种共同的情绪:快乐和满足,并且这种快乐和满足不是稍纵即逝的,而是一种长久保持的并且持续对生活施加正面和积极影响的。而努力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是人生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对生命的一种赤子之情。一心努力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想获取可谓道路逼仄,天地窄小。所以,与其规定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获得什么东西,不如磨练自己做一个努力的人。志向再高,没有努力,志向终难坚守;没有远大目标,因为努力,终会找到奋斗的方向。做一个努力的人,可以说是人生最切实际的目标,是人生最大的境界。
那么,今天,明天,无论怎样,我都必须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很努力的人,然后,为了自己理想的生活而继续努力。
人生读书心得三
好久没有读什么文学类的著作了,这两天意兴突发地读起了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今天刚刚读完《人生》,不禁满怀伤感,或许是为高加林的悲剧而心痛吧,或许是为刘巧珍的愚爱而感动吧,也或许是为那个时代的不幸而惋惜吧
唉,作为同是农村出身的我,在追逐自己梦想的时候是不是更应该懂得节制自己?否则会成为高加林第二,甚至更惨吧。《人生》的确是个悲剧,明明彼此相爱的人却不能在一起,美好的爱情终究都幻化成泡影。时代的不幸在爱情的道路上让彼此相爱的人都错了位。难道世界上十有八九的爱情真的是在你寻找爱的时候遇到并不是你最爱的人,因为你最爱的人在寻找爱的时候又遇见了别人。缘分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也让有情人痛不如生。黄亚萍或许还是嫁给了张克南,刘巧珍终究是嫁给了马栓,而高加林自恃是高中生在城里兜了一大圈还是一个人回到了双水村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还丢了自己不应该丢的东西
一个小小的农村故事却包含着如此丰富而发人深省的思想。或许真的是时代的不幸吧,它把很多美好的东西都扼杀在传统的摇篮里。人生真的是变幻莫测啊,他可以给你想要的一切,也可以毁灭这一切。我想不论我们身处在什么位置,我们是不是应该时常反省反省,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我们有没有得到自己本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巧珍无疑是最值得我们同情也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作为一个没什么文化的农村姑娘,她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封建传统作斗争,为了自己心爱的人他甘愿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是的,巧珍是个美丽,大方,智慧而勇敢的女子,为了能让自己所爱的人过得比自己幸福,她宁愿把自己最爱的人让给别的女人,甚至在自己嫁给别的男人之后他还惦记着自己最爱的人,作为一个没什么文化的农村姑娘能有如此博大而真诚的心胸不是很罕见吗?她用一个农村姑娘对爱情的执着让我们明白,爱情是不能有什么奢望的,更是不能有任何非分之想的,一旦错过就真的不再了,后悔与遗憾是不会挽回一切的,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的人,迟早会在爱情的道路上摔倒,而且会摔得很重很重
我也不敢妄加定论高加林是不是个丧失良知而不值得同情人物,但是敢肯定的是高加林的确不打折扣的是个悲剧人物,他不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而去追求本不应该属于他自己的东西,过分膨胀的欲望让他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人,或许只有经过百转千回体会与刻骨铭心的教训,相爱的人才会真正的明白谁是最爱我的人,谁又是我最爱的人。
在对的时间遇到自己心爱的人,固然是人生一大幸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唯美的爱情是少之又少的,这样的罗曼蒂克或许是我们少男少女心中最美的梦吧。而在对的时间遇到不是我最爱的人但是最爱我的人也是很幸福,很现实的。而我们为什么又要苦苦追寻太多太多所谓的幸福呢?或许当我们费尽千辛万苦得到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时候,我们还会为自己找到了最完美的爱情而欣慰吗?当我们总是抱怨自己在错误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的时候,我们又有没有去想过在错误的时候遇见错误的人又是一种什么感受?
《人生》让我懂得一个人应该明白自己应该有什么而不应该有什么,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我们才不会在失去的时候而倍加惋惜,痛不如生。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懂得如何去节制欲望,抵御诱惑,用一个平常的心去生活,照样活出生活的精彩与快乐!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故事讲述了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下面是关于茶花女
《茶花女》是小仲马的成名作,而且是后来的作品所不能超越的。在这方面以及作品的题材上,我还是更喜欢他的父亲大仲马。大仲马的作品至少耳熟能详的就有《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侠盗罗宾汉》、《黑郁金香》等等,作品风格更具男人味道,不像小马的作品,有点酸酸的小资情调。
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和多角度叙述手法,先以“我”的身份叙述玛格丽特的死亡和后事,再引出阿尔芒并由阿尔芒叙述,到玛格丽特信的叙述再到朱莉的补充
一、《茶花女》的争议
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写一名名妓的故事,无论在伦理方面还是世俗见解方面都是无法让人接受的`。尽管在小说最后,“茶花女”还是为了所谓的伦理、正义,要“赎罪”,牺牲了自己的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茶花女》在当时还是不被很多人,尤其是不被社会“高层”人士所接受。小仲马为什么把原本是放荡的行为美化为“纯真爱情”故事呢?这样一部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作品为什么能够流传甚广,红极一时,也让小仲马站在了文坛顶峰呢?
疑惑的解答:在19世纪后期,唯美主义文学开始在英国盛行,与之相似的有法国的象征主义或颓废主义运动。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声称艺术与道德之间没有关联,要求艺术自律,为艺术而艺术,彻底背离和颠覆日常生活,将艺术从道德约束中解脱出来。小仲马的《茶花女》尽管与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不合,却符合了当时的这种唯美主义。所以原本是放荡的行为在脱离了一切的伦理道德,没有了一切的束缚后,也可以是纯真爱情故事。这是理性与感性的对抗,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茶花女》不被社会“正经”人士所接受,却受到许多文学大家的青睐也赢得了很多读者的原因。
二、对玛格丽特善良、纯洁的疑问
在还没有读《茶花女》这本书之前。我就已经知道“茶花女”同许多小说主人公一样,是美丽,善良,纯洁的代名词。然而刚开始看书的时候,我不以为然,她过着放荡奢华的生活,没有经济来源,靠当男人的情妇来索取金钱并且挥霍无度,我实在无法将纯洁这个词语和她放在一块儿。尽管作者在故事中夹杂了不少为她辩护的言辞,比如在刚开始的时候写她死后的落魄,没有尊严,没有朋友,连家具都要被拍卖,死前强颜欢笑,是男子的消遣之物,表面风光,内心寂寞。但是当时我觉得这些都是她自找的,因为她对那些情人也不是真心的,只是利用他们来索取金钱和取乐。如果说,之前是身不由己,被迫误入这种生活,那么在老公爵给她提供了大量的金钱并且要求她改变以往的荒唐生活时,她完全可以抽身,但是她却对那种生活恋恋不忘,回到巴黎一面背着老公爵重操旧业,一面又继续接受老公爵的金钱,让我觉得她其实骨子里就是这样一个放荡的人,并且很自私。
解答:直到后来她为了阿尔芒,为了他们的爱情,住到乡下,远离巴黎,开始新的生活并且不惜变卖家当,到最后她为了阿尔芒的妹妹,为了阿尔芒接受阿尔芒父亲的断绝关系的要求,我才明白她是善良的,纯洁的,坚强的,只是之前一直没有遇到一个真正爱她的人。
三、对阿尔芒爱情的不认同
我对阿尔芒的爱情表示不认同,与玛格丽特几次匆匆见面就爱的死去活来,见面后不久就共度良宵还认为这是种纯洁,我不能够理解。玛格丽特让阿尔芒不需要知道任何事情,只需当她的地下情人就行,在我看来这是很低下肉体的欲望,对一个人什么都不了解,单单看人家长相怎么能称得上爱呢?而阿尔芒能够接受并且还反思自己让我怀疑他这种爱情是一种虚荣心。在玛格丽特离开他时并没有去相信她,而是选择了精神上的报复。
四、阿尔芒的父亲是否是虚伪自私的
人们总说要在当时的环境社会去理解人物,在当时,和一位妓女在一起,是有失身份的,阿尔芒的父亲是那个年代的人,有这种想法不奇怪,况且阿尔芒为了玛格丽特,无节制地挥霍金钱,不务正业,去赌博,整天与玛格丽特在乡下寻欢作乐,试问哪一个父母能够允许这种事情的发生?虽然阿尔芒的父亲拿阿尔芒妹妹的婚事来“请求”玛格丽特,理由虽然荒唐,但是我还是能够体谅一位做父亲的心,行为虽然不妥当,但是还不至于不可饶恕。
解答:从当时的社会伦理方面来看,阿尔芒的父亲确实是“正义之士”,是那个社会伦理道德的捍卫者,但是当时是唯美主义风盛行的时候,如果抛去了一切的伦理道德,一切束缚,单单是从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的爱情角度看,他是自私的,因为他为了儿子的“正确”人生,不顾玛格丽特的感受,还拿他女儿的婚姻博取玛格丽特的同情,导致玛格丽特的爱情破灭,精神崩溃,他只想到了儿子,却没有为玛格丽特考虑,所以他是自私的。
五、“茶花女”悲剧的成因
1、 社会因素:当时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疯狂榨取社会钱财,那些社会有钱人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广大女子成为他们的玩弄对象,有个情人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了,以此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2、 性格因素:虽然是妓女,但是却没有丢失最初的赤子之心,善良单纯。在阿尔芒父亲苦苦哀求下,为了成全阿尔芒妹妹的婚姻,忍痛离开阿尔芒,被迫重新过着原先放荡荒唐的生活。即使在阿尔芒的精神报复下,也决不说出真相,宁愿自己痛苦也不愿违背对一个老人的承诺。
《匆匆那年》
作者:九夜茴
把《匆匆那年》放在首位,并不是想跟着热点走,而是希望通过小说为这部好作品正名。电影的时间限制,把匆匆那年拍得太匆匆,流水账的影像企图展现30万字的磅礴感情。每个角色都被扁平化,去个性化。方茴不是那个方茴,陈寻不是那个陈寻,读读小说,方能回到匆匆那年。
《他们最幸福》
作者:大冰
大冰笔下的人物从年龄上讲,可能不能被归类为青春,他们却一直活在青春里。行走、唱歌,把时间花在路上,如一个个行吟诗人。就像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上写的那样,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草样年华》
作者:孙睿
哪里有那么多大悲伤,哪里有那么多不如意,可少年情怀总是将小情绪夸张放大,一个小波折就是一个大灾难。
本书是一部描写大学生活的长篇爱情小说,以邱飞和周舟的爱情生活为主线,塑造了大学生邱飞、杨阳等个性鲜明的人物。他们颓废,但他们又是充满理想和热情的青春少年,渴望找到灵魂的出口,内心充满了善良和对未来的期待,只是与大学校园死板、程序化的环境格格不入,这才导致了他们的愤世嫉俗,以微弱的“坏”来与周围的环境相抗争。直到最后才猛然惊醒,为自己青春的面目全非和支离破碎而备觉荒凉,在此情可待成追忆时,才知道爱情和生活的可贵。
《边城》
作者:沈从文
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这是在中学课本就读到过的故事,犹如女主人公的名字一样,是一抹流动的翠绿。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作者:罗永浩
青春的主题,除了爱情,还有奋斗。从牛博网到老罗英语培训机构,再到锤子科技,罗永浩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牛逼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本书收录罗永浩2009——2014年的“人生奋斗”经历,完整展现一个理想主义者所经历的世界。除了爱情。还可以用事业来致青春。
《未央歌》
作者:鹿桥
大陆彼岸的青春故事,不仅仅只是小清新,也有厚重历史背景下情谊。
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昆明的风光民俗为小说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天真年轻的大学生,伍宝笙、余孟勤、蔺燕梅、童孝贤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平静纯洁的象牙塔内,他们彼此引为至友、畏友,有爱有怨、有笑有泪,并交织发展出一段属于青春和校园的爱情故事。除这四大主角,作者还写了一群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书中关于友谊的描述、爱情的铺陈以及对校园精神的探讨,表现了一代年轻学子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作者:岩井俊二
岩井俊二用这部小说,为青春加上了残酷一词。
故事发生在田园风景广袤幽静的彼端。默默忍受着同学欺负的莲见雄一,逐渐变得自闭孤僻。他只有在歌手“莉莉周”的歌声里寻求安慰,习惯于在“莉莉周”的网站BBS和别人交流。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他和一个叫“青猫”的ID相遇。随着倾诉的话语愈加痛楚,他们互相安慰,彼此温暖,约定在莉莉周演唱会上见面,那一晚,当莉莉周的音乐响起,在那个现实与虚幻的交叉点上,却爆发成一个残酷的青春物语……
《少年维特的烦恼》
作者:歌德
少年情怀总是诗,歌德用诗样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少年的对爱情的渴望。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年轻的维特来到一个小镇,这里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天真快乐的儿童给予他极大的快乐。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个叫绿蒂的少女,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让他倾倒;绿蒂也喜欢他,却不能予以爱的回报,她已与维特好友订婚。维特陷入了尴尬和痛苦,他毅然离开此地,力图从事业上得到解脱,有所成就,然而鄙陋的环境、污浊的人际关系、压抑个性窒息自由的现存秩序,都使他无法忍受,当他怀才不遇地重返绿蒂身边时,发现绿蒂已结婚,决定以死殉情,遂用一支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J.D.塞林格
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
这样的青春是不是很酷?青春期的你,也一定想过要逃离,逃离学校、家庭,只身面对这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