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中生见面时打招呼总喜欢问一句“作业写完了吗”。其实,这是中国高中生课业负担繁重的表现,也是一种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中国很早就是个应试社会,也是个教育大国;但没有几个朝代的“赶考”是深受欢迎的,当今政府提出的“减负”,实际上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学生们见过面后“作业做完了吗”的问候方式就成了中国教育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然而,当素质教育越来越盛行,当西方教育方式不断冲击我的传统教育的时候,“作业做完了吗”的问候方式,有可能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是要保护还是摒弃呢?
——余思
在中国,隔了多年没有见面的朋友见面时总爱说“你还是老样子”。其实,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也是一种质朴的表达艺术。中国幅员辽阔,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高原,有丘陵,有盆地,有大江,有湖泊……自古以来,万水千山阻隔了人与人的直接联系,一句“你还是老样子”表达了彼此一直关心着对方。容颜易老,听到这句话,不但缓解了多年不见的尴尬,又加深了彼此的感情。然而,在通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你还是老样子”的问候方式可能成为“过去式”,我们是应该拯救还是应该放弃呢?
——龚毓芝
中国人每逢春节总喜欢燃放鞭炮,其实,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表现,也是庆祝节日的.一种方式。燃放鞭炮是中国的一种传统习俗,相传是人们为了驱赶“年”这头恶兽。然而,当今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而燃放鞭炮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这种传统习俗是应该传承还是应该摒弃呢?
——冷婷娜
中国人每到一处胜地总会留下“×××至此一游”的标志。其实,这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也是民族劣根性的具体表现。在中国,名胜古迹遍布天下,本应展现地大物博的大国风采,但“×××至此一游”随处可见,势必破坏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这是物欲膨胀下的一种时代病,是精神缺失的真实写照。这到底是行为的错误还是灵魂的叛逃呢?
——陈莉莎
中国友人见面时总爱调侃一句“最近瘦了吗”,其实,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表现,但也是一种人文关怀。中国的农业文明源远流长,自然经济增长占据主导地位,土地所有制的不断变化也未能让农民温饱问题得以彻底解决,改革开放之前,人们饿着的不过是肚子,缺乏的也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而已,所以老百姓见面问一句“最近瘦了吗”就成了这个时期典型的文化特征。然而,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物欲不断滋长和膨胀,物质和精神层面形成了巨大反差,这时候,“最近瘦了吗”的问候方式就不只是一种调侃了,而是对当代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思。
——王慧
中国人吃饭总喜欢端上大碗的汤、大碗的菜,从不考虑人数,吃不完就倒掉了。其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中国人“好面子”的心态,但这种“好面子”的行为却有着很大的弊端。单从我国来说,因为饥饿而处在死亡线的人就不在少数。对比西方国家,“大碗吃饭”便成了独有的东方文化现象。而当我们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的同时,新文化也不断地被“引进来”,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这种“餐桌文化”是应该摒弃还是应该保护呢?答案不言而喻。
——许秋夷
中国人吃饭总喜欢用筷子。其实,这是一种健康的饮食方式,也是一种象征着和谐的行为。中国人自古以来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贵族,却很少有人知道使用筷子能使血液流通、能够活脉络血的功效。然而,当如洪水般汹涌的西方文化向我们涌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可能会成为文化遗产。我们是应该保护还是应该摒弃呢?
——李飞云
日本人见面总爱弯腰向对方说一句“请多多关照”。其实,这是一种谦卑的表现,但不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行为。日本是个岛国,因此,地域的狭窄引发出心理的狭隘,也就是常言道“岛国心理”。他们首先承认自己的弱小,但内心却不断地放大自己的力量和野心。当他们一旦强大起来,就开始露出凶残的獠牙,这就是所谓大和民族的独特文化现象。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把“请多多关照”放在心上,反而要时时提防这些人面兽心的伪君子。
——江鳌
1、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佳节若为梧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2、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飒飒霜飘鸳瓦,翠幕轻寒微透,长门深锁悄悄,满庭秋色将晚。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鸾辂音尘远。无限幽恨,寄情空殢纨扇。应是帝王,当初怪妾辞辇,陡顿今来,宫中第一妖娆,却道昭阳飞燕。——柳永《斗百花》
4、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张可久《折桂令》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7、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司空图《重阳山居》
8、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辛弃疾《踏莎行》
9、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10、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堕,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李煜《谢新恩》
1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12、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王昌龄《九日登高》
13、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14、中秋才过,又是重阳到。露乍冷,寒将报。绿香催渚芰,黄密攒庭草。人未老,蓝桥谩促霜砧捣。照影兰缸晕,破户银蟾小。樽在眼,从谁倒。强铺同处被,愁卸欢时帽。须信道,狂心未歇情难老。——李之仪《千秋岁》
15、上客南台至,重阳此会文。菊芳寒露洗,杯翠夕阳曛。务简人同醉,溪闲鸟自群。府中官最小,唯有孟参军。——严维《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
16、重阳寒寺满秋梧,客在南楼顾老夫。步蹇强登游藻井,发稀那更插茱萸。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更望尊中菊花酒,殷勤能得几回沽。——耿湋《九日》
17、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18、北山白山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19、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事锹锸。黄楼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杀。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楼前便作海茫茫,楼下空闻橹鸦轧。薄寒中人老可畏,热酒浇肠气先压。烟消日出见渔村,远水鳞鳞山齾齾。诗人猛士杂龙虎,楚舞吴歌乱鹅鸭。一杯相属君勿辞,此境何殊泛清霅。——苏轼《九日黄楼作》
20、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白居易《九日登巴台》
21、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辛弃疾《踏莎行》
22、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曹雪芹《螃蟹咏》
23、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戴维·德克尔
24、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25、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马克思
26、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茹贝尔
2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8、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29、莫把心爱的儿子留在你身边,放他出外锻炼才会名满天下。——佚名
30、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31、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康德
32、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33、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马卡连柯
3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35、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佚名
36、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37、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佚名
38、必须拿出父母全部的爱、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养出伟大的人来。——马卡连柯
39、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40、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马卡连柯
41、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佚名
4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李密
4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44、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45、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康熙
导语: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让梨”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之都。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静悄悄的新年像极了一个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静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庙会的欢庆,有了昔日的味道。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礼义之邦”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要求,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重视“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导向功能,这对于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浅、低级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道德,只要我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传承其美德,抛弃其局限,并力求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其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有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
为了使道德建设更好地深入人心,具有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还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对人民群众进行诱导、启迪和教育。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运用“格言”“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特点,使他们在青少年这个便于记忆的时期,熟记和背诵这些“格言”,就能够更好理解、感受和身体力行这些格言的内容,这不仅对当前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有教育的意义,而且,在长大成人后,对他们更好抵御各种不良影响的腐蚀,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古代的思想家强调,对青少年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要把必要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格言,对青少年“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长大成人以后,对社会的正确的道德要求,也就能够顺其自然、严格要求,也就不再会有格格不入“捍格不胜”的忧虑了。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按照传统道德基本内容,把传统美德分为爱国、明智、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尚勇、好学、审势、求新、勤俭、奉公、务实等18个部分,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传统美德的各个方面,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格言”,这对于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陶冶他们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加强以德治国,培养民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传统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