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其中对立统一规律及变的思想作为《周易》八卦的思想精髓,处处都闪耀着哲学的辩证光辉。
一、《周易》概述
《周易》是周代人筮问吉凶之书,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化宝典。现存《周易》一书中,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易经》,它是具有哲学思想萌芽的筮书,大体记载了周人卜筮的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卦另有用九爻,坤卦另有用六爻,故共有三百八十六爻。每卦分别列有卦形、卦名、卦辞。每爻又分别列有爻题、爻辞。卦辞和爻辞共有四百五十条,四千九百多字。另一部分是《易传》,它是解释《易经》,具有浓厚哲学思想的书。《易传》有七种十篇:《系辞》有上下篇,通论《易经》的经义、功用、筮法等。《彖传》有上下篇,“彖”即“断”的意思,这两篇解释六十四卦卦名和卦辞。《象传》有上下篇,解释卦义。主要释卦象,故称象传。《文言》一篇,解释乾坤。《说卦》一篇,解释八卦所象之事物。《序卦》一篇,解释六十四卦顺序排列关系。《杂卦》一篇,解释六十四卦卦义。这十篇,被后人称为《十翼》。
关于《周易》的作者和形成时代,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传统的权威性观点认为“易更三圣”。即:一圣是伏羲氏。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由此可见,伏羲画卦的说法在汉初就很流行了。二圣是周文王。他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并附写了卦辞。三圣是孔子,孔子撰写了《十翼》,完成了易学体系。
二、 辩证的易卦思想
(一)对立统一的思想
《周易》通篇,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几乎都以对立的概念作为基点,例如:天地、尊卑、动静、阴阳、乾坤、刚柔、福祸、吉凶、君臣等,就是八个卦也是一一相对,如:乾卦为父,坤卦为母;震卦为长男,巽卦为长女……,各个对应,无一不在匹配之中。八卦用这种两分法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去探讨天道,地道,人道,不但生动有趣,而且也表示了中国古老的朴素辨证法思想。
《周易》八卦的基本符号是:“一”和“--”。即:阴和阳的对立,这就是最基本的两分法,一切事物的对立都是根源于这种两个基本对立物而衍生出来的。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当然,能简单的区分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不困难,但要将这种两分法作为普遍的规律,深刻说明对立事物之间的组合关系则需要聪明的智慧,八卦正是在这一点上不同凡响。首先,它认为矛盾双方都是对立的。阴阳对立,乾坤对立,由此派生出来的其他事物当然也不例外,都体现了矛盾的对立和突出。乾为天、坤为地、天尊地悲,阳尊阴卑,君卑臣卑、父尊子悲、夫尊妻悲、男尊女悲、构成一整套对立的关系。其次,对立的双方总是统一的。“乾为天,坤为地”,地承天,天覆地,二者密切配合,相依难分。“阴者之所求,阳也,阳者之所求,阴也。”阳中有阴,阴阳交感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不仅如此,对立的双方都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祸福、吉凶、男女、夫妻、刚柔、上下都是如此。再次,对立双方相互转化,从而产生变化。八卦十分强调变化,认为变化的根据是矛盾双方的转化。
(二)《周易》的变化观
八卦通常都贯穿着“变”的观念。八卦的卜筮专讲变化,“十有八变而成卦”,成卦后又根据变卦规则变为另一卦,第一次所卜的卦称为“本卦”,经变化而成的卦为“之卦”,每算一卦,都有本卦和之卦之分。同时,从卦,辞的内容看,也讲变的概念,如“变通”,“变动”,“化”,“化生”等等,共出现45次之多,“动”的概念也出现了24次。可见,八卦极推崇变化观念,就连八卦的书名―《周易》中的“易”字就是变化之意,它本来就有易简,变易和不易三种含义,表明八卦就是在变中见静,在动中见常。
八卦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着,“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那么,事物是怎样变化的呢?八卦针对不同事物和情况,作了形象的表述。如“生生之谓易”,“生生”就是生而又生,不断新陈代谢;“一阖一辟谓之变”,阖是“闭藏万物”,辟是“吐生万物”,一阖一辟,万物藏而后生,生而后藏,不断生藏,这就叫做变。
关于事物变化的规律这一问题,八卦的变化观也有较为深入的涉及。首先,它明确肯定了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性。它说:“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地之动,贞夫一者也。”这里的“道”和“一”指的就是规律,“贞”就是正。它不仅说明有天地之道,日月之道,而且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变化都是正于“一”的,也就是说,事物终归都要受规律支配。其次,八卦认为规律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的。“《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幽明之故”。在它看来,道是普遍存在于天,地,人之间的,是客观的,这种规律只能由“圣人”观察天地万物而总结出来的,并根据已揭示的规律去占卜人类的吉凶。那么如何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呢?《周易》的总原则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社会没有变化就不会通畅,不通畅就不可能长久进步。《周易》的这种变通观对中国文化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三、《周易》思想之于现代人的意义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化宝典,它是祖先们对客观事物认真观察,分析,思考的结果,其中含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多方面的客观规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深湛的自然知识和人类智慧,比如《周易•象传》由每一卦象引申出一条生活准则,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等等。六十四卦总共六十四条。这些都是立身处世的格言,对于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如今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蕴含博大精深思想的《周易》一定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1.富于综合性的警句
它是指能把很多的事实或很复杂的道理,用非常简洁、非常有力的句子概括出来的句子。因其有着很强的概括性与综合性,可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启迪。
此类警句,常用于一段、一层或一篇文章的末尾,它既是对上文主旨的归纳概括,又可引发读者产生联想,加深对事物本质的思考,让人从中悟出更深刻的含义。《脚注失败》《平静如金》都是此类写法。
2.含有哲学观点的警句
要使警句写得深刻精辟,应有意识地运用哲学观点对所写之事进行归纳概括。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发展与静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对立统一与转化等哲学观点均能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属性,文章一旦以哲学观点为统帅,它便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充满思辨的色彩,使语言富有哲理的隽永。例如:
失败固然可惜,却可以通向成功;成功固然可喜,却容易沦为失败。世上没有恒常的失败,也一定没有永远的成功。所以我们在失败中不要失去向上的信心,在成功中更不要失去警醒的心。
此段文字便因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与转化的哲学观点,使得成功与失败的关系被阐释得极为精辟、辩证,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3.借用其他修辞手法的警句
比喻、借代、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都可启发读者的想象,所以运用它们来撰写警句,可引发读者的思索,加深读者对事理的深入认识。例如比喻,因为本体与喻体间必须具有相似点,所以它可引发相似联想;又因其用打比方的方法进行表达,所以它又可使深奥复杂的道理,变得形象生动既然是生动的说法,不是刻板的说理,所以它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因为它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所以它可以启发读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考,从而使读者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例如:
当你的心是灯时,世界很大;当你的心是轮太阳时,世界就变小了。
这里的“灯”与“太阳”,既是比喻,又是对比。但这两种不同心态带来的两种不同结果,却可引发种种思索,比如当我们被误解需要对人宽容时,当我们索取与奉献时,当我们知识面的宽窄影响了认知的视野时……不同的人生经历都可以从中引发出各自的思考。
4.看似矛盾实不矛盾的警句
有些警句,从字面上看似乎自相矛盾,但仔细一想,不但不矛盾,反而还很有深意,这类警句,同学们最为熟知的应属臧克家的《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活着的人死了,死了的人却活着,这看似矛盾,但仔细想想,那些卖国求荣的人、那些鱼肉欺诈百姓的人、那些败坏堕落违背人民利益的人,他们虽然活着,可却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等于死了;那些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为事业而鞠躬尽瘁英勇献身的人,他们的功绩永存、事业永存,精神永存,他们虽死犹生,在人民的口中和心中,他们等于还活着。
这类警句,因其字面上有些矛盾,读者非用心去想不可,所以可加深读者的思索。不妨再看几例:
①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②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
③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④没有人富有得可以不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穷得不能在某方面给他.人帮助。
⑤雕栏玉砌应犹在,古老的文明之墙上,用摩登的油漆写着斗大的“拆”字。它有着鲜明的白色,我却看到了黑暗。
⑥好人常以坏的结果警诫他人,坏人常以好的口实欺骗他人。
⑦意识,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可以把天堂折腾成地狱。
以上句子中的反义词,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使句子的意义更加深刻,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富有哲理。同学们不妨仿照这一语言形式去创写警句。但要注意,这类警句必须“实不矛盾”,否则便会产生歧义.反而画虎不成反类犬了。揭示具有对立统一辩证关系事物的哲理时,此类警句尤为实用。
高考作文精彩语段:
1.农误地一时,则自误一年。人不信于一时,则不信于一世。(2001·全国·优秀《与诚信同行》)
2.弃信则无得,无诚则有失。(2001·全国·优秀《诚信的内涵》)
3.诚信是人生的支点,亦是我为人的准则。所谓出色人生,即是诚实守信,热爱生活。(2001·全国·优秀《出色人生的定义》)
4.选择是歌,真诚作曲,爱心吟唱!(2002·全国·优秀《选择》)
5.流星的永恒源于用生命划亮的光华,飞蛾的永恒源于用生命追求的光与热,人主的永恒源于一次次选择。(2002·全国·优秀《选择永恒》)
6.用感性赋予理性以灵性,用理性铸造感情的肌骨。(2003·全国·优秀《猛虎与蔷薇》)
7.情与理相伴而生,互为两极。理智需要情感的润泽,人生才显灵动;情感需要理智的依托,人生才显智慧。愿人人都能用情感之雨浇灌理智之花。(2003·全国·优秀《情与理》)
8.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2004·全国·满分《我心依旧》)
9.忘记使我们懂得宽容,铭记让我们学会感恩,忘记与铭记之间我们拥有了快乐与真谛。经常翻晒自己的回忆吧,在阳光的洗礼中,你会发现,原来,历史是深刻的告白,生活是澄澈的诠释。(2005·全国·优秀《铭记与忘记》)
10.父亲走了,带着对他儿子的深深挂念;父亲走了,遗留给他儿子永无偿还的心情。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这是稍纵即逝的眷恋,这是无法重现的幸福,这是成千古恨的往事。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2005·浙江·优秀《“一枝一叶一世界”的解读》)
11.芸芸众生,平凡而不平庸;莘莘学子,平淡但不平常。(2006·安徽·满分《读董桥》)
1.世界上最长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2.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则是慢性自杀。(列宁)
3.如果我们能支配我们的财富,我们就会富裕而自由;如果我们的财富支配了我们,我们就会真正地贫穷。(亚当·斯密)
4.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莎士比亚)
5.成功之花,人们惊慕她现在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6.对待知识就要像对待粮食一样,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知识征如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一样。(罗斯金)
7.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的人把它草草翻过,聪明的人把它细细阅读。(保罗)
8.楚兰生森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变节。(子路)
9.金钱是愚者的帷幕,可以将他的缺点遮蔽起来。(非尔登)
10.今天你如果不生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彼得·伊利亚德)
《周易》自其问世以来,我国学者就不断对其进行整理、阐述、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在总结前人对《周易》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哲学角度研究其蕴含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以期能为学界在此问题的研究上提供一些思考。 《周易》作为五经之首,是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重要著作。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在临终时指出:“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哲学。”[1]可见《周易》中蕴含着鲜明的哲学思想,其中辩证法思想尤为突出。
一、《周易》之概述
《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人们视为中国哲学的源头之一。
(一)《周易》之书
《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贾公彦疏:“《周》非地号,《周易》以纯乾为首,乾为天,天能周币于四时,故名为《周易》也。”[2]周易》被认为是“推天道以明人事”[3]之书。
《周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周易》指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习惯上把这部分内容称为“《周易》古经”,又称《易经》;广义的《周易》除包括“《周易》古经”外,还包括“《周易》大传”,又称《易传》,是依附于《易经》,对《易经》的卦辞和爻辞所做的注释与论述。《易传》包括彖辞上下、象辞上下、《大象》、文言、系辞上下、说卦传、杂卦传和序卦传,共十篇,又被称为“十翼”,即“辅佐之翼”的意思。
(二)《周易》的成书年代及作者
据《史记》记载,《周易》这部书起源于殷周之际。《易经》源于殷商,是一部占卜的书;《易传》成于战国,是一部哲学书。从《易经》到《易传》前后经历了七八百年,相当于一部先秦哲学史。
廖明春先生根据帛书易传的第四篇《要》所载孔子语“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辟咎,然后《易》始兴也,予乐其知之……事纣王乎?认为《周易》一书始于周文王”。[4]
(三)《周易》的主要内容
《周易》并不单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卜筮用书,更多的则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之间各种物态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关系的初步认识,并用以解决人世间各种疑难问题的思维方法的总结。历代学者对《周易》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象数和义理两大主题,将周易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象、数、理。
象,就是在每一卦中,“上卦”与“下卦”之间,“遇卦”与“之卦”之间,爻与爻之间呈现出来的各种自然变化或事物变化的征兆,即所谓天道。占者可通过这些征兆去推测它所暗示的人事变化的指向。即所谓人道。
数,是《系辞上》所说的“大衍之数”。天数五,即一、三、五、七、九;地数五,即二、四、六、八、十。古人卜筮就是利用六、七、八、九这几个数字显示阴阳变化,构成各种卦象和爻象。
理,《易》学所标榜的理,一般都是指事物的原理、原则和各类事物的各自的发展规律而言。
二、《周易》的辩证法思想
《周易》虽未用现代的语言概念,像现代人那样深刻、系统而逻辑地表述辩证法,但其确实是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方式揭示了辩证法的基本点。
(一)《周易》反映了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思想
《周易》是一个以太极为起点,以八卦为核心的系统。代表万事万物的卦形纷繁复杂,但其构成要素却是极其简单的“――”两个符号。阴爻、阳爻按照不同的次序、位置排列组合,形成不同的结构形式,即卦象。从而代表不同的事物及事物不同的性质和功能。爻变卦变,卦变象变.象变物变。正所谓“牵一爻而动全卦”。事物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六十四卦是个大循环。《序卦》将“未济”卦放在最后正说明这个循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式的无限发展。“生生之谓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正是作者对“新陈代谢”这一宇宙发展普遍规律的最古朴、最简炼的表述。
(二)《周易》认为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
《周易》是以对立统一的概念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体系。太极生两仪,为天地,为阴阳,为男女,为日月,为昼夜。由此产生的万事万物无不两两对立统一。“一分为二”是《周易》的根本观点。
事物都是对立双方的统一体.对立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包含,又相互对立。“一阴一阳之谓道”[5],“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6]由此产生的万事万物无不相互区别、对立面又相互统一。
对立统一的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易”,就是变。“生生之谓易,《周易》通篇都在讲变化。那么什么是“变化”呢?“变化者,进退之象也。”“阖户为之坤,辟户为之乾,一阖一辟为之变。”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7]很明显,事物变化的原因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
(三)《周易》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基本思想
《坤卦》初六爻辞讲:“履霜,坚冰阴始凝为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8]《文言》讲:“坤至柔也,而动也刚。”[9]坤为阴,初六爻为阴之始。阴气始,发展下去,微而积渐,以致坚冰。俗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由此而来。水变冰,柔变刚,是量变引起质变。
占卜,本以物象而明人事。《文言》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由早辨之不早辨也。”[10]这进一步包含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必须有量的准备的思想。这一规律或趋势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四)《周易》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规律 太极生两仪,为天地或阴阳,用“”和“――”表示,由此生万物。因此万物都含有阴阳对立的双方,即都含有肯定或否定两种因素。从而决定了事物发展有两种趋势:或肯定自身,继续量的发展;或否定自身,向对立面转化。如“��”肯定自身量的发展变为==太阴,向对立面转化成为少阳。“一”向两方面发展则成为太阳和少阴。继续发展,太阴==变为≡≡坤和艮;少阳变为巽和坎;太阳变为乾和兑;少阴变为震和离。这八卦中乾坤是由量的积累而引起两次质变的否定。艮和兑是先由量的积累引起质变后再向对立面转化的否定,巽和震则是先向对立面转化后又由量的积累引起质变的否定。坎和离则是两次向对立面转化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这不仅体现了八卦的生成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周期,还表现出否定形式的多样性。
三、《周易》辩证法思想的当代价值
《周易》作为一部哲学之书,它的辩证法思想不仅在古代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具有指导意义,在当代仍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一)《周易》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经文部分的六十四卦的前后次序和每一卦中六爻的上下安排,就都体现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显示着事物的消长盈虚的信息。《周易》为人们提供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倡导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不固执某一种绝对的思维模式;而是重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要求统一,保持和谐;三是注意克服“原始反终”、“否极泰来”等偏于机械论的循环论点,强调“生生之谓易”,革故鼎新等从发展看问题的思维模式。这些虽然还说不上是完整的辩证法,但已确确实实的具有辩证法的价值了。
(二)《周易》为人们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法则
《周易》揭示了天道和人道的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一切变化的根源。《周易》认为人与天同源,有天地然后有万物,人的生存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天的生存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古代人民汲取了千万年的生活经验,总结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的古老格言,并将它作为生活准则之一。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有意识地、主动地与天的生存发展协调一致,在适应天道变化的过程中寻找生存的道路和法则,把人们的发展变化纳入到天道的发展变化的模式中去,去适应它、利用它,最终收取“人定胜天”的效果。这种观点,不但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四、结语
《周易》因其广博的内容、深邃的思想及其特殊的表现方式而备受历代学者的重视,研究者络绎不绝。但迄今为止,人们尚未完全将《周易》的思想和价值完全挖掘出来,需要我们继续发掘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