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黄帝内经长寿格言 正文

黄帝内经长寿格言

时间:2025-05-11 16:48:00

长寿是人类的美好愿望,美好愿望的实现需要有正确的养生观指导。千百年来,许多仁人志士对此进行过详尽的探讨和论述。然而,真正从医学角度对养生之道和长寿之法进行系统论述的,《黄帝内经》则为首创。因此,弄清《黄帝内经》养生观对于实现长寿之善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随从四时变化规律

《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与之相适应,结合四时变化进行了形象地论述:春三月(立春至立夏),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们应夜卧早起,在庭院里多散步,畅生机,抒情志。做到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应赏心悦目,恬愉和平,不扼杀勃勃生机,要适应春阳上升,气潜发散的特点,逆之则伤肝气;夏三月(立夏至立秋),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天地气交,物生以长,至夏茂盛,应夜卧早起,不以气候炎热而怨天,勿因生活矛盾而烦闷,心情愉悦,不随意发怒,逆之则伤心;秋三月,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应早睡早起神气收敛,不与肃杀秋气相违逆,反之亦伤肺气;冬三月,(立冬至立春),天寒地冻,阴气盛于外,阳气伏于内,应早卧晚起,避寒保暖,作息随阳光起落,以免阳气外泄,适应调养藏气之理,逆之伤肾气。《黄帝内经》针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特点,提出的以上养生法适应了四时变化规律,易于使人和自然产生天人合一的良好效果。

以恬愉为务 和于术数

恬淡虚无,是《内经》以静养生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要求人们光明磊落,心无邪念,摒弃私欲,对人友爱等。其养生观非消极厌世,而是要“内无思想之患”,去私心,重道德,保持乐观,精神内守,“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主张情志安宁,思想纯洁稳定,精神振奋饱满,使真气和顺内收,从而才能筑起稳固的思想防线,增强机体抵抗能力,防治疾病发生。

《内经》的和于术数,就是要人们适当掌握一些养生之术,如“八段锦”、“太极拳”、“广步于庭”等,通过柔和的呼吸,适中的活动,来调气血,和阴阳,去病健身,以达静养愉快之目的`。

饮食有节 不宜偏食

《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饮食有节是享尽天年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长期过量,必导致消化不良,使筋脉瘀滞,气血流化失常。“节”,还包括饮酒必须适当,少则益身,多则败德损命。《内经》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可见饮酒过量对身体的伤害是何等的严重。

饮食有规律,不暴食偏食亦十分重要,它能促进脏腑机制的良好运转,反之危害亦大。《灵枢》五味篇说食物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走心,甘味先走脾,辛味先走肺,咸味先走肾。可见,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五脏正常的运转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偏食行为都将会增加某一脏腑的负担。如不偏食,调和适度,则五脏各得其所,将会为长寿打下良好基础。

精神内守 心胸开阔

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内经》对于情志的分析更为精到,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绪的变化之所以能伤及内脏,《素问·举痛论》有明确的论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可见不良情绪能使脏腑气血出现异常,使五脏运行失去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因此,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就需要恬愉知足,精神内守。理解别人,善待自己。

总之,《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内容之翔实,经验之丰富,论述之具体,是一篇文章难以概括的,然而,它的顺四时规律,以恬愉为务,饮食合理,守精神,阔心胸的精辟论述,已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养生观,勤学多练必会获益。

拓展阅读:《内经》告诉你,男人久坐的六大危害

《黄帝内经》中记载“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虽然“久视、久卧、久坐、久立”都是不运动,但“久坐”是不运动最重要的表现。

坐着虽然舒服,但是久坐不动容易使周身气血运行缓慢,肌肉松弛无力,从而引发一系列身体疾病,对全身各器官产生伤害:

伤肌

“久坐伤肉”中“肉”是指肌肉。运动可以使气血运行通畅、温养肌肉。所以经常运动的人一般肌肉都比较发达。

“久坐则血外滞于四肢肌肉”,即久坐的人血脉在四肢肌肉就停止了,从而导致气血不运行、肌肉松弛无力。

伤脾胃

脾主管肌肉,久坐使气机郁滞,不仅伤肉,还会影响脾的功能。中医称脾胃为“水谷之海”,脾胃健旺,脏腑功能才能强盛。

而久坐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脾胃气机呆滞,运化功能失调,长期久坐还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便秘、痤疮等病症。

伤心脏

心为五脏之君主,其功能极为重要。“心主血脉”,即心脏能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维持心脏正常搏动。然而久坐则血脉不行,血脉不行则会导致血淤、血溢于脉外,从而导致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伤颈

颈部是气血通往大脑的管道,颈部肌肉受血脉濡养,血虚则筋骨无以支持。长时间久坐不动易导致气血淤滞,气血不畅则颈部骨骼不能被濡养,从而导致颈椎病等病症。

易发前列腺炎

长期久坐导致前列腺受挤压,前列腺长时间充血,易发前列腺炎,常见症状就是尿频、尿急等症状。前列腺是控制射精的阀门,也是男人的性器官,前列腺出了问题,射精就不受控制,容易出现早泄,性能力下降等病症。

影响寿命

“动则生阳,静则生阴”,运动可以产生阳气,而“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可见阳气对于人的寿命有很大的影响。

中医认为“动则不衰”,运动使人通筋活络、热血畅流,还可以抵抗自然老化。衰老是死亡的前奏,久坐不动者阳气很少,人体的新陈代谢率低,火力不足,不能抵抗衰老,容易让人短命。

由于互联网和汽车的普及,久坐少动的人越来越多,建议大家在工作学习之余,适当多做些运动,每隔2小时应进行一次约10分钟的活动。

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血液循环,保护我们的健康!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巨大的鸿篇巨著。它确立了我们中国医学的理论体系,被后世尊称为“医学之宗”,其中关于养生思想的论述,现在看来,仍不失为人体健康保健的至理名言,值得我们推崇效仿,现在笔者就带领大家学习下《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之长寿之道:

正如《黄帝内经》中《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段论述正是对于古代人类长寿养生法则的高度概括。

“法于阴阳”,法即效法,即顺应四时阴阳,养正避邪;《黄帝内经》中又以顺四时而养生长收藏之气论述了“法于阴阳”的精神实质。如春季阳气的生发,生机萌动,万物生发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色,人类精神活动要愉快无杀罚夺之意,即为“养生之道”;夏季应适应阳气的隆盛、万物蕃秀之特点,精神焕发,热情洋滋,亦谓“养长之道”;秋季万物收成,天气劲急,地气清肃,阳气收敛,则应早卧早起,意志安宁,精神收敛于内,以缓解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即“养收之道”;冬季阳气闭藏,必得太阳升起方可起床,方可避免阴寒之气的侵袭,故曰:“去寒就温”,即“养藏之道”。

“合于术数”是保持健康长寿的重要法则之一。合,即为调和,术乃为修生养性之法。“合于术数”是指要掌握养生健体之术,中医养生术种类繁多,有走路、导引按摩、叩齿漱津、五禽戏、太极拳、气功等。指导大家可以通过多种运动之术而达到健体强身、延年益寿。华佗提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报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所以他根据古代导引法,模仿禽兽特点而自创“五禽戏”。孙思邀针对老年特点亦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极强所不能堪而。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这是对《黄帝内经》“形劳而不倦”的进一步发挥。

“饮食有节”指的是通过合理的饮食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如:“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个食谱有主食,有副食,而且阐明了各自的作用。五谷:稻米、麦、薯、小米之类为主食,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为人体提供了必须的热量与能量,五果、五菜为副食,为人体提供了多种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在新陈代谢中是必不可少的。五畜:猪、牛、羊、鸡之类为人体提供了必须的蛋白质、脂肪和各种氨基酸。人赖饮食五味以充养精神元气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谨和五味便可气血流通,筋骨强劲,五藏安和,而健康长寿。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亦是人们‘尽终其天年”的前提之一。意思是要注意劳逸适度。首先,起居,就是指作息。有常,是指有一定的规律,起居有常即要求人们生活有规律。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人们只有起居有常便有助于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反之则会半老而衰。再者,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含义有三:其一是要有劳有逸,劳逸适度;其二是告诫人们不要违背常规地劳动,注重道德养生;其三是节制“房事”,不要妄泄肾精,而那些“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节其精者”是造成早衰的重要原因。如注意上述诸多方面,便可成为一个具有很高道德修养、精神饱满、体力充沛的人。如不注意道德修养、违背常规地劳动、不节制房事、不注意保护自己的肾精,必然会造成身体虚弱,加速衰老。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就是按照以上的生活方式来养生,体内的真气调和而不受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从而达到度完自然寿命,健康长寿的境界。

《黄帝内经》中这短短的几句话己经概括出了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其实养生就是生活本身,在生活中用我们中医的养生法则来指导健康饮食,起居和习惯的养成,自然就会健康,这也是最简单,最基础的养生方式。

拓展阅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之“术”

经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梁冬:辅佐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大家好!我是梁冬。那在我们面前的呢是另外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厚朴中医学堂的堂主徐文兵老师。

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大家好,诶,我们呢这个计划重新发现中医太美,所以呢准备用一年的时间好好讲讲这本书《黄帝内经》。在上一次节目的时候呢,我们大概用了一个小时,讲了《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的前三、四十个字,为什么说可以用一个小时讲呢?这的确是因为呀每一个字里面所蕴含着天地的道理呀都太深刻了。不过讲到这里,徐老师,天地的.道理好像我觉得有点不对呀?

徐文兵:这个,道和理是不是两个概念?道是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是要用你的心去悟的。理是看得见的。理的意思呢,你看它是个玉字边儿,就是古代雕琢玉石的时候呢,他要顺着玉石的那个纹路去治玉,这个玉石的那个流露出来的那个纹路呢,就是理,你顺着这个茬儿治玉就比较省力,这叫理。所以道和理是不一样的。

梁冬:所以以前说这个,玉不琢不成器呀,就是对人才的打磨啊,你不光是要打磨他,而且你还得顺着他的心性打磨。

徐文兵:对,你打磨是人为,而他本身具备的那个自然的纹路是天然、浑然天成的,就是浑然天成的墩你顺着浑然天成给你指的这个方向去打磨,你就能制出一块儿好玉来。否则要么就是把这个天然的美物给毁掉。

梁冬:暴殄天物。

徐文兵:哎,就是。

梁冬:诶,上一次呢,我们讲到上古天真论呢,前几句话是这样说的:"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这是用了二十四个字来讲了一个在古代非常厉害的一个人--黄帝的一生。中国古代人真厉害哈,二十四个字就能把这一生讲完了。后面呢又讲到,有一天呢,黄帝呀问他的老师,说上古时期的人,就是在他们那个时候再往前的人呢,都能够活一百岁。春秋皆度百岁,好像彭祖就是那个时候,是不是?

徐文兵:彭祖是八百岁。

梁冬:八百岁,对不对,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他的老师岐伯呢就说,上古时期的人呢,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上一次我们的节目呢就刚刚讲到这个地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而特别提到的术数啊,前面呢个“shu”呢是技术的“术”,后面那个“shu”呢是算数的“数”,前面那个呢是一个木字加一点,右边这个呢,第二个“shu”呢是一个“米”,下面一个“女”,然后一个教字那边,对不对?那,这两个术数是不一样的?

徐文兵:当然不一样了,这个木字加一点是简体字。繁体字它左边是一个双人旁,中间是一个术,边儿上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行走行的那一边儿。它泛指的是,我们说的谋生的技术或者是谋生的这种职业。上次我们讲了,人,术不可不慎。就是人一选择职业一定要谨慎,中国古代选择标准是:选择这个职业不光为了糊口,还要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如果你的选择的职业整天就是在对你的身心造成伤害的话,那这个术宁可不要做它,啊。

梁冬:这个话吧,让我很有感触,其实很多人在工作里面呢都充满了自己的焦虑,好像……

徐文兵:岂止是焦虑?有些人就是充满了这种仇恨、恐惧、愤怒。所有的不好情绪都是因为这个工作给他带来的,最后呢,可能做了一辈子工作,最后呢带着一身的伤病,或者就中间儿就半途而废。

梁冬:还没来得及一辈子工作……

徐文兵:嗯,没来得及一辈子工作。所以孟子说过,这个……,术不可不慎,他前面儿……,上次节目我们也讲了,就是说一定要选择那些让你发自内心,就是关爱自己关爱人的这种工作,而不是去做那些弓箭啊,怎么想把人弄死啊,以此为乐的这种工作。另外,你就要选择身心统一的工作,所谓言不由衷,这种发自内心的不高兴、说不出来,发自内心的不高兴又表达不出来的这种工作对你还是一种伤害。

梁冬:什么工作是你内心又觉得很喜欢但说不出来的呢?

徐文兵:就是说你心里本来是高兴但是你要装,比如说我看见有个人摔倒了,特想笑,但我觉的,唉,不能笑啊,这个不礼貌啊,或者不道德……

养生格言经典名言【1】

1.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2.安静固然可爱,恬静尤为可贵。注重养生就要学会:“闹中求安,乐中求恬”。自然和-谐之美的安静,健身不生病;享受天伦之乐的恬静,越活越年轻。

3.食不语,寝不言。 ——佚名

4.树怕剥皮,人怕伤心。 ——李悝

5.谨口胜于服药。 ——佚名

6.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 ——佚名

7.不贪最先,不恐独后。 ——刘安

8.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9.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

10.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

11.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中寒肠鸣腹痛。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12.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南北朝文学理论家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

13.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

14.达人观之,生死一耳;何必生之为乐,死之为悲? ——蒲松龄

15.乐之方至,乐而弗骄;患之将至,思而弗忧。 ——佚名

16.养心莫善于寡欲。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17.怒后不可便食,食后不可发怒。 ——梁章矩

18.乐太盛则阳益,哀太甚则阴损。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19.晚食当肉,安步当车。 ——佚名

20.滋味煎其脏腑,芳甘腐其骨髓。忧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清淡和其脏腑,芬香养其骨髓。笑乐蓄其正气,寡欲安其精神。

养生格言经典名言【2】

1.养生以不伤为本,积伤至尽则早亡。东晋医学家,道教学者,炼丹家 葛洪

2.动摇则骨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吴普

3.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 ——林逋

4.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攻。金代名医 张从正

5.性躁暴者,一身之剧贼。 ——佚名

6.忿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佚名

7.国画大师齐白石,高寿九十又有四(周岁),淡泊名利少私欲,从不患得又患失。戒烟戒酒戒暴食,戒悲戒忧戒思虑。戒懒戒怒戒狂喜,戒空戒松戒安逸。业余庭前徒步走,终生勤勉常学习。衣食住行有制节,生活谐调有规律。勤往纸上寻欢愉,天天安详神自怡。心情畅快乐滋滋,故而长寿逾期颐。

8.脏腑胃肠,常令宽舒。其气流行,其血畅通。各种器官,功能平衡。身健神安,百病不生。恣纵口服,煎炸烤烹。香甜肥腻,悦人口食。食之过多,不利肠胃,积累必塞,塞则生病。

9.私欲要节制,冷暖要注意。体检要定期,有病要早医。

10.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两鞭之。庄周,战国哲学家 庄子

11.游山乐养法;对弈智养法;日光熙养法;气功意养法。

12.心清则神静,神静则身宁,身宁则体健。清朝军事家、政治家 曾国藩

13.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养生要集》

14.热食伤骨,冷食伤肺。清代养生家 曹庭栋

15.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桓范

16.食过则成积聚,饮过则成痰癖。 ——梁章矩

17.心平则气自和。 ——王通

18.在家财断养花竹,出门则饱看山水。 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 《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

1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佚名

20.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食能养生,也能丧生。合理膳食,脍不厌细。食不厌杂,滋养身体。

21.旷达的人长寿。 ——莎经亚

22.、自然精华,清淑之气。不在凌晨,而在日出。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灵。人得之以寿,物得之以宁。

23.健康老人的特征:头脑清,耳朵灵。眼有神,血压均。呼吸匀,皮肤润。脉形小,体匀称。前门松(小便畅通),后门紧(大便一天一次)。生息和,发光泽,手脚灵,牙齿硬,底气足,身轻松

24.习闲成懒,习懒成病。 ——颜之推

25.朴能镇浮,静能御躁。 ——申居岩

26.口腹不节,致病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林逋

27.欲得长生,腹中清;欲得不死,腹无屎。唐代文人 马总

28.饱肥甘,衣轻暖,不知节者损福;广积聚,骄富贵,不知止者杀身。 ——林逋

29.若要身体健,走路手不闲:捶胸又敲背,旋腹又摩面;敲打两腿侧,伸指又握拳;挠首屈十指,揉眼把耳弹。

30.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井而铸锥,不亦晚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