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古今异义的格言和俗语 正文

古今异义的格言和俗语

时间:2025-05-11 01:48:31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6、勿为今日不学有来日,勿为今年不学有来年。

7、光阴易逝,岂容我待。

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9、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10、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11、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12、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13、为学患无疑,以则进也。

14、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15、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16、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17、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18、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19、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

2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1、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2、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3、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我们的'后面。

24、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5、策马前途学努力,莫学龙钟需叹息。

26、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计利用时间。

27、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28、人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29、你若需要时间,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3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31、向今天献出自己的人,没有哪一个昨天是给浪费掉的。

32、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

33、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34、十年磨一剑。

35、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金。

36、对活者的人来说,是没有明天的;死了的人则没有今天。

3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38、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3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0、时间是脑力劳动者的资本。

41、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

42、忘记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记。

43、时间是一味能治百病的良药。

44、、抓住今天,尽可能少的信赖明天。

45、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46、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47、不是虚心岂得贤。

48、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49、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50、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51、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52、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53、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在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

5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55、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56、勿为寸阴短,既过难再获。

57、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58、时间是没有声音的锉刀。

59、岁月是百代的过客,而逝去的年华也是旅客。

60、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1、人若是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62、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6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64、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6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66、不要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欲匆匆溜走的时光。

《论语》十章原文翻译

原文  第一到第九则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通假字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女 通“汝”,表示你

说 通 “悦”表示愉快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一词多义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③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因此

④ 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缘故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篇一】

一、一轮复习时间安排

第一轮复习:20xx年9月—20xx年3月初

二、语文一轮复习建议

(一)端正心态,细水长流。

不少同学认为语文提高比其他学科慢。其实语文的提高快不快,要看你确立怎样的时间范围。一星期,那或许不行;但一个月或者一学期,那就绝对不比其他功课慢。语文成绩提高慢的重要原因是在语文上投入的精力与时间远远低于其他学科。进入高三,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要多给语文一些关爱,相信它一定会“投之于木桃,报之于琼瑶”。高一高二的语文学习主要是打基础,还没有真正进行应试训练。历届高三同学都有一个共同体会:高三的专项复习见效最快。只要按老师的要求认真去做,经过一段时间针对性极强的专项训练,语文成绩一定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回归教材,重视归纳。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高考往往选教材中的主干核心知识作为考查内容,注重知识综合应用。重视教材复习是练“功”,而精练试题是练“武”,正所谓:练武不练功,到时一场空。第一轮复习一定要立足教材,积累基本功,功到自然成。

1、文言文、古诗。掌握老师点到的实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诵读并通译所有文言文,尽最大能力感知文句的节奏;熟悉18个虚词的一般用法;背诵并默写考纲要求的文段。诗歌要求背诵默写并弄清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2、现代文。重视字词“音形义”的积累;梳理文学常识;尽量地从结构、表现手法理解文章;做写作方面的积累,精美文段、名篇名人、文学形象等。

(三)建素材本,走成功路。

准备两个本子:一作文素材积累本,一基础知识摘录本。一遇到自己不掌握的语音、词语、成语、近义词、标点用法、病句识别法等都随时记录,且时常翻阅,熟记于心。每次模拟考试前都可以看一看,去去心疑,稳定心理。这些方法如能坚持半年,定可提高选择题得分。

(四)抓好阅读,促进写作。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复习决不能只做题。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谁放弃了阅读谁就放弃了语文。高三时间宝贵,建议少读或不读流行小说、青春小说,读一些中外名著快读或导读之类的辅导书籍。建议每天抽20— 30分钟浏览报纸杂志,如《南方周末》《散文》《演讲与口才》《杂文选刊》《做人与处事》《格言》《青年文摘》《读者》《书屋》《读者俱乐部》等。适当做些摘抄,为写作储备素材。

写作素材可以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但常被忽视的细节,但都必须是能给我们启发的,能震撼我们心灵的。(1)内涵越开放越好,应“横看成岭侧成峰”,能以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做人的道理,这样我们在写作时,碰上不同的话题却可用相同的材料,只需在论述时, 围绕材料和话题吻合的那一侧面展开论述便可。(2)注意素材的多样性,应尽可能涉及不同领域,古今中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3)注意素材的新颖、别致,做到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当这样的材料准备到50个左右,就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再也不会怕高考作文了。

坚持按一定规范写作,至少半月一篇习作,一定按平时所学规范写,标题如何,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行文如何等等。一篇精品,看似妙手偶得,实则千锤百炼。

(五)连练边悟,注重细节。

要做适量的考点练习和综合练习。一要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解的每个考点的解题规律、技巧,并与实际做题过程相结合,提炼出适合自己的法宝;二要养成规范的做题习惯,如用笔在题中、选项、原文重点处勾画;又如分配好各大题做题时间,掌握考试的节奏。语文的小题分值较小,同学们做题一定要注重细节、分分必争,这也丢一分,那也丢一分,合起来也许就是10分8分。很多同学会因为“书写”,丢5—10分,甚至更多。 有些同学认为练字太难了,但想一想:练好字就可以提高分数,而且还不只语文一科受益,你练不练?所以说,不能因为难就不去做。练就会有所得!

(六)亮采分点,用小标号。

如何亮出采分点?三个词语:层次、丰富、整洁。

答案有层次说明思路清晰、结构恰当,反之就是一锅粥;答案要求简炼,但丰富比写不满强;卷面不是万不得一的情况下不划掉重写,更不能涂抹,力求保持整洁。

三、知识点的复习方法

每一考点,一般都有相应的题型;每一题型,都有相应的设题原则、方法和陷阱。当然也就暗含着某些破解技巧。在高三复习阶段,通过训练,同学们要对每一考点、每一题型进行解题技巧方面的梳理。

(一)基础题目

l、字音、字形题:音、形、义结合

2、词语题(包括成语和熟语)

词语辨析:①有相同和不同语素的,重点分析不同语素。②没有相同语素的,重点分析具体语境。

熟语:注意感情色彩、使用范围、使用对象。

3、病句辨析题

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方法:①检查句子主干,看是否成分残缺。

②推敲词语运用,看是否搭配不当。

③心里默读,看是否有句式混用或语序不当。

④综合思考,看是否符合逻辑思维。

(二)科学类文章阅读题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避免在阅读过程中囫囵吞枣,切记要边阅读边标记(对重点信息如中心句、过渡句、终结句、总起句、关键词语等)。

(三)文言文阅读题

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要掌握课本古文,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1、实词辨析题代入法。通顺就对,不通则错。

2、虚词辨析题在完全不能了解、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妨分析两个词语在各自句中位置是否一样,如果一样可以归为相同用法。

3、性格归类题看清题干,利用好排除法。

4、内容归纳题文段与选项一一对应。

(四)古诗词

1、古文翻译题

翻译标准:信(准确)、达(通顺)、雅(文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①通读全句,圈定重点词语。

②保留地名、人名、官名,初译全句,理顺句子结构,难以直译就意译。

③查漏补缺,看成分是否完备, 补上不可缺少的省略成分和词语。

2、古诗鉴赏题

掌握一般理论,诗歌体裁(古体诗、今体诗 律诗、绝句)、诗歌题材(怀乡、思友、征旅、怀古等)、表现手法、语言特点、作家风格、常见意象等,要求对理论消化掌握,不能只停留简单记忆。

方法:①阅读——看有效信息(注释、题目、作家、诗眼、诗歌内容、问题提示),注意从“景”、“情”、“理”、“趣”几方面剖析诗歌。

②作答——问什么,答什么,贯彻“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有什么效果”的答题规范要求。牢记运用有关诗歌理论知识,用术语作答。

3、名篇名句默写题

注意据义识记,避免错别字,注意书写规范笔画清楚。

(五)文学类文章阅读题

①答案要点大多可以文中找到,但要注意表述与问题所要求是否一致,不能生硬套用,必须在原文的基础上变换、整合。

②注意答案健全,注意答题规范,问什么答什么。要求简练但不简单,概括又具体。

③答题时应该分点。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有两点,6分至少有3点。

④对多个问题或多个考点的题目,要分层次写出答案,最好用小标号分开。

(六)语言表述题

内容:语段压缩、语句扩展、句子仿写、句式转换、图文转换、病句修改、句子排序、修辞手法。技巧:审好题干,照章办事。

(七)作文

l、审题包括审视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语”“提示语”“要求语”,从几个方面统一立意,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语”与“提示语”往往是作文角度切入的启发点,要建立起两者的内在关系。不妨运用“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的方法找到两者的对应点。

2、构思①从大脑中探索意象、事例、古诗名言、精彩文段(教材;素材本;现实生活)②筛选,尽量做到古今中外正反点面都全。③安排顺序。

3、行文行文是重中之重,而扣题尤为重要。篇首应当在50一100字提出鲜明的观点,开门见山让读者明确无误掌握文章立意。

中间部分的扣题也必须明确,段首或者段中应该都有相关信息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文章没有跑题! 最好方法是对每段的段首都进行草拟。

结尾的扣题其实是对篇首的回应,要么是重申强调,要么是升华深化,要么是留有余韵。

4、书写①字体清晰,标点正确;②字数要求要达到,以750—800字为宜。

更多精彩文章推荐阅读: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