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
--------莎士比亚
2、没有坎坷的人生乃平淡之人生。 --------英国谚语
3、困难是培养伟大心志的保姆,唯有这个冷酷的保姆才会不停地推着摇篮,培养一个勇敢、刚健的孩子。 ---------布赖恩特
4、并非每一个灾难都是祸;早临的逆境常是福。经过克服的困难,不但给了我教训,并且对我们未来的奋斗有所激励。 --------巴夫
5、没有哪一个聪明人会否定痛苦与忧愁的锻炼价值。 ----------赫胥黎
6、火,只能把铁炼成钢,却无法把铁烧为灰烬。 --------刘白羽
7、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梁启超
8、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贝费里奇
9、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件,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会什么也不能忍受的。 --------卢 梭
10、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 ------英国谚语
11、受苦是考验,是磨炼,是咬紧牙关挖掉自己心灵上的污点。
---------巴金
12、逆境有一种科学价值。一个好的学者是不会放弃这种机会来学习的。
-------爱默生
13、困难和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 -------契诃夫
14、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巴尔扎克
15、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泥土。
-------卢梭
16、人生的小小不幸,可以帮助我们渡过重大的不幸。 --------伊森伯格
17、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开始的不幸。鲁迅人在逆境里比在在顺境里更能坚强不屈。遇厄运时比交好运时容易保全身心。 --------雨果
18、逆境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但不能使人变得富有。 --------托·富勒
19、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 -------拜伦
20、灾难是人的真正试金石。 -------博蒙特
21、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 ------徐特立
22、府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练后得来。 --------曾国藩
23、逆境,是倾覆弱者生活之舟的波涛;它又是锤炼强者钢铁意志的熔炉。
------戴维
24、苦难是成功途中的考验。懦弱的人必然在苦难之下被淘汰,只有坚强的人才会走完自己认真想的路程。 -------佚 名
25、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则身心交损。 ------洪应明
26、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满前尽兵刃戈矛,销膏糜骨而不知。 -------洪应明
27、君子遇穷困,则德益进,逆益进。 ------陆九渊
28、人不能在顺中认识人生,必须在痛苦中,在寂寞里,认识这繁华的世界,哪是真的?哪是假的?由此而锻炼出一种明净无尘的心境,才能深刻地体验人生。 -------彭柏山
29、一个人总是有些拂逆的遭遇才好,不然是会不知不觉地消沉下去的,人只怕自己倒,别人骂不倒。 --------郭沫若
30、谁经历的苦难多,谁懂得的东西也就多。 --------荷马
31、奇迹都是在厄运中出现的。 ---------培根
32、有些灾祸如此骇人,简直令我们不敢想象,它们的出现使我们不寒而栗。然而当它们一旦降临到我们头上,我们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坚强;我们会和厄运搏斗,而且比我们所以预期的做得更好。
--------拉布吕耶尔
3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34、逆境展现才华,顺境遮蔽才华。 --------拉丁谚语
35、有理想的人能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黑境中看到光明。因为他人逆境只是过渡,黑暗也只是一时的过程。 -------罗兰
36、逆境不能使人富有,却能使人明智。 --------英国谚语
37、困难带来阅历,阅历给人智慧。逆境----这是天赋其人的可贵考验,在逆境中受过锻炼而走过来的人,可谓坚韧不拔。
--------松下幸之助
38、逆境诚然可贵,然而过分地崇尚逆境,甚至认为非逆境不能造就完美的人,这也是一种偏见。 --------松下幸之助
内容预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一、文学常识
l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l“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l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二、原文
舜发(1)于畎(2)亩(3)之中,傅说举(4)于版筑(5)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6),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7)。
故(8)天将降大任(9)于是(10)人也,必(11)先苦(12)其心(13)志(14),劳(15)其筋骨,饿(16)其体肤(17),空乏(18)其身,行拂(19)乱(20)其所为,所以(21)动(22)心忍(23)性,曾(24)益(25)其所不能。
人恒(26)过(27),然后(28)能改;困于(29)心,衡(30)于虑,而后作(31);征(32)于色,发(33)于声,而后喻(34)。入(35)则无法家(36)拂(37)士,出(38)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注释
(1) 发:被起用。(2) 畎:田间水沟。(3) 畎亩:田间。
(4) 举:被举用。(5) 版筑:筑墙时,两边用木板夹住,中间填土,用杵捣实。
筑:捣土用的杵。(6) 举于士:从狱中释放出来并被任用。士:狱官。
(7) 市:市场。(8) 故:所以。(9) 任:担子,责任。
(10) 是:这样。(11) 必:一定。(12) 苦:使……苦恼。
(13) 心:心意。(14) 志:志向。(15) 劳:使……劳累。
(16) 饿:使……忍饥挨饿。(17) 体肤:身体。(18) 空乏:穷困缺乏。
(19) 拂:违反,阻挠。(20) 乱:扰乱。(21) 所以:用这些来……
(22) 动:使……惊动,使……震撼。(23) 忍:使……坚忍。(24) 曾:通“增”,增加。
(25) 曾益:增加。(26) 恒:常常。(27) 过:过失。这里是犯错误的意思。
(28) 然后:这样以后。(29) 于:在。(30) 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31) 作:奋起。(32) 征:征验,表现。(33) 发:吐发。
(34) 喻:了解,明白。(35) 入:在里面,指国内。(36) 法家:有法度的世族大臣。
(37) 拂:辅弼,辅佐。(38) 出:在外面,指国外。
四、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样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身上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常常灭亡。
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五、字词、句式
1.字音、字形
畎(quǎn)亩 傅说(yuè) 胶鬲(gé) 孙叔敖(áo) 百里奚(xī) 筋(jīn)骨 行拂(fú)乱其所为 衡(héng) 拂(bì)士
2.通假字
①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② 衡于虑。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③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3.词类活用
① 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使……穷困缺乏。
动心忍性。动:使……惊动。
② 名词用作形容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4.一词多义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 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辅佐)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 发于声(表现)
5.特殊句式:困于心:状语后置,“于心困”。
六、理解性默写
全文的中心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课文第三段是承接第二段进一步阐述观点,其中“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行拂乱其所为”而言;“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苦其心志”而言;“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动心忍性”而言。
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由个人推论到国家,提出判断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七、简答题
1.概括全文主旨。
通过一些历史人物成长,必须经过艰苦磨难的事例,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逆境对成才的作用,进而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揭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2.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二段--举例论证,说明人才必须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主要论述了人处于逆境才能奋发向上,国无忧患就会遭受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突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题的另一版本见下)
第一段--列举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一个人成就大业都要经受肉体和精神上折磨的观点。
第三段--谈人论国,进一步阐述观点。
第四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4.第一段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都经历艰苦磨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即逆境成才。
5.孟子从反面论证亡国的原因,但正面意思很清楚,这就是:
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磨难。
6.孟子认为国家长久不衰的条件: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7.请写出有关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③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今天,社会安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们来说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不要贪图安逸,要居安思危。其次,它激励着我们发愤图强,争取更大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要有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对于个人来说,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意味着在竞争中处于失败之地;对于国家而言,落后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