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病中疾痛,惟病者知,难与他人道,亦惟病时觉,既愈,旋复忘也。
予小子生而昏弱善病,病时呻吟,辄志所苦以自恨曰:“慎疾,无复病。”已而弗慎,又复病,辄又志之。盖世病备经,不可胜志;一病数经,竟不能惩。语曰“三折肱成良医”,予乃九折臂矣。沉痼年年,呻吟犹昨。嗟嗟!多病无完身,久病无完气,予奄奄视息,而人也哉?
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携以自药。司农大夫刘景泽摄行缮性,平生无所呻吟,予甚爱之。顷共事雁门,各谈所苦,予出呻吟语视景泽,景泽曰:“吾亦有所呻吟,而未之志也。吾人之病大都相同,子既志之矣,盍以公人?盖三益焉:医病者见子呻吟,起将死病;同病者见子呻吟,医各有病;未病者见子呻吟,谨未然病。是子以一身示惩于天下,而所寿者众也。即子不愈,能以愈人,不既多乎?”予矍然曰:“病语狂,又以其狂者惑人闻听,可乎?”因择其狂而未甚者存之。呜呼!使予视息尚存,当求三年艾,健此余生,何敢以沉痼自弃?景泽,景泽,其尚医予也夫!
[注]吕坤,明代思想家、哲学家。《呻吟语》是他探讨人生哲理的一部著作,反映出他对社会、政治、世情的体验与见解。
22.下列各项中与“而未之志也”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世所以不传也B.以为莫己若者
C.臣诚恐见欺于王D.蚓无爪牙之利
23.作者引“三折肱成良医”一语的用意是 。(2分)
24.解释作者所言之“病”的内涵。(2分)
2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作《呻吟语》的原因。(3分)
26.赏析文章最后一句:“景泽,景泽,其尚医予也夫!”(3分)
参考答案
22. B(2分)
23. 一方面说明自己的多“病”,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对自己多“病”而不能引以为戒的自责(自嘲)。(2分)
24. 作者所言之“病”是自己内心的痛苦与困惑,更是社会现实所存在的种种不足与弊端。(2分)
25. 自己所体验到的苦痛,他人难以理解,甚至在这苦痛过去之后连自己也会淡忘,因此要记下来;记下之后,带在身边用以提醒自己、疗救自己;以自身的感受和反思来警示天下人、疗救天下人。(3分)
26. (运用反复的手法,)借着对刘景泽“医予”的感激,委婉地表达出作者对《呻吟语》能有益于世人的期盼。此句作为序言的'结尾,凝聚了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无穷感慨,也传达出作者对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的不放弃。(3分)
参考译文
呻吟,是生病的声音。呻吟时说话,是生病时痛苦的话语。病中的痛苦,只有生病的人自己知道,难以与别人说清楚;也只有在生病时才觉得痛苦,病愈之后,随即又忘了这痛苦。我这个人生来孱弱多病,生病时呻吟,就记下痛苦的情状以懊悔平时不爱护自己,说要生了病要当心,不要再生病了、不久不当心,又生病了,就又记下来。世上的疾病要防备它经常复发,不能让它成为慢性病。我生了一种病,多次复发,竟然不能吸取教训。俗话说:多次折断胳膊就会成为良医。我竟然九次折断手臂了!年年感到痛苦,呻吟声就像在昨天一样。唉!病多了就没有完满的身体,病久了就没有充沛的元气。我身体衰弱,看起来还在呼吸像个人啊!
三十年来,我所记的《呻吟语》一共有若干卷,带在身边用它来医治自己。司农大夫刘景泽,善于养生,平生没有病痛,我很喜欢他。眼下我与他一起在雁门共事,各自说起感到痛苦的事。我拿出《呻吟语》给景泽看,景泽说:“我也有呻吟的话语,只是没有把它们记载下来。我们这种人的病,大都相同。你既然记载下来了,为什么不向人们公开?公开了有三个好处:医生看到你呻吟的话语,将使你起死回生;与你同病的人看到你呻吟的话语,就会去医治各自有的病;没有病的人看到你呻吟的话语,就会在还没有得病的时候小心提防。这样,你以一个人的呻吟话语警示天下,长寿的人就多了。即使你不能痊愈,也能治愈别人,这也不值得赞美吗?”我惊视着景泽说:“病中的话疯疯癫癫的,再用这种疯疯癫癫的话去迷惑世人的视听,可以吗?”因此选择那些虽然癫狂但还不是最为癫狂的话语保存下来。啊!假使我还能苟且活命,当求三年的老来之健,我的余生哪敢因为顽固难治的病而自暴自弃呢?景泽,景泽,难道你是公开地在为我治病吗?
【注释】①吕坤,明代思想家、哲学家。《呻吟语》是他探讨人生哲理的―部著作,反映出他对社会、政治、世情的体验与见解。②胜:能。专:专一。③惩:警戒。④奄奄:衰弱不振。⑤不既多乎:多,赞美。⑥矍然:惊惧貌;惊视貌。⑦艾健:艾:老。艾老:五十岁以上的老人。⑧尚:公开。
《长短经》(亦称《反经》)是一本谋略奇书,由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所著。它以唐以前的华夏历史为论证素材,集诸子百家学说于一体,融合儒、道、兵、法、阴阳、农等诸家思想,所讲内容涉及政治、外交、军事等各种领域,并且还能自成一家,形成一部逻辑体系严密、涵盖文韬武略的谋略全书。为历代有政绩的帝王将相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下面我们来看看长短经原序及译文,欢迎阅读。
原序
匠成舆者,忧人不贵;作箭者,恐人不伤。彼岂有爱憎哉?实技业驱之然耳。是知当代之士、驰骛之曹,书读纵横,则思诸侯之变;艺长奇正,则念风尘之会。此亦向时之论,必然之理矣。故先师孔子深探其本、忧其末,遂作《春秋》,大乎工道;制《孝经》,美乎德行。防萌杜渐,预有所抑。
斯圣人制作之本意也。
然作法于理,其弊必乱。若至于乱,将焉救之?是以御世理人,罕闻沿袭。三代不同礼,五霸不同法。非其相反,盖以救弊也。是故国容一致,而忠文之道必殊;圣哲同风,而皇王之名或异。岂非随时投教沿乎此,因物成务牵乎彼?沿乎此者,醇薄继于所遭;牵乎彼者,王霸存于所遇。故古之理者,其政有三: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国之政胁之。各有所施,不可易也。管子曰:“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智者善谋,不如当时。”邹子曰:“政 教文质,所以匡救也。当时则用之,过则舍之。”由此观之,当霸者之朝而行王者之化,则悖矣。当强国之世而行霸者之威,则乖矣。若时逢狙诈,正道陵夷,欲xian章先王,广陈德化,是犹待越客以拯溺,白大人以救火。善则善矣,岂所谓通于时变欤?
夫霸者,驳道也,盖白黑杂合,不纯用德焉。期于有成,不问所以;论于大体,不守小节。虽称仁引义不及三王,扶颠定倾,其归一揆。恐儒者溺于所闻,不知王霸殊略,故叙以长短术,以经论通变者,并立题目总六十有三篇,合为十卷,名曰《反经》。大旨在乎宁固根蒂,革易时弊,兴亡治乱。
具载诸篇,为沿袭之远图,作经济之至道,非欲矫世夸欲,希声慕名。辄露见闻,逗机来哲。凡厥有位,幸望详焉。
【译文】
制作车子的人,惟恐别人不富贵,没人买他的车;制作弓箭的人,惟恐弓箭不伤人,没人买他的箭。他们这样做,难道是对别人有意心存爱憎吗?
不是的,这是技术、职业促使他们必须这样做的。从这些事例可以知道,当今那些积极进取的人们为什么一读了讲纵横谋略之术的书,就盼着天下大乱;通晓了兵法战略,就希望发生战争。这也是一向就有的说法,人情世故的必然。所以先师孔子一方面深刻探究它的根本,另一方面又担忧它的弊端,于是创作《春秋》以光大王道;著述《孝经》以褒奖美德。防微杜渐,首先要有所防范。这就是圣人创作、著述的根本用意。
但是,制定一种方针、政策运用于治理国家,当这种方针、政策出现弊端时必定会出乱子。如果到出了乱子的时候,那又怎么能救得了呢?因此,统治天下,管理人民,很少听说有因循守旧、食古不化的方法。夏、商、周三代有不同的礼教,春秋五霸有不同的法规。这并不是有意要反其道而行之,而是为了用不同的方针政策来补漏救偏。正因如此,所以国家的风貌虽然一样,但治理的方法却一定不同;圣人、先哲虽然都同样圣明,但一代代帝王的名号却往往有别。这难道不是用时因地确定自己的管理方式。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顺应客观规律,以便成就自己的事业吗?在根据此时此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的时候,社会风气的好坏完全由社会条件决定;在依照以往的`经验教训治理国家时,成就王道或成就霸道,也都是由社会的发展状况决定。
所以,古人治国主要有三种方式:王道的统治采用教育的方法;霸道的统治采用威摄的手段;强同的统治采取强迫的办法。之所以要这样,各有各的原因,不能随便更换。春秋时齐国的名相管仲说:“圣人只能顺应时势而不能违背时势。聪明的人虽然善于谋划,但总不如顺应时代高明。”战国时的邹忌说:“一切政治文化都是用来匡正时弊、补救失误的。如果适合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就运用它,一旦过时了就舍弃它。”据此来看,在应当实行霸道的统治时却推行王道的教化,就会适得其反;应当实行强国的统治时却施行霸道的威摄手段则将谬误百出。如果时逢天下大乱,人心诡诈,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破坏,而要遵从先王的传统,广泛推行伦理道德教育,这就好象是等待越地识水性的人来救落水的人,请求那些尊贵的人来救火一样。好是好,可难道这符合我们所说的“通于时变”吗?
霸道是一种混杂不清的政治,也就是说,是一种黑白夹杂,不单纯用合乎道德教育的政治。这种治国方法只求成就事业,不问为什么成就;只强调总体效果而不顾细微末节的弊病。但是这种政治尽管在仁义道德上不及夏禹、商汤、周文王的德育政治,但在扶危定倾这一点上,二者却是同一的。 我担心一般的儒生被自己的学识局限,不懂得王道和霸道的区别,所以来专门阐述长短术,用以分析通变的道理,确立题目共六十三篇,合在一起为十卷,书名称《反经》。本书的中心思想是讨论如何巩固统治的根基,改革时弊,挽救国家之败局。所叙各篇,都是吸取先前经验教训的深远谋略,是经邦济世的真理。我并不想借此来哗众取宠,博取虚名。把我的见解披露出来,为的是抛砖引玉,以待后世明哲的俊杰继往开来。如果有正在其位的帝王,他能好好读读这本书,那我就深感荣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