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孔子谈人生观格言 正文

孔子谈人生观格言

时间:2025-05-15 10:57:38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从15岁就立志向学,这个“学”是什么呢?个人以为孔子想学的应是“道”。何谓“道”?“道”即是真理,是生存的意义,也是生命存在的价值。于是孔子博览群书、周游列国、拜访老子,即是有志于求道的真实体现。

从15岁就立志寻道的孔子,30岁时,由感性上认为已经找到了“道”,而且也认为自己已有一定的体悟。他不断的修行,不断的升华,到了40岁时,他对他所证悟的道已经没有任何疑惑,也就是说,他已经从感性上的认知,升华到理性上的.明白了。

不断修行升华的孔子,到了50岁时,知道了他的使命,就是“传道”。所以孔子从55岁开始周游列国。当然,周游列国的目的,绝非是为了求得一官半职,而是弘传此道。孔子不排斥当官,所以孔子是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可久则久,可速则速。

在传道的过程中,当然会遇到不同心态的人,有人不以为然,有人嘲笑他、冷落他,当然也有人尊敬他而跟随他,从中不断考验他的心性。因为他是在人群中修,不是到深山老林与世隔绝。所以也有些隐士取笑他,竟然想在乱世中跟世人传道,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继续传道一直到60岁时,心性已经提高到“耳顺”的层次,也就是对于外在的环境、人、事、物都能了然于胸,达到凡事难乱其心的境界。不管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不管别人怎么对待他,他的心都能坦然不动,这就是大忍之心的表现。孔子周游列国13年,直到他68岁才回到鲁国。

孔子70岁时,他的境界已达到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的一思一念,一言一行,都在道中。也就是修炼到他所应该到的层次,功成圆满。最后几年他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直到73岁时完成他的使命离开人世。

一、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三、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四、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五、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六、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七、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八、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九、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十一、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十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十三、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十四、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十五、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十六、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十七、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十八、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十九、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二十、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二十一、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二十二、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二十三、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二十四、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二十五、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二十六、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二十七、 放于利而行,多怨。

二十八、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二十九、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三十、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

三十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十二、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三十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三十四、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五、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十六、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十七、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三十八、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三十九、 不学礼,无以立。

四十、 礼之用,和为贵。

四十一、 听其言而观其行。

四十二、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四十三、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四十四、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四十五、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四十六、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四十七、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四十八、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四十九、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五十、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五十一、 过,则匆惮改。

五十二、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五十三、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五十四、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五十五、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五十六、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五十七、 不迁怒,不二过。

五十八、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五十九、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六十、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六十一、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六十二、 巧言乱德。

六十三、 巧言令色,鲜矣仁。

六十四、 刚、毅、木、讷近仁。

六十五、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六十六、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六十七、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六十八、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六十九、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七十、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七十一、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七十二、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七十三、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七十四、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七十五、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将其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有几个重要阶段被特别强调出来。

十五志于学,孔子所提倡的是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

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但是这一切要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孔子的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说自己不是生下来就了解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对古代文化、对古人所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且能够孜孜以求,一直认真学习而已。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他所提倡的是这样一种从容地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经过这样的学习、历练,我们逐渐地提升自己、有所感悟,这样就走到了30岁。

三十而立。既不像10来岁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20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

三十而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怎样才算立起来了?是否只要有车、有房,或者有了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就算立起来了呢7而立之年对于人的一生又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呢?

30岁这个年纪,在今天,在这个心理断乳期大大错后的时代,尤其是在大都市里,还被称作男孩女孩。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否立起来了呢?对于立字,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呢?

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就会出现比较强烈的逆反心理,20多岁刚刚步入社会时,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不尽如人意,觉得成人世界欺骗了自己,觉得生活中满是丑陋、猥琐、卑鄙和欺诈。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愤青。这个时候,青春的成长有它特有的苍凉,人必然表现出一种反弹。那么走到30岁,应该是人生和的阶段,就是既不像10来岁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20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

三十而立的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从内在的心灵独立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好的学习,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让学到的东西为我所用。这是中国文化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

30岁这个年纪,是一个建立心灵自信的年纪。这种自信不是与很多外在的事物形成对立,而是形成一种融合与相互提升。这就像泰山上的一副

30岁以后。学着用减法生活,舍弃不是你

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进入不惑境界

从30岁到40岁,人们从而立之年步入孔子所说的不惑之年。这应当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

但每个人到40岁时都能做到不惑吗?在现代社会,40岁上下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已经成为骨干,压力又非常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做到内心不惶惑呢?

关于惑这个概念,《论语》中有过多次阐述。人怎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内心不惶惑?这需要大智慧。

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一个人在30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从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30岁以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而学做减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绝了,不想挣的钱不要了。当敢于舍弃、知道如何舍弃的时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状态。那么什么叫做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

五十而知天命,这时已有一种内心定

力。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

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指的什么呢?是人们常说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吗?是一个人到了50岁,就应该听天由命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孔子所说的知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宇,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

知命、知礼、知言,这三个境界在人生中的顺序是倒着的:我们都是最先知言,在与人交谈和读书中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他人。但是,知言还不够,还不足以在社会上立足。还需要你懂得礼仪,能够充分尊重他人。多一分尊重,就会少一分抱怨。更高的一个层次是知命。知命就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的境界,他已经建立了一个自循环的系统,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问题

耳顺,就是不论什么样的话都能听得进去,都能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听到不好听的话。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耳顺呢?

在对天命有了透彻的了解、自己的内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后,孔子说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

这种境界,用中国文化的一个词来表述,就是悲天悯人,在真正了解所有人的利益与出发点的前提下,实现理解和包容。也就是说,当以自己的价值体系去看待其他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时,我们是有理由惊讶的。但是,如果你知道他带着什么样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也就是你的这个体系能够进入他的体系,也许就会多了一些谅解。

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所有规矩已变为你生命的习惯时,就能做到从心所欲

孔子耳顺的境界,其实就是外在的天地之理在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作基础,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经变为你的生命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

我们看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其实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从15岁到70岁的人生历程,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不同的人生阶段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一下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一些迷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是否以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是否终于做到从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