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四合院是老北京建筑的一大特色,老北京四合院遍布全城,雕梁画柱的门廊,曲折幽静的庭院,为这座城市平添一份幽雅。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四合院的典型布局是:正房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如果问一问四合院居住的老人,他们会告诉你,这样的建筑布局叫做“坎宅巽门”,跟风水有关。封建社会选址建房,一般都按此布局,至今一些人家建房还在遵循这样的建筑模式。
②“坎宅巽门”来源于易经八卦。坎,本意是指坑,地面凹陷处。同时也是《易》的卦名,属八卦之一。象征险滩,代表水,为北方之卦。《易·说卦》上载:“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
③巽,也是八卦之一。《易·说卦》云:“巽,东南也”,所以巽指的是东南方位。古人著书中常常用“巽”来代指东南方。如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记载:“其上乌龙峰,独耸文笔于西南,本家院南峰,廻峙雄关于巽位”。《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只除非去东南方巽地上,一千里之外,方可免此大难。”同时,巽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即传说中的风神的名字。《易·说卦》有“巽为本,为风”之说,所以东南风又叫巽风。
④显而易见,因为“坎”为北,所以坐北朝南的房子叫做“坎宅”,而“巽”指东南方,所以东南方的门叫做“巽门”。那么,为什么四合院的建筑要采用“坎宅巽门”呢?这是中国古代风水的产物。
⑤风水又叫“堪舆”,勘察舆地、地理的意思。通过对地形方位的勘察,选择一个吉利的地址来建筑,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具体到“坎宅巽门”,因为东南方在五行中为风,巽为东南,门开在东南则象征“一帆风顺”。而“坎”为正北,在五行中为水,将正房建在正北,意味着可以避开火灾。中国古代建筑大多为木质结构,极为怕火,甚至失火也隐晦地说成是“走水”。所以正房坐北,从心理上说也是一种祈求平安的表现。
⑥今天的人们可能认为“风水”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从地理环境上来说,坐北朝南的正房与东南角开门也有一定的道理。 “地处北半球的黄河流域,受亚热带季风的强烈影响,房屋建筑面向正南而建是最适宜的,北侧封闭可以抵御冬季凛冽的寒风,南侧开设门窗,便于在冬季接受和煦的阳光,又利于夏季空气的流通”。所以这种“坎宅巽门”的布局是非常适宜居住的。
⑦其实,不仅仅是四合院,中国北方普通的民居住宅也通常采用“坎宅巽门”的布局,虽然民间还流传着“风水”的种种讲究,但是今天大多数人还是本着居住适宜而选择这种布局。
⑧古代中国人是多么的富有智慧呀!
16. 结合选文内容解释什么是“坎宅巽门”?(2分)
17.结合上下文内容,请在第⑥段横线处填写一个短语,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短语:
理由:
18. 选文结尾说:“古代中国人是多么的富有智慧呀!”请结合选文和下面两则材料说说古代中国人智慧的具体体现。(5分)
【材料一】北京四合院最大的进深为两个胡同之间的距离,约77米左右,一些比较奢华的'院落甚至还有huayuan和假山。规格高一些的四合院还设有 cesuo 这些内设的厕所一般都被安排到西南角,按风水的说法,西南为“五鬼之地”,建厕所可以用秽物将白虎镇住,从实用的角度看,厕所建在西南方适应了西北-东南风向,可防臭味在院内扩散。
【材料二】开在前左角的民居大门称“青龙门”,按后天八卦,北为坎,东南为巽,故宅门的此种布局称坎宅巽门,按风水观念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宅门不设在中轴线上,使得从宅外进入必先通过一个小小过院(如图示),有利于保持民居的私秘性和增加空间变化(只有王府的宅门才放在中轴线上,认为以王侯之尊,即使不作坎宅巽门也可以免除外邪的侵害)。
答案:
16. 答案:坎宅巽门是指正房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1分)的院落(建筑)布局(建筑模式)(1分)
评分:本题2分。每个要点1分。
17.答案示例:
短语:中国北方(2分)
理由示例一:因为横线后面的宾语是“北半球的黄河流域”,因此,横线处的主语是“中国北方”。
理由示例二:文中第⑦段说“其实,不仅仅是四合院,中国北方普通的民居住宅也通常采用‘坎宅巽门’的布局”,横线处的句子在说老北京四合院“坎宅巽门”布局在地理环境上的科学性,因此,此处应填“中国北方”。
理由示例三:全文都在说“老北京的四合院”,而老北京位于“中国北方”,“中国北方”从地理方面说又属于“北半球的黄河流域”,因此,横线处应填“中国北方”。
评分:共4分。填对短语2分;结合文中知识或地理知识进行说明2分。摘取原文
句子(地理知识)且正确1分,有自己的分析1分。
18. 答案示例:
在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古代,人们能把《易经八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的建筑布局的设计上,研究出“坎宅巽门”(1分)。
利用这种建筑布局建成的院落能符合中国北方地理环境的特点,适宜人们居住(实用性强)(2分)。
不仅符合人们趋吉避祸的传统心理,还适应人们保持私密性的文化心理(2分)。
评分标准:共5分,第一个要点1分,第二、三个要点各2分。
北京的四合院
赵济众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的传统的文化象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精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
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置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数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或十几户合居,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
北京的四合院形成了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建筑布局。这种建立在家庭联系与私人交往上面的传统布局,已经历了数代人,产生了一种凝聚力量与和谐气氛,使人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为社会内的行为和个人的抱负提供了种种便利条件,成为维护社会安定的宝贵因素。
人们已经发现,居住在高层建筑,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了;原来传统格局形成的凝聚力与和谐气氛消失了;人们的社交活动减少了,精神上的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没有了。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封闭式的孤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居住在高层建筑中的老人和儿童,常年“高”居简出,老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儿童的智力发展都受到影响。
国内外的事实说明:人们不仅以拥有良好物质条件的住宅为满足,还强烈而习惯地要求拥有符合人性心理,能与周围的人彼此联系、共同生活的居住环境。如果人造环境不符合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在缺房的情况下暂时会感到满足,一旦住房较多,人们的要求也就改变。高层建筑的这种社会功能缺陷,已引起许多建筑师和有识之士的关注。国外一些建筑师设计了类似我国四合院式的建筑,如菲律宾为一般城市居民设计的低层高密度“四户一院”住宅群,丹麦哥本哈根的“仿四合院”式住宅群,都是力求满足人们心理要求的居住环境。
北京人口密度大,人均占地少,开发建设一些高层建筑无可厚非。但是,如何使现代化高层建筑保持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风格,尊重和理解人们的居住习惯,在保证每家拥有独立空间的前提下,突出四合院建造的社会功能?如何利用楼间庭院、凉台、天井、走廊以及室内外空间所有可以利用的引伸点,创造出一个生气勃勃,协调而多变的建筑空间,把人们从压抑窄小的室内空间里“解放”出来?这是人们对建筑师的.要求,也是历史赋予建筑师的义务和责任。
拓展:四合院资料
四合院之所以叫“四合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使用四合院。不过,只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院,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点。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其他地区的民居有些就不是这样。譬如山西、陕西一带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个南北长而东西窄的纵长方形,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庭院又多为东西长而南北窄的横长方形。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这样,北京四合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
而南方许多地区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而且在庭院的四个拐角处,房屋相连,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并不独立存在了。所以南方人将庭院称为“天井”,可见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一“井”,难免使人顾名思义。
北京四合院导游词一: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纪导游,现在我带你们来到了北京的四合院,我来带你们参观参观吧!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和其他地区的中国人一样,北京人也认为北方是吉利的方向。因此,一般的四合院都是坐北朝南。同时,这种设计还有实用的考虑,这就是北屋向阳,坐北朝南能够得到充足的阳光。
四合院北边朝南的一排房子叫正方。与北方相对的是三间南房,老北京人叫它“倒座儿”。
过去的时候,一个家庭常常几代人生活在一起,居住在同一间房子里不方便,离得太远又不好联系,四合院正好满足了这种家庭结构的需要。一般说来,正方高大、舒适、明亮,是长辈们居住的地方,东西两侧厢房则由子女居住,南方常常是书房或客厅。我们再有时间的时候可以去住住的呢!
四合院的规模有大有小。小型四合院,房屋布局简单,三面或四面建房,只有一个院子。比如,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就是小型的四合院。这种小型四合院在北京最多,大多是普通老百姓居住。也有大型和中型的四合院,或者向后边增加几个院子;或者向两侧发展,增加几组平行的院子。大型的四合院只有那些有钱的人家才住,穷人是不能去住的!
过去的四合院,大多是一户居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一家一户的形式渐渐被打破。现在,一个四合院,往我那个住着许多户人家。有人认为,四合院能使邻居之间产生一种和谐的气氛,使人有一种安全感和亲切感,而现在的高层建筑,则容易使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关系冷漠、感情疏远。
好了,我会长时间再带你们来参观的!!
北京四合院导游词二: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彭子嫣,大家叫我小彭好了,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的是家喻户晓的北京特色民居——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这种民居由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四个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子都向落院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人所居住的四合院,您是否喜欢呢?希望今天的四合院能给您的北京之行留下深刻的印象!
北京四合院导游词三: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
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留下来的,而且现在仍然沿用着。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四合院的院门,大都采用木板大门。厚厚的木板制成的大门一端,上下都放在轴心里,左右旋转,可以关开闭合,安全、可靠。
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一般都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
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当然,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这种耳房,有的用来储存粮食,成为粮库及其它库房,也有的做厨房,还有一个角落,一般是西南角为厕所,而东南角,则大都是院子的大门,这种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县城及其附近的农村是较为普遍的。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门是开在南向中央的。
有些家庭,为了把院落装饰点缀一番,还在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也即是一堵砖墙。在正对大门的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字样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书“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也有一部分影壁,绘上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给四合院内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也有的农家,采用“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的字样或图画。
这种影壁,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的。影壁,也称照壁,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
照壁分为基座和壁身两个部分,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
院内,有用石板铺设地面的,也有用砖铺地的,还有用鹅卵石铺地的,不尽相同。有的是院内地面全部铺设的,也有把主要通道铺设的,无论是怎样铺,院内总要留出几块地方种树,栽花,作为庭院的点缀。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在建筑上已经有很多变化。农村中,大都从原有的四合院基础上发生大的演变。这就是,扩大正房的房间数,因为正房——北房采光好。因而,在盖房时,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北边的空间、地面,这就使院落成为不规则形,以北房为主的正房前面形成的一个方或长方形院落。
中国式礼仪之邦,北京又在天子脚下。所以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就成为是一座等级森严,处处讲“礼”的城市。尊卑长幼分的非常清楚。比如北京四合院的居住。
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后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同时北京生活还十分的讲究。老北京人讲究较多,如院门前不能种槐树,因以前槐树上会掉下来一种虫子,俗名吊死鬼,担心过路人说“这儿怎么这么多吊死鬼啊”,因桑树与“丧”同音,四合院边也不种桑树。北京人大都爱在院子中种夹竹桃。
北京人的饮食也十分有特色,比如北京小吃。北京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这里我给您介绍几个:
豆汁是北京的特殊风味小吃,本身有股子酸溜溜的味儿,对它,就如同长沙火宫殿的炸臭豆腐,一般外地人轻易不敢沾口,可老北京人却都喜欢喝它,特别是寒冷的冬天里,配上碟儿细咸菜丝儿或八宝酱菜,两碗下肚儿,热汗淋漓,既治感冒又开胃,别有风味。
相传豆汁最早是辽国的民间食品,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豆汁入宫,始自清代的乾隆年间。据说慈禧在幼年时,家住北京的新街口,因家境贫寒就常以豆汁代替蔬菜,到后来更让豆汁成为了清宫御膳的一种饮料。解放前,专有以卖豆汁为生意的小摊贩,或挑担走街串巷,或在集市上摆摊,前沿儿围着块蓝布,上边有白布做的字号商标,叫卖时只吆喝:“汁儿,开锅!”不过,这种遗风已荡然无存,今天的年轻人是感受不到这种气氛了……
在北京的小吃中,灌肠要算得上是物美价廉,绝对的大众化。这种纯北京式的真正土产多少年来在集市、庙会上随处可见,尤其是北京的夜市上,都少不了由它来唱主调。您瞧,那卖灌肠的摊子上,大铁铲敲打着大铁铛的缘子“当当”作响,引得大人、孩子围上前非要掏钱来两盘儿尝尝。说实话,吃灌肠不在乎解饿,只是领略它的风味,过过馋瘾。
在北京的传统风味小吃中,要讲风味,这外焦里嫩的灌肠味道最奇特;要讲传统,它更是千古不变,无论是谁,依旧将煎好的灌肠蘸上蒜汁;依旧是用小竹签一片片扎着吃,如果哪位用筷子那就没有一点情趣了。听老人们讲,当年,地安门外后门桥东西两面各有一家灌肠铺,在北京很有名。桥东一家较老的叫福兴居,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关张后便只剩下桥西的合义斋一家了。当初,这合义斋也是以经营灌肠而出名,不过,今非昔比,当年的合义斋如今早已经改头换面,成为一家经营多种风味小吃,门脸儿修得古色古香的铺子了。
灌肠是把淀粉加红曲灌到猪肠子里面。不过,这种讲究质量的货色现已不易吃到了,通常在庙会、夜市上您所见到、吃到的,只是用淀粉加上红曲捏成个棒槌形,切成片后上铛煎,滋味当然不如真正的灌肠,但因为用油煎得特别香,而且价钱又比较便宜,吃者依然很多。甚至,有吃灌肠吃上瘾的人索性就买上几块,回家去自煎自吃,独享其乐。这也是一种吃法。
再有就是冰糖葫芦。一看到冰糖葫芦就会使很多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那又酸又甜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冰糖葫芦,在宋朝年间便开始了古式的做法,历史中早有记载,大清年间各地盛行,茶楼、戏院、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小吃。冰糖葫芦老少皆宜,它具有开胃、养颜、增智、消除疲劳、清热等作用。
冰糖葫芦是先要串果。挑选新鲜饱满、大小均匀的红果,洗净。将红果拦腰切开,用小刀挖去果核,然后将两瓣合上。把去过核的红果用竹签串起来,每串大概十来个。然后呢,熬糖 把白砂糖倒入锅中,按糖与水2:1的比例加入水,用猛火熬20分钟左右。糖熬到刚刚好时,呈黏稠的透明状。如果熬制时间不够,糖会粘牙;如果熬得过久,糖则会泛苦味。再蘸糖,将串好的红果贴着熬好的热糖上泛起的泡沫轻轻转动,裹上薄薄一层即可。做冰糖葫芦的师傅说,蘸糖这个环节看似简单,但很需要技巧。如果糖裹得太厚,吃下去一口咬不着果,是比较失败的。糖要蘸上薄薄而均匀的一层,即算成功。最后冷却 将蘸好糖的红果串放到水板上冷却二三分钟即可享用。所谓水板,其实是光滑的木板,在清水里浸泡过较长时间,温度较低,同时木头具有吸水性,可以帮助糖葫芦冷却定型。在家里制作的时候,就可以用砧板代替,只要使用前将砧板放在清水里多浸泡即可。
“都说冰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都说冰葫芦儿甜,可甜里面它透那着酸;糖葫芦好看它竹签儿穿,象征幸福和团圆。把幸福和团圆连成串,没有愁来没有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