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关于容止格言作文 正文

关于容止格言作文

时间:2025-05-15 00:12:50

感谢主持人,感谢评委老师,感谢大家的掌声,我是来自13级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的刘凤武,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容止格言,志在先贤》。

众所周知,容止格言是我们的老校长张伯苓先生提出的,它秉承着“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的思想,对大学生的仪容仪表有了明确而又严谨的规范。以致实行容止格言几个月后,即便南开学生们不佩戴校徽,人们也会一眼认出:奥,这、就是南开的学生。从而真正达到了树南开之风,振南开之魂,铸南开之神的目的。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的容止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可以说,总体是好的,然而却有些不和谐的地方。穿些暴露的奇装异服自以为性感有魅力;把头发弄得蓬松凌乱自以为别有一番风度;摆出杀马特造型自以为赚足了眼球······结果呢?这些丑陋不仅没有给你自己任何好处,而且让你丢了自己的责任。你身为大学生维护大学这片纯粹学术研究净土的责任,你身为南开人发扬传承容止格言的责任,你身为中国人为祖国营造良好形象的责任。

其实容止格言不仅仅是一种仪容仪态的要求,它体现的也是一个人的处世态度,也是一种价值观。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里奥的赞不绝口、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崇尚有加,无不证明容止格言其实已经不只是南开的,它也是世界的,它

更像是人类文明对美的普世价值观的标准。比如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衣装朴素得体,仪态大方严谨,正是凭借着良好的形象,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或许有的同学会问:只要仪态大方,着装整齐,是不是就不需要去理会容止格言了?当然不是,容止格言的真正精髓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头容正的`正义精神,一种肩容平的责任意识,一种胸容宽的宽容精神,一种背容直的自信精神。试问现在还有多少人有闻一多那样为了正义甘愿献身的精神?还有多少人有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意识?还有多少人有彭德怀的宽容意识?还有多少人有毛泽东那样气吞万里如虎的自信?容止格言,是先辈们坚持的准则,而我们,或许做得远远不够。然而正是因为不够,我们才需努力追随先贤的足迹,去演绎我们这一代的容止格言。

第一篇:纪念周总理逝世41周年活动总结

周恩来总理逝世41周年纪念日,不少市民纷纷自发赶到天津周邓纪念馆缅怀敬爱的周总理、追思伟人。同时,该馆也迎来了特别的一天——迎来开馆以来第一千万名观众,而且他也为展馆带来了珍贵的礼物。

据悉,每逢总理诞辰或逝世纪念日以及清明节,津城市民到周邓纪念馆进行祭扫,瞻仰周总理和邓颖超的遗物和生前所作的事业已成习惯。据介绍,周邓纪念馆作为一个红色景点,接待了众多观众,甚至很多人不远千里赶来参观。

从早上9:00开始,带着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陆续有市民自发地赶到周邓纪念馆,人们或献上鲜花或默默伫立,或在留言册上留下自己的真情感受。这里面有经常来展馆的老观众,还有许多人是从外地赶来的,记者看到,一对来自河南的夫妇带着十几岁女儿手捧周总理生前最爱的鲜花——马蹄莲,深情地向着雕像三鞠躬,然后献花并致以深深的敬意。据悉,这些外地观众特意选择这个时间来此缅怀,除了参观周邓馆外,还要看看当年周总理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馆内周总理和邓颖超的汉白玉雕像前摆满了市民敬献的鲜花,不少花篮都上书“缅怀敬爱的周总理”。

周邓馆开馆15年以来第一千万个观众——天津市民康树森也带来了自己亲手制作的由30余幅周总理不同时期工作、生活的图片,汇成的一幅4米长的长卷,并现场展示了自己的藏品。随着折叠长卷缓缓展开,但见上面清楚地标出:1956年,总理在中山公园与老者交谈;1958年,总理视察长江三峡水利工程;1962年,总理在长春汽车制造厂乘解放大卡车……他耐心地向其他观众讲解与总理有关的史实,共同回顾周恩来总理波澜壮阔的一生。

“没想到我能成为第一千万个观众。”今年59岁的康树森,是一位普通的天津市民,收集周总理的历史资料已有20余年。“当年我非常喜欢集报,从报纸上看到佩戴 为人民服务 胸牌的周总理,感受他对这句话的亲身实践,让我对周总理非常敬仰。一些报纸对周恩来国务、外事活动的报道,也使我深深地被周总理非凡的外交魅力所折服,并开始有意识地收藏周总理的历史资料。”至今,他珍藏有关周恩来的历史资料百余个门类,达300余件。在他的家中,墙上挂的,桌上摆的,柜子里放的,都是关于周总理的图书、画册、照片及纪念品等,目光所及,都是总理的“形象”。也正因此,凭着这份独特的情怀,康树森经常一有空儿就到周邓纪念馆来看看,在馆内生平厅、情怀厅内,看看周总理留下的文稿、遗物等。

在他的这些藏品中不乏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1919年周总理在天津创刊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报纸为铅字印刷,保存完好,上面还刊登了周总理以“飞飞”为笔名撰写的评论文章。此外还有一尊周总理半身鎏金铜像,也十分珍贵。康树森对收藏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分类,比如他到现在收藏了二百余张周总理的珍贵照片,基本上都是难得一见的总理工作、生活照。并从这些不同时期的照片里精挑细选,精心制作成长卷及册页,并对照片进行注释,希望能够让更多人看到,并从中得到激励。康树森还收藏了很多相关的报纸,其中对周总理逝世报道的报纸非常完整,从发布讣告到群众发表怀念文章等,康树森经常会拿出来浏览阅读。

第二篇:纪念周总理逝世41周年活动总结

昨天是周恩来同志逝世41周年纪念日,他的部分亲属当天来到周总理母校南开中学参加纪念活动,并与学校的师生们一起座谈,探讨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周恩来精神。

昨天下午,周秉德、周秉宜、周秉华、周秉建等周总理的8位子侄辈亲属及南开中学学习研究周恩来小组顾问邢燕子、侯隽等来到南开中学,与同学们一起为总理铜像敬献花圈,缅怀伟人。在随后举行的学习研究周恩来成果汇报会上,他们聆听了南开师生们在学习传承周恩来精神方面的工作。当听说学校现在每年开展周恩来班、邓颖超班评选,以及延续着当年学生自己办报刊的习惯时,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非常赞许。她说:“南开中学以及天津都是对伯父很重要的地方,他在这里接受了新式的教育,组织各种学生社团和活动等,特别是学校的穿衣镜和容止格言,对他影响很大。希望现在的学生们进一步将总理精神发扬光大,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

据了解,天津南开中学是周恩来总理的母校,1913年至1917年,周恩来总理在南开中学度过了四年中学岁月,是一名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至今,南开中学仍然保留着周恩来总理当年读书时的作业、出版的刊物、同学录等珍贵资料,还保留着周恩来总理读书时的教室和宿舍,作为今天学生思想教育基地。天津南开中学于20xx年8月25日成立学习研究周恩来小组,组织撰写了《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教育读本》《周恩来南开中学校中作文笺评》;指导开展天津南开中学创建周恩来班活动;申报了《坚持以周总理为人生楷模的教育主线,建设“和谐南开”》的研究课题,并被批准为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第三篇:纪念周总理逝世41周年活动总结

1月8日是中国人民崇敬的新中国开国总理、南开大学杰出校友周恩来逝世xx周年纪念日。7日至8日,南开大学“周恩来班”举办系列活动,用实际行动重温恩来精神,表达南开学子对周总理的缅怀之情。

7日上午,南开大学第五届“周恩来班”、化学学院20xx级本科化学四班赴周邓纪念馆参加纪念活动,在总理像前敬献鲜花,参观了“不尽的思念——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馆藏书画珍品展”,观看了《共产党员的楷模周恩来》主题宣讲,并参加“我心目中的周恩来”主题座谈会。

南开大学“周恩来班”班长修文在座谈会上发言,向各位来宾介绍了心目中的“学长”周恩来,分享学习、践行恩来精神的感悟。他说,“周恩来班”是一个光荣称号,更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的传承,我们将铭记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诲,铭记“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将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第五届“周恩来班”辅导员马婧表示,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的“魂”,恩来精神,是我们组建、发展班级的动力。希望学生们能够以周恩来“学长”为榜样,牢记曾许下诺言:勇敢无畏,奋力拼搏,每个人都力争胆识过人;善于观察,勤学好问,整个班都确保不断进步。

70余名南开师生来到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周恩来雕像前寄托哀思。大家纷纷向总理雕像献花,并敬献楹联。

师生们现场朗诵了诗歌《想你,是一种奢侈》与《生别死离》。其中《生别死离》为周恩来在1922年创作。

团干部代表陈万胜在发言时表示,恩来精神与南开“公能”精神已融为一体,深深镌刻在南开人的心中,作为团干部要自觉学习恩来精神,践行恩来精神,用恩来精神对待教育事业,融入育人全过程。

南开大学第六届“周恩来班”、哲学院2014级本科生班长杨毓康说,希望青年人共同践行至公、最能、向上的恩来精神,做最好的自己,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

8日,南开大学第六届“周恩来班”、哲学院2014级本科生将发起成立“恩来精神演讲团”,举办由同学们精心制作的“弘扬南开品格,传承恩来精神”图文展,并将通过“思享会”“南开哲学院”微信账号,围绕“为公、增能、向上”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

1913年,周恩来考入天津南开学校(即今天津市南开中学)。1919年,南开大学成立,周恩来成为首期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