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记叙文结构的警句格言 正文

记叙文结构的警句格言

时间:2025-05-17 23:55:14

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3.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列夫托尔斯泰

4.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5.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那边的风光。

6.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

7.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拚搏,才是充实的生活。

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充满光明。

9.崇高的理想就象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10.种子牢记着雨滴献身的叮嘱,增强了冒尖的勇气。

11.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

12.只要能收获甜蜜,荆棘丛中也会有蜜蜂忙碌的身影。

13.进取乾用汗水谱烈军属着奋斗和希望之歌。

14.生活呆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不能是没味的。你可以胜利,也可以失败,但你不能屈服。

15.向你的美好的希冀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

16.机会只对进取有为的人开放,庸人永远无法光顾.

17.只会在水泥地上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深深的脚印.

18.生命力的意义在于拚搏,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竞技场.

19.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被礁石击碎又无数闪地扑向礁石.

20.榕树因为扎根于深厚的土壤,生命的绿荫才会越长越茂盛.稗子享受着禾苗一样的待遇,结出的却不是谷穗.

21.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这两者都是成才的大忌.

22.树苗如果因为怕痛而拒绝修剪,那就永远不会成材.

23.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

24.生活的激流已经涌现到万丈峭壁,只要再前进一步,就会变成壮丽的瀑布.

25.向前吧,荡起生命之舟,不必依恋和信泊,破浪的船自会一路开放常新的花朵.

26.盆景秀木正因为被人溺爱,才破灭了成为栋梁之材的梦.

27.如果把才华比作剑,那么勤奋就是磨刀石.

28.经受了火的洗礼泥巴也会有坚强的体魄.

29.山涧的泉水经过一路曲折,才唱出一支美妙的歌.

30.瀑布跨过险峻陡壁时,才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31.通过云端的道路,只亲吻攀登者的足迹。

32.只会幻想而不行动的人,永远也

33.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

34.对于攀登者来说,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迷失了继续前时的方向却很危险。

35.奋斗者在汗水汇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

36.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

37.勇士搏出惊涛骇流而不沉沦,懦夫在风平浪静也会溺水。

38.志在峰巅的攀登者,不会陶醉在沿途的某个脚印之中。

39.海浪为劈风斩浪的航船饯行,为随波逐流的轻舟送葬。

40.山路不象坦途那样匍匐在人们足下。

41.激流勇进者方能领略江河源头的奇观胜景。

42.如果圆规的两只脚都动,永远也画不出一个圆。

43.如果你想攀登高峰,切莫把彩虹当作梯子。

44.脚步怎样才能不断前时?把脚印留在身后。

45.不管多么险峻的高山,总是为不畏艰难的人留下一条攀登的路。

46.让生活的句号圈住的人,是无法前时半步的。

47.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4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若禅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51.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52.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53.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

54.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

55.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56.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57.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58.我们这个世界,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

59.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

60.平时没有跑发卫千米,占时就难以进行一百米的冲刺。

61.没有激流就称不上勇进,没有山峰则谈不上攀登。

62.山路曲折盘旋,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

63.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6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6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66.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6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69.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70.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7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72.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7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74.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75.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7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77.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78.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79.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80.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81.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82.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培养人格,人格影响命运。”妈妈经常用这句话敲打我,但我一直不完全明白。直到经历过一件事,才让我有了深刻的体会。

那是2009年春节的一天,我们探亲完毕,要乘坐火车从奶奶家返自己家,早上6点爸爸从火车站的窗口随便买了趟时间最近的过路车票。因为是春运期间,车上本来就已经超员,我们是被后面的'人硬推上去的。车厢里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我们被夹在车厢的连接处,我的脚还被别人的大箱子给卡住了无法挪动,先是很疼,然后很快就没有知觉了。我哇哇大哭也无济于事,因为车厢里被挤得水泄不通。而且长途列车里又脏又臭又乱,气味让人恶心极了。我很委屈,心里一直抱怨爸爸怎么不提前做好出行准备。回想生活中的爸爸,更多的时候就是凭感觉做事情,走哪儿算哪儿,所以他做事常常事倍功半。那次我可是领教了。

而妈妈不同的是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无论事情大小,都会做好准备工作。记得每次她带我出远门,都会做好详实的安排——无论是乘车、住宿、用餐,还是为我特别准备的生活、急救用品,还是当地的天气、人文、习俗,以至出租车的交班时间等等,都会一样不差的打听清楚、落实妥当,所以我的旅程一直都是舒适、轻松、愉悦的。

我想,这应该是源于妈妈长久以来形成的良好习惯——事前充分的准备,才能让事情的发展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并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很多人都很尊重妈妈,欣赏她的做事风格。我想这也就是她事业顺利的原因吧!

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包括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等等。高考它们在体现文章结构的总体设计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一)记叙文的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方法:

(1)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叙述法

《挥手之间》的开头,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

日清早,从青凉山望下去,见有不少人顺着山上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

(2)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的点题法

《背影》一文的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样的开头简洁明快,直截了当,读了开头,能立刻抓住文章的中心。

(3)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

《驿路梨花》的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写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反面衬托的作用。

《多收了三五斗》描写的是社会环境:"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满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的空隙。"这段描写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船多、米多,暗示了丰收的年景。而这种丰收景象与后文农民的遭遇与失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主题。

(4)引人入胜的悬念法。

就是从事件过程或人物经历中截取最关键,最紧张、最能吸引读者的一个情节做为文章的开头,然后再依次记叙事件发生发展或人物行为经历的始末。

(5)有关

名言开路,就是开头先引用名言、格言或警句,用以揭示文章的主题,然后再以所引用的名言、格言、警句为中心,组织材料,展开记叙。

例如,《琐忆》一文的开头是: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子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这里引用的诗句,就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尽管文章中所记叙的都是琐细的事情,但所有的事情又能以小见大,体现诗句中的精神。

(6)表达写作目的的动机交代法

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记述了各界人士悼念鲁迅的隆重场面,表达了人们对鲁迅的崇敬与怀念。文章的开头即交代了写作的动机,奠定了文章悲痛与激动的感情基调:"朋友,你要我告诉你一些关于那个老人的最后的事情。我现在不想说什么话,实在我也不能够说什么。我只给你写下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我永远不能忘却的事情。"交代了写作目的的开头,多见于运用倒叙的方法、回忆往事的文章。

(7)首段设问法首段设问,就是在开头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再针对问题,逐步展开记叙。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三段构成一个层次,用来提出"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问题,从而引出下文的记叙。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必须紧扣文章的题材或主题,否则,下文的记叙就无所依托了。

文章开头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过提示了其中常见的几种。在写作当中,有时并不能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兼而有之。究竟使用什么方法开头,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考虑,要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通篇安排整体设计,选择最恰当的开头方法。

(二)记叙文的结尾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自然结束法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法"。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

(2)画龙点睛法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驿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3)抒情议论法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议论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4)首尾呼应法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前文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也是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的。不仅又一次回答了文首提出的"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这个问题,而且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5)委婉含蓄,点化主题。有些记叙文的结尾,同时要提示读者注意了解文章的主题,但是作者不是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和直截了当的语言告诉读者,而是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暗示给读者。例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如此:这黑夜,我做了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里所说的"梦",就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们可以通过某人的"所梦",推断他的"所思"。因此,读者从这个梦里,可以了解到作者十分赞赏、推崇蜜蜂那种"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渺小""却又多么高尚"的品质,并且愿意身体力行,向蜜蜂学习的愿望。而这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不过,它不由作者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的,而是经过作者的"点化",读者领悟到的。

(6)以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结尾。如《花市》结尾写:"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作者用"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比喻姑娘美好的心灵。

(三)要注意层次段落之间的衔接,注意过渡和照应。

段落,又称为自然段,是文章中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和结构单位。划分段落的基本原则,是要保持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所谓单一性,是说一个段落中只能表达一个意思或表达一个矛盾,或表达矛盾的一个方面,或表达过程的一个阶段,而不能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混杂在一个段落中。所谓完整性,是说一个意思一定要在一个段落中讲清楚、讲完全,而不能把一个意思拆开放在几个段落中。

层次,又称为结构段或部分,是由段落组合而成的较大的意义单位和结构单位。安排层次常用的方法有:并列式、递进式、连贯式、总分式。

所谓过渡,就是把文章中意思不同而处于相邻位置的段落或层次粘合在一起,使它们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一般地说,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遇到需要转换内容时,往往要使用过渡成分。请看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一个例子: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写作当中,有时要用某些词、句、段贯通文意,起桥梁作用,这就叫"过渡"。过渡可以用在一篇文章中几件并列的事情之间,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三个事例之间的抒情和议论的段落,使本来各具独立意思的事情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过渡还应用在文中顺叙、插叙与倒叙互相转换的时候,如《一件小事》的第二自然段从顺叙转入倒叙,衔接自然紧密。文章中,在变换描写角度时,也需要过渡,如《孔乙己》一文,记述主人公悲惨遭遇的主体部分有两个层次,分别写断腿前后的孔乙己,这两层之间有这样的过渡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承上启下,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这三种方法,在《小桔灯》一文中都有范例。

1、首尾照应:开头写道"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结尾呼应:"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十二年过去了……"

2、文题照应: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如第5段的买桔子,第6、7、8段小姑娘掰开桔子及作小桔灯的动作。

3、前后照应:如第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第3段写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第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第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12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从《小桔灯》行文的处处照应,没有丝毫疏漏,可见作家冰心的写作技巧,正因为如此,文章才做到细针密线、结构严谨,来龙去脉清晰鲜明。

上面所讲的只是记叙文结构的基本形式,根据不同文章的具体内容,结构形式也要随之变化,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生搬硬套。

二、记叙文的创新结构

所谓创新结构,就是在

1.题记式。即在作文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摘引一段简洁的

2.后记式。即在全文的正文之后,补写一些文字,作为全文的后记,以说明这次作文的写作目的、经过、感触,或补充交代一些文中涉及的有关内容,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