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格言 正文

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格言

时间:2025-05-06 17:17:10

学生情况分析:

目前的教学现状无疑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就诗词而言,学生一般只重视字面的理解,缺乏品味的意识。近几年的高考卷增加了诗词鉴赏题的比分,应该说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就本人所教的两个班的情况看,文科班对诗词的分析能力略好于理科班,但总体上学生对诗词都谈不上什么爱好。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单元知识“现代诗歌的鉴赏”一章,对诗歌的形式及鉴赏的要领作大致的了解。

2、准备《沁园春•长沙》的录音磁带。

教学目的:

1、分析作品的写作主题及意境,领略伟人的雄才大略和革命豪情。

2、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

3、当堂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

2、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3、领会词的意境[难点]

教材分析:

一、写作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二、主题

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结构特点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四、作品借景抒情的特点

上阕即景抒情自然引出问题,下阕由忆巧妙作答,思路清晰。上阕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然后一个“看”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画。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即景动静、远近结合,对照鲜明,生机蓬勃。最后句由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自然地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下阕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自然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一个“忆”字又统领八句,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的问题作了艺术的回答。

五、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六、独到的意境构勒

全词上下阕各有一个画面,上阕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寓意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下阕展示了一幅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革命斗争图。

教学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三分钟]

从提问学生学过毛泽东的哪些诗词着手引入新课。[如:高二上学期曾研习过《咏梅》]

二、结合预习提示及注释⑴简介本词的时代背景及主题。[约三分钟]

明确:

1、时代背景介绍见教材分析一。

2、本词主题见教材分析二。

三、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放录音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并通过朗读品味词的意境。[音带放两遍约二分钟,学生个人朗读二遍,齐读一遍,约四分钟。]

四、讨论分析:[约需二十八分钟]

1、结合注释,识记如下词语:

百舸廖廓峥嵘稠风华

正茂挥斥方遒激扬遏

强调:“粪土”的意动用法。

补充注释:“携来”的“来”为助词,无义。

2、提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三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这三句的大意: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奔流。

3、提问:

“独立”两字写出了什么意境?

明确:

⑴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

⑵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⑶联系“寒秋”的分析和注释⑴,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4、提问:

“看”字领起下面哪几句?这些句子的内涵应怎样理解?

明确:

⑴“看”字领起内容:“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画图。

⑵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万,表示很多。红遍: 指岳麓山区枫林茂密,秋来经霜,山山变红。碧透:江水碧绿,清澈见底。透,极,与“遍”互文,都是副词。争流:争着行驶。长空:广阔的天空。浅底:水清澈见底,显得浅,不是真的水浅。万类:万物。霜天:秋天。

这几句的意思是:远望重重迭迭的枫树林,经霜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长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的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强调:主席这段即景气魄极大,展示了伟人的博大雄怀和凌云壮志。短短几句话,景有:山、树、水、船、鹰、鱼乃至世间万物,景既有远景、近景之分,又有静景、动景之别。而且即景状物下笔阔绰,如:“万山”、“层林”、“漫江”、“百舸”、“万类”;如:“遍”、“尽”、“透”等。气度非凡。

⑶着重领会“万山红遍”的意境,即展开了一幅色彩瑰丽的湘江秋色图。又象征着当时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和大好的革命形势。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2、《送康太守》

唐·王维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

3、《黄鹤楼》

唐·卢郢

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十载倚江城。

密云朝卷四山景,流水夜传三峡声。

柳暗西州供写望,草芳南浦偏离情。

登临一向须回首,看却乡心万感生

作者简介

卢郢善文章、有勇力、好吹铁笛。乾德年间,卢郢一日偶 与恶霸——都城烽火使韩德霸狭路相逢。卢郢不回避,韩德 霸命左右捕执。卢郢击倒十余人且将韩德霸摔于马下,打伤 面目。韩德霸诉于后主,却被罢职,卢郢声名大显。次年,举 进士,状元及第。卢郢之姐夫徐铉受命撰文,数日不成。卢郢口授而令人 笔录,一蹴而就。徐铉进呈,后主对其说:“语势遒俊,似非卿 作”徐铉实告。自此卢郢文名大振。晋升后主近侍。 宋朝建立后,卢郢入宋任全州知州。卒于知州任上。 《全唐诗》中存卢郢诗。

4、《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

宋·苏轼

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

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着履音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声清圆。

洞中铿鋐落门关,缥渺入石如飞烟。

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原执鞭。

汝非其人骨腥膻,黄金乞得重莫肩。

持归包裹蔽席毡,夜穿茆屋光射天。

里闾来观已变迁,似石非石铅非铅。

或取而有众忿喧,讼归有司令几年。

无功暴得喜欲颠,神人戏汝哀可怜。

原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5、《黄鹤楼》

宋·游景仁

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

汉水北吞云梦入,蜀江西带洞庭流。

角声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两岸秋。

黄鹤楼高人不见,却随鹦鹉过汀洲。

6、《菩萨蛮·黄鹤楼》

现代·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1927年春,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四·一二”事变前夕。1926年7月,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正式开始。1927年1月,武汉建立了革命政府,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了汉口、九江的租界,上海工人起义和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发展起来。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此有乐观的论述,整个革命形势是较有利的。但蒋集团的反革命面目日益暴露,1927年4月12日,蒋在上海发动反革命大屠杀。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失败。此前,中共党内由于陈独秀执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主张“要缓和反蒋”,反而压制工农运动,拒不接受毛泽东和其他许多同志的正确主张。这样,带来严重危机,革命事业受到重创。毛泽东此时居住在武昌都府堤41号,附近就是黄鹤楼旧址。他面对滔滔江水,心潮起伏,作词以抒怀。

7、《黄鹤楼》

唐·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文学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8、《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创作背景

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认为,此诗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被长流夜郎,路经江夏(今武汉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而王运熙、华桂金则认为此诗是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东归,途径江夏时所作。

9、《望黄鹤楼》

唐·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译文

远望黄鹤山东边的黄鹤楼,雄伟的身姿凌起在半空。

山的四面白云婀娜,中间的山峰直接红日。

崖石高耸苍穹,峰峦叠嶂,郁郁葱葱。

传说中有许多仙人在此学习飞天术。

学成以后就飞到海中的蓬莱仙岛,再也没有回来过,他们居住过的石室,千年来就这样一直空着。

曾经练过金丹的炉灶如今灰尘满布,傍边的玉水潭也把她当初神秘的面容掩盖。

此地历史悠久,如今却只有草木生长,荒凉的.庭院中灵芝白术还有谁来光顾。

如今我来登临,但愿可以遇到仙人,一保终身闲情飞逸。

三山五岳我都游遍,没有那里可以与此山相媲美。

我来这里与青松永结同心,永不相弃,了却客居人间的凡心,悟到真理。

10、《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唐·李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作者简介

李白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11、《黄鹤楼》

唐·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

语言特色

语言清淡朴素,以铸字炼句取胜,刻意求工。题材窄狭,缺少社会内容,多为写景、送别、怀旧之作,情调偏于荒凉凄苦。

12、《江夏送友人》

唐·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作品风格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引导语: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下文是优秀的教案设计与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学生情况分析:

目前的教学现状无疑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就诗词而言,学生一般只重视字面的理解,缺乏品味的意识。近几年的高考卷增加了诗词鉴赏题的比分,应该说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就本人所教的两个班的情况看,文科班对诗词的分析能力略好于理科班,但总体上学生对诗词都谈不上什么爱好。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单元知识“现代诗歌的鉴赏”一章,对诗歌的形式及鉴赏的要领作大致的了解。

2、准备《沁园春•长沙》的录音磁带。

教学目的:

1、分析作品的写作主题及意境,领略伟人的雄才大略和革命豪情。

2、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

3、当堂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

2、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3、领会词的意境[难点]

教材分析:

一、写作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二、主题

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结构特点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四、作品借景抒情的特点

上阕即景抒情自然引出问题,下阕由忆巧妙作答,思路清晰。上阕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然后一个“看”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画。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即景动静、远近结合,对照鲜明,生机蓬勃。最后句由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自然地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下阕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自然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一个“忆”字又统领八句,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的问题作了艺术的回答。

五、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六、独到的意境构勒

全词上下阕各有一个画面,上阕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寓意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下阕展示了一幅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革命斗争图。

教学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三分钟]

从提问学生学过毛泽东的哪些诗词着手引入新课。[如:高二上学期曾研习过《咏梅》]

二、结合预习提示及注释⑴简介本词的时代背景及主题。[约三分钟]

明确:

1、时代背景介绍见教材分析一。

2、本词主题见教材分析二。

三、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放录音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并通过朗读品味词的意境。[音带放两遍约二分钟,学生个人朗读二遍,齐读一遍,约四分钟。]

四、讨论分析:[约需二十八分钟]

1、结合注释,识记如下词语:

百舸廖廓峥嵘稠风华

正茂挥斥方遒激扬遏

强调:“粪土”的意动用法。

补充注释:“携来”的“来”为助词,无义。

2、提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三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这三句的大意: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奔流。

3、提问:

“独立”两字写出了什么意境?

明确:

⑴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

⑵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⑶联系“寒秋”的分析和注释⑴,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4、提问:

“看”字领起下面哪几句?这些句子的内涵应怎样理解?

明确:

⑴“看”字领起内容:“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画图。

⑵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万,表示很多。红遍: 指岳麓山区枫林茂密,秋来经霜,山山变红。碧透:江水碧绿,清澈见底。透,极,与“遍”互文,都是副词。争流:争着行驶。长空:广阔的天空。浅底:水清澈见底,显得浅,不是真的水浅。万类:万物。霜天:秋天。

这几句的意思是:远望重重迭迭的枫树林,经霜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长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的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强调:主席这段即景气魄极大,展示了伟人的博大雄怀和凌云壮志。短短几句话,景有:山、树、水、船、鹰、鱼乃至世间万物,景既有远景、近景之分,又有静景、动景之别。而且即景状物下笔阔绰,如:“万山”、“层林”、“漫江”、“百舸”、“万类”;如:“遍”、“尽”、“透”等。气度非凡。

⑶着重领会“万山红遍”的意境,即展开了一幅色彩瑰丽的`湘江秋色图。又象征着当时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和大好的革命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