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南怀瑾的六字格言 正文

南怀瑾的六字格言

时间:2025-05-15 15:31:10

《少年南怀瑾》读后感 篇1

五年级的儿子在寒假阅读《少年南怀瑾》,我曾经读过南师的著作,却没有读过他人为他写的传记。我很好奇,像南师这样的大家,少年时期会是个什么样子?拿起书,就一口气读完了。徐茹女士笔下的南师如同邻家才子一般跃然纸上,让人会心一笑。

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习惯先读一读“序言”,看了南师之子南一鹏先生为本书写的序言,有一句话我觉得始终围绕着南师的少年时期。那就是“欲成事者,必先立志”。

南师的童年时期生活在风景优美的地叶团,地叶团因为靠近海边,古时常受到海盗和倭寇的侵袭,因此地叶团有习武的习俗,当地的拳法叫做“南拳”。这个风景优美的村庄滋养了南师美好快乐的童年时期。

南师在童年时期跟我们所有的小朋友一样也是顽皮可爱,也会犯错也会撒娇。对我感触较深的是南师的父亲仰周先生的严格管教。仰周先生对孩子的教育无论是在日常的言行上还是在学校的学习中都是非常严格,用儒家的行为标准来衡量儿子。用现代的观念来讲,亲子教育做得非常好,常常跟孩子一起读书学习。之后,南师想学武功,仰周先生亲自演示之后请来老师正规教育。深深感慨作为父亲以身作则的用心良苦。

南师在后来的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愿意帮助他的人。也遇到了骗过他的人,当他把这些经历告诉父亲仰周先生的时候,仰周先生给予的教诲令人折服,“我们不能因为有怀疑就不去帮助人”让我深受感动。

而南师本人无论在私塾读书还是学校读书,任何时候都特别努力用心。总是努力成为最优秀的学生!南师认定的学习目标从未轻易放弃过,即使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依然坚持去家庙自学读书,虽然年少的时候还不确定将来可以做什么。但是,读书总是不放弃的。这种坚持的精神并不是人人能够做到,这需要强大的内心和坚韧的毅力。

南师少年时一直梦想成为一个“剑仙”,要成为“剑仙”也是因为心中藏着家国天下。南师在梦想成为“剑仙”的路上坚持不懈,但凡他认为是“剑仙”的大师,他都一一拜访,拜师求道。在国术馆学习也比其他同学更为努力,每天提前起床去西湖边练习。付出总有回报,南师以冠军的优异成绩毕业。

南师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师,跟他从小在学习以及练功上的努力刻苦密不可分;也跟他的父亲仰周先生对教育孩子的一片苦心密不可分。这本书我想能使孩子们懂得南师并没有什么天赋异禀,南师亦是寻常孩童长大。假如孩子们从小懂得“欲成事者,必先立志”,能够在少年时期懂得勤奋学习努力读书的好处,为心中梦想而努力。我们的少年亦能成长为优秀的少年!长大后亦可成为国之栋梁。

《少年南怀瑾》读后感 篇2

少年南怀瑾,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叫杨周先生的人,有一个叫常泰的儿子,常泰儿时,因为身体瘦弱,经常生病。所以母亲很心疼常泰,一直到他七岁母亲才给常泰断奶,因此,常态又受到了同学们的讥笑。其实常泰自己胸怀大志,想让自己身体变好,不给家里添乱,想让同学不讥笑他,他下定决心要学好国学,但其实他更想做的,还是一名侠客。每当他读完国学之后,总会翻开侠客书,有一回看到书中的人物,倒挂在房梁上练武术,常态,心里直痒痒,非爬上房梁不可,于是他开始偷练武术,他武力不足,从房梁上摔了下去,摔出好多乌青,仰周先生听见响动后,从楼上走下去,知道了常态,想学武术,带他去了许多名人大师那里学武功。从此,他在练功天涯便开始了。

我非常佩服书中的主人公常泰和仰周先生。因为常泰不会为一些小事而哭鼻子;提起背书都是滚瓜烂熟;背起书来滔滔不绝;看起书来津津有味;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做起事来毫不马虎,精益求精;看见不懂的词语的意思,就马上问老师等等。常泰的优点,谁也说不完,再看看自己,真是没法比了,当然,像常态这样就称天才,我不需要跟天才比,我只需要跟自己比,只要有进步,都是好的。但是,不跟天才比,并不代表,我不学习天才。每个人都要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意思是,见到别人的优点,要马上学习,看见别人缺点要马上反省,并去告诉别人,而且不能学习,所以我也要学习常泰这些喜爱学习的好习惯。

仰周先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把一个只会生病的小孩子教育成了一个能书善画,会让武功的大孩子,扬州先生不但把一个独生子教好了,原来他自己,也会读书背诗,会练功,他练了武功,甚至还能跟村里的武林高手一比高下呢!

让我们一起,互相学习,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吧!

《少年南怀瑾》读后感 篇3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少年南怀瑾》。当我翻一开这本书,就觉得很有意思,马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看着这本书,仿佛我也伴随着南怀瑾一起成长。我觉得他很调皮,也很爱玩。下课时,他会主动和同学们追逐打闹,不过一到上课时间,他就马上挺直腰板,认真地听先生讲课,一点也不敢乱动。南怀瑾对学到的文章都会专心背诵,并努力研究每篇文章的含义。遇到比较难懂的文章,他就会礼貌地向先生请教,直到弄懂为止。南怀瑾读书时,别无他想,心中只有书本的内容。这样心无杂念地大声诵读,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只要心里想着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把读书变成像玩耍或唱歌一样有趣的事,就能边玩边领悟书本里的东西,这叫“玩索而有得”。南怀瑾小时候,已经读了很多古书,还特别用心地学习了文学、书法、诗词曲赋等,是一个学识不俗的小“学究”。所以,我觉得南怀瑾从小就很会读书,通过认真、心无杂念地读书,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他在学习时是快乐的。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诗是南怀瑾的父亲南仰周先生经常告诫他的口头禅,叫他白天不要打哈欠和瞌睡,要与书为伴。我也要像南怀瑾一样,每天都认真刻苦读书,不懂就问,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以前我读书时,只是随手拿起书本,勉强地张嘴读一读,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就像你买来了一个非常好吃的面包,只咬了几口,没有细细品味,就觉得不好吃,便扔掉了。后来,我静下心来,慢慢地读,慢慢地体会。渐渐地,我发现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可以帮我打开知识的大门,可以帮我找到智慧的源泉,可以给我带来幸福和快乐,可以给我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满足和财富,还可以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啊!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要不然,这些知识的宝藏和快乐的体会,从哪儿来呢?

读了《少年南怀瑾》这本书,加上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我觉得读书和玩,几乎没什么区别,只是前者是用大脑玩,后者是用肢体玩。所以,我们要刻苦认真学习,做到不懂就问,你就会因为获得知识而快乐,体会到书中的乐趣。南怀瑾经过了儿时的努力,获得了“禅学大师”和“国学大师”的美誉,他真正地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我想,如果我也像南怀瑾先生一样心无杂念地认真学习,那么读书也将会是一件美妙、快乐的事情,做到真正的“玩索而有得”。

《少年南怀瑾》读后感 篇4

记得起初,《少年南怀瑾》这本书我不太喜欢,听书名就不咋地,估计很无聊,只想应付应付的看看,可后来,我发现,并不是我所想的。

这本《少年南怀瑾》主要所讲的,是南家少年(少爷)“南怀瑾”一生中,由一个体弱多病又有点调皮的小娃娃成长为一个武功优秀也十分善良的大人的故事。

在他成长的过程里,父母对他的教导,是少年南怀瑾在成长之路上的一个个关键点所在。在我看来,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南怀瑾父亲仰周先生所用的“功过格里记功过”这个教育方式了。

仰周先生要求南怀瑾每天都要自我反省,想想自己有没有过错,如果有,就要在格里点上一个黑点,如果自己在一天里做过了好事,就可以在格里点上一个红点。仰周先生会根据南怀瑾的红黑多少来对南怀瑾进行奖励与惩罚。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仰周先生对儿子南怀瑾严格要求,但不一味的打骂、批评,他对南怀瑾心平气和的讲道理,告诉他知错就改,让南怀瑾在下次做事时会想一想,自己做的对不对。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做人,要懂得自我反省,发现自己做得好、对的地方,改掉自己做得不好、不对的地方,你就会有进步。就算每天只进步一点点,但又有谁知道,会有那个人慧眼识出千里马呢?当然,千里马必须要是千里马,才能被识中!

《少年南怀瑾》读后感 篇5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少年南怀瑾》。故事中主人公南怀瑾,小时候,性格很调皮,但是,他在学斯文的时候,每当开始上课了,他就会一板一眼,挺直了腰板上课。下课之后,他会把上课和书中看到的一些还不懂的地方问先生,所以他在班里得到的知识也是最多的一个。他从小喜欢习武,在他十多岁的时候,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位剑仙。可是当他听到有当一名剑仙需要做这做那,需要做一些他觉得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刚开始学剑时,他差点把他的梦想完全抛掉了。不过他有个优点很好,他像我看过的《八十天环游地球》里的福格先生一样,很有安排,就算剑仙挡不了,他还每天习武练剑。所以,从小武功就学得非常好,大学当中他还名列前茅,得到了拳击比赛中的第一名,并以最好的成绩毕业了。

读了这本书后,我问我自己南怀瑾先生为什么会这么优秀?为什么会成为我国这么著名的国学大师呢?我想,他的成功在于平时做事有安排,不懂就问,学习在于持之以恒,学、玩能合理安排地好,学的时候认真学习,玩的时候玩尽情地玩。牢记长辈的教导,读书不一定要做官,一定要时刻记着读书要明理的'道理。

还有,南怀瑾先生非常听从父母的教导,很听爸爸妈妈的话。他从来都不会骗爸爸妈妈。记得有一次,***妈让他去打酱油,他非常认真去做这件事,在回来的途中他生怕把酱油打翻了,可是他越注意,最后还是把酱油给弄散了,跑到家如实告诉妈妈怎么把酱油给打翻了,妈妈温柔地对他说,没事,再去打碗来就行了。他接受了前面的教训,不管这碗酱油,就是往前走,最后他竟然一滴都没有滴下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南怀瑾从小做事,既诚实又肯动脑筋。

看完这本《少年南怀瑾》,我对少年时的南怀瑾很是敬佩,想想我们现在家境比他好,身体比他棒,他那么瘦弱的身体,还要学武功;而我们呢,连一点点皮肉之苦都经受不了,动不动就怨天怨地。我们是应该反省自己,像他这种家境,更何况被劫匪和海盗抢劫了一空,竟能读得这么好,想想现在的我们呢?我们读书各方面的条件比起他当年,要好得多了。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没有一点上进心呢?为此,我下定了决心,这个学期,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在期末考试中考出一个好成绩。

《少年南怀瑾》读后感 篇6

20xx年九月二十九日,一代宗师逝世于苏州太湖大学堂,享年九十五岁。三十日晚上,在太湖大学堂,月朗风清,群星皆隐,一百余名弟子,无不泪眼相对。

还记得南师小时候,自幼饱读诗书,精通佛学,还苦练南拳北腿,最终夺下了冠军。他的家乡,是温州“南拳之乡”乐清地团叶。父亲是当地的一名商人,母亲是一位普通女子,叫赵氏。父亲仰周先生对他家教十分严厉,注重家风,事事清理亲力亲为,天天让小南怀瑾到他那背诵《朱子治家格言》,这成了小南怀瑾每天必做的“功课”。不仅如此,仰周先生由自己带头,照书上养成良好的习惯,立下家规,并让小南怀瑾在“功过格”里记下“功”与“过”。

读了《少年南怀瑾》,我知道了天下不治,匹夫有责。不治在人心,有责在正己。学会了思考和反省,知道了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学会了包容。我想,这就是一代宗师南怀瑾特有的品质————爱国爱家、好善乐施、勤奋刻苦、坚毅执着的高贵品质,也铸就了南师近百年的人生传奇。

《少年南怀瑾》读后感 篇7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童年时期的故事。在我的印象中所有成功的人物在小时候都是乖孩子,自从我看了这本《少年南怀瑾》之后,我的想法有了改变,原来许多名人他们的儿童时期和我们一样都是一个“熊孩子”。说他是“熊孩子”,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有一次和伙伴们吵架,因为上过几年私塾,读过几本书,嘴巴转得快,就学大人骂对方的祖先,结果骂得太快了,骂成了自己家的祖先。他的父亲仰周先生知道这件事之后,非常严厉批评了南怀瑾,并且坚持用家法狠狠教育了南怀瑾。使南怀瑾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南怀瑾从小就想做一名剑侠,闯荡江湖,保卫国家,之后他就到了浙江国术院学习。所谓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后来,南怀瑾每天比室友们早起四小时,在西湖边练武术两小时,然后再看书两小时,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后来,南怀瑾知道了在杭州有一位剑仙,然后他通过了朋友的关系找到了这位剑仙,并且求剑仙做他的师傅,可是这个剑仙并不想教学生。因南怀瑾的执着,感动了这位剑仙,于是传授剑法给他。南怀瑾在国术馆学习期间,曾有一次一个中年男子掉落西湖,同校有人去围观,告诉南怀瑾这位中年男子是南怀瑾的乐清同乡。然后南怀瑾把他领过来说不要想不开,并给了他自己最好的衣服换上,自己只有8块钱,却给了老乡六块钱。他在给自己父亲写信也提到了这个人,他的父亲给他回信时说,这个人的确是他们的同乡人。但是他是一个骗子,骗过不少同乡人。还告诉南怀瑾,帮助别人是对的,但是要看看清楚他是位坏人还是值得相信的人。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悟有许多。我知道了我们要做一个能静能动的孩子,在该玩的时候玩,在该动的时候动。说话时要三思,不要冲动,就像南怀瑾骂错了祖先一样,做所有的事情都要多想几遍,妥当才去做。而且做事情,一定要执着诚恳,一定要坚持做到底。

我想我也读了许多古代的圣贤书,我觉得我有许多地方要向大师南怀瑾学习,多读读多背背多记记,先囫囵吞枣,以后就会慢慢知道其中的意思了,其实我认为南怀瑾的父亲也就是仰周先生他说的有句话非常对,“反对死读书,苦读书。特别注重注把书真正地读出声来,通过吟诵发现文字的韵律美感,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

《少年南怀瑾》读后感 篇8

最近,我阅读了《少年南怀瑾》。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南怀瑾成长的故事。南怀瑾小时也如我们一样,调皮好动,可他能静能动,一读起书,就特别安静,但他并不是发呆的静,而是专心致志的,读过的内容,能滚瓜烂熟的背下来,他还十分好学,不懂就问。南怀瑾从小体弱,他就努力练功,使自己渐渐强壮。年年过去,南怀瑾虽然已经读过了很多书,武功也十分厉害了,可他并没有中断他的学习生涯,而是对自己的要求更加高,看更多的书。他也从不骄傲,四处拜访名师,锻炼自己的武功。南怀瑾的长辈也总是教育他,指引他,让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最后,经过自己不断学习,和许多高人对他的指点,成为了一代国学大师。

读完书,我咽了一口唾沫,陷入了沉思:

南怀瑾的成功原因是什么?除了他有父母长辈的教育和高人对他的指点,剩下的一样是什么?正是南怀瑾始终在学习,从不骄傲的品质。

想到这里,我再一次思考反思自己:

南怀瑾和我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同是一样学习,一样吃饭,一样用两只腿走路。是啊,我们没什么不同,甚至我现在学习的环境比他那时候好得多,他身体比我虚弱,我有什么资格比他落后呢?他能做到的我又怎么不能做到?

我又回过头想了想我和他的差距:

我拥有一丁点优势就高傲自满,而南怀瑾获得比我大的多的成就却从未骄傲过,始终是“活到老,学到老”。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中的一句话:别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我就是因为自己的优势骄傲自满,而南怀瑾他总是寻找着自己的缺陷,查漏补缺。

南怀瑾的故事让我深有体会,我要想书中所说的一样:“痛苦、烦恼、得意统统从心里丢出去。”作者:叶紫霖

据世亲菩萨科判《金刚经》文句,有二十七个疑难问题,佛陀对此一一作答,断除疑难,生正净信。这二十七个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已把《金刚经》的'妙义摄尽,乃至将《大般若经》之基本问题都已摄尽。

(一)“断求佛果行施住相疑”

断为断除、截断之义,一般求证佛果,是以有相行施为因,以证有相佛果,这是有相与有住之求,《金刚经》开无相法门,以无住为因,求证无相佛果,是与有相有住之行施不同,故有此疑。为断此疑,《金刚经》力破有相与有住之虚妄,力劝不应住于住而行于施,应是无住而行施,不住于相,依此而尽断此疑。

(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

般若之行,无住为因,无相为果,因与果俱深难信。佛对此疑而讲“信根”,能深信无住无相之法者,是其多生多劫所种善根之发现,佛陀悉知悉见。无上佛乘是难信之法,若有正信,定有甚深因缘。若不信者定是业障深重,由此而断此疑。

(三)“断无相云何得证说法疑”

般若妙义,甚深玄奥,是在相离相,说而无说,从实际理地上讲,佛陀说法,实无有法可说,故不受一尘也。因此究竟法身,无为无相,然而所谓说法,皆依世俗谛方便安立假名,《金刚经》是从胜义谛上,直显真实无相,以此断除恒执有相有说之法执。无相是在相离相,无说是说而无说,因此可为无得无说也。

(四)“断声闻得果取疑”

有人于声闻四果,作有取有想,此段断其疑也。诸法无相,故于法不可取相,不可说得。以无所得,究竟无相,故不可有住,此段应是扫相也。

(五)“断释迦于燃灯佛所有取有说疑”

此段从佛境上破有取有说疑。诸佛得法实无法所得,以无所得,是为所得也。对一切法皆以无相、无取、无住、无得而如实观,方可尽断有相、有取、有得、有住之执。

(六)“断庄严净土相违于不取疑”

此经所讲庄严净土,实是不可以相求,不可以有法住,此经庄严净土,是唯心清净,无相庄严净土。由于三界唯心造,万法唯识现,实无有说可得。有执者误以为净土必有实体可得,若有实体相者,这岂不是与不取义相违反也。此疑不解佛法真实义,般若不落一切法相,又不断灭一切法相,因此所谓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于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明此玄义,此疑自除也。

(七)“断自受用报身有取疑”

化身不实,故不可取,那么报身应是实有吧?于此有疑,为断此疑,借事明理,令人通达。种种之相,皆是有为,佛之真身是法身,法身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不可取也。由此报身,应不以住相生心,虽然不可取不可住,但是可修可证也。

(八)“断受持此经为人解说未脱苦果疑”

持经是行无相之忍,此乃无漏因也,由此正因而得到彼岸,诸有相行皆不脱有漏边事,故未脱苦果,《金刚经》所讲出世道,尽在无相无住,然不肖者住有相以测持经之报,故此疑当断也。

(九)“断能证持说二法是无体非因疑”

能证与持说是有为无体之法,由何是成无为有体之法的正因呢?如世人解应为非因,然佛为断此疑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由有为无住,而感无为法性,是事当然也。因二者不即不离,由此而证为菩提,依此所证为法性,此因者依因也,非生因。故知此义,即断此疑也。

(十)“断真如遍一切处,为何有得无得疑”

真如之法,皆遍在一切,然于法有迷悟之别,有得无得都是对治而言,佛法无实无虚,但方便度人,假立有得无得之名,由此得与不得本无可疑也。

(十一)“断无住修降伏心是我疑”

学人虽知无住行可降伏其心,然于法尚有微细我执,不知究竟无我之深义也。为此再断有我之疑。

(十二)“断佛因是有菩萨疑”

此断佛因有实行菩萨之法。于此执实,也为虚妄,故对此以无相、无住、无实有其法而除之。

(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无法疑”

有执之人,恒执实有,恒执实无,不解无实无虚之妙义。由无实体因,故误为无佛无法,此是巨谬。佛法中道不落两边。有不执实,因缘而有,无不实无,自性真空,因与果都是因缘立号,非实有性,不可执实,明此妙理,此疑即断。

(十四)“断无人度众生庄严净土疑”

凡夫之人处处恒执两边,不契中道实相之理,说无即落断灭,说有即成恒常,不知体用之理,正因为无实体而妙用无穷,正因为妙用无穷而实无自体,依用以显体,体无定体,虽用而发,从体起用,全用即体,中道彰著也。于法无相,于行无住,实无人我,实无庄严,然亦即庄严,亦即度人。二者皆名字而已,真实佛法超言超相也,明此理,岂有此疑。

(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

凡夫之人,误为佛离诸相,即无所见,其实不知无相无住方可于一切法悉知悉见也。然见亦非见,非见为见,以不住相故,佛可具见一切法性也。凡夫之人颠倒错乱,不知见与非也不可得也。

(十六)“断福德例心颠倒疑”

凡夫之人,于法闻空,心生颠倒,妄为一切皆无。不知佛法本为破妄想执取之心而立言教,世间福德实无自性,当体空寂,故不执取为实有也。于法不生执取相,依无住心而广行福德之施,其福德无量无边,何以故?此可究竟出离证道也。凡圣用心不同,得果自异,明此理不生此疑也。

(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

无为乃佛之真身,无为无相,故不可以三十二相见佛真身,真身虽无相,然非即断灭,应身虽非实,随缘化度人,圣者于此法,皆不住有身。执有执无,凡夫之事。明此妙理定无此疑也。

(十八)“断无身何以说法疑”

凡所说法,实无法可说。于说法处不可执于实有,于无身处实执于无,不无不有,方可契中也。

(十九)“断无法如何修证疑”

凡夫之人,执无法为实无,故不知如何修证,《金刚经》讲无相无住,就是开显无住之行,于法不执取为无法,非法断灭为无法。由无住行而与实相相应,因实相无相,无可执取。明此理自然疑释也。

(二十)“断所说无记非因疑”

经文章句虽为无记之法,然可表诠般若妙义,文字本身非因,然是正道依因,明此理即解此疑。

(二十一)“断平等云何度众生疑”

诸法平等,佛与众生并无差别,故实无众生可度。然于法如此,于心有别,凡夫迷执,不见真如,圣者开悟彻见法性,于迷与悟间,假安立于度,然实无度也。明此无疑也。

(二十二)“断以三十二相比知真法身佛疑”

凡夫之人执相为佛,以三十二相为佛法身,由三十二相是有为之相,故非真佛法身,要离相见真佛,凡所有相,尽是假有,若执于相,即同邪道,不见如来真身。明此理就不会于种种相而生实有之想,也悟佛之真身离相无住,寂静无为也。

(二十三)“断佛果非关福德疑”

佛果无为无相,无作无行,由此凡夫之人,误为佛果非关福德,断然分开于世间种种有为之相,其实佛法离相,妙在离执,非是断灭于相,无住之行福德不可思议,菩萨行施三轮体空,功德等虚空界。由此,佛果之福德不可思议也,明此无疑也。

(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

化身度人,实无来无去,实无所住,故受福之用也,化身无影,随缘示现,本无实性,本无实法,故不可执有此疑也。

(二十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

法身与化身不一不异,体用而已,非一非异,不可用凡夫之心测知佛身,应如理谛观,方证实际,法身无为无相,理也,化身有为无住,事也。无法身不显化身,无化身不证法身,明此疑解也。

(二十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

化身法身不一不异,实不可执,有福无福亦是有相,实应离执,不落边见,明此理岂能生此疑也。

(二十七)“断入于涅槃如何说法疑”

涅槃之义,不同小乘所解,大乘讲四种涅槃:自性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诸佛圆满于体究竟无余,于用无住行施,尽未来际广说佛法,无有断时,明此理自然无此疑也。

总结语

如上所讲,二十七题义理深广,须细心以体味,以如实观而得受用,《金刚经》乃无上成佛之宝典,其问题渐次增上,令学人明悟金刚般若波罗蜜。全部《金刚经》实际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以中道观而行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扫尽虚妄想,转识成智,转凡成圣,究竟圆满无上道果。此经有不可思议之功德,如有奉持者定成无上道也。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40句名言

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36.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4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二、凡事第一反应是找方法,而非 是找借口

三、遇到挫折时大声对自己说:“太棒了,我终于有机会成长了。”

四、不说消极的话,不落入消极的情绪当中,一 旦出现问题应正面处理。

五、凡事先定订目标,并尽量制作梦想版。

六、凡事预先做计划,尽量将目标视觉化。

七、是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就要全部的用在工 作和学习上,不要盗用工作和学习的时间。

八、养成记录的习惯,不要太依赖自己的脑袋记忆。

九、随时记录灵感。

十、把重要的观点,目标,方法写下来,并贴出来,随时提醒自己。

十一、走路比平时快30%,走路是脚尖用力向前推进,肢体语言健康有力,不懒散,不颓废。

十二、每天出门照镜子,给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

十三、每天自我反省一下,自检一下。

十四、开会时坐前排。

十五、时时刻刻微笑待人处事。

十六、用心倾听,不打断别人的话,作一个倾听高手。

十七、说话声声有力,能感染自己,能产生磁场。

十八、同理心,说话之前先考虑对方的感受。

十九、每天有意识的真诚的赞美别人三次以上。

二十、及时写感谢卡。

二十一、用关心和自责的口吻说话,责人之前先责己。

二十二、每天进步一点点,日有一新,月有一进,每天多做一件事。

二十三、提前上班,推迟下班。

二十四、节俭并定期存钱。

二十五、时常运用头脑风暴。

二十六、遵守诚信,说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