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用格言的话总结刻舟求剑 正文

用格言的话总结刻舟求剑

时间:2025-05-09 17:36:59

NO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NO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NO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NO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汤赋》)

NO5、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宋·苏询》)

NO6、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

NO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

NO8、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曷冠子·天则》)

NO9、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NO10、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

NO11、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

NO1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NO13、兼听则明,倔信则暗。(《汉·王符》)

NO1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NO15、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

NO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NO17、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宋·朱熹》)

NO1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NO19、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NO20、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NO2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宋·释道原》)

NO2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NO2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NO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NO2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NO2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NO27、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NO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NO29、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NO30、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

NO3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运命论》)

NO32、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文赋》)

NO33、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NO34、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元·程端礼)

NO3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NO36、不愧于天,不畏于人。(《诗经》)

NO37、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诚子书》)

NO38、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NO39、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刘禹锡)

NO4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旨》)

NO4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

NO4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

NO4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古语)

NO4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NO4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语)

NO4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

NO47、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NO48、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NO49、年之计在于春.-日之计在于晨。(《南阳萧绎》)

NO5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NO5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文言文两则》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有关孟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

3、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试读质疑

1、初读课文。交流对课文的印象,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2、再读课文。指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故事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自由质疑。

三、研读交流

1、探究疑难,深入研读:

⑴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①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② 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

③ 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⑵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① 自由朗读,交流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② 学习生字,指导识记书写。

③ 运用成语分别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了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联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④ 指导朗读。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⑶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 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② 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

2、串联全文,整体把握:

师生问答,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帮助学生疏通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吟诵体味

1、教师配乐朗诵。

2、学生自由练读。

3、尝试背诵古文。

4、学生配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1、出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原文中未选入本课的一句话),组织理解交流,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

2、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文言小故事发到网上,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并通过网络与老师交流。

第二课时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汝、盘、盂,沧沧凉凉、探汤。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读懂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学会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4、多角度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太阳、地球的知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文朗读课件。

2、孔子有关名言。

3、地球、太阳的关系图。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问题激趣

1、同学们知道孔子吗?(交流课前收集资料)

2、孔子是古代教育家、思想家,他有许多启迪后人的格言。大家收集了吗?

3、师也收集了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出示,读)

4、孔子之后,一无孔子。博学的孔子东游时却被两个小孩子的问题难住了,是什么问题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文言文读书方法:第一步读准字音:

⑴ 学生自读课文。

⑵ 指名读生字词。

⑶ 指名读课文。

2、第二步:读出节奏。

3、第三步:结合注释读懂大意,释题。

三、深入读思,加深理解

1、学生自由读思第二段,两个小孩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日始(近,远)

日中(远,近)

⑴ 指名说观点。

⑵ 读相关句子。

⑶ 理解两个孩子观点有什么不同。

2、读思三、四段,两个小孩观察到的太阳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⑴ 板书:如车盖──如盘盂。

⑵ 比划车盖、盘盂大小。

⑶ 读相关句子,理解反问句,明确乎即吗。

⑷ 同法学习第二个小孩的发现,理解沧沧凉凉如探汤。

⑸ 读两小孩的发现,体会辩斗语气(多种形式),两小孩可爱吗?

3、你赞同谁的观点,出示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解决难点。

4、孔子赞同谁的呢?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读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5、创造想象:孔子会怎么回答呢?(出示孔子名言)

6、从孔子的回答中明白了什么?(宇宙无限、知识无穷)

四、作业

1、试背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搜集资料,解决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

结果:孔子不能决也。

教学反思: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不读,一切精华都不会自动显露出来,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先在你的嘴上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来。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如此。文言文的读如何更有效呢?我从执教《两小儿辩日》做了下面的尝试:

1、初读课文,注意读的层次:

文言文的初读可分三步进行: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出节奏,借助注释读出大意。

2、深入理解,读有重点、目的:

文言文的学习不应是串字串句的讲,阅读中应也有研读的重点。如《两小儿辩日》中我把两小儿的对话作为研读的重点,课堂中让学生静静地读,探究地读,读中理解,读出理解。

3、创设情景,读出情趣或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对太阳的认识主要是对话表现出来的,而对话又是辩斗的形式。学文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模拟辩斗的情景。同桌读,表演读、创造性地读,学生读、辩,情绪高涨。

通过这些不同形式,层次的读,学生们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并学会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进了对文言文的喜爱,培养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文言文两则》教案2

一、说目标

二、说考纲

三、说考点

(一)说考点

(二)题型及分值试题内容比例文言文题型

(三)以05年高考文言文试题为例逐题解析规定时间三分钟做题,练习以练习卷形式课前下发给学生;完成后以老师为主讲评,关键是点明做题思路,指点做题技巧,教案《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统计全作对的人数,鼓励学生。

四、说篇目十二篇文言文考过五篇:

《鸿门宴》1999、《劝学》20xx、20xx、《邹忌讽齐王纳谏》20xx、《左忠毅公逸事》20xx、《师说》20xx。

复习重点篇目七篇:

《谋攻》、《察今》、《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游褒禅山记》、《〈孟子〉两章》、《庖丁解牛》。

五、课堂练习

(一)重点阅读一篇目《察今》三则阅读

(二)课堂练习两篇目《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各一则阅读每则文言文阅读给学生三分钟做题,两分钟讲题,教师按座次随机选择某列或某行,让学生一人负责一小题的答案解析。每则文言文阅读讲解之后统计全作对的人数,板书相关数据。

六、学法总结

七、布置作业

1、《复习指南》:P177《游褒禅山记》、P144《庄暴见孟子》、P145《庖丁解牛》。

2、掌握《复习指南》P131通假字(共43个)。

结束语:

学过多年多篇文言文,想过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吗?是为了学习、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