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古代在很远很远的北方,大地以草木为毛发,而那个地方气候异常的寒冷,草木不生,于是人们把那个地方叫“穷发”。
在那个草木不生的地方,有一片大海,是大自然造就的一片辽阔的水域。在这片水域中,生活着一条硕大无比的鱼,这条鱼的.身体有几千里宽,而它的身体有多长呢,谁也说不清楚,这条大鱼的名字就叫做鲲。有一天,这条大鱼变作了一只鸟,也同样是大得不可思议。这只鸟的脊背有泰山那样高大,双翅一展,就像是挂在天空的云彩遮住了半个天空,这只鸟名叫鹏。
这只大鹏鸟打算从北海飞到南海一游,它扇动起两个巨大的翅膀,盘旋直冲天空而形成一股狂飚,大鹏鸟直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那是一个连云气都达不到的地方。大鹏的脊背几乎是紧靠着青天了,然后它再准备朝南海的方向飞去。
有一群小蓬雀活动在一片灌木丛中,整天聚集在蓬刺矮树间跳来跳去、叽叽喳喳,倒也自得其乐十分满足。当它们听说了大鹏鸟上飞高空九万里的事情后,十分惊讶与困惑,它们嚷嚷道:“简直是发了疯了,发了疯了。它干嘛要飞那么高呢?它到底想干什么呢?”其中一只蓬雀以一种批评家的口气说:“我跳跃着向上一飞,也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我在灌木丛中飞来飞去,悠然自得,我这就是世界上最好的飞翔了,那只奇怪的大鹏干嘛要飞那么高呢?飞那高有什么意义呢?”
看来,这些胸无大志的蓬雀不但不能理解壮志凌云的鲲鹏,反而还讥笑它,这真是小和大的鸿沟,愚蠢和智慧的区别啊。
引导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也是我国著名景点之一,历来有很多作家写过关于《观潮》的文章,《观潮》这篇课文就是四年级学习内容,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这篇课文。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与《观潮》有关的名句:
1、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望江台》
2、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李廓《忆钱塘》
3、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浪淘沙》
4、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5、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李白《横江词》
6、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徐凝《观浙江涛》
7、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苏轼《观浙江涛》
8、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毛泽东《七绝·观潮》
【有关钱塘潮的名诗】
浪淘沙[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忆江南·江南忆[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樟亭观潮[唐]宋昱
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雷震云霓里,山飞霜雪中。
激流高失岸,吹唠上侵空。翕辟乾刊异,盈虚日月同。
艅艎从陆起,洲浦隔阡通。跳沫喷岩翠,翻波带景红。
怒湍初抵北,却浪复归东。寂听堪增勇,晴看自发蒙。
伍生传或谬,枚叟说难工。来信应无己,申威亦匪穷。
冲腾如决胜,回合似相攻。委质任平视,谁能测始终。
候潮门晀望[清]屈大均
澥门东倚浙江开,千里寒潮天上来。
春树遥连严子濑,白云长在越王台。
翠华南幸扶桑远,羌笛横吹折柳哀。
何处青山堪托迹?欲随徐市入蓬莱。
浙江亭沙涨十里[元]张以宁
重到钱塘异昔时,潮头东击远洲移。
人间莫往三千岁,沧海桑田几许悲。
八月望日登江楼观潮[元]钱惟善
白马涛头驾素车,至今犹是诧灵胥。
千年元气淋漓后,八月长风震荡初。
顾兔盈虚端不爽,神龙变化竟何如。
须臾落日明江练,东逝滔滔泄尾闾。
钱塘观潮[元]仇远
一痕初见海门生,顷刻长驱作怒声。
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
远朝魏阙心犹在,直上严滩势始平。
寄语吴儿休踏浪,天吴罔象正纵横。
观潮 送刘监至江上作[宋]陆游
江平无风面如镜,日午楼船帆影正。
忽看千尺涌涛头,颇动老子乘桴兴。
涛头汹汹雪山倾,江流却作镜面平。
向来壮观虽一快,不如帆影青山行。
嗟余往来不知数,惯见买符官发渡。
云根小筑幸可归,勿为浮名老行路。
催试官考较戏作[宋]苏轼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风味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唐]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
北海涟漪,扩散着。波浪汹涌,白沫四溅,时有天光照拂,凌凌发光。渔人早已习惯了这片汪洋的不羁,活像那些四处流浪的吉普赛人,放浪形骸,肆意而为。
但一叶扁舟,也能不畏狂浪,横稳而行。更何况一艘渔船呢。渔人一身蓑衣,斗笠微倾,通红的脸颊上,沧桑的眼睛发着微光。他太老了,看了很多事了,也便与这北海结了未了的缘分。也因为太老了,便要在这北海里与大陆告别,和万千鱼虾作伴,不在意那些诡奇的故事传奇。
而人类却像是蜘蛛般,编织一道道丝线,要将北海反溯归源,在传奇的故事里添上注脚,似乎这样便有了种万物之灵的感觉。
口口相传的,是说北海里有着鲲鹏。《逍遥游》里记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渔人嗤之以鼻,他嘲笑吟诵者的文章,只因他有着自己的北海。这片北海,浩瀚无垠,时有奇兽飞跃,碧波白浪,盈盈青天之下。而鲲鹏,他这几十年从未见过,便能信誓旦旦地与人争论,以一副主事人的嘴脸,斥喝着吟诵者的天马行空。
他想起那位初来此地的诗人,那诗人衣衫楚楚,手里拿着一本小本子,时不时地念叨什么。渔人那时刚归,因为那满船的鱼虾而欣喜欢悦。
“侬是啥么人啊?来咱这儿干哈子?”渔人提起
诗人似是惊喜于这片土地的质朴,便仿着这渔村的腔调说:“窝是来看那鲲鹏的,大爷晓得鲲鹏蛮?”渔人撇了眼诗人,“不晓得哈,这北海,莫有鲲鹏那哈子东西咯。”
诗人叹息,“北冥有鱼,是鲲非鹏。长空有鸟,是鹏非鲲。”渔人听不懂这话,也便不予受理,只提着
远方的炊烟袅袅,黄昏里暖光披青柳,鱼虾托白沫。渔人身后的北海,波光粼粼。
再一次出航,几天后归来。渔人却听村里人说,那诗人一个人进了北海,要找什么鲲鹏。渔人一个劲地摇头,“侬不好办……”
北海这个蛮横的汉子,可从不痛惜细皮嫩肉的娃娃。他会拿鞭子,狠狠抽打;会用锥子,重重敲击;会用利爪,厉厉砸响。诗人会明白的,鲲鹏只是一纸空谈,是无所谓的文章,在北海里终将被击碎……
渔人对这北海摸得滚熟,知道北海的性子,自然也就明白什么是北海,什么不是。
诗人已然出去好几日了,他想着。却是这时,他猛然眼睛一眯,他看见前方的一叶孤舟。莫非,是那诗人?
他哀叹,不知道多少人,为了所谓的求证真相,一头栽入北海,再也没有回来。或许,做了那鱼虾的饵食了罢,也算和那北海融为一体。
所谓鲲鹏,不过是一个梦而已,又何来求证?只是可惜了,那一具具尸骸,在斑斓的珊瑚海里诉说着呜咽的证据。而一条条鱼儿穿梭在骨骼里,吐泡,咕噜噜敲打着莹白的骨骼。
他慢慢闭上了眼,他要死了。
天公地母,都不是他的归宿。只有浩瀚无垠的北海,才能容得下他那昏黄的灵魂,在清澈中洗涤掉自我的黯淡。
他能感受到,底下的船在抖动。似乎水底下,有什么东西。他没有理会,也没有睁开眼。海父不会给予他任何的仪礼,只是用海洋的一切来接纳他。
他听到婴儿哭泣般的声音。
庞大如山的躯体在海与天的边界浮现,暗灰色蔓延几千里,一眼望不到边。渔人的船,在那躯体的中央,像是象征着什么。
他眼睫毛颤了颤,还是睁开了眼。
眼前的一切彻底震撼了他。
他伸出手,仿佛能够触摸到天云。那躯体动了,它腾跃,飞升,像是一尊仙山。暗灰色像是褪色般,一点点的暗金显露出来,看上去像是波光粼粼的北海。
翅膀招展开来,足有千里长。清亮的鸟鸣,如同万千刀枪翁鸣,震慑长空。
当所有的瑰奇消失,那一阵清风徐来。那叶孤舟上,一本小本子掀开一页:
“北冥有鱼,是鲲非鹏。长空有鸟,是鹏非鲲。”