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过能改 择善而从 造次颠沛 允执其中 悦近来远 怨天尤人 欲罢不能 玉毁椟中
愚不可及 有勇知方 有头有尾 有始有终 有教无类 用行舍藏 用舍行藏 勇者不惧
隐居求志 饮水曲肱 因材施教 以紫乱朱 以直报怨 以文会友 以身作则 以德报怨
衣马轻肥 一隅三反 一以贯之 一日三省 一仍旧贯 仰之弥高 洋洋盈耳 言而有信
言不及义 言必有中 循循善诱 血气方刚 学而不厌 朽木粪土 朽木粪墙 朽木不雕
行不由径 兴灭继绝 兴观群怨 小德出入 小大由之 贤贤易色 先难后获 下愚不移
下学上达 五谷不分 无所用心 无所不至 无可非议 无动于中 闻一知十 闻一知二
文质彬彬 文武之道 驷不及舌 顺理成章 述而不作 逝者如斯 适可而止 诗礼之训
生荣死衰 生荣死哀 升堂入室 慎终追远 舍己为人 杀身成仁 色仁行违 色厉内荏
三思而行 三十而立 三纲五常 任重道远 犬马之养 求仁得仁 轻裘肥马 杞宋无征
片言折狱 披发左衽 匏瓜空悬 涅而不缁 念念不忘 能近取譬 讷言敏行 鸣鼓而攻
名正言顺 苗而不秀 门墙桃李 陋巷箪瓢 六尺之孤 临危致命 临危授命 临事而惧
了如指掌 乐在其中 乐以忘忧 乐而不淫 克己复礼 侃侃而言 侃侃谔谔 开柙出虎
举直措枉 举枉措直 居下讪上 敬而远之 精益求精 浸润之谮 近悦远来 尽美尽善
节用爱民 降志辱身 见义勇为 见危授命 见利思义 简在帝心 祸起萧墙 惠而不费
诲人不倦 患得患失 和颜悦色 好色之徒 过犹不及 龟玉毁椟 观过知仁 怪力乱神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下是“论语中的成语”,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2、(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3、(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4、(斗筲之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5、(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6、(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7、(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8、(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9、(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10、(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1、(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13、(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5、(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7、(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8、(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9、(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0、(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1、(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2、(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惠而不费)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出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24、(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5、(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6、(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28、(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9、(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0、(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33、(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34、(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出处)《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36、(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37、(道听途说)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38、(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9、(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0、(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41、(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42、(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43、(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44、(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5、(敬而远之)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46、(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7、(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48、(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9、(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0、(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51、(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2、(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3、(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4、(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5、(割鸡焉用牛刀)也做“杀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40个出自论语的成语让我们深感振奋。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1、 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 从心所欲 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 当仁不让 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 恶衣恶食 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 发愤忘食 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 犯上作乱 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 割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 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 惠而不费 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 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 见义勇为 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 举一反三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 理屈词穷 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0、 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21、 内省不疚 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内心不安。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够就近那自己比方别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23、 年富力强 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24、 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 轻裘肥马 裘:皮袄。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26、 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反复复地体会这句话。语本《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27、 杀身成仁 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语本《论语·卫灵公》“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生命。
28、 善贾而沽 贾:同“价”。等好的价出卖。《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也用来比喻怀才未遇,等待有赏识他的人才肯效劳出力,或得到高职位才出来做官。
29、 手足无措 措:安放。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0、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四肢;勤: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论语·微子》记载:有一次子路跟随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后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锄草的.老大爷。子路问他说:“子见夫子乎”那老大爷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
31、 驷不及舌 意思是言已出口,驷马也追不及。指说话应当慎重。《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32、 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有时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
33、 文质彬彬 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4、 血气方刚 血气:精力;方:正在。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5、 循序渐进 循:依照,沿着。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渐进耳。”
36、 循循善诱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后来泛用以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37、 言必有中 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得正确。《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
38、 言不及义 及:涉及;义,这里指正经事情。说话一点也不涉及正经的道理。《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39、 一言以蔽之 蔽: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0、 以直报怨 直:正直。以公道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1、 仁人志士 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论语·卫灵公》:“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现泛指爱国的愿意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