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1)“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寿”。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属于海洋性 文明的希腊文明,亦即西方文明,如同灵动的水,如同灵动的智者,追求变革,而属于大陆性文明的中国文明,却是一位长寿的“仁者”,是一座沉稳的大山,尊重 传统,对“变”有天生的审慎。(江苏考生《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
(2)“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古语云:“古之贤君,其从 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此是非常推崇的。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下个结论:从谏如 流,多多益善,听从一切的谏议?(山东考生《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例1引孔子及冯友兰的话导入,例2由古语及谚语入笔,切合题旨,意蕴丰富,既显示 出考生深厚的文化积淀功底,又展现其灵活驾驭的才思。可见,把自己平时集锦的妙言佳句巧妙地安置在文章的显眼处,无疑会使开篇文采飞扬,魅力十足。
(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问。他这一问可谓 一问问千古。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作出了人生最终的答案。但各家之言却如每个人的'脸一样,各不相同。 (《问世间情为何物》)
(4)美学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 是缺少发现。”今天,受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启发,我想说:“答案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我们的脑袋,不是缺少思考,而是缺少角度。”许多时候,我们都迷惑 于问题的不解或徘徊于多解的选择路口,怎样走便成了心中的疑团,往往举棋不定,左右乱倾,这时,就有换个角度考虑的必要,这样会给你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旋转这只万花筒》)
(5)古人云:“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乐山之挺拔峻秀,乐水之轻盈灵动。无怪乎 一条青溪会引来诸如李白杜甫的驻足凝视,会令众多得志或不得志的文人骚客甘愿在此了却一生,不原再“误入尘网中”。(《水的联想。》)
(6)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孟子曰:“若所行似善而非善,毋宁 不为;若所行似恶而非恶,毋宁为之。”匆匆的人生路途,匆匆的行路脚步,匆匆的心灵选择。在这来去匆匆之间,又应点燃一盏怎样的心灯?(《心星点灯》)
在
引名句,起点高远。
引用
(1)“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寿”。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属于海洋性 文明的希腊文明,亦即西方文明,如同灵动的水,如同灵动的智者,追求变革,而属于大陆性文明的中国文明,却是一位长寿的“仁者”,是一座沉稳的大山,尊重 传统,对“变”有天生的审慎。(江苏考生《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
(2)“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古语云:“古之贤君,其从 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此是非常推崇的。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下个结论:从谏如 流,多多益善,听从一切的谏议?(山东考生《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例1引孔子及冯友兰的话导入,例2由古语及谚语入笔,切合题旨,意蕴丰富,既显示 出考生深厚的文化积淀功底,又展现其灵活驾驭的才思。可见,把自己平时集锦的妙言佳句巧妙地安置在文章的显眼处,无疑会使开篇文采飞扬,魅力十足。
(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问。他这一问可谓 一问问千古。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作出了人生最终的'答案。但各家之言却如每个人的脸一样,各不相同。 (《问世间情为何物》)
(4)美学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 是缺少发现。”今天,受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启发,我想说:“答案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我们的脑袋,不是缺少思考,而是缺少角度。”许多时候,我们都迷惑 于问题的不解或徘徊于多解的选择路口,怎样走便成了心中的疑团,往往举棋不定,左右乱倾,这时,就有换个角度考虑的必要,这样会给你带来更多成功的机 会。(《旋转这只万花筒》)
(5)古人云:“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乐山之挺拔峻秀,乐水之轻盈灵动。无怪乎 一条青溪会引来诸如李白杜甫的驻足凝视,会令众多得志或不得志的文人骚客甘愿在此了却一生,不原再“误入尘网中”。(《水的联想。》)
(6)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孟子曰:“若所行似善而非善,毋宁 不为;若所行似恶而非恶,毋宁为之。”匆匆的人生路途,匆匆的行路脚步,匆匆的心灵选择。在这来去匆匆之间,又应点燃一盏怎样的心灯?(《心星点灯》)
好的
1.开门见山式
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写文章时直截了当入题的一种写法。这种方法在各类文章的写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的表达角度,可以是开头直叙本事,也可以起笔点题;可以开宗明义揭示主旨,也可以单刀直入点明敌论。如此等等。由于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所以应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如2009广东考生的《成败皆因常识》的开篇:
回望历史星空,古今多少故事。有的成则为王,有的落败为寇。多少英雄豪杰,随江水滚滚东去。蓦然回首,顿觉成败皆因常识。
2.概括复述式
此法指文章开始便对文章的内容作概括性的介绍,在记叙文中就是对人物、事件作简介;在议论文中则是用精练的语言引出所要议论的问题,特别适合给材料作文的开头;在说明文中则是对所要介绍的事物作简要说明。例如2008年高考[微博]作文《把握爱的“度”》的开头先简洁概述材料,然后再由此角度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好心的游客最终让更多小龟处于危险的境地,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爱,为何有时是一种伤害呢?只有把握好爱的尺度,才会让爱成为一种助力。
3.叙事感怀式
这种方法开头主要从自己感悟较深的某件事写起,在记叙或描写中引出话题。所写事件可以是文章写作的中心;也可以不是文章写作的中心,只是起到引子或铺垫的作用。这样的开头有一种真实感,也便于抒情或议论。如2009年湖北考生的《站在老家的门口》一文的开头:
不经意就走到了老家门口,岁月斑白了门上的门神壁纸,消褪了朱红色的门漆,朽蚀了高悬的门檐。叩门的手停在半空,不知该进还是走开。一路的疑问一一跳出,儿时的画面纷至沓来。
作者站在老家门口,目睹岁月印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读者的情绪也为作者所描写的情景感染,这样的开头能不打动人心吗?
4.蓄势强化式
所谓“蓄势”就是指写作中通过侧面烘托、对比强化、排比铺陈等方式,积蓄起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气势,为后文思想感情的喷涌而发作准备,从而使得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得以充分的表现。
①铺排咏叹
在文章的开头,利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格组成整齐句群,创设出一种强大的气势或浓郁的氛围,给人一种新奇和震撼感,让人从中受到感染。如2009年湖北考生的《站在文学的门口》的开头: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转的,是墨笔生香,勾勒出清风明月的韵致;梧桐细雨,西窗红烛,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淌的,是令人心旌摇动的浓愁与长情。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已能听到门里的笙箫,门里的叹息,门里的牧笛,门里的美妙;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心中摇曳着的思索,已化作一江春水,流入门内的世界。
读这样的文字,想必你早已心旌荡漾,浮想联翩。我们佩服小作者深厚的文学积淀和典雅绮丽的语言功底。对文学如此的热爱,如此深厚的语文素养,走进文学殿堂指日可待。
②佳句点染
有没有那样的恬淡,所遥望的远方“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有没有那样的潇洒,“人扶醉,月依墙,是当初谁敢疏狂”?有没有那样的诗意,“春风不解,行人面”?自然,论释着生活中最纯净的美,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简单和不凡。
引用名家诗句,以追问开篇,简洁地点出观点——自然,论释着生活中最纯净的美,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简单和不凡。如此诗意的开篇,早已让读者心旌荡漾,浮想联翩了。
③对比强化
有比较才有鉴别。作文开篇时有意将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喜与悲、刚与柔、强与弱、大与小等对照起来,可以鲜明地凸显出主体对象的外在特征或内在本质,从而为下文蓄势。如2008年上海满分作文《他们》一文的开头: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鲜明的对比,让我们读得“心惊肉跳”,不能不激起我们强烈的“关注”心理。
5.悬念设疑式
悬念是引人入胜的磁石,是进入故事的跳板。悬念式开头往往可以使文章在思想性和深刻性上占得先机,因为人的大脑在潜意识中具有一遇到疑问就想要思考的习惯。一个高质量的悬念或直击话题内核的疑问,不仅可以显示你的睿智,还可以激活阅卷老师的思维、激发阅读的欲望,引人深思。例如2008年上海优秀作文《他们》的开头:
他们是被贫穷放逐到这个城市的流浪者。
6.类比起兴式
所谓“类比起兴”就是先以细节化的语言描写其他事物或景象,意在引出所要描述的对象、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所要阐述的话题。这样的切人往往由远及近,形象生动,娓娓道来,令人感到亲切和舒畅。如2009年陕西考生的《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形状》一文的开头:
青松伸开自己的臂膀,在山巅拥抱蓝天;小麦和同伴紧紧相偎,密密地铺满原野。雄鹰张开翅膀,拍打着阳光,追着风翱翔;骏马伸颈嘶鸣,飘舞着鬣鬃在草原上奔跑。我们年轻的心踩着阳光的节拍,在挥洒我们个性的风采。我们的青春有自己倔强的形状。
7.引用佳句式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的作用。这种开头法,也是一般考生容易掌握和便于使用的方法。试想,哪个考生记不得几首古诗,几句格言,几条名言呢?考场作文,因题而异,相机引用,又何乐而不为?名言警句式开头运用得自如,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突兀、峥嵘、高远。当然,引用时要尽量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如2007陕西考生的《新“少年中国说”》的开头:百年前,梁启超先生曾用心呐喊:“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而梁公的意气风发,终于没有能在我辈身上重现。望着眼前的试题,我想象着梁公气吞山河的豪情,挤出一丝苦涩的笑。我们这批孩子是如何成长的?
开头引用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入题,感慨深沉,颇见匠心;而第二段一个独立问句,既是过渡,又为文设疑,可谓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