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中国科学院院士格言全部 正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格言全部

时间:2025-05-01 04:56:01

讣告即是对某人逝世的公告,以下是关于2017中科院院士讣告,仅供阅读。

中科院院士讣告

中科院院士吴文俊逝世

讣 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文俊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5月7日7时21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98岁。

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6年到中央研究院数学所工作。1947年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留学,1949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随后在法国国家科学中心任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吴文俊于1951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中国科学院系统所、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任职。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全国政协常委、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名誉所长。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吴文俊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他的工作是19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1970年代后期,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他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他的工作对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影响深远。

吴文俊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00)、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6)、首届求是杰出科学家奖(1994)、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数学奖(2006)、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1997)。他培养的许多学生已成为所在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建立的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是国际符号计算领域最主要的'研究中心之一。

吴文俊具有强烈的爱国心,于1951年放弃在法国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并通过自己的科研工作为复兴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文俊先生永垂不朽!

吴文俊先生悼念网站:http://www.amss.ac.cn/wwj/

吴文俊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7年5月11日上午10:30在八宝山殡仪馆东厅举行。

吴文俊先生治丧办公室

2017年5月7日

吴文俊先生治丧办公室:

主 任: 王跃飞、席南华

副主任: 汪寿阳、高小山、武艰

成 员: 巩馥洲、高军、潘建中、胡晓东、戴彧虹、张纪峰、杨晓光、李洪波、冯雷、丁晓蕾

联系人: 周代珍、李佳、牛园园、王林

电 话: 010-82541802;82541809;82541870;82541889 。 传 真: 010-82541972

电子邮箱: wu-commemorate@amss.ac.cn(唁电唁信请发至此邮箱)

手 机: 13693282978,18710049810,15801187618,18201550405。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数学院南楼417室 邮 编: 100190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同志请于2017年5月11日上午9:15在思源楼上车前往殡仪馆。

王选生平 名言

王选生平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选,因病于2006年2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王选1937年2月5日出生于上海,少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学校。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58年毕业留校在无线电系任教,参与北大自行开发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研制工作。1961年,他开始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探索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1964年承担了国内较早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DJS21机的ALGOL60编译系统的研制。1975年投入到“汉字精密照排系统”项目的研究中。1981年,他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I型。1985年至1993年,他又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并推出了华光II型到方正93系统共五代产品,以及方正彩色出版系统。他历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所长、所长,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后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首席科技顾问,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总体战略顾问专家组成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促进会理事长,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发明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名誉会长。1995年后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他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选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是举世公认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大学选择专业时,他看到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把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又了解到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对国防和航空工业产生巨大影响,便毅然决定攻读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以巨大的热情投入计算机应用研究工作。他敏锐地意识到国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中“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成功将引起中国报业和出版印刷业的深刻,项目的巨大价值和技术难度激起了他攀登科技高峰的豪情,他毅然决定用数字存储方式,跳过当时日本流行的第二代机械式照排机和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机,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信息压缩、高速还原和输出方法等世界领先技术,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核心。1979年,他主持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主体工程,从激光照排机上输出了一张八开报纸底片。1981年后,他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相继推出并得到大规模应用,实现了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成为中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杰出典范。他对科研项目的市场前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先驱,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致力于科研成果的商品化。90年代初,他带领队伍针对市场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先后研制成功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引发报业和印刷业三次技术革新,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的国内报业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他积极倡导产学研结合,在北大方正集团中建立起从中远期研究、开发、生产、系统测试、销售、培训和售后服务的一条龙体制,还力主由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方正集团共同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走出了一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道路。

王选是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人民教师的优秀典范。他一生献身科学,淡泊名利,始终孜孜不倦地埋头于艰苦的科研工作,即使患病期间也没有停止过。他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努力拼搏、勇攀高峰的作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好评。在科研成果和崇高荣誉面前,他始终强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把科研事业当作毕生的追求,以提携后学为己任,甘为人梯,为培养和造就出一批批年轻的学术骨干呕心沥血。作为一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和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和年轻技术骨干严谨勤奋的科研作风,经常鼓励和帮助他们选择具有挑战性且应用前景光明的课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2002年,他用获得的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及学校的奖励金共900万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和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事具有基础性、前沿性的中长期科技创新技术研究。

大学院士讣告一

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xx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xx年11月11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70岁。

xx先生祖籍浙江舟山,1945年4月26日出生于上海市,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81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xx先生生前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第九届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务委员,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数学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为沉痛悼念xx先生,兹定于20xx年11月17日上午11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xx先生遗体告别仪式。

谨此讣告。

xx先生治丧办公室

20xx年11月13日

大学院士讣告二

中共重庆大学委员会、重庆大学十分沉痛地宣告: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光学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专家、重庆大学优秀教师的杰出代表、博士生导师、教授xx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xx年7月21日17 时06分逝世,享年72岁。

xx院士1936年8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1954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工程系并留校任教。历任重庆大学光电精密仪器系主任、原国家教委光电技术及系统开放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微米纳米学会荣誉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员及光纤工作组、智能结构工作组成员,国际仪器与测试技术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第二届人大代表等。

xx院士长期从事光电技术及系统、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科学研究,在智能结构、光纤技术、微系统、文字图象识别以及智能化仪器及机械等研究方向上,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解决了一批重大理论和技术难题,获得了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获国家级、部省级奖励13项,发表论文290余篇,对我国精密仪器及机械、光电技术及系统学科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于同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获重庆市政府首次设立的科技最高奖励--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2007年获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xx院士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以他为首开辟和创建的重庆大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精密仪器与机械”获国家级重点学科,“光电技术与系统”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211工程”与“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微纳器件及应用”成为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已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11名、博士研究生48人(含全国优博论文获得者1名),并为学校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出了杰出贡献。

xx院士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几十年如一日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为我国光电与仪器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襟怀坦荡,甘为人梯;潜心研究,锲而不舍;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xx院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光辉的学术成就,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景仰的丰碑,他将永远激励我们为祖国的科教事业而努力奋斗!

xx同志永垂不朽!

中共重庆大学委员会

重 庆 大 学

二〇〇八年七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