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笑谈》教学反思1
本次教学过程,收获和问题都比较多。
《动物笑谈》语文七上第五单元第二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共3050字。学生是刚刚升入初中的新生,这对学习习惯,阅读能力与方法等,都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因为《动物笑谈》这篇文章,是初次选入教材,几乎找不到任何现成的设计。只能自己独立解读教材。因此在上课之前,我将这篇文章读懂,读透,读出深意和新意。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探求阅读指导方法,力争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表述,让学生通过这节课,运用这些方法能够真正读懂文章,并且能够迁移运用。教学设计的创意体现在,充分理解新教材特点,以“阅读提示”和“书旁批注”为阶梯,以学法指导为路径,以“理解文意”和“学用语言”为训练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阅读,高效阅读。
学生在我看似随意,实则很用心的开课环节调试下,慢慢放松了心情,真正进入了课堂之中。在课堂学习、训练活动中,一次次争锋,一次次展示,生成无数动人的精彩。但是教学设计环节过多,详略处理欠妥之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点评引导不够精准,激励性和指导性还不够。
《动物笑谈》教学反思2
一、本课的设计思路:
本课属于自读课文,我的思路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本课的学习,知道本文的语言特色,即幽默诙谐风趣,并且通过精彩语句的赏析领会人物形象及作者作为科学工作者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老师作为向导,引领学生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二、本课的亮点:
1、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阅读方法。听说读写全面涉及到,特别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把握。在默读过程中,下达要求明确,学生默读目标明确。问题的设计有梯度,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2、重点词语在课堂上就训练掌握,争取当堂解决。
3、学生在以前训练的基础上已经学会了如何做批注,并且掌握了做批注的技巧,这是值得我欣慰的,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更重要。
三、本课的缺点:
1、导入的时候有点生硬,图片选的还不错,但是没有与学生有一个很好的沟通交流,交流显得生硬。
2、词语没有区分开重点是注音还是解释。
3、学生在默读的时候老师应该保持安静,给学生一个静心的空间。
4、在进行赏析的时候,老师重复的话语有点多,学生说得好的就不要再重复了。
5、最后总结的时候,老师说的多,应该设置一道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来讨论回答。
《动物笑谈》教学反思3
《动物笑谈》,是奥地利生物学家、鸟类学家劳伦兹写的一篇有关研究动物的文章。
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首先引领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开篇作者就点明“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让人不由自主的联想到题目中的“笑”字,然后引领学生分析题目“笑”的含义,在这里作者不是讲述动物的趣事,而是讲观察者自己在研究动物时的趣事。
本单元训练的重点之一是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接下来让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环节,学生通过速读课文,理解了课文讲述了四个场景。通过让学生概括每一个场景,使学生既明确了文章讲述了四个有趣的场景——做有关小鸭子的科学实验,为了换回皇冠大鹦鹉模仿大鹦鹉的鸣叫,大鹦鹉恶作剧的咬断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并整齐的各排一队,把母亲织毛衣的毛线缠到门前的.柠檬树上;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对题目的“笑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设计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品味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我让学生从四个场景中选择幽默风趣的语句加以品析,体会作者优美而生动的笔触,细腻又传神的描写。如写换回大鹦鹉的场景中,这样写道“只要想想用老法子杀猪时猪的嚎叫,再用扩音器放大几倍就得了”。“我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这些饱含深情又生动活泼,科学严谨又不乏幽默的语言,给读者带来快乐的同时,又撩拨着读者内心最柔软的琴弦,唤起读者和作者的共鸣,那就是对动物朋友的敬意和同情。
《动物笑谈》教学反思4
整节课上完后,我自己感到非常轻松,课前的紧张害怕一点也没了,仿佛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忘记了自己是教师还是学生的一员。
这节课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学生们那天真无邪的求知面孔和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堂上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的差异,使我能在课堂中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并根据他们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我在这节课上做得比较好的是:
(一)在课的内容安排上,由于导入部分的“兔子舞”时间较长,而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长时间的跳动会使他们在体力上跟不上,如果直接加上下一个游戏效果一定不好,因此在这中间我设置了一个松弛活动(高人、矮人),使学生在各方面有了适度的调整,这样更有利于下一环节的开展。
(二)整堂课的时间安排的较合理。
(三)这堂课我利用了情景教学,把学生带进“森林”里和动物们一起玩耍,利用水平一学生较强模仿力的特性,让他们模仿各种动物效果较好。学生根据自己平时所看到的动物的不同形态、动作进行模仿,非常的形象。整堂课就在“玩中学、学中乐”的气氛中进行着……
然而我一直觉得作为体育教师不仅是要上好一堂课,还应多与学生接触,发现他们的能力,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教师,什么样的情感交流……因此,在许多方面我更需要向前辈教师们虚心学习,努力争取进一步的提高。
《动物笑谈》教学反思5
《动物笑谈》同样是部编教材新入选的课文。这是奥地利生物学家、鸟类学家劳伦兹写的一篇有关研究动物的文章,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在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想到了这篇课文的两个特点——科学严谨的表达和风趣幽默的语言——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体现。
通过比较,分析作者在写“水鸭子小凫”和“黄冠大鹦鹉可可”的时候,是通过什么方法让读者了解这两种动动物的?
本文首先是一篇科学研究报告对水鸭子小凫的研究,通过概括课文内容可以理清楚,完全符合科学研究中“发现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而对大鹦鹉可可的研究,则主要是通过观察法,记录和描述他的行为方式,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可可在记忆力、逻辑思维和想象力上的出色表现,来得出这种的智商是多么出众的结论。
我很少笑话动物,有时笑过,后来总是发现其实笑的是自己,或者也是因为动物的某一种滑稽相很像人才笑的。我们总是站在关猴子的笼子前面笑,但是当我们看见一只毛虫或蜗牛的时候,就不觉得那么可笑了。如果我们觉得公雁鹅追求雌鹅时的举动滑稽得不得了,那是因为我们自己在恋爱的时候,也一样地做过许多荒唐事啊。
凡是有经验的观察者都不会随便取笑动物的奇行异相。我每次看到那些去逛动物园或水族馆的人,站在一只因为演化的关系而变得奇形怪状的动物面前大声嘲笑的时候,就觉得生气;我认为他们其实是在嘲弄一些神圣的东西——生命的来源,创造和造物者之谜。我一点也不觉得变色蜥蜴、或是河豚、或是食蚁兽的样子有什么可笑的,每次看到它们,我心里就会升起一股惊奇的敬意。
不过,我也笑过一些出其不意发生的趣事,虽然这样的笑声本身和我刚刚提到的那些人令人生气的笑声一样愚蠢。我初次得到一种叫“periophthalmus”的两栖鱼时,就曾经大笑过:因为其中有一条鱼忽然从缸里跳了出来——不是跳出缸外,而是跳到缸沿上,一面转过它那哈巴狗似的脸,一面动也不动地用它那大而突出的眼睛凝视着我。
想想看:这是一条真正的鱼,有脊椎,有鳃,有鳍,却像金丝雀一般“坐”在缸沿上,又像某些有地域观念的动物一样把头正对着你,实在是太不像鱼了。尤其滑稽的是,它还用两只眼睛看人,即使是鸟类,也不作兴这样两眼瞪物的;猫头鹰就是因为这一点特别,才总是在故事里以“智者”的姿态出现。不过当时这条鱼的模样之所以引人发笑,也是因为它像人而已,与它本身的形象无关。
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妙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他们在和有高度智慧的鸟或哺乳动物打交道的时候,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所以,实在不能嗔怪有些外行人批评: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经。如果不是因为我出了名的无害于人,大概老早就给关进疯人院了,等我说过一个小故事之后,你就明白为什么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了。
有一段时期我正在做有关水鸭子的实验,想要解释存在我心中已久的疑问。疑问是这样的:刚刚从人工孵卵器孵出的小雁鹅,总是把第一个碰到的生物认作是自己的母亲,并且一心一意地跟随着她;但是水鸭子就不同了,凡是由人工孵卵器养出的小凫,总是极其羞怯,难以接近,每次一出壳,就赶紧逃开,躲到附近的暗角里不肯出来。这是什么缘故呢?
记得有次我把一堆水鸭蛋拿给一只麝香鸭代孵,小凫的羽毛一干,也是马上就逃走了,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它们抓了回来。又一次我让农场里的一只胖大白鸭代孵,那些小家伙却高高兴兴地跟在她后面,好像她是它们真正的母亲似的。我猜想关键一定在母鸭的叫声上,因为从外表看来,不管是那只家养的白鸭还是麝香鸭,都和真正的水鸭长得大相径庭;不过白鸭的叫声却和水鸭一样——这是因为农场的家鸭原是由野鸭驯养而来的,在这段驯养的过程之中,野鸭羽毛的颜色和身体的形状都已大变,但是叫法却还保持原样。
我因此得到一个颇为清晰的结论:如果我要小凫跟着我走,我得学母凫一样叫才行。“他在脖子上挂个铃铛,嘴里发出哞哞的叫声,小牛就以为他是母牛。”布什的诗句正是这种情况的最佳写照。
于是我立刻着手去做这个实验。就在复活节后的第七个星期天,我把一窝待孵的水鸭蛋放在人工孵卵器里。小凫一出壳,羽毛刚干,我就学着母水鸭的叫声,不停地唤着它们。果然,这一次这些小鸭子一点也不怕我,它们信任地望着我,挤成一堆,听任我用叫声把它们带走。我的猜想因此完全得到证实:新出世的雏凫只对母凫的叫声有本能的反应,却不知道母亲该像什么;只要会像母鸭一样叫唤,不管是只肥胖的北京鸭还是一个更胖的人,都成了它们的母亲。
不过,这个代替物却不能太高。在实验开始时,我原和小鸭子一样匍匐在草中,后来我逐渐换成坐的姿势。可是,等我一旦站起来试着带它们走,它们就不动了;它们的小眼睛焦急地向四周探索,却不会朝上方看,没有多久,就像被弃的小鸭子一般,发出细细的尖叫,哭起来了。因此,为了要它们跟着我,我不得不蹲着走,这自然颇不舒服。尤其糟的是,做母亲的水鸭子得时刻不停地叫唤,只要有半分钟的时间忘了“呱格格格,呱格格格”地唱着,小凫的颈子就拉长了,和小孩子拉长了脸一样。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这真是值得大哭特哭的理由呢!
小鸭子和雁鹅不同,小鸭子对母亲的'需索不休,带它们真是累人的差事。想想看,我不但得蹲在地上爬行,还得不停地嘎嘎地叫,这真不是好玩的。
不过为了探求真理,也只好忍受这种考验了。所以,那个星期天,当我带着那群小鸭子在我们园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而心中正为它们的服从而暗自得意的时候,猛一抬头,却看见园子的栏杆上排了一排死白的脸。
这自然是一些外地来的观光客,他们大概为眼前的景象吓得呆了,因为他们只看到一个有着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的叫声——至于那些小鸭子,那些叫人一看就明白原委的小鸭子,却完全不露痕迹地藏在深深的草里,你叫那些观光客怎么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呢?
穴乌的记忆极好,任何东西只要捉过它们一次,它们就终生不忘,而且还会彼此示警,群起而攻之。我的园里养了很多穴乌,每次要在小鸟身上系上锡环以便辨识,就要伤许多脑筋。每次我把小鸟从巢里取出,总不免被成年的穴乌撞见,不一会儿,我的身边就飞满了吵嚷愤怒的大鸟,这对以后我和它们之间的交往,自然妨害甚大。
我该怎样才能使它们不把我当敌人,一见我就避开呢?答案很简单:化装。但是化装成什么呢?我忽然想起每年12月6日为了庆祝圣尼古拉和魔鬼的大节里所穿的鬼装,它们现在正躺在阁楼里的一个盒子里,拿出来真是方便得很。那是一套华丽的、全黑带毛的鬼装,不但如此,还有一个面具可以套住整个头部,有角,有拖在嘴外的舌头,还有一条非常长的尾巴。
如果在一个可爱的6月天里,你忽然听到一栋高房子的屋顶上,发出一阵可怕的吵声。你抬头一看,却是一个有角、有尾、张牙舞爪的撒旦,从一个烟囱爬到另一个烟囱,热得连舌头也掉了出来,身边还有一堆黑鸟,发出刺耳的尖叫,紧追不舍,真不知你会怎么想?
大概不会猜到这个魔鬼是在用钳子给小鸟上锡环吧?那天一直到我把工作做完,才发现村里的大街上已经挤满了人,他们惊愕的神情与那堆观光客在栏杆上的表情一样。如果这时我把衣服脱掉,再向他们解说一番,相信他们会明白原委;但是这样做那些鸟就会认得我了,失了我化装的原意。所以我只友善地向大家摇了摇尾巴,然后很快地从阁楼的天窗消失。
第三次我差点被送进疯人院里,这得怪我养的那只黄冠大鹦鹉“可可”了。那年复活节前几天,我花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买下这只漂亮而温驯的鸟。过了好几个礼拜,这个可怜的家伙才渐渐从它长期禁锢所受的精神虐待中恢复过来。最初它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不受脚链的约束,可以随意行动;看到这只骄傲的大鸟坐在树枝上想飞却又不敢飞的模样,真叫人觉得可怜。不过最后等它克服了这种心理障碍时,它马上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起来,并且对我恋恋不舍。
晚上我们通常把它关在屋里睡觉,早晨一放它出来,它总是迫不及待地去找我。它聪明得很,不要多久,就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我了:首先它一定飞到我的卧房窗口,如果我不在里面,它便会去养鸭子的水塘里。只要是我早上要做例行检查的地方,它都会一一找到。这种追寻对它而言并不是没有危险,因为它如果找不到我,就会越飞越远,有好几次迷了路,回不了家。因此,我的助手都知道,凡是我不在家的时候,就根本不把可可放出来。
6月里的一个周末,我从维也纳坐火车回艾顿堡。因为天气好的时候,周末常有别的地方的旅客到艾顿堡来游泳,所以和我一起出站的人很多。我才走了几步,忽然看见前方有一只大鸟,在离地相当远的空中缓缓而飞,它的动作非常之慢,时而振翅时而滑翔。一时之间,我完全不能确定这到底是哪一种鸟,说它是秃鹰,未免太重;说它是鹳,又不够大,而且鹳在飞到这般高度的时候,颈子和腿应该还看得见才对。这时,它忽然歪斜了一下。落日的余辉照在它巨大的翅膀底部,就像夜空因为星星而发光一般,我看出来这是一只白鸟——老天!这不是可可吗?它的翅膀稳定地动着,不是很清楚地表示它正要去做长途飞行?
我怎么办?该不该喊它一声呢?对了,你听过黄冠大鹦鹉的鸣声没有?假使没有,只要想想用老法子杀猪时猪的嚎声,再用扩音器放大几倍就得了。如果一个人用尽全身之力,把嗓门憋得尖尖的,发出“哦——啊”的叫声,虽说比不上大鹦鹉的气势,听起来也蛮像了。从前我曾试过这样喊它,每次它都听话地回到我的身边,但是它现在飞得这么高,肯不肯听话就不知道了,因为鸟通常不喜欢直直地从上往下飞的。到底叫不叫它呢?那一刻真叫我为难呀,如果我叫了,它竟然理也不理地飞走了,我怎么向旁边的人解释?
不过我到底还是叫了。我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可可伸开了翅膀迟疑了一会儿,然后敛翼俯冲而下,只一下就停在我伸出的手臂上了。真是谢天谢地,我总算松了一口气。
又有一次,这只鸟的恶作剧把我吓了一大跳。我的父亲那时已经上了年纪,他最喜欢在我们房子西南面的阳台上睡午觉。我虽然很不赞成他在强烈的阳光下晒着睡觉,他却不肯让任何人改变他的老习惯。一天又在他睡午觉的时候,我忽然听见他在阳台上像个大兵似地大声咒骂起来。我连忙赶去,只见这位老先生弯着身子,蹒跚地走过来,两手紧紧地围在腰际。
“我的天啊,你是不是病了?”
“没有,”他生气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只是那个混账东西在我睡觉的时候,把我裤子上的扣子全咬掉了。”
我跑到犯罪现场一看,果然,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袖子上的扣子做一堆,背心上的做一堆,另外,一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做一堆。
这只鹦鹉还有一样好把戏,可以跟猴子和小孩子的丰富想象力比美,也许是因为它对我母亲的热爱而触动了灵机吧。夏天里,我的母亲只要在院子里坐,总是一刻不停地织着毛衣。可可似乎很清楚那一团团柔软的毛线是干什么用的,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它总是蹿得高高的,然后就绕着我们屋子前面的柠檬树有规则地打起转来。要是没人在那儿打断它的好把戏,它就把整棵树都缠上鲜艳的毛线,叫你怎样也没法子再解开来。我们家的客人常常会在这棵树前一站半天,想不出我们为什么把它打扮成这个模样,也不知道我们是用什么法子把毛线缠上去的。
这只鹦鹉对我母亲真是一往情深,它热烈地追求她:在她的身边用各种古怪的姿势跳舞,一下子把它漂亮的冠毛打开来,一下子又合上;而且无论她到哪儿去,它都跟着;如果她不在,它一定像初来时找我一样,孜孜不倦地去找她。
我的母亲一共有四个妹妹,一天,我的姨妈们和好几个相熟的老太太一起在我们家的走廊上喝茶。她们围着一张很大的圆桌子坐着,每人的面前都有一盘才从园里采来的新鲜草莓,桌子的中央放了一浅碟很细的糖粉。这只鹦鹉,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打外面飞过,偶然看见我的母亲正在里面主持茶会,才一转眼,它就已经俯冲而下了。走廊上的门虽然很宽,却比它张开的翅膀窄,它大概想象平时一样,一下子就停在我的母亲面前。
这一次,却不那么简单了,等它好容易落到桌子上,才发现原来四周都是陌生的面孔,它想了一下,然后突然跳起来,像个直升机一样掠过桌面,一转身就不见了。碟子里面的糖粉经它这么一来,也跟着不见踪迹,桌子的四周却坐了七个涂满了糖粉的老太太,脸上像麻风病人一样白得像雪,每个人的眼睛都闭得好紧,实在是“美”极了!
《动物笑谈》课文讲解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科普作品,作者是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获得过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篇文章就是他动物行为学日常研究的真实记录。文章所选的几个场景都十分有趣,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注意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风趣的笔墨下包含着的对动物、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作者豁达洒脱的个性。
文章文笔幽默风趣。开篇作者就点明“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题目中的“笑”字,不过,在这里作者不是讲动物的“趣事”,一个关联词语的运用把逗笑的主角锁定在“观察者自己”,其实也就是作者本人。为什么会是自己呢?原来研究“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方法怪诞不经”,“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了”,真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接下来,作者用生动活泼的笔法讲述了四个有趣的场景。前两个详细,后两个则比较简略,但都很有趣。可以让学生在默读、圈点勾画的基础上,梳理一下文章的脉络。
第一个场景是作者做有关小鸭子的科学实验。他学着母水鸭的叫声,在地上屈膝爬行,带领小水鸭前行。科学研究需要反复实验,两次给小水鸭找妈妈的过程显示了作者的探索精神,而实验过后的分析更为重要,“我猜想关键一定在母鸭的叫声上……我要小凫跟着我走,我得学母凫一样叫才行”,为下文作者看似怪诞不经的行为(充当鸭妈妈)做了铺垫。
除了实事求是地记述故事,作者还略带自嘲地描写了在外人看来十分可笑的场景:一个“有着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他“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的叫声”,看到如此怪异的情景,谁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呢?难怪那些观光客会“吓得呆了”,会露出“死白的脸”。做实验有疑问,这是科学研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作者把他的疑问和研究过程娓娓道来,既是科普作品所承担的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责任,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给人以亲切感。
另一个场景是作者在公共场合,为了唤回皇冠大鹦鹉,模仿大鹦鹉的鸣叫。关键是这种鸣叫实在跟“杀猪般的嚎叫”很像,作者着实为难。这里的详细描摹既客观地介绍了鹦鹉叫声的特点,又表现出人要模仿这种叫声的难度之大。作者心里的犹豫、顾忌,使读者感同身受。在公共场合,发出这样的叫声确实是件令人为难的事情。但为了大鹦鹉不走丢,作者还是“用尽全身之力,把嗓门憋得尖尖的,发出‘哦———啊’的叫声”,结果,“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作者为动物着想、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让人敬佩。
另外两个场景写的是大鹦鹉的故事。这只特别活泼、爱做恶作剧的大鸟,惯于恶作剧,曾经咬掉老教授身上的扣子,把它们整整齐齐地各排一堆,还把鲜艳的毛线缠到门前的柠檬树上,实在是可气又好笑。作者用生花妙笔,把这些故事记述得多么有趣!读来实在是一种巨大的享受。
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精彩语段,学习文中准确严谨而又传神生动的笔法,体会行文的活泼又不乏幽默的特点。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一是叙述清晰干净,不拖泥带水;二是注重细节,写来十分传神;三是生动活泼,富于幽默感。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加以体会。
学习这篇课文还要体会劳伦兹对动物、自然的挚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对本文中这些精神价值的感悟,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从本文文本出发,在字里行间感悟到其中的精神内涵;二是受到文本的激发,从而热爱自然,关爱生命,乐于认识其奥秘。
文章自始至终饶有趣味,读来亲切自然而又意味深长。人和野生动物之间竟然能够建立起如此打动人心的友谊,这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文章表现出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科学精神。尤其是作者与动物之间平等共处的心境,对野生动物的尊重和热爱,甚至不惜为它们作出巨大牺牲的精神,更是值得称道。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许本文能够启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这一话题有更为深入的思考。
《动物笑谈》读后感1
我读了《动物笑谈》后,对科学工作者们进行研究时,那种忘我的,放下人的尊严的崇高精神感到无比敬佩,同时也对作者起了兴趣。
在他游泳回来,出了火车站,却意外地看到了可可。可可正在飞行,眼看就要飞远了,作者无奈之下只得学了一声鹦鹉叫,这下他又出丑了,周围的人都像看疯子一样看他。
我认为,这正是作者得独特之处,他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这一切。我们也要这样,不论面对怎样的窘境,始终能积极、乐观地去面对。这是作者告诉我们的另一个道理。
作者在文中,第一次做有关小凫的实验时,为了验证他的假设,就学母凫叫,还匍匐在草丛中,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而正在此时,一群从外地来的观光客看到了他这副样子,都被吓呆了,这使作者十分尴尬,这是他第一次出丑。
如果是常人,在遇到这种情况后,肯定是“家丑不肯外扬”。而作者在事后,反而用幽默的语言继续了下来,透露着他的自嘲,令人发笑。
《动物笑谈》读后感2
我的童年趣事犹如天上的繁星,让我采摘一颗最亮的“星星”送给大家!
在我四岁的时候,济南的舅舅带我和爸爸妈妈去济南的动物园玩。我们先看到了一只孔雀在笼子里面傲慢地走来走去,我问道:“妈妈,这只拿着扇子的大鸟是什么呀?”妈妈微笑着对我说:“傻孩子,那是只孔雀。”身旁的舅舅把腰都笑弯了。
我们继续往前走着,我看见了铁栅栏里的大象,喊道:“妈妈,快看啊,这张桌子这么大,它还会移动哪!”妈妈的嘴笑得弯成了月牙,说:“子健,你也太搞笑了吧,那是只大象。”我逗得爸爸笑得前仰后合。
我们又进了一个小海洋馆,里面的鱼令我眼花缭乱,有铅笔鱼、小狗鲸、地图鱼……铅笔鱼又细又长,真是很像一只笔;小狗鲸是世界上最小的鲸鱼,名字上有狗字,但是比狗小多了。这时我指着一条地图鱼说:“这块土怎么漂在水中呢?”妈妈说:“这是一条热带鱼,名叫地图鱼”。这时,再看爸爸、舅舅他们早已笑得热泪盈眶,找不到北了。
童年的趣事让我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我的小脑袋里总是装满了“?”。
《动物笑谈》读后感3
从前,在一个郁郁葱葱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活泼机灵的小动物。它们整天吃呀,喝呀,玩呀,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不知什么时候,森林里来了一群“捣蛋鬼”。
他们毫无节制地砍伐树木,建造工厂。小动物们从此失去了往日的欢乐。它们的生活环境起了变化,喝的是污染的水,呼吸的是浑浊的空气,它们一个个有气无力地躺在地上,以前的活泼机灵消失了。不久,“捣蛋鬼”们又向它们发起了进攻,肆意捕杀。不仅用它们的皮毛赚钱,还把它们当美味佳肴。小动物们死的死,逃的逃。
后来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所剩无几了。清澈见底的小溪变得浑浊不堪,清新自然的空气变得乌烟瘴气,湛蓝的天空变得灰暗无比。可是这些“捣蛋鬼”却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光荣的.事情,可他们谁知道自己在毁坏自己的家园啊!他们的行为使一个个弱小的生命离我们而去,他们的行为使一片片森林失去了生机,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八个字的深刻含义呢。
终于有一天,“捣蛋鬼”们受到了大自然给他们的“馈赠”,洪水泛滥,沙尘暴的侵犯,野生动物的快速灭绝,病毒的肆意泛滥……这一切的一切不仅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他终于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于是,在各地掀起了绿化大地的热潮。原先那稀稀拉拉的山坡上又呈现出了一片生机,小动物们又回来了,它们又像以前那样在这美丽的树林里吃呀,喝呀,玩呀。你看,它们都开心呀!它们又笑了,那笑声在整个树林里回荡着……
《动物笑谈》读后感4
有一次,我问妈妈,小狗会笑吗?我怎么从来看不见它朝我笑呢?妈妈回答我说:“应该会吧,只是你没有发现!”
为了发现小狗的微笑,我就用心观察起来。我家的小狗从来不吃我们吃剩的东西,爸爸特地给它买了狗粮。我想它吃狗粮的那一刻,不就像我吃上肯德基的时候一样,它一定会笑的。于的,我特地喂狗粮它吃,看它有什么表现。我把狗粮放在我的手心,把它伸到它的小嘴前面,让它享受他的美味。小狗张大眼看了我一眼,舌头轻轻一卷,没见它的咬嚼,狗粮早已下肚,它又抬头看着我,等待我继续给它喂。那表情就是一种期盼,不长的尾巴不住的摆动着,但看不出它的高兴与喜悦,更不说是笑了。于是我想,小狗吃东西是不会笑的。
于是,我又用另种方式来试探,小狗最爱玩,什么球啊、钱绳啊,甚至是鞋子都会是它的好玩具。于是我就抛球小狗接球,它兴奋地跳着奔着,有时你不配合它,它还会拼命朝你大叫,摇头晃脑,来回奔波,一会就气喘吁吁。嘿,还是那样坏坏地看着你的表情,它怎么还不笑呢?
我就带它出去玩,出去溜跶是小狗的又一项最爱。只要说声“我们出去”。它就听懂了你的话,一奔一跳冲到门前,用它的前爪推开门,迫不及待地开路了。那个跳得欢啊,简直是脚底装上了弹簧。我仔细端详它的表情,似乎没有发现什么异样,只感觉到它的专心投入,全心贯注沉浸在玩闹的世界里。我想它现该笑了吧?
我把这些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小狗的笑,不是通过脸上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它的动作体现的。它摇头摆尾,它亲你蹭你,都是在笑,这你还看不出来吗?”哦,我明白了,原来,小狗的表现有时候比我们直接,但有时候也比我们含蓄。读懂了小狗的笑,我会更加好好照顾你。
《动物笑谈》读后感5
一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动物笑谈》。文章主要讲的是:孔子三十岁时已经远近闻名了,但是他还是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洛阳,拜老子为师,他谦虚好学,每天不离老师左右。
读了这篇文章,我十分佩服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他都已经三十岁了,也成为名人了,还要去洛阳拜老子为师。可是现在有很多人,一出名就会骄傲自满,不求上进,只知道贪图安逸。在去洛阳拜师的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最后终于来到了洛阳,他的毅力多么顽强呀!见到老子以后,他每天不离老子左右,有不懂的问题就会问他,真是不耻下问。和孔子相比,我还相距甚远呢!每次练小提琴时,妈妈都会给我指出毛病,我也会注意,但是每当练完一遍我就会坐下来休息,妈妈经常提醒我,可我总是不在意,总觉得自己已经练得挺好的了。现在想想,其实我还差得远着呢!
我现在每天晚上都要练快板和小提琴,虽然很累,但我不肯放弃每一项特长,因为这两项特长我都很喜欢,以后我会努力把它们都练好。在生活中,我也能做到不耻下问。读课外书的时候,我有不懂的词就会问妈妈,妈妈也会耐心地给我解释。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学习孔子,做一个谦虚勤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