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关于虚假格言的思考 正文

关于虚假格言的思考

时间:2025-05-20 14:43:03

关于虚伪的名人名言大全

1、虚伪鼓动我们把自己的罪恶用美德的外衣掩盖起来,企图避免别人的责难。——英国

2、虚伪的友谊有如你的影子;当你在阳光下时,他会紧紧的跟着,但当你一旦横越阴暗处时,它会立刻就离开你。 ——培根

3、一切礼节,都是为了文饰那些虚应故事的行动、口是心非的欢迎、出尔反尔的周到而设立的;假设有真实的友谊,这些虚伪的情势就该一概摈弃。——莎士比亚

4、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力中而变成真实。——泰戈尔

5、凡是与虚伪相矛盾的东西都是极其重要而且有价值的。 ——高尔基

6、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俄罗斯

7、许多虚伪的'人用粗暴来掩饰他们的平庸;你碰撞他们一下吧,他们就像用别针扎着的气球一样,瘪了。 —— 巴尔扎克

8、真情常在,虚脾终败。 ——张养浩

9、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 ——华罗庚

10、虚伪喜欢躲藏在最高尚的思考之中。它从来企图脱离思考,因为思考能使它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高尚的美名。——埃德蒙·伯克

11、虚伪和欺诈是一切罪恶之母。 ——爱迪生

12、真理是不再会为了虚伪的羞耻而披上帷幔的,它知道自己的中的气力和光荣。——赫尔岑

13、虚伪不可能创造任何东西,因为虚伪本身什么也不是。 ——格拉宁

关于虚伪的名人名言

14、可能有虚伪的谦虚,但绝没有虚伪的骄傲。 ——朱尔·勒纳尔

15、虚伪的人为智者所轻蔑,愚者所叹服,阿谀者所崇拜,而为自己的虚荣所奴役。 ——培根

16、随便什么都比虚伪和欺骗好。 ——列夫·托尔斯泰

17、真实的暗疾是渺小,而伟大的暗疾则是虚伪。 ——雨果

18、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立在真实上,求得人生的光明,不可陷入勉强、虚伪的境界,把真正人生都归幻灭。 —— 李大钊

19、当穷神悄然进来,虚伪的友谊就越窗仓促而逃。——米尔

20、在这个世界上的众多事务中,人们所以得到拯救,并非由于忠诚,而是由于缺乏忠诚。——富兰克林

21、虚伪的真诚,比魔更可怕。——泰戈尔

22、嘻笑是虚伪的舞台,真理是严肃的。 —— 司汤达

23、虚伪的心不会有坚固的腿。——莎士比亚

24、不能凭最初印象往判定一个人。美德经常以谦虚镶边,缺点经常被虚伪所掩盖。——拉布吕耶尔

25、虚伪的谦虚,仅能搏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 ——华罗庚

1、虚伪不可能创造任何东西,因为虚伪本身什么也不是。——格拉宁

2、虚伪的逢迎是友谊的毒剂,恳切的批评是友爱的厚礼。

3、虚伪的谦虚,仅能搏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华罗庚

4、虚伪的人为智者所轻蔑,愚者所叹服,阿谀者所崇拜,而为自己的虚荣所奴役。——培根

5、虚伪的心不会有坚固的腿。——莎士比亚

6、虚伪的友谊有如你的影子;当你在阳光下时,他会紧紧的跟着,但当你一旦横越阴暗处时,它会立刻就离开你。——培根

7、虚伪的'真诚,比魔更可怕。——泰戈尔

8、虚伪鼓动我们把自己的罪恶用美德的外衣掩盖起来,企图避免别人的责难。——英国

9、虚伪和欺诈是一切罪恶之母。——爱迪生

10、虚伪喜欢躲藏在最高尚的思考之中。它从来企图脱离思考,因为思考能使它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高尚的美名。——埃德蒙·伯克

11、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力中而变成真实。——泰戈尔

12、许多虚伪的人用粗暴来掩饰他们的平庸;你碰撞他们一下吧,他们就像用别针扎着的气球一样,瘪了。——巴尔扎克

13、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俄罗斯

14、研究但是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赢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实的进步。——华罗庚

15、一切礼节,都是为了文饰那些虚应故事的行动、口是心非的欢迎、出尔反尔的周到而设立的;假设有真实的友谊,这些虚伪的情势就该一概摈弃。——莎士比亚

16、在需要面前,一切理想主义都是虚伪的。——尼采

17、在这个世界上的众多事务中,人们所以得到拯救,并非由于忠诚,而是由于缺乏忠诚。——富兰克林

18、真诚是灵魂的面孔,虚伪则是假面具。——杜普伊

19、真理是不再会为了虚伪的羞耻而披上帷幔的,它知道自己的赤裸中的气力和光荣。——赫尔岑

20、真理之所以为真理,只是由于它是和毛病和虚伪对峙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21、真情常在,虚脾终败。——张养浩

22、真实的暗疾是渺小,而伟大的暗疾则是虚伪。——雨果

23、自己的命运应由自己创造,而且应当尽对排除虚伪和坏事。——契诃夫

24、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华罗庚

25、嘻笑是虚伪的舞台,真理是严肃的。——司汤达

26、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立在真实上,求得人生的光明,不可陷入勉强、虚伪的境界,把真正人生都归幻灭。——李大钊

27、随便什么都比虚伪和欺骗好。——列夫·托尔斯泰

28、欺骗的友谊是痛苦的创伤,虚伪的同情是锋利的毒箭。——列宁

29、没有一种罪行比虚伪和背义更可耻了。——培根

30、可能有虚伪的谦虚,但绝没有虚伪的骄傲。——朱尔·勒纳尔

31、凡是与虚伪相矛盾的东西都是极其重要而且有价值的。——高尔基

32、当穷神悄然进来,虚伪的友谊就越窗仓促而逃。——米尔

33、不要虚伪地奉承民众,民众是粗俗的,不健全的,未经改造的人。他们的影响和要求中含着有害的成份。因此,对他们不应当奉承而应当教育。——爱默生

34、不能凭最初印象往判定一个人。美德经常以谦虚镶边,缺点经常被虚伪所掩盖。——拉布吕耶尔

智慧名言,人生的哲理。看懂一条。收获多多。下面是关于“名言”问题的思考,欢迎阅读。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市场上流行的各类名言词典,从理论上探讨“名言”的内涵,指出“名言”应该具备权威性、通行性、称引性、哲理性、精练性五个基本特征。文章还探讨了“名言”与“名句”、“格言”、“警句”、“赠言”等之间的区别以及“名言”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名言 内涵 基本特征

一、何谓“名言”

现在市场上出版的名言类词典比比皆是,有的不叫“名言”,叫“名句”、“警句”、“格言”、“箴言”、“格言警句”,还有的叫“引语(引用语)”、“赠言”等。翻开一看,又似乎大同小异。这些名目繁多的术语或概念是一回事还是全无关联,看来很有深究的必要。

“名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解释为“著名的话”。其中,“名”是“著名”,“言”是“话”。“话”不难理解,一般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但也可能是固定短语或固定短语的集合。何谓“著名”?《现汉》释为“有名”,而对“有名”的解释是:“名字为大家所熟知;出名。”前半句释语中的“名字”与“言”没有关系,只有后半句的“出名”大致符合“名言”之“名”的内涵。但从“著名”到“有名”、“出名”,我们依然无法判断到底什么样的话才够得上“著名”。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以下简称《规范》)对“名言”的解释是:“著名的话;常被人们引用来说理的话。”这个定义比《现汉》进了一层,其后半部分可以视作对“著名”的进一步说明,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指出了名言“常被人们引用”,二是指出了名言是“用来说理”的。其中,“用来说理”是名言的功用,而“常被人们引用”至为重要,它是构成名言“著名”的必要条件,反过来说,名言的“著名”程度实际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称引率。

著名语言学家陈原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引语”或“名言”词典的随想》(1988),一篇是《论名言》(1997)。他在《论名言》中开宗明义,给“名言”等下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名言、警句、箴言、嘉言、格言、谚语、引语……所有这些具有微小语义差别的称呼,在社会语言学某一层面上,却通通表达了同一种语言现象……那就是一种浓缩了的思想片段、一种纯化了的或结晶了的论点,或者一种具有普遍意义、普遍价值的超时空信念……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社会公众的筛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这许多语言材料称为‘引语’的缘由。名言、警句——所有称之为引语的——这些语言材料,是一种语言结晶体。”“浓缩了的思想片段”、“纯化了的或结晶了的论点”、“具有普遍意义、普遍价值的超时空信念”虽然不是语言学、词典学的定义,但却非常精辟地道出了名言的真谛:“名言”的“言”并非普通的话,而应该是一种“思想片段”、“论点”或“信念”,“名言”的“名”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著名”,而应该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同时,陈原还指出了“名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浓缩”、“纯化”或“结晶”——简言之,高度的概括性或凝练性。我们基本赞同陈原的看法,但不完全赞同他所说的“超时空”,因为不是所有的名言都具有超时空的特点,有些名言明显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名言未必为其他民族的价值体系所认同;有些名言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反映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核心价值观的名言也未必为后世的社会认同。

综上所述,我们试做如下归纳:“名言”是在一定时期内流传很广,包含一定的价值观并经常被人们称引的话。

二、“名言”的基本特征

我们认为,“名言”要成为“名言”,更准确些说,在一定时期内能被大家公认为“名言”,应该具备五个基本特征:

(一)权威性。指的是名言所具有的社会认可度或社会影响力,它所内含的核心论点符合社会公众的'普遍认识或普遍价值观。汉语有一个成语,叫“引经据典”,引经据典的目的无非是增加话语的分量,表明自己的论点并非平空杜撰,而是合于圣人思想的。那么,引证名言的目的自然就是要向人们表明自己与权威人物、权威典籍的“思想片段”不谋而合。绝大多数名言出自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德高望重的政治家之口,会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名言就是名人之言。毋庸讳言,名人(包括著名的典籍)的话尤其是名人充满哲理的话更易于成为名言,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但是这样的“名人”必须是对人类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名家,同时名家所说的“话”必须符合人类的普世价值观,代表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相比之下,普通百姓的言语能够获得名言身份的概率微乎其微,即便其中包含了很多深刻睿智的思想。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名言,并非出于名人之口,但后人一定将其附会于某个名人,才觉得够分量和权威。比如,中国有一副著名的劝学

(二)通行性。指的是名言在一定时期内为社会公众普遍接受、引用的程度。这是判断名言之“言”是否“著名”的依据。从“言”到“名言”,有一个社会公众逐步认可的过程,运用社会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应该可以算出很多名言认可度。从未在世上通行的言论不能称为“名言”。但如果仅仅这样表述,那未免失之片面,将“名言”与“流行语”(这里指流行的言论而非流行词语)混同了。流行语尤其是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在某个时段和特定范围内空前流行,被人们大量引用、复制和仿制,但像大浪淘沙一样在很短时间内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相比于流行语,真正称得上不朽的名言则大都具有陈原所说的超时空特点,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和社会公众的筛选”,也就是说,名言能够通行于不同的历史阶段,通行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度。更进一步说,名言一旦成为“名言”,它就不再为某个创造它的个人、民族或国家所有,而成为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和文化财富,它所包含的思想或论点也就成为了人类普世思想和普世价值观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