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作为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引凝滞。小寒养生的基本原则仍是《黄帝内经》中的那一句格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日万物敛藏,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
在此节气里,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人们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生命在于运动。民谚亦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善于养生的人,在冬季更要坚持体育锻炼,以取得养肝补肾,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增强自身抵抗力之功效。比如瑜伽、太极拳、散步、慢跑、跳绳、踢毽、打球、做操、练拳舞剑等,都是适合冬季锻炼的项目。冬季锻炼还要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在精神上宜静神少虑、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心态平和,增添乐趣。
冬天经常叩齿,有益肾、坚肾之功;肾之经脉起于足部,足心涌泉穴为其主穴,冬夜睡前最好用热水泡脚,并按揉脚心;冬天人处于“阴盛阳衰”状态,宜进行“日光浴”,以助肾中阳气升发;注意背部保暖,着件棉或毛背心,以保肾阳。
1:忌食生冷辛辣
胃部就像一个纤弱的娇小姐,十分的娇贵,稍有不注意就容易引发它的不满。冬天天气本身就很寒冷,一些生冷的'食物寒性更大。在这个时候吃的话容易直接刺激胃部,使得它不正常的收缩,轻则引起食欲不振,重则还可能会导致呕吐、抵抗力降低等等。同理,辛辣的食物一样是具有强刺激性的,大量食用容易导致急性胃炎的发生。
2:规律进食才健康
现代人,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经常是忙的忘了吃饭,或者是即使很饿也无法抽空去吃饭。长此以往,是对胃部的最大刺激。尤其在冬季,胃部本身就容易发病,如果再不能饮食规律的话,就更容易引起胃酸分泌异常,加重胃部的负担。
因此,每天按时有规律的吃饭才是最佳的保胃措施。如果不能一天三顿正点进食的话,可以改为一天5-6次,分次进食,一次少量,只要是每天有规律的即可。这样不仅可以保护我们的肠胃,还不会耽误到其他的事情。
3:“保胃战”吃软不吃硬
有胃病的朋友都知道,胃部敏感的时候,如果吃了一些“硬菜”,比如大鱼大肉等,就会觉得很不舒服。确实,正因如此,对于肠胃的保护,我们应该采取软兵政策。粥、面条、热牛奶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除此之外,在饮食制作过程中,也应该尽量选择蒸、煮、烩、炖等烹饪方法,以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
4:食物选择有讲究
要想保护好自己的肠胃,还要注意在冬季,胃寒的人比较的多,因此,应该适当选择一些能够暖胃的食物,像是小米,糯米、羊肉、狗肉、老姜、黑豆、大枣等。
因胃酸而引起胃部不适的,要少吃点玉米面、韭菜、土豆、豆类等、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胃部的胀痛,同时也应禁食浓缩肉汤以及酸性食物,如乳类,淀粉等,并控制食盐的食用量,而在胃酸分泌减少的时候,饮食调整则正好相反。
秋天保健知识小科普
古人说得好:“一场秋雨一场寒,三场秋雨要穿棉”,秋天的气候就是这么变幻莫测,因此成为一个发病率很高的季节。中老年人不仅要警惕感冒这类小病,还要谨防骨关节炎,做好秋季养生保健工作。骨关节炎这种并不常见的病,我们要怎么预防呢?下面日本第一药品万步力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秋冬季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日本第一药品万步力提醒广大中老年朋友,应避免过久站立、跑步、打球或长距离步行等,不做过度使用,避免关节剧烈活动,防止因不恰当的重力而受到损伤。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使用拐杖之类的用具,有利于减轻受累关节负荷,穿较有弹性的鞋子,穿戴护膝或弹性绷带,对保护膝、髋等关节十分有益。
对于深受骨关节炎困扰的患者,应避免长期伏案、仰头或转颈。日本第一药品万步力十分推崇中医针灸、按摩、推拿等传统治疗,能够有助于缓解关节疼痛和减轻僵硬。如果结合万步力效果也许更为显著,因为万步力内含葡萄糖胺及MSM(酵素抗体),可刺激结缔组织的生长,有效减轻疼痛、肿胀、使关节柔软、修复软骨组织。
此外,老年人应结合自己的体质情况重点防范,积极控制原发疾病,警惕秋季易发疾病;平时应适当锻炼,这对保持和改善关节活动以及增强受累关节肌力有利;日常的饮食保健也很重要,多吃些富含钙和胶质的食品,如奶制品、豆类、绿叶蔬菜、带骨的罐头鱼等,以增加钙的吸收,防止骨质流失。
描写秋天的'名人名言
1、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2、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3、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4、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5、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6、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7、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8、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9、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10、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11、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12、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13、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14、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15、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16、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17、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18、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19、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20、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美丽的秋天小学生作文
炎热的夏天终于结束了,树叶开始当演员了,你看它们有的像蝴蝶在空中飞舞,有的像降落伞晃晃悠悠的飘落下来。呵!演技真不错呀!他们异口同声的欢唱着:“秋天来了!秋天来了!”
秋姑娘踩着爽爽的北风,缓缓地走来了。她好像一位美术老师,你们看秋姑娘画的多美呀:她把枫叶画成红色,穿着红色连衣裙的枫叶笑着跑了;她把玉米画成黄色,玉米开口笑了,笑得胡子都掉了,衣服也掉了;稻子喜欢金黄色,他得到满意后,笑的是更厉害了,粗大的肥腰都站不直了。秋姑娘给爱干净的棉花图上白云色,纯洁的棉花高兴地跳出了棉壳。
核桃和花生看到这幅美丽秋天的图画,竟然开心地过度了,它们笑的呀壳都变得邹巴巴的了,一个个都像沧桑的老人。苹果、梨、枣、柿子、葡萄……许多的水果躺在箩筐里,高高兴兴唱着愉快的歌儿:我爱秋天!皮肤好好!上洗洗,下搓搓,爱我你就咬我吧,爱我你就咬我吧!唔啦啦……
农民伯伯在地里做工是又累又热。秋姑娘轻轻地飘来帮忙了,她吹过一阵又一阵的秋风,农民伯伯抬起头来开心的说:“这阵风来的真及时啊!太凉快了!”农民伯伯憨笑的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
你们看秋天多美呀!秋姑娘助人为乐多伟大呀!啊!我爱秋天!我爱这即凉爽又丰收的季节!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叩掌与养生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轻松的叩掌锻炼,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养生观念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去。结果:方法简单易行,容易接受,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关键词】叩掌;养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变化,人们对防病健身、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而从生活中总结提炼并验证流传的中医养生尤显其重要意义。几千年中医对人们自身的养生措施研究至深,开拓至广,形成了令世界感叹的根深叶茂的养生学,它是一种在自然哲学指导下,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养生的文献浩若烟海,养生的思想包容了道、儒、佛、医、墨、法、兵、阴阳诸子百家,可以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养生,古代又称“摄生”、“养性”、“卫生”等,是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达到维护身心健康、延长寿命的行为过程。中医防病健身有其独特之处,特别主张自己学会养生之道,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正如《遵生八笺》中说:“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人的生老健病取决于自己的行为是否遵循自然规律养护身体。本文就叩掌与养生作粗浅探讨如下。
1养生与中医心身相关的思想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天人一体”的关系,要健康长寿就应“道法自然”,人防病健身的关键就是顺应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要健康就应顺应这个规律,“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正如《素问》:“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说明中医学非常强调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保健养生原则。《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养生不仅要注重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重精神的保养,使得形体健壮和精神充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历代养生家都重视精神情志的调摄,主张守神全角,保形全神。“神明则形安”以调神为第一要义, “守神而全角”就是从调神入手,通过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而促进形体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中医养生有“动以养生,静以养神”之说,主张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刚柔相济。“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防止早衰。“静净养神”,“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精神宁静,神气安和,恬淡寡欲,就可以真气调顺,益寿延年。中医学把人的正常状态看作是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的协调状态,疾病状态看作阴阳内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双方失去平衡的结果。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无论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还是自我锻炼、药物调养,均以阴阳协调为宗旨。早在《素问·四气调神论篇》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疾病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体自身,一切有利于维护正气、抗御邪气的措施都能预防疾病和早衰,预防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历代医家强调摄生保养于患病之先,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未病防病”,“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总之“防患于未然”。中医养生有其独特之处,重视以人为本,人是调养的中心,神是人之本。养生宜顺应自然规律,心身双修,阴平阳秘,药食并调,动静结合。
2手掌与全身各脏器组织的关系
我国古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每一个局部都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密切关联,通过观察人的体表,包括手的状况,就可以知道人体内部脏腑的情况。《丹溪心法》中所说的“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以知其内脏,则知病矣。”《灵枢·形气脏腑病形篇》载道:“小肠病者……若寒甚,独肩上热,及小手指次之间热。”在《论衡·骨相论》中指出:“按骨节之法,察皮肤之理,以审人之性命,无不应者。”
现代医学认为,手掌是人体内各部器官的显示器,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手作为外在肢体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此同时,在触觉方面,手还担负着比任何皮肤区域都更丰富的感觉功能。
(1)手掌皮肤具有皮肤的一般功能,然而只有汗腺而无汗毛,手背温度与体表温度相仿,掌中温度则高于体表温度约0。2℃~0.8℃,它是掌侧汗腺分泌的量度指标,与人的情绪有关,这也反映出手掌同内在生理机制的相关性。
(2)手掌皮下的血液循环极为丰富,微循环密集,使人体的大量生物电信息和非生物电信息在手掌中聚集。手掌中纹理由微血管和微循环控制的区域,由于供血和微循环调节不同,而发生形状的变化,细胞人分解代谢也受到影响,而发生表征局部的隆起和凹陷、发展和萎缩。
(3)手掌是末梢神经的集中区。古人云:十指连心。根据解剖发现,手指的神经直接连着大脑,说明手与脑、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手掌皮肤的敏感度,远高于其他部位的皮肤,手部的触觉强于人体的其他部位,当我们接触并需要了解某一物体时,无论何人都将手作为工具。对冷热、软硬、干湿、涩滑的感觉比任何部位都细微。
(4)手部是经络穴位的集中区。
由于手上有六条经络通过,其心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都是以心脏为终点,所以中指、无名指、小指都与心脏密切相连。日本的额田原臣先生从事体育按摩多年,发现手上有47个反射区。韩国也曾出现过一个配有33个穴位的手穴位图。
3叩掌方法与养生的作用
叩掌听之是一个简单的事,每个人都可随时随地做到,但其叩的方法与之我们平常不同,要五指张开,用力的去叩击,要叩到手掌发红发麻为止。因手掌与全身各脏腑的联系,所以叩掌可激发人体的正气,调理各脏腑的气血、阴阳,使之循环不息。
3.1调理气血阴阳的平衡。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同源,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气血的生成、输布功能正常, 经遂的畅达, 是维持生命的重要保障。调理气血是养生保健的核心, 就是要着眼人体衰老、机能减退、气血衰少、血流不畅或经遂痹阻不通、病理产物阻滞气血等因素, 保障气血生成与流通, 使其达到濡养全身的作用。精气神是人身三宝, 中医学对生命活动常以精气神合一, 精气神互化,精气神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精化气, 气生精,精气互化, 精舍神, 气生神, 神又为精气之主宰, 三者共存亡。所以, 人体衰老与精气神的衰少息息相关, 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精气神活动是伴随五脏功能活动的, 五脏藏精、舍神、主气化, 调理五脏的阴阳气血, 也就寓意着调理精气神。又由于神为精气之主宰,“失神者死, 得神者生”(《灵枢·天年》), 故养神尤为重要。“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论》),“心者, 神之舍也”(《灵枢·大惑论》),调神多从心治。大凡神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 一由营气之不足”(《景岳全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所以,养生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阴阳平衡,守之则健,失此即病。把人的各个环节的阴阳交互作用、消长变化处于协调、和谐状态视为健康,“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人防病健身的关键就是顺应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要健康就应顺应这个规律,“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3.2调理脏腑的平衡。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不断的加快,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当代社会人类普遍存在的多发病。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保健在养生中的作用。《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怒伤肝,思伤脾。”《灵枢·本神》说, :“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可见五脏的一系列病变都可由于神不内守而引起。《杂病源流犀烛》说:“太上贵养神,其次才养形。”五脏以和为贵,六腑以通为用。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养心守神。叩掌可使人收心,守神,以达到“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进入一种“宠辱皆忘”的恬儋境界,“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养生的根本应从“守神”做起。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积极的情绪的体验,能提高人的生活能力,增强人的精力与体力,并能驱使人去从事积极的生产活动;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会降低人的生活能力,减弱人的精力。现代医学还认为某些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病及月经不调可能与情绪不良有直接的关系。
3.3叩掌也是一种运动。《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古语曰“动则生,静则死”。可见生命在于运动。中医学对此也有精辟论述。《素问·汤液醪醴》有“微动四极(四肢)”以治疗水肿的办法。华佗创五禽戏。《诸病源候论》中颇多“养生导引法”,教人以运动来养生与治病。妙卜台秘要》:“劳动关节常令通畅,寻常有力,每食后行五百步,疲倦便止。”叩掌也是一种运动,可改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等的功能与结构,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生长壮老已是人生的自然规律, 通过合理叩掌运动使得人体脏腑功能协调, 阴阳气血平和, 精气神合一, 以延缓衰老, 延长生命。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工作压力的加大,人口的老龄化,各种潜在的威胁和慢性疾病的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而叩掌方法简便易行,操作独特,其理论体系和应用与中医养生系系相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随着时代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叩掌之法将会得到发展推广,与其他中医养生之法一同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参考文献
[1]王晨霞。从掌纹看健康。漓江出版社,2009
[2]汤小虎,唐辉。谈中医养生保健方的致中和思想;陕西中医,2007,28,8,1103—1104
[3]谭颍颍,刘昭纯。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建论的影响探讨。陕西中医,2006,27,10,1253
[4]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谈中医学养生法则。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5]张雪亮。中医养生理论随想。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2,55
[6]方晋平。中医心理致病因素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9):1757
[7]盛星明。浅谈天人相应与中医养生[J]。中医杂志,2003, 44(2):1572157
[8]邓大学。中医养生八法—献给热爱生命的人们[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 14(8):525
毕业论文网 http://www。lw54。com
[9]贾磊,史琦兰。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应以传统体育为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增刊:4—5
[10]孟景春。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5,46
[11]王新华。中医学基础。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