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明代朱柏庐治家格言 正文

明代朱柏庐治家格言

时间:2025-05-16 01:36:37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2012年8月14日,新“24孝”行动标准出炉。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儒家通俗读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这本书是作者王永彬“于清·咸丰甲寅二月,于桥西馆”的 “一经堂完成的。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并由于其独到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围炉夜话》分为22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 “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孔子·做人做事智慧全集》

孔子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技巧,不是他在书斋里凭空想象而杜撰的,这些智慧都是他与弟子们从亲身经历、社会生活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孔子的智慧,本源在于他对人情世故、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读后会使你耳目一新,拥有了孔子的智慧,会使你更加精明练达。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和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它采纳《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北京弟子规教育培训中心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规”就是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就是规律。

《菜根谭》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朱子治家格言》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当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迷信报应、自得守旧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的传世代表作。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家范》

《家范》为历代推崇为家教的范本,全书共十九篇,系统地阐述了封建家庭的伦理关系、治家原则,以及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之道。书中引用了许多儒家经典中的治家、修身格言,对我们颇有启发还收集了大量历代治家有方的实例和典范,为后人树立楷模。据史志记载,唐代狄仁杰曾著《家范》十卷,但书已不传。司马光乃取前人旧名,撰成此书,以为家教课本,后学准绳。首载《周易·家人》卦辞以及节录《大学》、《孝经》、《尚书·尧典》、《诗经思齐》诸篇语录,作为全书之序。正文凡自《治家》至《乳母》共十九篇,杂采史事中可认为后代法则者,其间亦夹有作者自论。作者认为,治家“莫如礼”,齐家的规范应是:为人祖者,要“以义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为人父者,要“爱子教之以义”;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为人子者,则应以孝为天经地义,为行动之准则。作者这种节录诸经治家之语为纲领。以搜集史事为例证,阐发封建大家庭的伦理关系、道德规范以及如何治家的方法,深受封建社会士大夫的推崇,被目为家庭必备之教育课本。全书节目备具,简明扼要,切于实用,并且其大旨归于义理,以敏德为行动之本,是维护封建伦理纲常、修身治家的规范。为研究古代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及具体方式、方法提供了原始材料。清康熙年间,朱轼曾评点此书,可供研究者一并参酌。主要版本有明万历间刻本,清《四库全书》本,《留余草堂丛书》本;朱氏评点本,见载于《朱文端公藏书》及《洪氏唐石经馆丛书》中。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同年入选美国《优良读物指南》的推荐书目。

《小窗幽记》

《小窗幽记》儒家通俗读物,一名《醉古堂剑扫》,十二卷,格言警句类小品文。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一再为读者所关注,其蕴藏的文化魅力,正越来越为广大读者所认识。

节俭养德格言名言谚语【热门篇】

1. 一人知俭一家富。唐末道士,道教学者 谭峭

2.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翟,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墨子 《墨子·辞过》

3.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4.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 《尚书·大禹谟》

5. 虽富巨万,服食粗弊。唐朝三藏法师 玄奘

6. 金玉非宝,节俭乃宝。 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

7. 俭开福源,奢起贫兆。北齐文学家 魏收

8. 防奸以政,去奢以俭。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9.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

10. 俭则伤事,侈则伤货。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节俭养德格言名言谚语【最新篇】

1. 居丰行俭,在富能贫。 唐朝开国宰相 房玄龄

2. 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范继亭

3. 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4. 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个名医。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卢梭

5. 救奢必于俭约,拯薄无若敦厚。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郎凯传》

6.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7. 节俭是美德,惟需与宽厚结合。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 培根

8. 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周恩来

9. 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美国作家 爱默生

10. 米干粒,酒一滴,蚕千头,绢一尺。 清代文人 牛树梅 《天谷老人小儿语补》

11.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唐代诗人 白居易

12. 勤奋是财富的右手,节俭是它的左手。

13.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朴为美。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 《训俭示康》

14. 俭葬,古人之美节;侈葬,古人之恶名。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论葬荆王札子》

15. 以俭治身,则无忧;以俭治家,则无求。元代学者 许名奎 《劝忍百箴》

16. 一节省而国有余用,民有盖藏,不知其几也。明朝清官 海瑞 《治安疏》

17.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明代官员理学家 薛瑄

18. 爱绿护绿,保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19.居家有二语,曰:惟怒则平情,惟俭则足用。 洪自诚 明朝道人 洪应明

20.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性无涯,奢俭由势。唐朝开国宰相 房玄龄

节俭养德格言名言谚语【常见篇】

1.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万恶惧纵。清代学者 金缨

2. 身之不俭,断不能范家;家之不俭,必至于累身。清朝总督 贺长龄

3.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奢者心常贫,俭者心常富。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慎子 慎到 《慎子》

4. 增产不节约,好似无底锅,节约不增产,太阳底下水一碗。

5. 再严厉的法律也不能让浪子回头挥霍者节俭酒鬼清醒。英国政治改革家和道德家 塞·斯迈尔斯

6. 对于浪费的人,金钱是圆的,可是对于节俭的人,金钱是扁平的,是可以一块块堆积起来的。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7.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波斯诗人 萨迪

8. 这个不知好歹的青年后生说:如果金钱是圆形的,为的.是让人滚动吗?对于浪费的人,金钱固然是圆的;可是对于节俭的人,金钱是扁平的,是可以一块块地堆积起来的。 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9. 老子以俭为宝。所谓俭者,非止财用,俭于饮食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聚精神,俭于言语则养气息,俭于交游则洁身寡过,俭于酒色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蠲除烦恼。凡事省得一份,即受一份之益。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传说活了岁 李庆远 《养生自述》

10. 有的人自认为会做一些事情,实际上他们什么都不会,只是什么都懂一点而已。对于什么都不需要的人,他们什么都愿意出借,而对真正需要的人,却什么也不拿出来;另一些人悄悄审度着别人的思想,而将自己的金钱及疯狂的举动都高利放出去。有的人你再也得不到如实的印象,他们的心灵,就像一面使用过久已不光滑的镜子,再也映照不出任何形象;另一些人,对他们的感官和生命都格外节俭,表面上则装出舍弃生命的样子,就像有人随意将性命从窗户抛掷出去一样。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11.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

12. 凡不能俭于已者,必妄取于人。清·魏禧《目录里言》

13. 以俭立名,以侈自败。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4. 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15.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古今

16. 凡事一俭,则谋生易足;谋生易足,则于人无争,亦于人无求。清·钱泳《履园丛话·俭》

17. 上节下俭者则用足,本重末轻者天下太平。宋·林逋《省心录》

18.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9.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虞书·大禹谟》

20. 俭以寡营可以立身,俭以善施可以济人。《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21. 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周书·韦孝宽传》

22. 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俭与勤。宋·林逋《省心录》

23. 仁以厚下,俭以足用。《资治通鉴》卷八九《晋纪十一》

24.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25.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26. 轻而多取,吾宁寡而俭用。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27. 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清·钱泳《履园丛话·安安先生》

28. 惟俭养德,惟移荡心。《明通鉴》卷六,太祖语

29.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明·薛宣《读书录》卷七

30. 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管子·形势解》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zǎn,赶,快走)少年。(元·高明《琵琶记》)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明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治家格言》)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吴承恩《西游记》)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

公则生明,廉则生威。(清·朱舜水《伯养篇》)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清·郑燮《楹联》)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曹雪芹《红楼梦》)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清·魏子安《花月痕》)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堂联)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04上海卷)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绝命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明太祖宝训》)

自古以来,天下国家的大事由当世人做,但是是非功过却是由后世之人评论。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清平乐·会昌》)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题三义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